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醫學(心理學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行為醫學,心理學術語,研究和發展關於行為科學中與生理健康和疾病有關的知識、技術,以及把這些知識、技術用於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的科學領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為醫學
  • 外文名:behavioral medicine
  • 所屬學科:心理學
  • 創建時間:1977
簡史,研究任務,套用,

簡史

行為醫學萌芽於行為主義心理學,實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原理、技術在醫學、健康、疾病領域的套用。1977年行為醫學討論會在美國耶魯大學召開,標誌著這一學科的誕生。

研究任務

行為醫學認為,人的行為對健康有巨大的影響,有些行為對健康有促進作用,有些行為對健康有損害作用。
掌握了行為形成、維持和改變的理論和方法,就可能對行為進行控制,進而改變人的健康狀況。因此,行為醫學立足於人類行為的發生、進化和發展、正常和異常行為的特徵以及預防和矯正異常行為的研究。
其研究任務包括:
1.人類行為的起源、發展、進化過程及各種行為的功能。
2.人類行為的發展規律和生理機制。
3.人類行為與各器官生理功能、人體健康、疾病相互作用的關係。
4.損害健康行為的發生、預防、矯正措施。
5.社會性行為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和干預措施。
6.倡導健康的行為,通過健康教育和其他措施,促使人類行為朝著文明、健康、和諧、美好的方向發展。
7.不斷發展、完善行為科學體系。
8.人類行為研究的深化,即把行為醫學思想、原理、技術、方法等推廣到醫學領域乃至整個社會,處理社會性行為帶來的公害、污染、家庭解體、人際關係緊張、生活節奏過快、失業、犯罪等問題,將人類行為研究的成果套用於行為管理科學等領域。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心身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癌症心理困擾精神疾病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問題,這些疾病的發生與行為(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為此,行為醫學注重研究:①環境和生活方式中的致病因素。②採用行為干預手段,協調人的行為與健康、疾病之間的關係。③考察社會衛生保健系統提供服務時採取的措施。④研究促進個人遵從醫囑和採取預防措施的各種技術。除此以外,行為醫學還研究用行為矯正方法治療某些適應不良的行為,如性心理障礙神經症性障礙,以及口吃進食障礙咬指甲遺尿等兒童青少年行為問題。

套用

自學科誕生起,行為醫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行為醫學技術被廣泛地套用於健康維護和疾病治療,如專家推薦運動是緩解生活壓力、對抗不良情緒的有效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