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北京聯合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建新 、田元祥。該書是“傳世經典”中的一種,的由《內經》原典入手,從飲食、起居、勞逸、寒溫、七情、四時季候、地理環境、水土風雨等方面探尋增強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健康的方法,並詳細談論了病因、病機、體質、精氣、藏象、經絡與養生的緊密關係,是一部在經典理論指導下,融合西方實證科學的規範養生讀本。這本《黃帝內經》一書以現代語言闡釋和講述,通俗易懂、圖文並茂,是適合現代大眾多級健康管理需求的養生、防病、康復的寶典。
基本介紹
- 書名:傳世經典:黃帝內經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社
- 頁數:471頁
- 開本:30
- 作者:趙建新 田元祥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021600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全彩四色印刷精裝版《黃帝內經》,為中國人打造的權威、通俗、實用的養生寶典。所有關於中醫養生的問題,這裡都有你想要的答案!權威專家的解讀,帶來的是遠離疾病、防止衰老的無上智慧,重新塑造屬於自我的健康認知。《黃帝內經》流傳千年,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醫,呵護著中國人的健康,傳遞著實用科學的養生方法,為您開啟不生病的智慧之門。
圖書目錄
東方醫學智慧之樹
黃帝內經是一部什麼書
《黃帝內經》是東方醫學之根
傳統中醫的獨特理論
《黃帝內經》的智慧思想
疾病預測學——五運六氣學說
生命、天年、養生
生命的產生
生命的歷程
生命的規律
人的正常壽命
人為什麼會得病
六氣與六淫
風邪,百病之長
寒邪,易傷陽氣
暑邪,盛熱陽邪
濕邪,穢濁陰邪
燥邪,乾澀之病
熱邪,火熱陽邪
正氣存內,邪不可乾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不治已病治未病
獨特的養生理念
整體生命觀
生態健康觀
科學養生觀
構築健康的宮殿
宮廷模式的人體功能機制
心,氣血發動機
肺,氣體交換器
肝,血液儲藏調節器
腎,藏精主水器
脾,水液代謝平衡器
胃,受納腐熟器
大腸,傳導排泄器
小腸,受盛化物器
膽,儲藏膽汁器
膀胱,儲存排泄器
三焦,水道循環器
形體官竅,構築健康藩籬
皮,覆於體表
肉,附於骨骼關節
筋,附於骨而聚於關節
骨,構成人體的支架
眼,視萬物
耳,聽八方
口齒舌,進食辨味助消化
鼻,呼吸之門
咽喉,口鼻與肺胃之通道
前陰,腎之竅
肛門,排泄之門
人體的“網際網路”——經絡學說
什麼是經絡
經絡的功能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手太陰肺經
十二經脈:手陽明大腸經
十二經脈:足陽明胃經
十二經脈:足太陰脾經
十二經脈:手少陰心經
十二經脈:手太陽小腸經
十二經脈: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足少陰腎經
十二經脈:手厥陰心包經
十二經脈:手少陽三焦經
十二經脈:足少陽膽經
十二經脈:足厥陰肝經
奇經八脈
經別
別絡
經筋
皮部
經絡通暢保健康
養生先養心——情志養生
情志與五臟
五神與五臟
五志太過對人的影響
心神養生法
情志養生:節製法
情志養生:疏泄法
情志養生:轉移法
情志養生:制約法
穩度“更年期”
調情之志,避免“退休綜合徵”
怡情養性,遠離抑鬱
養性修德,益壽延年
謹和五味要守節——飲食養生
食物是最好的醫藥
古代“膳食金字塔”
五味與五臟
五味調和,健康無病
五味偏嗜,疾病將至
飲食養生的禁忌
現代人注重膳食平衡
一日三餐,巧食不病
習慣不改,病從口入
食不得法,引病復發
學生考試期間的飲食調養
中老年人的飲食調養
老年人的飲食調養
陰陽消長生物鐘——起居睡眠養生
起居有常,有益健康
起居無常,危害健康
勞逸適度
睡眠養生法
睡眠質量
提倡子午覺
補偏救弊調陰陽——藥餌養生
藥物調理養生的原則
調動人體的自愈力
中藥延緩衰老的原理
藥食同源
四氣解藥性
單味藥和複方
延緩衰老的方藥
辨證施補
益壽延年方的特點
益壽延年的中藥
益壽延年的古方
舒筋活絡通百脈——經絡養生
導引氣功保健法
推拿按摩保健法
保健刮痧法
針灸保健法
因人施養,有的放矢——體質養生
了解體質
陰陽五態人
陰陽二十五人
體質辨識方法
平和體質養生法
氣虛體質養生法
陽虛體質養生法
血虛體質養生法
陰虛體質養生法
痰濕體質養生法
濕熱體質養生法
氣鬱體質養生法
血淤體質養生法
過敏體質養生法
附錄:黃帝內經·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髒象論篇第九
五臟生成論篇第十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篇第三十二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瘧論篇第三十五
