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醫學(第2版)》是白波、楊志寅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全國高等學校“十三五”醫學規劃教材、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推薦教材。該書適用於臨床、基礎、預防、護理、檢驗、口腔、藥學等專業本科生、研究生教學,也可作為行為醫學相關學科醫師培訓教程及臨床醫師參考用書。
全書共分為17章,主要包括行為醫學基本理論,人類行為發育特徵,人類行為的基礎,人類的行為,暴力行為與自殺預防,行為與健康,應激及相關障礙,行為與常見病,慢性病健康干預與管理,行為測驗與行為評估以及行為療法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行為醫學(第2版)
- 作者:白波、楊志寅
- 類別:全國高等學校“十三五”醫學規劃教材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月15日
- 頁數:368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4-047892-1
- 版面字數:580千字
- CIP核字號:2017331118
成書過程
主編 | 白波 | 楊志寅 | |
---|---|---|---|
副主編 | 蘇中華 馬駿 | 季健林 王藝明 | 況利 |
編者 | 於德華(同濟大學) 王偉(浙江大學) 王艷郁(濰坊醫學院) 石勱(北京中醫藥大學) 呂佩源(河北省人民醫院) 劉新民(皖南醫學院) 嚴進洪(深圳大學) 李功迎(山東省行為醫學教育研究所) 楊位霞(復旦大學) 吳嘉敏(深圳大學) 張作記(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社) 陸媛(同濟大學) 季建林(復旦大學) 耿德勤(徐州醫科大學, 蔡秋玲(廣西醫科大學) 魏鏡(北京協和醫學院) | 馬駿(上海交通大學) 王藝明(貴州醫科大學) 王曉萍(武漢大學) 白波(濟寧醫學院) 朱燕波(北京中醫藥大學) 孫宏偉(濰坊醫學院) 蘇中華(山東省安康醫院) 楊震(復旦大學) 楊菊賢(上海交通大學) 鄒宇華(廣東藥科大學) 張瑞嶺(新鄉醫學院) 陳玉龍(鄭州大學) 孟純陽(濟寧醫學院) 高昶(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社) 靜進(中山大學) | 王宏(泰山醫學院) 王克勤(山東省安康醫院) 鄧雲龍(中南大學) 吉峰(濟寧醫學院) 劉海青(泰山醫學院) 孫秉貴(浙江大學) 李春波(上海精神衛生中心) 楊志寅(濟寧醫學院) 楊艷傑(哈爾濱醫科大學) 況利(重慶醫科大學) 張錫明(中國農業大學) 陳承宇(深圳大學) 祝綺莎(浙江大學) 黃雪薇(廣東藥科大學) 潘芳(山東大學) |
內容簡介
教材目錄
前輔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行為醫學的概念 第二節 行為醫學的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行為醫學研究的內容 二、行為醫學研究的方法 第三節 行為醫學的學科定位和分支 一、行為醫學的學科定位 二、行為醫學的學科分支 第四節 行為醫學發展簡史、現狀和發展方向 一、行為醫學發展簡史 二、我國行為醫學的興起與發展 三、行為醫學的發展趨勢 第五節 行為決定健康 一、 不良生活行為方式是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殺手” 二、健康理念的引領價值 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四、追求健康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五、道德健康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六、行為健康是健康的基石 第二章 行為醫學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行為主義理論 一、經典條件反射理論 二、操作性條件反射和強化理論 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四、社會學習理論 五、互動抑制原理和系統脫敏 第二節 認知理論 一、認知學習理論 二、認知治療理論 第三節 人本主義理論 一、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 二、羅傑斯的自我理論 第三章 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第一節 功能神經解剖學 一、神經元 二、神經膠質細胞 三、神經系統的功能區分 四、神經解剖結構與行為 五、大腦皮質 六、邊緣系統的主要結構 七、與情緒密切相關的中樞結構 八、腦的功能特點 第二節 神經生理生化基礎 