衡東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衡東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衡東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簡稱衡東職業中專,是今衡東境內最早的中學,1995年成為衡陽市第一所經國家教委批准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授牌的省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總占地面積280畝,建築面積25000平方米,建築錯落有致,鱗次櫛比,竹林清幽,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是衡陽市“園林式單位”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衡東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簡稱衡東職業中專
  • 創辦時間:1995年
  • 所屬地區:衡陽市
歷史沿革
(1949――1966)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政府接管了衡東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前身――曹氏私立文昭中學。在“教育為政治服務,學校向工農開門”的方針指導下,學校原有學生紛紛回校複課,很多工農子弟經過勸學運動紛紛來校讀書,強烈的翻身感,激勵工農子弟奮發向上,刻苦讀書。不少學生成了有用的建設人才。如吳集鎮龍門前肖家壠的趙伏慶,國小未讀完,停學在家,經過勸學發動,來校讀國中,畢業後,以優秀成績考入南京航空學校,後在內江軍事研究所工作。
衡東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1950年秋,人民政府對接收的舊學校進行了整頓改造,收衡山城關的譚氏私立務本中學,沙泉的賽氏私立好善中學,與曹氏私立文昭中學合併,改名為聯合中學,1951年秋又改名為公立洣江中學,兩校校長均為譚慶麟。合併時學生總計150人,教師白天上課,晚上宣傳土地改革,師生走向社會,受到了嚴峻階級鬥爭的鍛鍊,思想覺悟提高很快,當時學校有四個特點:1、學生多數是經過勸學入校的,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2、教師多數是重新組合的青年,朝氣蓬勃,但缺乏教學經驗,很難保證教學質量;3、經費來源大部分是依靠學租,少部分是國家補助,入不敷出,很難支撐局面;4、校舍簡陋,生活艱苦,學生流動多。面對這種情況,人民政府於1952年秋,決定收洣江中學八十多名學生,合併到衡山縣立中學。留下的校舍,人民政府辦起了吳集完小高小班。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因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縣人民政府決定在吳集完小附設國中班,派趙寧雍任校長,學校設教導處和總務處。當年秋季招收兩個國中班,共學生100人。同時撥款一萬元,新建四間教室,收文昭曹氏祠堂放神主的正廳改建為禮堂,在圖書儀器設備嚴重缺乏的情況下,全體教職員工艱苦奮鬥,狠抓教育質量的提高,首屆畢業生73人全部升入高中、中專。1班學生曹石華後來成為正團級飛行員。
衡東職業中專衡東職業中專
1958年,左的思想對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進行了嚴重的干擾,在大躍進的口號下,學校停課大搞勞動,學生挖鐵砂,煉鋼鐵,修鐵路,綠化岳山,接著又每人開墾荒地四分,打亂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面對這種情況,學校領導,不忘學校的根本任務,與教師一道,狠抓提高教育質量,提出“一面學習,一面生產”,按教育的規律辦學,師生帶著課本上勞動工地,邊勞動,邊教學,邊讀書。在正常教學秩序遭到嚴重干擾破壞的情況下,教學質量有較大的提高,1961年國中畢業生97人參加升學考試,獲得了人平總分全縣第一的好成績。6班學生顏柏生後來當上深圳市寶安縣武裝部長。
