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血統論
- 外文名:無
- 類別:理論 說法
- 依據:血統
- 代表:天子、文曲星、武曲星
血統論簡介,血統論內容,
血統論簡介
這種思想在各個國家的封建社會時期都存在過,從封建制度下的官員貴族世襲制即可看出。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紅色恐怖年代,血統論這一思想被發揚到了極致,社會充滿了等級制和階級鬥爭思想。遇羅克曾撰文出身論從唯物主義觀點對此進行駁斥,但以反革命罪被判死刑。著名的印度電影《流浪者》中就明顯地表達了一個關於血統論的主題:片中主人公的父親是一位法官,他固執地認為: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壞人的孩子一定是壞人。
血統論內容
古代盛行血統論,血統論的作用一是把帝王聖人神化,賦予一種神秘色彩,烘托出一種既高大、神聖、迷離、模糊而又平近、合乎想像這樣一種效果,從而達到使臣民敬畏的目的。在讖緯里,古代帝王如伏羲、神農,以至孔子等形狀性格均被刻意描繪得與凡夫俗子迥然不同。以孔子為例,《孝經鉤命決》言:仲尼海口,牛唇,舌理七重,虎掌,龜脊,輔喉,駢齒。《春秋演孔圖》又說:孔子頭像尼丘山,長十尺,大九圍’“胸有文,日製作定世符運弦(《春秋緯·演孔圖》)。他奉天承運而生,傳達上天意旨,為漢家王朝制命立法,“聖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顯天心。邱為木鐸,制天下法”,“元邱制命,帝卯行也診(同上)。儒家經典也被神化成天所授予的神符圖錄,如所謂“某作《春秋》,天授《演孔圖》”,“邱攬史記,援引古圖,推集天變,為漢帝制治,陳敘圖錄"(同上),等等。孔子的思想和上天的精靈息息相通,如說:。下學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通精曜也。”(《論語讖》)這些經典也都含精曜,通神靈,傳達天地的意旨。如說:“《易》者,氣之節,含五精囂;鼻《尚書》者,……所以推明其期運,明授命之際,……言天地之情(《御覽》作“精”)”(《春秋緯·說題辭》)。《詩》者,天地之心”(《詩緯·含神霧》),“《禮》者,所以設容,明天地之體也”(《春秋緯·演孔圖》),等等。包括《孝經》,都是在闡述封建綱常及其統治秩序;矗君父之尊”這一永恆之翻教”,如說:“六經,所以明君父之尊,天地之開闢,皆有教也。挑《孝經》者所以明君父之尊,人道之索,天地開闢皆在孝。”(《春秋緯·說題辭》)特彆強調天子的尊嚴和神靈,如說:“天子,至尊也。神精與天地通,血氣含天帝精。”(《春秋緯·保乾圖》)神化孔子和儒家經典,神化封建綱常及其政治代表天子。這一切神化,都是為了麻醉、毒化人民,使人民對以漢天子為代表的封建統治俯首帖耳,順從統治,不得反抗。這是為了維護搖搖欲墜的汶家王朝而興起的反動思潮。
天子應運而生,必有神裙,如說:‘‘天子皆五帝之精寶,各有題序,次第相據,起必有神靈符紀,諸神扶助,使開階立遂。”子自然和上天之精靈息息相通,與孔子有關的儒家經典也被神化成天所授予的神符圖篆, 《春秋》是“援引古圖,推集天變”(《春秋緯·演孔圖》),《易》是“氣之節,含五精”,《尚書》是“明授命之際”,“言天地之情”(《春秋緯·說題辭》);《詩》是“天地之心”(《詩緯·含神霧》);《禮》是“明天地之體”(《春秋緯·演孔圖》);《孝經》是“明君父之尊”,“天地之開闢”(《春秋緯·說題辭》)。 帝王作為天之子,自有天之尊嚴和神靈,“天子,至尊也。“天子者,爵號也”。為什麼稱為“天子”?因“天子”即天之子,其為人間的至尊之號,其作用在於與“日月同明,四時合信,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春秋緯·感精符》)。因此,天子就是能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日為兄,以月為姊的,因而是與日月同光的,其必然結果就是“與四時合信”。
“五經”由孔子手定,神化孔子與神化“五經”構成互動互推關係。神化孔子早在孔子在世之時就開始了。孔子死後,門徒一代接一代把神化一步一步地推向聖人的高峰。僅尊為聖人意猶未盡,聖應該是王,孔子後學就不斷製造孔子當王的輿論和理論。漢高祖的祭孔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以及後來的帝王不斷地尊孔,如祭祀、加封號、封孔子之後等等,為神化孔子提供了政治環境。把孔子納入“王”的行列,稱為“素王”,使孔子兼具“聖”與“王”雙重之尊,這是漢儒的新發明。在儒家的緯書中,孔子與他的弟子儼然建立了小朝廷。“仲尼為素王,以顏淵為司徒。”“左丘明為素臣。”(《論語摘輔象》)“麟出周亡,故立《春秋》制,素王授,當興也。”(《春秋緯》)三皇五帝、三代聖王都是感天而生的。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庸》)。這位功比堯舜、文武的