一、神經元的電生理特徵 二、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途徑 三、神經系統主要的遞質和調質 第三節 神經系統的可塑性 一、神經系統可塑性的概念 二、神經系統可塑性的特點 三、神經系統可塑性的表達及效應 四、成人大腦皮質可塑性 五、成年期神經元再生 六、腦和行為可塑性的時間變化 七、神經系統可塑性的臨床意義 第四章 人類行為發育特徵 第一節 人類行為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人類行為的發展特徵 一、大腦發育 二、嬰兒期的行為特點 三、幼兒期的行為特點 四、學齡期兒童的行為特點 五、青春期的行為特點 六、成年期的行為特點 第三節 男女行為特徵的差異 一、生物差異 二、社會行為差異 三、認知過程差異 四、能力差異 五、職業成就的差異 六、女性的擇偶行為特徵 七、男性的擇偶行為特徵 第五章 人類行為的心理學基礎 第一節 概述 一、行為與心理的概念 二、心理學與行為科學 第二節 認知與行為 一、認知的概念 二、認知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 情感與行為 一、情緒和情感的概念 二、情緒和情感的兩極性 三、情緒和情感的外部表現 第四節 動機與行為 一、動機的概念 二、動機的產生 三、動機的分類 四、動機與行為的關係 五、意志行動 第五節 人格與行為 一、人格的概念 二、人格的內容 三、人格的理論 四、行為模式與健康 第六章 人類行為的社會學基礎 第一節 人類行為產生機制 第二節 人類行為的社會化 一、社會化的概念 二、社會化的類型 三、社會化的內容 四、社會化的條件 五、社會化的載體 六、社會化的過程 七、社會化的心理機制 第三節 人類行為的社會控制 一、社會控制的概念 二、社會控制的基本特徵 三、社會控制的基本作用 四、社會控制的分型 五、社會控制的手段 第七章 本能行為 第一節 攝食行為 一、攝食行為的概念 二、攝食行為的生理機制 三、 人類攝食行為模式及其影響因素 第二節 性行為 一、性行為概述 二、性行為的生理機制 三、性行為的心理學基礎 第三節 攻擊行為和自我防禦行為 一、攻擊行為 二、自我防禦行為 第四節 利他行為 一、利他行為的概念與特徵 二、利他行為的原因 三、利他行為的影響因素 第五節 群體行為 一、群體的概念與結構 二、他人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三、群體互動:競爭與合作 第六節 睡眠與生物節律 一、睡眠的概念及特徵 二、人類的睡眠時相及其節律 三、睡眠的功能 四、睡眠剝奪對行為的影響 五、夢 第八章 成癮行為 第一節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物質成癮的成因及理論模型 三、物質成癮的檢查與診斷 四、物質成癮的治療原則 第二節 酒精成癮 一、流行病學 二、酒精的藥理學特點 三、臨床表現 四、診斷與評估 五、治療 六、預防和控制 第三節 菸草成癮 一、流行病學 二、尼古丁的藥理學特點 三、臨床表現 四、診斷與評估 五、治療 六、預防和控制 第四節 阿片類物質成癮 一、流行病學 二、阿片類物質的藥理學特點 三、臨床表現 四、診斷 五、治療 第五節 苯丙胺類物質成癮 一、苯丙胺類物質的藥理學特點 二、臨床表現 三、診斷 四、治療 第六節 網路成癮 一、網路成癮的成因 二、臨床表現與臨床分型 三、診斷與評估 四、治療 第七節 病理性賭博(賭博成癮) 一、臨床表現 二、診斷 三、治療 第九章 就醫行為與醫療行為 第一節 患軀體疾病後常見的行為反應 一、疾病、患者和疾病行為 二、行為反應 第二節 就醫行為與遵醫行為 一、就醫行為 二、遵醫行為 第三節 醫患溝通與醫患互動 | 一、醫患溝通 二、醫患互動 第四節 醫患關係與醫療行為 一、醫患關係的概念 二、 醫患關係對“就醫”和“行醫”的影響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 第十章 醫患關係 第一節 醫患關係的形成與發展 一、醫患關係模式 二、醫患關係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第二節 醫患溝通與衝突 一、醫患溝通行為 二、醫患衝突 第十一章 暴力行為與自殺預防 第一節 暴力行為與暴力犯罪 一、暴力犯罪 二、暴力行為的理論假設 三、暴力行為風險評估及干預 第二節 自殺及相關影響因素 一、自殺流行病學資料 二、自殺影響因素 第三節 自殺的危險性檢查與評估 一、危險性評估 二、臨床表現的評定 三、 家庭和社區(周圍環境)的評定 第四節 自殺預防 一、 交談可以作為緩解情緒焦慮和混亂的一種途徑 二、他人的反應 三、保護因素 第五節 危機干預 一、危機的概念 二、危機理論的發展 三、危機干預的技術套用 四、危機干預的步驟 五、 心理治療技術在自殺企圖危機干預中的套用 第十二章 行為與健康 第一節 行為與健康的關係 一、行為的定義 二、健康的定義 三、健康和行為 第二節 有利健康行為 一、健康行為 二、健康信念與健康行為 三、自我效能與健康行為 四、有利健康行為的常見內容 第三節 不利健康行為 一、不利健康行為的影響 