1959年秋,學校由吳集完小附中掛牌為衡山七中,趙寧雍任副校長,此時學校規模已達七個班,學生300餘人。並開始建立校黨支部,由趙寧雍任支部書記,黨員3人,面對當時學校停課大搞勞動的情況,支部沒有忘記學校的根本任務,堅持按教育規律辦學,提出“一面學習,一面生產”,既抓勞動,又抓教學,從而保證了教學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學生獲得了學習勞動雙豐收。
1961年學校又由衡山七中改為衡山四中。當年副校長趙寧雍調離,鄒致祥任支部書記、副校長。同年十月,縣委召集全縣五十多位中國小校長和支部書記在學校召開了政治思想工作現場會,會上總結了學校支部的主要經驗,就是如何獲得學習勞動雙豐收,關鍵是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具體實施方法主要有下面幾點:1、保證學生校內學習時間,不要給學校壓勞動任務,學生除農忙假和每周的勞動課外,均應從事學習;2、給教師以較寬鬆的教學時間,語數主科上課,備課,改作業和輔導的時間比例為1:2:1,即如果每天上課2節,那么備課時間則為4節,改作業與輔導時間為2節,每天工作時間共8節;3、在當時物資匱乏,生活困難的情況下,要想方設法辦好師生一伙食。這次會議對全縣各校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起了良好的推動作用。1962年4月27日,鄒致祥在全縣教育行政會議後,乘汽船返校,中途汽船在洣河失事,遇難犧牲。代校長趙恆來校主持工作,同年9月劉如松同志任校長,兼支部書記,當時旱災嚴重,國家處在經濟困難時期,教師口糧降至每月25斤,學生入學困難,流動率高,在國家“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指引下,教師深入農村,發動學生入學,政府實行對災區學生人平40元的困難補助,學校組織師生生產自救,提出:“糧食低指標”,克服了困難,渡過了難關。
國家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后,國民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農業生產欣欣向榮,農民對子弟讀書的要求十分迫切,同時國家制定了有關中學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如中教40條),規範了中學的教育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學校出現了勃勃生機。1964年4月陳恢先任校長,兼支部書記,學校面貌有了新的變化,黨支部、行政主要抓了三項工作,一是抓了學校的基本建設,新建了大禮堂,新蓋了廁所;二是抓了師資隊伍建設, 62、63兩年,新從大學本科畢業來校任教的就有八人之多,約占教師總人數的二分之一,這在當時一所初級中學,實為罕見;三是抓正常教學秩序的整頓,學校教育質量大大提高。11班學生劉運祝被選上地、縣唯一合格的飛行員,後升為副師級飛行教官。衡東縣原縣長、現人大主任李春煌,衡山縣原縣長陽祖光就分別是13班、14班的學生。
校級領導任職情況:
曹氏文昭中學 校長 缺 1949.10-1950.9
聯合中學 校長 譚慶麟 1950.9-1951.9
洣江中學 校長 譚慶麟 1951.9-1952.9
吳集完小 校長 缺 1952.9-1954.9
吳集完小 校長 顏少堯 1954.9-1956.9
吳集完小附中 校長 趙寧雍 1956.9-1959.9
衡山七中 副校長 趙寧雍 1959.9-1961.7
衡山四中 副校長 鄒致祥 1961.7-1962.4
衡山四中 代校長 趙 恆 1962.4-1962.9
衡山四中 校長 劉如松 1962.9-1964.4
衡山四中 校長 陳恢先 1964.4-1966.6
衡山七中 支部書記 趙寧雍 1959.9-1961.7
衡山四中 支部書記 鄒致祥 1961.7-1962.4
衡山四中 支部書記 缺 1962.4-1962.9
衡山四中 支部書記 劉如松 1962.9-1964.4
衡山四中 支部書記 陳恢先 1964.4-1966.7
(1966.7――1976.10)
1966年6月一場浩劫降臨了,在為期十年的無產階級文化革命中,學校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工人階級領導一切”、“貧下中農管理學校”的口號下,學校先後進駐了工作隊、軍宣隊、工宣隊、貧宣隊,最多的1967年9月,同時進駐的達17人。學校山頭林立,“^造**有理”,今天揪這個,明天斗那個,剛才尚是朋友和同志,轉眼間就成了“階級敵人”,掛著黑牌子,戴著高帽子,游團示眾。在所謂“清理階級隊伍”中,全校26個教職工,坐牢的1人,自殺的1人,開除回家的4人,下放勞動的5人,占教職員工的42.3%,^造**派們懷疑一切,批判一切,打倒一切,借批判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把建國十七年來的教育戰線說成一團漆黑。學生外出串連,新生由貧下中農推薦,學習只管年限,不問程度,“中學的牌子”,“國小的底子”。學校的圖書資料,報刊雜誌,燒毀三分之二以上,儀器設備和校產校具,損壞達三分之一。
