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名稱。南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改神武軍為行營護軍。神武中軍隸殿前司。前軍改稱中護軍,左軍稱前護軍,後軍稱後護軍,原稱巡衛軍的一支稱左護軍,川陝...
前護副軍,南宋軍中一支部隊的名稱。行營護軍之一。紹興五年(1135年)十二月,王彥八字軍定名為“行營前護副軍”。七年,王彥的前護副軍撥歸劉綺統率,番號改...
摧鋒軍,宋代軍隊編制名。為神宗後出現的新的軍級編制。用兵時除分前、右、中、左、後五軍之外,另設摧鋒軍等。南宋時,行營護軍和御前諸軍亦有摧鋒軍的...
1.御營司――神武軍――行營護軍 2.三衙禁軍 3.南宋禁軍的招募與訓練 三、南宋禁衛軍在宮廷活動中的作用 第五卷 遼金元禁衛系統 第一章 遼宮禁衛軍 一...
紹興十七年(1147年)七月,吳璘改任奉國軍節度使,原任的行營右護軍之職改為御前諸軍都統制,兼知興州,其安撫使之職照舊。 [34-35] ...
南宋的正規軍。南宋初﹐宋軍經歷了由潰散到整編的過程﹐逐漸形成五支屯駐大軍。紹興五年(1135),宋廷頒布行營護軍的番號﹐川陝的吳玠軍稱右護軍﹑長江中游的...
當時都統制王彥患重病,其“八字軍”(行營前護副軍)駐荊南府,和岳家軍的防區相鄰。二月,左相趙鼎和右相張浚決定將“八字軍”移屯襄陽府,由王彥出任襄陽府...
軍隊名稱。南宋高宗南渡後,陸續收諸將所轄部隊,稱為御前軍。建炎三年(1129年)置御前五軍,節制之權仍在諸將。後改用神武軍、行營護軍等名稱。紹興五年(1135年...
建康府駐紮循前諸軍,南宋軍名。十支御前諸軍之一。紹興十年(1141年)後,張俊的行營中護軍改組成建康府駐紮御前諸軍,屯駐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孝宗乾道年間,...
十二月,南宋改軍制,廢神武軍及巡衛軍號,改設行營護軍。劉光世所部改為行營左護軍。紹興六年(1136年)五月,以部將王師成擊敗偽齊軍之功,加領保靜軍節度使,...
神武右軍,南宋軍名。神武軍之一。建貞四年(1130年),張俊所轄御前右軍改稱“神武右軍”,張俊任其都統制。紹興五年(1135年)十二月,神武右軍改稱“行營中護軍”...
建炎四年(1130年),韓世忠所轄御前左軍改稱“神武左軍”。韓世忠任神武左軍都統制。紹興五年(1135年)十二月,神武左軍改名“行營前護軍”。 [1] ...
大宋禁軍行營後護軍 領導人 岳飛 建立時間 南宋初年 目錄 1 基本簡介 2 主要將領 岳家軍基本簡介 編輯 古典小說《說岳全傳》中由歷史改編的一支南宋官軍隊伍...
十二月,改神武軍等為行營護軍,張俊所部改稱行營中護軍。張俊與韓世忠所部為南宋兩支最重要的軍隊,宋高宗比喻為左右手。紹興七年,左護軍副都統制酈瓊率4萬人...
紹興五年改成行營護軍 高宗建炎四年,創立神武軍,御營武軍為神武副軍。紹興初,以神武右軍、中軍任宿衛,其餘駐屯江東、淮東、湖北、湖南。詞條...
後來,朝廷為加強對各屯駐大兵的控制,將其改為御營軍或行營護軍。紹興十一年(1141),又剝奪韓世忠、張俊、岳飛等大將的兵權,把他們的部隊改為御前諸軍,“遇出師...
鄂州駐紮御前諸軍,南宋十支御前諸軍中的一支。原為岳飛的行營後護軍。紹興十一年(1141年)後,改稱為“鄂州駐紮御前諸軍”,屯駐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 由田...
紹興五年(1135年),統一改稱行營護軍,分別以行營前、左、中、右、後護軍為番號,成為“屯駐大兵”的主要兵源。 [1] 參考資料 1. 熊武一、周家法主編.《...
淮西兵變,宋代宋將酈瓊於淮西率軍叛降偽齊的事變。紹興七年(1137年)三月,宋廷解除劉光世軍職,以其舊部王德為駐淮西的行營左護軍都統制,酈瓊為副都統制。...
岳家軍是南宋初年由岳飛領導的抗金軍隊,以牛皋、董先各部義軍為主幹,後陸續...幾十萬 軍隊番號 大宋禁軍行營後護軍 目錄 1 簡介 ▪ 大軍組成 ▪...
岳飛接到詔書,即先派遣張憲、姚政二將率兵東進牽制金軍,以解順昌之圍,隨後親率岳家軍(行營後護軍)主力北伐中原 [35] [36] 。大軍出征前,岳家軍將士們紛紛...
第三節 行營護軍第四節 御前諸軍第五節 三衙和班直第六節 使臣、效用和軍兵第七節 禁兵等非正規軍第六章 宋朝水軍第一節 北宋水軍第二節 南宋前期水軍...
鄂州都統司水軍,南宋軍名。宋孝宗時,繼承岳飛行營後護軍水軍遺制,於鄂州(今湖北武昌)設定水軍數千人。曾有大小艦船700艘,大艦船皆長二三十丈,是一支較強的...
十二月,改神武軍等為行營護軍,張俊所部改稱行營中護軍。張俊與韓世忠所部為南宋兩支最重要的軍隊,被高宗比喻為左右手。紹興六年(1136年)十月,偽齊發兵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