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心理

行人心理,是在道路上的行人所特有的感覺、情緒行為能力的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因人而異,也與所處的交通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人心理
  • 外文名:pedestrian psychology
  • 特點:因人與所處的交通環境而異
  • 學科分類:交通工程
概念,兒童的心理特徵,青壯年的心理特徵,老年人的心理特徵,女性行人的心理特徵,

概念

行人心理,是在道路上的行人所特有的感覺、情緒和行為能力的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因人而異,也與所處的交通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
根據行人的不同年齡,可分為兒童、青年人和老年人;按性別可分為男性和女性行人。由於性別、年齡及個體差異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也有很大的不同。

兒童的心理特徵

少年兒童活潑好動,反應快,但由於生活經驗少,認識能力有限,加之缺乏專門的教育,對交通安全常識肯定認識不足,對交通信號、距離、車速、機動車危險性幾乎沒有正確的概念。所以,兒童穿越道路時,不懂得觀察和確認是否安全。在沒有確認安全的情況下,橫穿馬路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
貪玩、調皮、愛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常在公路上打鬧、追逐嬉戲,玩耍時亂跑,為搶玩具等東西時會突然沖向公路,甚至有些地方的兒童在車輛上坡時還爬車、吊車,令駕駛員措手不及,造成交通事故。據美國的統計數據,5~9歲因汽車而致命的兒童中,有8.6%是在道路上遊戲造成的。
此外,兒童常常跑步穿越道路。在穿越道路時,兒童的心理負擔比成人大,往往急於到達道路的另一側而跑步穿越。其中,男孩跑步橫穿道路的比例比女孩多,特別是5~8歲的男孩所占比例較大,每3人中約有1人跑著穿越道路。
另外,兒童身體矮小,眼睛距地面高度低,視野比成人狹窄,對交通狀況的認識受到限制,這些兒童的生理因素也是造成兒童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青壯年的心理特徵

青壯年生命力旺盛,感知敏銳,反應快,應變能力強,交通安全知識豐富,熟悉交通規則,對交通法規也比較熟悉,一般不易發生行人事故。但是青壯年人由於工作或走朋訪友的緣故,出行機會多,行走距離遠,這就增加了發生交通事故的客觀因素。同時,好勝心強、不甘示弱是青壯年人的重要心理特徵,在汽車臨近時橫穿馬路或在馬路上並排行走,對汽車鳴喇叭置之不理,或不顧一切緊挨車子或吊在車上隨車前進等,因此,這些人發生交通事故多在橫穿道路和交通擁擠的時候,尤其在強行攔車、強行搭車、偷扒汽車中發生的事故最多。據統計,青壯年在車禍中的死亡數,約占交通事故總死亡人數的30%以上。另外,青壯年提或背較多且重的東西時以及酒醉後在公路上行走或騎腳踏車時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老年人的心理特徵

老年人因視力和聽力衰退,使其知覺延誤、行動遲緩、反應遲鈍,常常不能正確估計車速和自己橫穿道路的速度。表現為準備橫穿進路時往往猶豫不決,有時穿行中又突然返回;有時又不能及時發現來車而不知避讓;有時雖已發現來車,但因步行速度過慢而躲閃不及。據統計,50歲以上的老人平均步行速度為1.5m/s,而20~49歲的成年人則為1.8m/s,13~19歲的青少年則為2.7m/s。
老年人一般都考慮周全,處世謹慎。所以,他們不輕易亂穿道路,遇見車輛也能主動提前避讓或耐心等待,擇機而過。由於老年人橫穿道路等待時間較長,加之不能準確估計車速,有時反而會錯過最有利時機而導致發生交通事故。老年人的另一個心理特徵是喜歡穿暗色、樸素的衣服,這些老年人在駕駛員的視野中就成為一個不易被發現的目標,特別是在夜間和傍晚,對老年人更為不利。老年人的這一心理特徵,造成了老年人的交通環境中的被動局面。據英國的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比成年人發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大8倍。

女性行人的心理特徵

女性行人一般較男性細心,觀察周圍交通環境比較仔細,規範行為的意識比較強烈,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女性的這一心理特徵比較有利於女性行人的自身安全。但是,女性行人的反應一般較男性慢,行動比較遲緩,女性的這一特點,造成她們穿行道路的時間較長,事故發生的機會增多。女性行人情緒一般不如男性穩定,應變能力較差,屬於非穩定型的交通參與者。女性行人在正常情況下,比較細心,也有耐心,能自覺遵守交通法規;但在危險緊急情況下,往往恐慌萬狀,手忙腳亂,有時中途停頓、進退兩難,有時盲目亂跑、不知所措,很容易導致自身傷害。女性行人喜歡穿比較艷麗的服飾,她們極易被駕駛員發現而避免不必要的行人交通事故,有利於自身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