1966年,衡山縣分為衡山,衡東兩縣,學校改名為衡東四中。1968年12月,學校建立了革委會,陳恢先任主任兼支部書記,汪禮煌、曾凡玉、李菊生三人任副主任,文革初期,紅衛兵橫掃一切,踢開黨委鬧革命。後來學校複課,恢復了考試制度。1969年7月,開始招收了第一屆高中新生,並停招國中新生,發展為一所高級中學,同年8月胡俊科調來學校任革委會主任和黨支部書記,他關心愛護教師,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注意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在支部領導下,學校先後辦起了農技班和農機班。農技校學習養殖和種植等技術,由農業局派高級技術人員來校授課,並負責田間實習,農機班學習農業機械的套用,主要是開拖拉機和水泵,由縣農機局派人來學校授課和負責實習。這兩班的開設對當時全縣各鄉鎮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的推廣和套用,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培養了一批農技農機方面的專業人員,衡東縣現任副縣長羅鐵輝就是當時農技班的學生。黨支部這期間還重點在學生中發展黨員,高三,高四兩個班,87個學生,畢業前夕就有五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在學校歷史上意義之深,影響之大,人數之多都是空前的,這些入黨的同志,後來在工作中,個個都幹得十分出色。
1970年4月,學校自力更生修築了吳集鎮至校門口二公里的公路,當年又修建了4500平方米的運動場,1972年4月學校改名為衡東三中,教學秩序剛剛好轉,可厄運又要降臨了,1974年在批林批孔的幌子下,學校又颳起了揪“修正主義路線的前台幕後的總指揮”的妖風,把學校剛剛出現的生機扼殺了。雖然局面艱難,但由於全體教師的努力,還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如曹玉芽同志現任中共衡東縣委副書記,秦長庚被選為飛行員,據不完全統計,後來擔任衡東縣副局長級以上職務的就達40人以上。
校級領導任職情況
衡山四中 校長 陳恢先 1966.6-1966.12
衡東四中 校長 陳恢先 1966.12-1968.12
衡東四中 革委會主任 陳恢先 1968.12-1969.8
衡東四中 革委會副主任 汪禮煌 1968.12
衡東四中 革委會副主任 曾凡玉 1968.12
衡東四中 革委會副主任 李菊生 1968.12
衡東四中 革委會主任 胡俊科 1969.8-1972.4
衡東三中 革委會主會 胡俊科 1972.4-1976.10
衡東三中 革委會副主任 陽文啟 1973.8
衡東三中 革委會副主任 金 健 1974.9-1976.10
衡山四中 支部書記 陳恢先 1966.6-1966.12
衡東四中 支部書記 陳恢先 1966.12-1969.8
衡東四中 支部書記 胡俊科 1969.8-1972.4
衡東三中 支部書記 胡俊科 1972.4-1976.10
(1976.10-1982.12)
1976年10月,黨中央一舉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1977年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1978年黨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在黨中央正確路線指引下,學校撥亂反正,黨支部領導全校師生進行揭批“四人幫”的鬥爭,揭露“四人幫”禍國殃民的罪行,認清它害國害民的實質,清除它的惡劣影響,肅清它的流毒。