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約束理論是某些因素干擾或妨礙自己想做的事情,這種干擾或妨礙可能是實際的客觀存在,也可能僅僅是一種不自由的感覺,最重要的是從認知角度把這種情境解釋為超出了自己的控制,即失去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這是反應的第一階段(Proshansky,Ittleson & Rivlin,1970)。當人感覺到有環境事件約束自己的行為時,會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情感,這時人所做出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試圖重新建立對情境的控制,這種現象稱為“心理對抗”(psychological reactance)(Brehm&Brehm,1981)。
任何時候,人感到自己的行動自由正在受到限制,心理對抗就會促使個人做出努力,恢復自由和控制。所謂“禁果分外甜”就是這種心理對抗的典型反應,這種對抗在精神病人身上表現猶為突出。例如精神病院一位年輕的新護理員給一位多疑症病人餵藥,病人疑心是毒藥,死活不肯吃。新護理員告訴他,這不是藥,是糖,病人仍不吃。一位老護理員過來一把奪過藥,對病人說:“這不是給你的!”病人聽後一把抓過藥粒就吃掉了。任何不利的環境因素都會引起這類心理對抗反應,後面將要討論的擁擠、噪聲、缺乏私密性和領域性等就可以解釋為環境對人的干擾和約束。環境中任何干擾和約束都會對人的心身造成損害,並影響任務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