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靈樞經》注本,又名《靈樞注證發微》,9卷81篇。明代馬蒔撰,首刊於萬曆十四年(1586年)。為歷史上第一部《靈樞》全注本。馬氏以南宋史崧所藏《靈樞》傳本為基礎,分為9卷81篇,逐篇逐節加以注釋。由於馬氏擅長針灸學,因此他在《靈樞》的注釋中,對經絡穴位部分較為詳明,並附有經絡腧穴圖解。

基本介紹

  • 書名:《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
  • 異名:《靈樞注證發微》
  • 成書年代:明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馬氏認為《靈樞》文字古奧,而前人未對《靈樞》全書進行注釋,而《靈樞》內容“大體詳全,細目俱備,猶儒書之有《大學》,三綱八目,總言互發,真醫家之指南,其功當先於《素問》”。故為之註解以闡發之。

流傳版本

現存明萬曆十六年寶命堂刻本、萬曆四十八年潘之恆刻黃海本、清嘉慶十年古歙鮑氏慎余堂本及清光緒己卯年太醫院藏版為常見,民國時期有廣益書局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作者簡介

馬蒔,字仲華,號玄台,生卒年月不詳,生活於明嘉靖、萬曆、天啟年間,浙江會稽人(今浙江紹興)。清代為避康熙皇帝諱,改“玄”為“元”,故清代刻本均以“元台”稱之。其著述有《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難經正義》《脈訣正義》等。其中《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深受後世醫家推許。