同時進行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當時,社會上不講實事求是,只求譁眾騙人,大話、空話、套話,充斥了當時的報紙雜誌,以至整個文壇,支部的同志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先是認真組織全校師生學習鄧小平同志“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和報紙上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明確實事求是,從實際發出是黨歷來正確的思想路線,再是在言行中要做到實實在在,實事求是,思想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學校以嶄新的姿態,迎來了燦爛的艷陽天,邁開大步,開始了新的長征。在1978年全縣作文比賽中,學校獲得了高中組團體總分第一名,前10名得獎學生中,該校占四名,其中第一、二名均是該校學生,在恢復高考後的1977年至1979年的連續三年中, 學校共向高等學校輸送了新生123名,其中,1979年僅複習班就有30多人上線,占全班70%,1979年曾凡玉任副校長,在此期間政府撥款新建六間教室的教學樓一棟,面積共800平方米,1981年羅春榮任副校長,學校試行崗位責任制
校級領導任職情況
衡東三中 革委會主任 胡俊科 1976.10-1979.8
衡東三中 革委委副主任 金 健 1976.10-1979.8
衡東三中 副校長 曾凡玉 1979.8-1981.7
衡東三中 副校長 羅春榮 1981.8-1982.12
衡東三中 支部書記 胡俊科 1976.10-1979.8
衡東三中 支部書記 王德忠 1979.8-1982.12
衡東縣在1979年對普通中等教育結構做出調整,將縣一中、二中定為重點學校,三中大量骨幹教師被抽調,成為一般高中。
1983年國家對教育結構進行重大調整,職業學校應運而生,教學元氣大傷、辦學難以為繼、不可能再現昔日輝煌的衡東三中,便於1983年8月改制成了衡東縣農業職業中學。
艱難起步、八方扶持(1983-1986)
1983年8月,白滌萍、羅春榮受命建校,他們不甘心讓有著革命傳統和輝煌辦學業績的衡東三中就此沒落,決心在職業教育這塊沃土上大幹一場,讓人們對衡東三中――現在職業中學刮目相看。
改制之初,一無專業師資、二無教學設備、三無系統教材、四無實習廠場、五無穩定生源、六無辦學經驗,學校運轉極度困難。這些困難沒有嚇倒學校領導,他們不畏艱難,奔走呼號於黨、政機關、相關科局、生源學校及學生家庭之間,尋求幫助、理解。經過努力,“政府統籌、教育局主辦、部門聯辦”的辦學體制建立;“面向農村、服務農業、為農業生產培養科學技術人才”的辦學方向確立,在有行政權威,且行之有效的辦學體制之下,辦學中的許多難題獲得了較好的解決。縣長向佳良親自審定第一屆招生簡章:為鼓勵學生報考,縣政府決定對農職中學生每人每期補助30元,解決了學生全期2/3以上的費用;縣教育局從大學畢業生中分配來4名專業教師、聯辦單位按時撥來了經費。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緊張籌劃、宣傳,當年招收了畜牧、獸醫兩個班共97名學生,開始了衡東縣由公辦學校進行職業技術教育的歷史。
為了解決辦學中許多諸如經費、征地,校、村關係等需權力部門介入才能解決的具體問題,有利於辦學順利進行,1984年7月,縣委副書記傅聲親自兼任農職中校長,一直到1992年2月卸任,歷時8年。這一年學校領導班子作了相應調整,加強了領導力量,在學校領導的積極聯繫、推動下,縣委、縣政府成立了與辦學和專業有關聯的10個科、局主要領導參加的聯合辦學領導小組,確定了各聯辦單位撥給學校辦學經費額度、定期召開領導小組工作會議,研究、解決辦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使許多具體困難得到及時解決,因為有了“政府統籌、部門聯辦”的辦學機制,許多難題迎刃而解,學校迎來了蓬勃發展的局面。以專業教學實習為例,當時限於條件,專業實習無法在校內進行,各聯辦單位便無償提供轄內企業、廠場、站點供學生實習,不僅免費提供住宿、補助學生一伙食費,有的實習單位還發給學生實習工資。實習開始時鞭炮相迎、結束時鳴炮相送,學生與實習點員工、農戶難分難捨、依依惜別的景況屢見不鮮,這種聯合辦學體制和專業實習機制,在當時是一種創舉,受大眾矚目。與此同時,校內新建了雞場、豬場,為畜牧、獸醫專業的校內教學和實習提供了條件。這一年新招水產養殖、林木果樹專業各一個班,普高班停招。
1985年8月,周立群調往縣教育局工作,劉美揚接任黨支部書記,仍兼任副校長,開始全面負責學校黨、政工作。
經過艱苦的努力,學校已初具規模,新開設了電子電器維修專業,單一的農業專業開始向綜合專業轉變。
1985年9月,學校被省、市、縣評為教育先進集體;省委副書記劉正、省委宣傳部長李炎巨來校視察,他們向學校提出了爭創全省一流職業學校的高標準要求。苗圃、柑桔、魚塘在這一年建成,為林果、水產專業實習提供了條件。