“素王”也同樣是感天之靈而生的:
“叔梁紇與徵在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禮記正義·檀弓》引《論語撰考讖》)“孔子母顏氏徵在游大澤之陂,睡夢黑帝使請己往夢交,語日:‘汝乳必於空桑之中。’覺則若感,生丘於空桑。”(《春秋演孔圖》)
今天看起來,除了荒唐之外,就是可笑。然而在當時,這是極為嚴肅、極其神聖的,只有極少數帶異端意味的傑出思想家,如王充敢提出質疑,成千上萬的儒生都深信不疑。在中國歷史上,神化軀體與神化思想相輔相成,不要說歷史,直到今日,在一部分學人與孔子的故鄉,孔子仍然被籠罩在神化的雲。
《論語撰考讖》云:“叔梁紇與徵在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春秋演孔圖》云:“孔子母徵在游大冢之陂,睡夢黑帝使請己,往,夢交。語日:‘汝乳必於空桑之中。’覺則若感,生丘於空桑之中,故日玄聖。”竟說他類似耶穌,是神的兒子。既是神的後裔,自然天賦異稟。《禮含文嘉》說:“孔子反宇,是謂尼甫。”反宇,指頭頂凹陷,據說尼山就是這種形狀。又,《孝經·鉤命決》說:“仲尼牛唇,舌理七重”“仲尼虎掌”“夫子輔喉駢齒”,《春秋演孔圖》說:“孔子長十尺,大九圍,坐如蹲龍,立如牽牛,就之如昴,望之如斗”“孔子之胸有文,日:製作定,世符運”,孔子生有異相殊表。“孔子長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準,河目龍顙,斗唇昌顏”,“手垂過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蹲龍”。
3.孔子作為奉天承運的“索王”,編撰《春秋》、《孝經》,為後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他帶領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其時天空“白霧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為黃玉,長三尺,上有刻文,孑L子跪受而讀之,日:‘寶文出,劉季握,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天下服。”’臆造孔子曾預言劉邦將取代秦皇而登上帝位。
從一定意義上說,“神化”是對“正統化”的加碼,是為了樹立孔子更大的權威,把他從人性世界的典範提升到神性世界的救世主。《古微書》卷二十五中記載的一則神話便是極好的例證:魯國有個人出海而迷失方向,後來遇見了孔子,孔子給他一條手杖,“令閉目乘之歸”,那個人騎在手杖上飛回魯國,投其杖,乃龍也。向魯王轉告孑L子的告誡:不久有外敵入侵,應趁早高築城牆。魯王依言做好了準備。後來,齊國軍隊果然兵臨城下,因魯國已早有準備,最終只得無功而返。聖人降生之瑞相多多。
傳說孔子未生有麒麟吐玉書於陬大夫家。其文日:“水精之子籃裹周而為素王。顏母疑之。以繡紱系肆角。借宿而去。另有二龍繞至。五老降庭。顏氏之房聞鈞天之樂。”(《拾遺記》)《論語讖》曰:“仲尼曰吾聞堯率舜等游首山觀河渚,有五老遊河渚,一老曰河圖將來告帝期,二老曰河圖將來告帝謀,三老曰河圖將來告帝書,四老曰河圖將來告帝圖,五老曰河圖將來告帝符。龍銜玉苞,金泥玉檢封盛書,五老飛為流星,上入昴。”
傳說孔子降生前.有一隻麒麟口裡含著錦書降到叔梁紇家的庭院裡.錦書上有字:“天降水精子承繼文武周公之志”。顏征在看到後,非常·驚訝,就把錦書用繡絲帶繫到麒麟角上。第二天早上麒麟才飛走。還有傳說,孑L子降生前,有兩條龍在房上盤旋,天上五老真君降到庭院。孔子的母親在屋內還聽到有弦樂之聲。
《孔子聖跡圖》云:“天感生聖子。降以和樂之音。”孔子秉天地之清氣降生,天地之間懸繞和美喜樂之音。孔子降生後。黃河水由濁變清。古人說:“聖人出,黃河清。”
《春秋緯演孔圖》上還說:“女乳必於空桑之中”.故日“玄聖”。孔子的母親將孔子生在了坤靈洞,深奧絕妙,非常人所理解,稱為“玄聖”。
《後漢書》載:“孔子母征在,夢感黑帝而生。故日玄聖”。因為孔子是他的母親有感黑帝而生,玄又代表黑色,故稱“玄聖”。
《論語撰考讖》記載:“叔梁紇與征在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
《禮記·檀弓》同樣言孔子的神奇孕育.乃感黑龍之靈所生。 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孟子·盡心章句下》)
從堯舜到湯王.經歷了五百多年;從商湯到周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從文王到孔子也是五百多年。
亞聖孟子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從堯祖、舜祖再到商湯王、文王、武王、周公,再到孔子。這就是古人說的:“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炎黃子孫就是這樣一條血脈流淌至今啊!
