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1、遺傳因素:據許多調查資料表明,抽動障礙與遺傳因素有關,雙生子同病率也比較高,抽動障礙患兒的一二級親屬中患抽動症。Tourette綜合徵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較正常人群多見。一般認為遺傳方式可能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或多基因遺傳。
2、神經系列化因素:通過神經遞質與行為以及精神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提示本症與神經生化代謝改變有關,部分學者認為本症是由於紋狀體多巴胺活動過度或突觸後多巴胺受體超敏所致;另有學者認為抽動障礙與去甲腎上腺素及6-羥色胺功能失調有關,或是由於腦內gamma;-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功能降低,以致發生抽動。此外,近年來對內啡肽的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多巴胺、5-羥色胺以及gamma;-氨基丁酸等多種神經遞質的失調,可能是繼發於內源性鴉片系統功能障礙,故認為內啡肽在抽動穢語綜合徵病理機制中具有重要影響。但有關神經生化的改變,尚有待深入研究。
3、器質性因素;抽動症可能與圍生期損害(產傷、窒息等)有關。抽動-穢語綜合徵患兒約50%~60%腦電圖異常,主要為慢波或棘波增加,但無特異性改變。少數病例頭顱CT異常。神經系統軟體徵較多見。有人認為抽動-穢語綜合徵,行為運動的異常與杏仁核-紋狀體通路障礙有關;不自主發聲可能是與扣帶回基底節及腦幹不規律放電有關,故認為本症是器質性疾病。
4、心理社會因素:兒童受到精神創傷、過度緊張等影響可能誘發或重抽動症狀。有人認為母孕期遭受某些應激事件、妊娠頭3個月反應嚴重是導致子代發生抽動障礙的危險因素;出生後的應激也增加有遺傳易感性個體的發病。
5、其他因素:感染疾病,服用藥物(如服中樞興奮劑和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引起抽動障礙。
檢查
1、患兒行為異常表現為性格改變、固執、多動、衝動、社交退縮、強迫行為、攻擊行為(身體及語言)甚至自我傷害。
2、行為及情緒異常是兒童抽動障礙的臨床表現之一。抽動障礙(ticdisorder)是指起病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主要表現為不自主的、無目的、反覆的、快速的一個部位或多部位肌群運動抽動(motortics)和發聲抽動(vocaltics),並可伴發其他行為症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動、自傷和強迫障礙等。抽動障礙的病因尚未明白,病程不一,如長期持續,可成為慢性神經精神障礙。
3、兒童時期最常見為短暫性抽動障礙,又稱抽動症或習慣性痙攣,患病率約為1%~7%。男多於女,年齡以5~7歲占多數。國外文獻報導Tourette綜合徵(即抽動-穢語綜合徵)患病率為0.1%~0.5%。近年來,國內報導病例逐有增多,但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較少。高慶雲(1984)調查8~12歲兒童17727名,查見抽動-穢語綜合徵43名,患病率為2.42permil;,城市高於農村,並發現環境污染區與非污染區有明顯差異。
5、抽動症(短暫性抽動障礙)的診斷標準:①起病於童年;②有運動抽動,或發聲抽動;③抽動能受意志克制短暫時間(數分鐘至數小時);④症狀的強度或抽動部位可以改變;⑤病期至少持續1個月但不超過1年;⑥排除錐體外系統神經疾病和其他原因所引起肌肉痙攣。
6、Tourette綜合徵的診斷標準:①起病於21歲以前,大多數在2~15歲之間;②有復發性、不自主、重複的、快速的、無目的抽動,影響多組肌肉;③多種抽動和一種或多種發聲抽動,兩者同時出現於某些時候但不一定必須同時存在;④能受意志克制數分鐘至數小時;⑤在數周或數月內症狀的強度有變化;⑥抽動每天發作多次,幾乎天天如此。病程超過1年以上,且在同1年之中症狀緩解不超過2個月以上;⑦排除小舞蹈症、肝豆變性、癲癇肌陣攣發作、藥源性不自主運動及其他錐體外系病變。
7、慢性運動或發聲抽動障礙的診斷標準:(1)須符合短暫性抽動障礙所列①、②、③三項;(2)肌肉抽動或不自主發聲一天內出現多次,幾乎每天如此或間歇性出現。強度一般不變。病期超過1年。
鑑別診斷
行為及情緒異常的鑑別診斷:
1、強迫症: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即強迫性神經症是一種神經官能症,焦慮症的一種。患有此病的患者總是被一種強迫思維所困擾。患者在生活中反覆出現強迫觀念及強迫行為。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這樣是沒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卻無法擺脫。
2、情緒起伏大:當你的情緒或者心理在短時間內很容易就大起大落的話,那么你可能患上了情緒病,這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種症狀。很多人對情緒病並不重視,認為只是一種心理波動而已,但是如果這個時候不加以治療的話,那么就將導致更嚴重的心理疾病出現,甚至對生命安全造成傷害。
3、兒童行為孤僻:孩子性格孤僻,怕見人,總是不開心,對一切事情都冷漠,或是動不動就要發脾氣,做事情不專心,堅持性差,就要注意了。對於這樣的情況,很多家長認為是孩子的性格特點,不太在意。其實,這些孩子是得了高樓孤獨症,這是一種新的兒童心理疾病。
4、攻擊行為:攻擊行為又名侵犯行為,通常是指有意傷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為.攻擊行為是兒童和青少年社會性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個體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及其他有關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年來,隨著西方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長,青少年犯罪問題已引起了西方學者的極大重視.作為暴力犯罪重要特徵之一的攻擊行為亦成為西方心理學界的一個熱門課題,並被當作預測青少年反社會行為、暴力犯罪行為的重要內容而備受關注,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有的學者著重探討了犯罪青少年攻擊行為的認知特徵,從認知的角度展示了犯罪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這是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一個重大進步,也為合理地控制青少年的攻擊行為,科學矯正其暴力行為提供了心理學依據。目前,我國這方面的研究比較薄弱.為了借鑑西方的有關經驗,加強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研究,筆者依據有關資料,單就西方對犯罪青少年攻擊行為的認知研究作一簡單介紹,以其拋磚引玉,並請教於諸位同仁。
緩解方法
套用藥物治療的同時積極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教育對本病的早日治癒起重要作用。
一.患兒父母健康教育
二.對患兒的健康教育
三.對學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
許多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預後問題,這個病屬於發育障礙性疾病,也就是它隨著年齡的發育,有逐漸緩解的趨勢。以往認為這種病是屬於終身性疾病,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本病有自然緩解的可能,預後相對比較好,抽動症狀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輕或自然緩解,大多數患兒在長大成人以後,病情向好的方向發展,能夠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少數病人症狀遷延,可因抽動的症狀或者伴發的行為異常而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有資料表明,大約50%的患兒在青春期過後,抽動症狀自然緩解,25%的病人抽動症狀明顯減輕,只剩下25%的病人抽動症狀遷延到成年。也就是到成年以後,還是會有抽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