1986年7月,首屆牧醫專業班畢業,這屆學生全都堅持了專業學習,三年來未流失一人。這一年開設服裝班、開辦服裝廠,從上海請來高級服裝師,師生製作的西服遠近聞名,衡東縣派去日本考察的幹部所著西服就是在校辦服裝廠定做的,市、縣教育局領導也紛紛來校訂做西服、風衣。同年6月,衡陽市副市長陽寶華率領參加全市教育工作會議的各縣、區領導等120餘人來校參觀、指導。原三中的普高班學生在這一年全部畢業離校,終結了三中的普通中學歷史,所有教學班全部是專業班,成了名符其實的職業學校。
因為有了黨政領導、相關科局和廣大民眾的支持,學校站穩了腳跟,走上了蓬勃發展的快車道。
校級領導任職情況:
姓名 職務 起訖年月
傅振聲 校長(兼) 1984.7-1992.8
羅春榮 副校長 1983.8-1984.7
劉美揚 副校長 1984.7-1986.8(1988.8-1990.4)
汪禮煌 副校長 1984.7-1995.12
趙海楠 副校長 1986.8-1990.8
白滌萍 黨支部書記 1983.8-1984.7
周立群 黨支部書記 1984.7-1985.8
劉美揚 黨支部書記 1985.8-1988.2
穩步發展、成績斐然(1987-1998)
1987年春,縣人事局、畜牧水產局等單位,從第一屆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的97名學生中,擇優錄用了61人,其中22人被聘為鄉鎮幹部、39人聘為專業廠場的技術工人。舉行畢業典禮時,校長傅振聲率縣黨、政、人大、政協及聯辦單位主要領導15人到會祝賀。這一年設立了生產實習處,規範、管理職業學校十分重要的教學實習工作,李曉春任主任;新開服裝專業,眭耀文、顏建成老師指導學生李波辦的手抄報《晨光》,在全國中等學校手抄報評比中獲三等獎。
1988年在城關開設服裝展銷、家電維修兩個門市,為學生開闢了新的實習視窗,將經營理念和實踐引入教學;馬壽華、顏建成、陳恢慶老師指導學生辦的《春風》、《北極光》等五種報紙,在全國手抄競賽評比中獲中專組1個三等獎、4個二等獎,是本屆評比競賽的學校中獲得最多的學校。
1988年4月,國家教委計財司領導在省教委副主任馮象欽陪同下,來校視察,12月,市委、市政府率全市各縣書記、縣長來學校召開職業技術教育現場會,省科協領導也來校視察、指導學校工作。經省教委檢查驗收,學校被認定為“合格職業中學”,成為全省30所省級重點職業中學之一。
這一年新設農村家庭經營專業、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專業類別已達7個。根據專業涵蓋面擴大的實際情況,縣政府行文將學校更名為衡東縣第一職業中學。
為了拓寬學生就業渠道,學校第一次組織畢業生到深圳集體就業。現在這些畢業生中事業有成,當董事長、總經理、主管者大有人在。學校曾多次請他們回校現身說法,起了很好的推動、示範用作。
1989年下學期,根據廣大教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學校對所有校辦實習廠、場、店實行專業對口承包,實行班主任領頭並承擔經濟風險、專業課教師和學生參與、按比例分紅的承包責任制,訂有完善的管理、操作制度,大大調動了師生的教學和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實習廠場的教學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學校也從中摸索出融教學、學習、生產經營、科技推廣於一體的新路子,這種方式,在省、市產生了重要影響。
1989年3月,省委常委、副省長王向天來校視察,4月,省教委主任龍禹賢來校視察,市教委領導周克皓、高國全、李康夷等也多次來校視察指導工作。
1990年4月,學校通過省教委複查驗收,6月晉級職業中專,9月列為全省試辦示範性職業中學。1990年衡陽市綠化委員會授予“園林式單位”稱號。
1991年在離校區不遠的趙家凹村徵收了118.187畝林地,作為林果專業的實習、生產基地。
1992年引進良種水果奈李並建成約10畝面積的奈李園,使學生成了全縣的奈李種植、培訓,推廣、種苗供應基地。在校學生不管學的農科還是工科專業,每人免費拿10株奈李苗回家種植,使得這種新型、質優、高產水果一下子便在全縣遍地開花,迅速推廣開來。
與此同時,學校建起了土高壓消毒塔、製造了土接種箱、面向社會開辦了食用菌生產培訓班,在全縣迅速推開了食用菌的生產。學生羅衛軍、羅衛國兄弟,利用課餘時間搞蘑菇生產,當時衡東菜市的食用蘑菇大多是他兄弟的產品,當年獲純利8000多元,解決兩兄弟的學費綽綽有餘。