二、不利健康行為的特徵 三、常見的不利健康行為 第十三章 應激及相關障礙 第一節 應激及相關因素 一、應激的概念 二、應激源 第二節 應激的機制 一、應激作用的影響因素 二、社會環境因素 三、應對方式 第三節 應激與軀體疾病 一、應激造成的組織氧化損傷 二、應激造成的各器官損傷 第四節 應激與精神疾病 一、急性應激障礙 二、創傷後應激障礙 三、適應障礙 第十四章 行為與常見病 第一節 行為與心腦血管疾病 一、心腦血管疾病的現狀 二、 行為和心理因素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 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四、腦卒中 五、干預措施 第二節 行為與慢性胃腸疾病 一、生物醫學模式 二、生物- 心理- 社會醫學模式 三、心身醫學與疾病 四、 消化心身疾病的常見表現及其含義 五、消化心身疾病的診斷線索 六、消化道疾病的行為醫學觀點 第三節 行為與糖尿病 一、流行病學特徵 二、診斷及危害 三、危險因素 四、預防與治療 [附]糖尿病理想的綜合控制目標 第四節 行為與肥胖 一、流行病學特徵 二、診斷及危害 三、危險因素 四、預防與治療 第五節 行為與外科疾病 一、運動系統慢性損傷 二、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 第六節 行為與腫瘤 一、 腫瘤的發生、發展、預後與心理行為的關係 二、腫瘤患者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 三、癌症心理干預方法及療效概況 第十五章 慢性病健康干預與管理 第一節 慢性病健康干預的概念與策略 一、慢性病健康干預與管理的概念 二、慢性病健康干預策略與內容 三、行為干預是健康干預的核心 四、慢性病的危險因素 第二節 健康教育干預與健康指導 一、健康教育干預的概念 二、健康教育干預的機制和目的 三、健康教育干預的主要方式 四、 個體化行為改變的健康指導方法 五、健康教育干預的程式步驟 六、 健康教育干預過程中的行為改變 第三節 健康信息收集與體檢篩查 一、慢性病健康信息採集 二、 健康體檢與疾病篩查的主要形式 三、健康體檢策略 四、健康體檢的程式與方法 第四節 慢性病風險評估 一、風險評估的概念與意義 二、風險評估方法和類型 三、風險評估的慢性病類型 四、風險評估的程式步驟 第五節 健康干預方案的制定與實施 一、慢性病健康干預計畫內容 二、健康干預方案的系統化組合 三、高危人群的健康干預 四、高危因素的干預控制方案 五、生活方式干預管理方案 六、健康干預的程式步驟 第六節 隨訪監測與自我管理 一、隨訪監測 二、自我管理教育干預 三、程式步驟 四、效果評價與相關指標體系 第十六章 行為測驗與行為評估 第一節 概述 一、行為測驗與評估的概念 二、行為測驗與評估的性質 三、行為測驗與評估的方法 四、行為測驗與評估的價值 五、行為測驗與評估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 認知行為測驗 一、智力測驗 二、能力傾向測驗 三、成就測驗 第三節 人格測驗 一、人格測驗概述 二、明尼蘇達多相個性測查表 三、卡特爾16 種人格因素問卷 四、艾森克人格問卷 第四節 行為評估常用量表 一、行為評估概述 二、行為類型評定量表 三、適應性行為測驗 四、兒童問題行為評定量表 五、神經行為功能綜合評定量表 六、 生活方式與行為危險因素評估量表 第十七章 行為療法 第一節 行為矯正 一、提高行為發生率的方法 二、降低行為發生率的方法 三、綜合性行為矯正方法 四、自我管理法 第二節 鬆弛療法 一、肩式呼吸法 二、腹式呼吸法 三、自生訓練法 四、漸進性肌肉鬆弛法 第三節 生物反饋療法 一、概述 二、實施過程與注意事項 第四節 動機訪談 一、相關理論 二、基本精神 三、基本原則 四、基本步驟 五、基本技術 第五節 認知行為療法 一、基本理論 二、基本技術 三、治療步驟 第六節 接納與承諾療法 一、主要理論 二、治療技術與程式 附表 參考文獻 |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課程名稱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內容提供者 |
---|---|---|---|
“行為醫學(第2版)”數字課程 |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 2017年12月 | 白波、楊志寅 |
教材特色
- 論述了行為醫學的基礎理論,構建出自身的理論體系框架結構。
- 對基礎與臨床的聯繫,心理與行為的關係,行為干預特點、防治策略等進行了闡述。
- 在確保科學性和先進性的前提下,為增強實用性和干預的有效性,對行為評估也做了介紹,一是利用評估心理與行為活動的規律,解決實踐中的套用問題;二是為行為評估逐步相對獨立於其他相關學科的評估打下基礎。
- 結構排列相對於以疾病或以干預方法排列等形式清晰且便於套用,避免了重複。
- 既包含理論聯繫實際,也反映行為醫學的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