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氣形志

《血氣形志》是創作於戰國時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詳。要點是指出人體在生理情況下,六經氣血各有多少,此為臨證針刺補泄的依據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血氣形志
  • 創作年代:戰國時期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不詳
  • 作品出處:《黃帝內經》
本章要點,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爭議,

本章要點

一、指出人體在生理情況下,六經氣血各有多少,此為臨證針刺補泄的依據之一。
二、說明形志苦樂所造成的疾病各有不同,其治療方法亦宜區別。
三、指出了五臟腧穴在背部的部位,並說明取穴的計算方法。

原文

夫人之常數①,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心主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手之陰陽也。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②,伺③之所欲,然後泄有餘,補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柱,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為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樂志苦④,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⑤。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⑥。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志也。
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注釋

①常數:指定數的意思。
②苦:病苦,即疾病。
③伺:這裡是診察的意思。
④形樂志苦:形,指形體;樂,這裡身體安逸;志,指精神;苦,這裡指精神苦悶。形樂志苦,指形體安逸而情志郁苦的人。
⑤熨引:古代治病的一種方法,主要是溫熨法。
⑥百藥:指各種藥物。

譯文

人身各經氣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數的。如太陽經常多血少氣,少陽經常少血多氣,陽明經常多氣多血,少陰經常少血多氣,厥陰經常多血少氣,太陰經常多氣少血,這是先天稟賦之常數。
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為表里,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為表里,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為表里。這是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之間的表里配合關係。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太陰心經為表里,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為表里,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為表里,這是手三陽經和手三陰經之間的表里配合關係。現已知道,疾病發生在手足陰陽十二經脈的那一經,其治療方法,血脈壅盛的,必須先刺出其血,以減輕其病苦;再診察其所欲,根據病情的虛實,然後泄其有餘之實邪,補其不足之虛。
要想知道背部五臟腧穴的位置,先用草一根,度量兩乳之間的距離。再從正中對摺,另以一草與前草同樣長度,折掉一半之後,拿來支撐第一根草的兩頭,就成了一個三角形,然後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個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兩個角在下,其下邊左右兩個角所指的部位,就是肺腧穴所在。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放在兩肺腧連線的中點,則其下左右兩角的位置是心腧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腧,右角是脾腧。再移下一度,左右兩角是腎腧。這就是五臟腧穴的部位,為刺灸取穴的法度。
形體安逸但精神苦悶的人,病多發生在經脈,治療時宜用針灸。形體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發生在肌肉,治療時宜用針刺或砭石。形體勞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發生在筋,治療時宜用熱熨或導引法。形體勞苦,而精神又很苦惱的人,病多發生在咽喉部,治療時宜用藥物。屢受驚恐的人,經絡因氣機紊亂而不通暢,病多為麻木不仁,治療時宜用按摩和藥酒。以上是形體和精神方面發生的五種類型的疾病。
刺陽明經,可以出血出氣;刺太陽經,可以出血,而不宜傷氣;刺少陽經,只宜出氣,不宜出血;刺太陽經,只宜出氣,不宜出血;刺少陰經,只宜出氣,不宜出血;刺厥陰經,只宜出血,不宜傷氣。

作者爭議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