1992年學校與邊遠、貧困的德圳鄉簽訂了《校鄉聯姻、科技興農》協定,派專業教師、學生,定時與駐點聯繫,先後40餘次深入該鄉林場、果園、漁場、豬場進行技術指導、科技示範;散發科技資料上萬份,接受輔導農民達7500多人次;提供奈李苗5000多株,魚苗2.5萬尾,良種豬苗150頭,使該鄉一年內就湧現了28家種養大戶,為改變貧窮落後面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聯合縣財校、衛校共同推進衡東縣的職業技術教育,探索職教規律,這三所學校在1993年成立職業教育協會,定期開會研討職教工作,並且共同出資建立職教基金。1993年下學期,三校聯合舉行的文藝晚會取得圓滿成功,職業教育在全縣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
1993年試行由學生公開選聘任課教師,把教師的師德、教學水平、工作態度、能力等推到學生檢驗的最前沿。學校對四名落聘教師採用停薪留職方式,由落聘教師自行另謀職業。這四名教師經過一年摸爬滾打,嘗遍自謀職業的酸甜苦辣,回校恢復工作後,每個人的思想、工作作風有了質的變化,都獲得學生歡迎,後來都成了學校的教學骨幹。
1993-1995年為爭創省重點職業中專時期,學校新建了學生實驗大樓、階梯教室、師生宿舍樓、計算機室、語音室、鍋爐房、兩棟教學樓加層等教學、實驗實習及生活設施,添置了大量圖書、儀器,辦學軟、硬體有了很大提升。
1995年5月接受省教委的評估檢查,經國家教委批准,省人民政府於1996年10月授牌,成為湖南省重點職業中學。
爭創省重點期間,全校師生緊密團結在黨支部、校行政周圍,思想高度集中,行動高度一致,學校具有高度的凝聚力。眭耀文、許光林、趙新根老師辭掉了去廣州、深圳當廠長、經理、高級技工和高薪聘請,青年教師王勳業已拿到了調往愛人工作單位的調令,他不但自己沒有去,還通過努力將其愛人調來這裡。在經濟大潮洶湧、經商下海成為時尚、其他學校青年骨幹教師紛紛“東南飛”的時候,該校是惟一沒有教師下海的縣辦中學。
從建校到1995年成為省重點職業中學,歷時15年,送走了5屆畢業生,這些以農科專業為主,服裝、電子專業為輔的畢業生,經過自己的艱苦努力,取得了驕人成績。林果專業羅丹是中國農大博士生,現在國務院農村政策研究室工作。家經專業譚斌是西南農大碩士研究生,發明柑桔釀酒技術,填補了國內在這方面的空白,已取得紐西蘭博士學位。 水產專業譚焱良對口考入湖南農大,獲法學碩士學位,現在是湖南農大院團委書記。吳將林、羅國吾等28名畢業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帶領鄉親們務農、脫貧致富,成績突出,被提拔到鄉鎮黨委書記、副書記、鄉鎮長、副鄉鎮長等領導崗位。服裝專業文旭明對口考入湖南師大,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中國在十大名牌襯衫益鑫泰”的技術顧問,擔任過湖南電視台“建國五十周年文藝晚會”服裝總總監。服裝專業的武文斌對口考入湖南師大,畢業後獲得全國紡織院校服裝設計大賽金獎。水產專業的袁金星以過硬的技術和突出貢獻,成為廈門市十大外來傑出青年,受到胡錦濤同志接見。紮根農村,利用所學知識帶領村民致富的學生更不乏其人。畜牧專業劉愛平,帶領370戶農民組建愛平養殖集團,年產值過億元,被評為第十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受到胡錦濤同志接見。水產班畢業學生郭東乃承包了村里40畝果園、13畝水庫、搞了3畝稻田養魚、牲豬年出欄150頭,成為遠近聞名、帶領鄉親致富的綜合種養大戶。
1996年該校應廣州軍區後勤部所屬萬田農場之請,派出一名專業教師率5名應屆畢業生前往,他們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全新的管理方法,使這個年出欄近萬頭牲豬、預計當年要虧損25萬元的豬場起死回生,當年不僅沒有虧損,還盈利20萬元。農場除開支付5名從事勞動的畢業生的工資外,學校沒有要農場給付派出的專業教師的工資,更沒拿該農場一分錢酬謝金。
1996-1998年,學校進一步穩定發展,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和滿足市場的多種人材的需求,增設了計算機套用辦公自動化、工藝美術、機電、企業管理、商貿英語、文秘保全等專業,農科專業則因生源萎縮停止招生。
校級領導任職情況:
姓名 職務 起訖年月 去向
傅振聲 校長(兼) 1984.7-1992.8 辭去兼職
劉美揚 副校長 1984.7-1986.8  在職
劉美揚 校長 1992.8-2003.8  調離
趙海楠 副校長 1986.8-1990.8  調離
郭豪雄 副校長 1988.11-1989.8 調離
汪禮煌 副校長 1984.7-1995.12 退休.