書評、序言

注《靈樞經》序
夫醫之有《內經》也,猶吾儒之有六經也,如水有源,木有根也。談儒而不本之六經,偏儒也;談醫而不本之《內經》,偏醫也。第六經皆有注跡,而《內經》注獨未詳,是涉遠而亡車楫,登高而亡階梯也。
余雅嗜攝生家間,手《素問》、《靈樞》一編,以佐藥餌,於《素問》解十之七,於《靈樞》解十之三,而不求盡解者,恨亡注也。一日聞玄台馬君注《素問》,余始迂之,不三年,《素問》注成。已又聞馬君注《難經》,余更迂之,不三年,《難經》注成。馬君固名醫,經注成,名益彰,海內人士慕上池之術者,即窮山深谷,靡不奔走馬君矣。馬君雖名聞諸侯,年垂老而志不衰,欲再注《靈樞》以垂不朽,余聞益遷之,不三年而《靈樞》注復成,乃征余言為之序。
序曰:馬君初為于越諸生有聲,一旦棄諸生工醫,其志豈鮮小哉?環誦則緗為之漶,覃思則髯為之枯,含毫則研為之穴,殺青則囊為之澀,傳寫則紙為之貴,彼其志豈鮮小哉?蓋十年而經注成,經注成而名日益廣,業日益精,余始迂之,今信且服矣。夫軒轅氏與岐伯、鬼臾區六臣,朝夕抵掌而筆之此書,更千百年而仲景、東垣、丹溪輩窮年累業,卒不能窺《內經》之精奧,乃馬君慨然注之,功殆微管哉!世之號能醫者,僅僅修古方、測己臆為湯劑已耳,湯劑之外,叩其針灸、浣熨、佐使、宣攝、司歲、陰陽、燥濕之宜,鹹亡以對。如是而欲托以死生之柄,危矣。
余觀《靈樞》八十一篇,首講九針之法,以應人五臟、三十六腧、二十七氣、十二經絡、三百六十五會,原原本本,不爽毫髮,而又先察脈而後用針,則湯劑所不周者,濟以針法,病何患不治,業何患不精?今上垂拱,民方熙熙,若登春台,游化國,似無藉此書。顧人之耳目心志,非治術不能濯磨;人之體膚毛髮,非醫不能湔祓。請以馬君之書,奏之當寧,贊成仁壽之治何如?
賜進士第尚書虞部郎奉敕督理漕務河道同典京闈華亭章憲文撰
刻馬玄台先生《內經靈樞注證發微》引
門人金一龍,(雲間庠生,原名丹。)睹《靈樞注證發微》書一旦告成,而浩然長嘆日:嗟呼!自六經孔孟而下,百家子史,道經佛卷,孰書無注,何《靈樞》迄今五千餘年,獨為未注之書哉!吾以為大義深奧,有志者稀,故寥寥未聞於後世也。奧稽黃帝與岐伯、鬼臾區等六臣問答,作為《內經》,內有《素問》八十一篇,《靈樞》八十一篇,凡《素問》所引經曰,皆出《靈樞》,則《靈樞》為先,而《素問》為後。唐寶應年間,啟玄子王冰曾注《素問》,隨句解釋,逢疑則默,章節不分,前後混淆,凡司天在泉、南北政等義,缺而不解。吾師既以更詳圖注,梓行於世,獨念《靈樞》無注,彈精研慮,寒暑屢更,遂成斯編。縱軒岐復起,當以吾師為獨得宗旨矣。
嗚呼!六經不明,千載無真儒;《內經》不明,千載無真醫。自古稱有著述者,秦越人《難經》,張仲景《傷寒論》,王叔和《脈訣》、《脈經》,張子和、劉守真、李東垣、朱丹溪諸書,皆翹然為世所宗,今即《靈》、《素》以印正之,則諸書皆未合經旨,而況於他哉!何也?大凡為醫者,先明脈體,次分經絡,乃定病名,然後用藥餌、針灸、按摩、導引、熨治等法。今質三者於諸書,繆誤居多。
按《靈》、《素》《六節髒象論》、《終始》、《四時氣》、《禁服》等篇,分明以左手寸部為人迎,凡一倍、二倍、三倍、四倍以上為格脈,可以知足手六陽經之病;右手寸部為氣口,凡一倍、二倍、三倍、四倍以上為關脈,可以知足手六陰經之病。故黃帝與雷公,歃血定盟,傳以大術數者,不過此法而已。諸書以尺寸分關格,又以關格為隔症,是脈體、病名兩誤矣。
按《靈樞·營衛生會、營氣、衛氣、衛氣行》等篇,分明以百病皆生於宗、營、衛三氣,偏衰偏勝,三氣必生於前之上中下三焦,諸書皆以後之三焦有名有形者寄在胸中,與膈相應,而以前三焦,有名無形者,混而為一,不知後三焦只為決瀆之官,水道所出,前三焦升降上下,宗、營、衛三氣從是而出,營氣隨宗氣以行經隧之中,衛氣不隨宗氣而行,而自行於各經皮膚分肉之間,故“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一十六字乃醫家所以分脈體,別病名,決死生,用藥餌之根本,諸書於宗、營、衛三氣大義,絕無分析,則平日之別疾用藥者何法也?
按《素問·評熱論、刺熱論、瘧論、咳論、刺腰痛論、風論、痹論、痿論、厥論、水熱穴論》,《靈樞·癲狂篇、熱病篇、厥病篇、脹論篇、淫邪發夢篇》,凡病必分五臟六腑,諸書皆不分臟腑,漫用成方,臟腑受傷,夭枉多矣。他如病名奇僻,諸書絕不及載,令後人罔獲聞知。
按《素問·陰陽別論》有風消症;《素問·生機正髒論》。有肺痹,傳為肝痹,傳為脾風發癉,傳腎為疝瘕,傳心為瘈,心復傳肺發寒熱,三年而死之症;《素問·氣厥論》有寒熱相移症,及食亦症;《素問·評熱論》有勞風症;《素問·水熱穴論》有風水症;《靈樞·熱病篇》有風痙症;《靈樞·水脹論》有石瘕、腸覃、膚脹症;《素問·陰陽別論、大奇論》、《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水脹論》有石水症;《素問·大奇論、四時刺逆順論、五臟生成篇、脈解篇》、《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經脈篇》載有肝疝、心疝、肺疝、脾疝、腎疝症;《素問·脈解篇》、《靈樞·經脈篇》有婦人㿗疝症;《素問·五臟生成論》有厥疝,女子同法症;《素問·平人氣象論、刺要論》、《靈樞·論疾診尺篇》有懈亦症;《靈樞·厥病篇》有蟲瘕蛟蛔心痛症;《素問·痹論》有肝痹、心痹、脾痹、肺痹、腎痹、腸痹、胞痹症;《靈樞·壽夭剛柔篇》有寒痹症;《素問·痹論、四時刺逆順論》有熱痹症;《素問·四時刺逆順論、宣明五氣論》、《靈樞·五邪篇》有陰痹症;《靈樞·周痹篇》有周痹、眾痹症;《靈樞·厥病篇》有風痹症;《素問·陰陽別論、評熱論》、《靈樞·五變篇》有風厥症;《靈樞·寒熱病篇》有厥痹症;《素問·繆刺論》有屍厥症;《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有維厥症;《素問·奇病論》、《靈樞·五亂、癲狂篇》有厥逆症;《靈樞·癲狂篇》有風逆症;《靈樞·口問篇》有嚲症;《靈樞·癰疽篇》有猛疽、夭疽、腦爍、疵癰、米疽、井疽、甘疽、敗疵、股脛疽、銳疽、赤施、疵癰、兔齧、走緩、四淫、厲癰、脫癰諸症,此皆後人之所未知者也。