刺瘧篇第三十六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針解篇第五十四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骨空論篇第六十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遺篇)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遺篇)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黃帝內經是一部什麼書
《黃帝內經》是東方醫學之根
傳統中醫的獨特理論
《黃帝內經》的智慧思想
疾病預測學——五運六氣學說
生命、天年、養生
生命的產生
生命的歷程
生命的規律
人的正常壽命
人為什麼會得病
六氣與六淫
風邪,百病之長
寒邪,易傷陽氣
暑邪,盛熱陽邪
濕邪,穢濁陰邪
燥邪,乾澀之病
熱邪,火熱陽邪
正氣存內,邪不可乾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不治已病治未病
獨特的養生理念
整體生命觀
生態健康觀
科學養生觀
構築健康的宮殿
宮廷模式的人體功能機制
心,氣血發動機
肺,氣體交換器
肝,血液儲藏調節器
腎,藏精主水器
脾,水液代謝平衡器
胃,受納腐熟器
大腸,傳導排泄器
小腸,受盛化物器
膽,儲藏膽汁器
膀胱,儲存排泄器
三焦,水道循環器
形體官竅,構築健康藩籬
皮,覆於體表
肉,附於骨骼關節
筋,附於骨而聚於關節
骨,構成人體的支架
眼,視萬物
耳,聽八方
口齒舌,進食辨味助消化
鼻,呼吸之門
咽喉,口鼻與肺胃之通道
前陰,腎之竅
肛門,排泄之門
人體的“網際網路”——經絡學說
什麼是經絡
經絡的功能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手太陰肺經
十二經脈:手陽明大腸經
十二經脈:足陽明胃經
十二經脈:足太陰脾經
十二經脈:手少陰心經
十二經脈:手太陽小腸經
十二經脈: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足少陰腎經
十二經脈:手厥陰心包經
十二經脈:手少陽三焦經
十二經脈:足少陽膽經
十二經脈:足厥陰肝經
奇經八脈
經別
別絡
經筋
皮部
經絡通暢保健康
養生先養心——情志養生
情志與五臟
五神與五臟
五志太過對人的影響
心神養生法
情志養生:節製法
情志養生:疏泄法
情志養生:轉移法
情志養生:制約法
穩度“更年期”
調情之志,避免“退休綜合徵”
怡情養性,遠離抑鬱
養性修德,益壽延年
謹和五味要守節——飲食養生
食物是最好的醫藥
古代“膳食金字塔”
五味與五臟
五味調和,健康無病
五味偏嗜,疾病將至
飲食養生的禁忌
現代人注重膳食平衡
一日三餐,巧食不病
習慣不改,病從口入
食不得法,引病復發
學生考試期間的飲食調養
中老年人的飲食調養
老年人的飲食調養
陰陽消長生物鐘——起居睡眠養生
起居有常,有益健康
起居無常,危害健康
勞逸適度
睡眠養生法
睡眠質量
提倡子午覺
補偏救弊調陰陽——藥餌養生
藥物調理養生的原則
調動人體的自愈力
中藥延緩衰老的原理
藥食同源
四氣解藥性
單味藥和複方
延緩衰老的方藥
辨證施補
益壽延年方的特點
益壽延年的中藥
益壽延年的古方
舒筋活絡通百脈——經絡養生
導引氣功保健法
推拿按摩保健法
保健刮痧法
針灸保健法
因人施養,有的放矢——體質養生
了解體質
陰陽五態人
陰陽二十五人
體質辨識方法
平和體質養生法
氣虛體質養生法
陽虛體質養生法
血虛體質養生法
陰虛體質養生法
痰濕體質養生法
濕熱體質養生法
氣鬱體質養生法
血淤體質養生法
過敏體質養生法
附錄:黃帝內經·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髒象論篇第九
五臟生成論篇第十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篇第三十二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瘧論篇第三十五
刺瘧篇第三十六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針解篇第五十四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骨空論篇第六十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遺篇)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遺篇)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名人推薦
權威、通俗、實用的中醫養生寶典,呵護身心健康、培養正能量的家庭必備養生第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