凌斐如 副校長 1990.8-1998.4 退休
羅利輝 副校長 1994.9-2003.7 調離
李湘淼 副校長 1995.9-1998.8 免職
眭耀文 副校長 1998.8-2003.8 升職
劉美揚 黨支部書記 1991.8-1992.2 調離
1992.12-2003.8
陽發鈞 黨支部書記 1992.-1992.12 調離
力保重點、迎接挑戰(1999-2003)
1999年大學、普高擴招對職業教育的衝擊,遠遠超出職教人的預料,一時間,職業學校,特別是農村職業學校辦學全面滑波,主要表現在招生困難、人心浮動上,職業教育處於低湖。
學校採取了加強內部管理、穩定教工隊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搞畢業生追蹤調查,邀請事業成功的畢業學生回校現身說法等措施,樹立榜樣、增強師生信心共度難關,使大家堅信,初、中級技術人才永遠是社會的需要。當擴招熱過去,由擴招帶來的教育質量下降、辦學條件趕不上學生激增帶來的困難和畢業生就業難等種種弊端湧現的時候,另一個職教春天又將開始。
學校離縣城約5公里,只有一條坑窪不平的農村砂石機耕路吳集鎮相連,交通十分不做便,受地域限制又無法擴大校區。為了學校進一步發展,該校與搬遷到城關的縣交警大隊達成協定,整體購買交警隊原址作為新校址,簽了文字協定、付了定金。當時的縣裡主要負責人不知出於何種目的,竟出面橫加阻撓,利用手中權力,強行將交警隊原址以低於該校的購買價賣給一個私人老闆,使該校錯失發展良機,這次千載難逢機會的喪失,至今成為衡東職業教育發展史上的一件憾事。
購買縣交警隊原址作新校址的舉措失敗後,校長劉美揚為搬遷校址又耗時3年多,花費極大精力奔波於省、市、縣有關部門,全校教職員工勒緊褲帶、節衣縮食,忍受政策性補貼工資不能按時、足額發放所帶來的困難,為學校籌集經費。通過縣、市、省的重重審批,學校又徵收了緊挨吳集鎮側315省道邊,占地160多畝的一大片林地作為新校址。要在這片松林蔽日、荊棘叢生的林地上創辦一所新學校談何容易,一切都得從零開始,衡東縣財政保工資發放尚且十分不易,哪來財力支撐?巨額啟動資金難以到位,林地一直閒置。目前,學校正在為建設新校區申請國家資金,我們相信,舉省、市、縣乃至中央財政之力,有著二十多年職業教育成功經驗的衡東職業中專學校,必將在未來新校址的廣闊天地里,創造出更輝煌的辦學業績,迎來更燦爛的明天。
校區狹小嚴重製約學校發展,搬遷新址又成泡影,為保省重點,縣委、政府做出抉擇,1997年衡東八中併入該校,成為分部。國中班繼續招生,工藝美術專業則辦到了分部,還招了2個普高班,衡東職專成了一所集職業技術教育、九年義務制國中教育和普高教育於一身的綜合學校。2003年下學期,在職教滑波的大背景下,職專招生不盡人意,政府決定仍恢復八中建制,八中便從該校分離出去。
在辦學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該校仍堅持為社會培養直接從事工農業生產的初、中級技術人材和擔負向高一級職業技術院校輸送新生的任務,從87高等院校相關專業與職業學校實施對口招生以來到2003年,該校共輸送到大學深造的學生685名。最初幾年由省里分配對口招生指標到市,再由市分指標到校,1989年與1990年,該校水產專業囊括了衡陽市全市的錄取指標,分指標到校時期,該校每年都要超指標錄取1-2名,這種情況是全市唯一的,因而產生了深遠影響。
學校在省、市的綜合辦學效益頗有一些名氣,多次在省、市職教工作會上介紹經驗,建校至今,學校取得的成績涉及許多方面,先後 4次評為省市先進單位,2次評為省先進教育集體,3次奪得衡陽市職教系統教學管理評比冠軍,4次評為市課外科技活動先進單位,評過市雙文明單位,二星級文明單位,校工會及校團委幾乎年年評為先進單位,13次在省市職教工作會、研討會上介紹經驗,《中國教育報》、《職業技術教育》、《湖南日報》等報刊雜誌,5次登載過介紹學校的文章,省、市電台,電視台5次報導了學校的辦學情況……上述辦學成績,為保省重點、迎接大學、普高擴招給職業教育帶來的挑戰起了穩定軍心的作用。
總結這段辦學歷史,還得說說劉美揚同志,從1984年上任到2003年8月調離,在這所學校擔任主要領導20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的工作歷史代表了這期間衡東職業教育發展歷史。他殫精竭慮、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先後多次獲得過省、市、縣先進教育工作者、市級中學十優校長、十佳校長、市優秀老年工作者等光榮稱號,2002年評為特級教師。
校級領導任職情況
劉美揚 校長
劉美揚 黨支部書記
羅利輝 副校長
眭耀文 副校長
探索規律、繼往開來(2003-2004)