《詩》不僅言志、道情,還包含著天人之際,《春秋說題辭》講:“詩者,天地之精,星辰之度,人心之操也。在事為詩,未發為謀,恬淡為心,思慮為志,故詩之為言志也。”《詩含神霧》:“詩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萬物之戶也。集微揆箸,上統元皇,下敘四始,羅列五際。”《春秋演孔圖》說:“《詩》含五際、六情。”在這些論述中,詩已從人之情態一躍而為“天地之心”的表現,並且成為萬物出入的門戶。文中所謂的“四始”、“五際”、“六情”同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相雜而成論。在另外的一些緯書中,詩又與八卦、陰陽、天文相應,變成宇宙圖式。“《詩》之為學,情性而已”,本是不錯的。然欲知情性,須“參之六合五行”(《漢書·翼奉傳》)。於是喜、怒、哀、樂、好、惡之情性融入了神秘的天人合一之中。
《書》本是歷史文獻的彙編,漢儒也賦予其神性,《孝經援神契》說:“《易》長於變,《書》考命符授河。”“授河”.即授《河圖》、《洛書》,以考命符。《書》不僅是先王的陳跡,同時也是天命的記錄。《尚書璇璣鈐》云:“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節度;《書》者,如也,如天行也。”又云:“《書》務以天言之,因而謂之《書》,加‘尚’以尊之。”《春秋說題辭》云:“《尚書》者,二帝之跡,三王之義,所以推期運,明命授之際。書之言信而明天地之精,帝王之功者也。”
《易》之成,流行的說法是,源於伏羲,成於周文王。緯書的作者還嫌不神秘,又製造了更古老的神話,《周易乾坤鑿度》稱,最初,由聖人“章流立文,以詁息孫”,以後相繼傳授於天老氏、混沌氏、天英氏、無懷氏、神農氏、烈山氏、鰲厘氏、老孫氏、軒轅氏……所以稱“乾坤鑿度”,就是開鑿通向天門和大地的道路。《春秋說題辭》云:“《易》者,氣之節,含五精,宣律歷.《上經》象天,《下經》計歷,《文言》立符,《彖》出期節,《象》言變化,《系》設類跡。”《禮》“所以設容,明天地之體也”(《春秋說題辭》)。《春秋》是孔子接受天命之作,在製作過程中充滿了神氣。
“五經”不僅是聖人之作,同時又是天意的體現或天授。“五經”神聖化的直接後果,就是至上性,它不再是認識的階梯,而只能是被崇拜的最後真理。漢代的這類神話後來雖不再張揚,但儒家經典神話已成為社會的定勢。雖然有異見人士對儒家經典不時地發出疑問,但由於統治者一直尊儒,由神話而形成的至上性和最後真理的格局沒有大的改變。
《易》有君人五號也:帝者,天稱也;王者,美行也;天子者,爵號也;大君者,與士行異也;大人者,聖明德備也。①《尚書·璇璣鈐》日:帝者天號,王者人稱。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②帝王郊祀活動中,頻繁使用的是“天子”這一稱號:天子者,繼天理物,改一統,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養萬民,至尊之號也。
東漢衛宏《漢官舊儀》卷上“皇帝六璽”,分別為“皇帝行璽”,分封、冊命諸侯大臣時用之;“皇帝之璽”,賜諸侯王書用之;“皇帝信璽”,用於發兵;“天子行璽”,用於徵召大臣;“天子之璽”,用於策拜外國事;“天子信璽”。專用於事天地鬼神,③即在祭祀天地鬼神時採用之。《大唐六典》“符寶郎”條云:“符寶郎掌天子之八寶”,“八寶”即“八璽”,注云:“古日璽,今日寶。”有“神寶”、“受命寶”、“皇帝行寶”、“皇帝之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之寶”、“天子信寶”等。其中“受命寶”用於“修封禪,禮神祗”。“符寶郎”的職責是
根據“八寶”的不同用途,“辨其所用,有事則請於內,既事則奉而藏之”。①《春秋·感精符》帝王“父天母地”之後又加上了“兄日姊月”。《易緯·通卦驗》: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君五期,輔三名以建德,通萬靈。
按照這種說法,君既有嘉名,又有令德,還能“通萬靈”,因此才能感格鳥獸之類,君主被緯書神話打扮成了“祭司王”。《尚書·璇璣鈐》據北斗星辰運行以知帝王之受命,所謂“天子之尊也,神精與天地通,血氣與日月摁,含五帝精,天之愛子也”。上古神王伏羲、神農、周文王甚至孔子這位“素王”等都具有這種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