如果要分辦學階段的話,從1983年開始到1986年為初創階段,1987年到2003年上學期為穩定發展階段,這一階段辦學較多地表現為“職業教育十普高”模式,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既是歷史傳統影響,也受社會現實條件制約,還與領導班子成員的思想、素養、辦學思路,方法等因素有關。在大學、普高擴招的今天,這種模式無法與普通教育抗衡,職教滑波也就在所難免了。如何改變這種被到局面、重新高舉職教大旗,是擺在所有職教人面前的嚴峻課題,也是許多職教人都在探索的問題。
辦學第三階段從2003年下學開始,此時,劉美揚校長因工作需要調出該校,1984年起便一直在這裡工作、對職業教育研究頗有心得的副校長眭耀文接任校長、王建平任副校長、晏建華任黨支部副書記。
這時大學、普高仍處於擴招階段,職高招生繼續遭遇困難,生源不足仍制約職高發展。這些從職業教育中摸爬滾打的過來人,稱得上是職教科班出身,他們年齡在40歲以下,年富力強,團隊精神特好。他們熟悉職教特點和規律,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並從近幾年職教滑坡的困境和教訓中,經過艱難的思索、論證,找到了職教滑坡的內在原因、規律和擺脫困境的突破口。
根據新的形勢,確定了辦學基本方針: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新生一進校就開設職業道德課和就業指導課,讓學生明白:來這裡學習就是為了就業,從而樹立牢固的就業思想。再就是進行教學改革:針對學生文化素質低、學習能力差的特點,不追求學科和知識的系統性、理論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學生的培養不搞一刀切,有求職要求的學生編入專業班,有志深造的學生編入以對口招生為方向的升學班,進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志向,學習各有專攻,教學也易於分類進行,學生和老師都很滿意,打破期中、期末兩次考試的傳統考法,實行專業課學完一科,考試一科,有些可以開卷考試的科目、課題實行開卷考試,把考學生變成學生考自己,例如操作性考題,告訴學生要考哪些操作,學生便積極認真練習,學生掌握了,考試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教學雖然有升學班和就業班之分,但學校始終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放在最突出、最重要的地位,即使升學也是如此,一旦考不上大學,升學班學生仍有一門過硬的職業技術可以就業,因而有了“雙保險”。對就業班則強調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職業資格考核、考證,先考初級證,再考中級證,讓學生畢業就持證上崗。與前面兩個階段不同的是,學校特別重視畢業學生的就業工作,利用已經就業且事業有成的往屆畢業生建立廣泛的就業網路,並推行畢業生優質就業工程,制定了企業來校招生的準入條件:1、單位一定要是中型以上正規企業;2、從事的職業一定要是正當職業;3、企業一定要按“勞動法”辦事,實行雙休或按規定支付加班工資;替學生購買養老、醫療、工傷保險,保證學生權益;4、首月綜合收入要在1000元以上。
目前在讀的三年級就業班學生早已企業預訂一空,學校已無人可派了,要人的電話卻還連連不斷。職校姓“職”真正落到實處,又一個職教春天正款款向該校走來。
從2003年下學期開始的第二階段,已經創下了7個歷史之最:
1、2004年招收新生454人,在校學生總人數幾近1000人,是這所學校從1946年建校至今人數最多的一年。
2、學生鞏固率最高的一年。
3、畢業生就業最多的一年。
4、畢業生最供不應求的一年。
5、畢業生就業條件最好的一年。
6、學生收費最符合政策規定的一年。
7、職工福利待遇最高的一年,每月按時、足額發放了教職工,包括離、退休人員人平均240元政策性補貼工資,消除了三、四年來每年平均少發6個月以上政策性工資的不正常情況。
在學校建設上也有重大突破:
1、籌資20萬元,即將動工修建到吳集鎮約3公里長的水泥公路,從根本上解決了近60年來,長期困擾師生的交通不便、行路難的問題。
2、在縣教育局的支持下,新建2個計算機機房,增添高檔配置計算機110台。
3、 改造了男生宿舍。
4、 硬化了辦公樓前坪,設立了名人塑像。
5、 20千伏瓦發電機組換成50千瓦發電機組。、
6、 50千瓦安輸電變壓器換成100千伏安輸電變壓器。
7、 還清了前任校長任內32萬元負債。
這些成績僅僅是在兩年時間內取得的,令人欣喜。
翻開衡東職業中專五年(2005-2010)發展規劃,字裡行間洋溢著職專人對教育的滿腔摯愛,跳動著衡東職專對職業教育熱烈的脈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