又如《靈樞》種種大義,悉不見於諸書,使後世視神聖經典,僅同覆瓿。按《靈樞》有《陰陽系日月》、《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經水》、《海論》、《邪客》、《九宮八風》等篇,則知人身與天地相參者如此也;有《經脈》、《經別》、《根結》、《經筋》等篇,則知人身經脈運行起止,皆有自然之度數者如此也;有《脈度》、《骨度》、《腸胃》、《平人絕谷》、《本髒》、《師傳》等篇,則知人身骨脈、腸胃、臟腑,皆有長短、廣狹、輕重、大小、堅脆、高下、偏正之分者如此也;《素問》有《標本病傳論》,《靈樞》有《病本》、《病傳》篇,則知人身病體有本有標者如此也;《靈樞》有《陰陽二十五人》、《五音五味》、《五閱五使》、《順逆肥瘦》等篇,則知人身合於陰陽五行、五音五味等義者如此也;有《口問篇》,則知人身有曰欠、曰噦、曰唏、曰嚏、曰嚲、曰淚、日太息、曰涎下、曰耳鳴、曰齧舌等病,悉由經絡者如此也;有《本神》、《決氣篇》,則知人身有精神、魂魄、思慮、意智者如此也;有《本腧》、《動腧》等篇,則知人身孔穴分井、滎、腧、經、合,其穴有動脈者如此也。
又如《靈》、《素》每病必分經絡,用針法,以行補瀉,諸書絕不明此大義,概用煎方,致病體綿久,終不可復生。按《素問·寶命全形論、八正神明論、離合正邪論》、《靈樞·九針十二原、官針》等篇,分明有瀉法、補法;《靈樞·終始、官針》等篇刺有三刺,《靈樞·壽夭剛柔篇》刺有三變,《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刺有五變,《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刺有六變,《靈樞·官針篇》刺有九變,《靈樞·刺節正邪篇》刺有五節,《靈樞·官針篇》刺有十二節,《靈樞·刺節正邪篇》刺有五邪,《靈樞·五禁篇》刺有五禁、五逆、五奪,《素問·刺禁論》、《靈樞·終始篇》有刺禁,《素問·八正神明論》、《靈樞·九針論》刺有天忌,《素問·診要經終論》刺避五臟,《靈樞·官針篇》刺應五臟,《素問·血氣形志論》、《靈樞·九針論、五音五味篇》刺分血氣多少,《靈樞·逆順肥瘦篇》刺分肥瘦、常人、壯士、嬰兒,《靈樞·根結篇》刺分貴賤,《靈樞·經水篇》刺有淺深,《素問·診要經終論、水熱穴論、四時刺逆順論》、《靈樞·終始、本腧、四時氣、寒熱病、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等篇刺必按時,班班可考。後世不宗經典,巧立名色,如燒山火、透天涼、蒼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子午搗臼、子午流注、飛騰八法,皆非根於經典者也。
噫!自諸書出,而《內經》之旨晦;自針法繁,而神聖之針亡;自後學宗諸書不宗《內經》,而《內經》之書不行。吾師朝夕啟迪吾輩者,唯此《內經·靈、素》而已。後世醫學淺陋,我常推其故焉,蓋凡習醫學,必明於儒理,而後可明於醫理,況人之臟腑經絡,合男女、內外、大小一耳。未有不明於男,而可偏明於女者;未有不明於內,而可偏明於外者;未有不明於大,而可偏明於小者。後世不明儒理,偏門就學,信聽諸書,遺棄《內經》,逐末說而失本原,是猶適越裳而亡指南也,安得發神聖之蘊如吾師哉!
《靈樞注證發微》題引
《靈樞》者,《內經》篇名。蓋《內經》為總名,中有《素問》八十一篇、《靈樞》八十一篇。
《素問》曾經唐寶應年間,啟玄子王冰有注,其《靈樞》自古迄今,並無注釋,晉·皇甫士安以《針經》名之。按本經首篇《九針十二原》中有“先立針經”一語,又《素問·八正神明論》亦岐伯雲:“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是《素問》之言,亦出自《靈樞》首篇耳。後世王冰釋《素問》,以《靈樞》、《針經》雜名,宋·成無己釋《傷寒論》,及各醫籍凡引《靈樞》者,皆不曰《靈樞》而曰《針經》,其端皆始於皇甫士安也。但“針經”二字,只見於本經首篇,其餘所論營衛腧穴、關格脈體、經絡病症、三才萬象,靡不森具,雖每篇各病,必用其針,自後世易《靈樞》以《針經》之名,遂使後之學者,視此書只為用針,棄而不習,以故醫無入門,術難精詣,無以療疾起危,深可痛惜。豈知《素問》諸篇,隨問而答,頭緒頗多,入徑殊少,《靈樞》大體渾全,細目畢具,猶儒書之有《大學》,三綱八目,總言互發,真醫家之指南,其功當先於《素問》也。
今愚析為九卷者,按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九卷,《靈樞》九卷,乃其數焉。”又按《素問·離合正邪論》,黃帝曰:“夫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以起黃鐘數焉。”大都神聖經典以九為數,而九九重之,各有八十一篇。王冰分《靈樞》為十二卷,宋·史崧分為二十四卷者,皆非也。愚今分為九卷,一本之神聖遺意耳。後世《道德經》、《難經》俱八十一篇,其義仿此。然謂之曰《靈樞》者,正以樞為門戶,闔辟所系,而靈乃至神至玄之稱,此書之功,何以異是!且愚注釋此書,並以本經為照應,而《素問》有相同者,則援引之。至於後世醫籍有訛者,則以經旨正之於分注之下。然後之學者,當明病在何經,用針合行補瀉,則引而伸之,用藥亦猶是矣。切勿泥為用針之書,而與彼《素問》有所軒輊於其中也。
玄台子馬蒔撰
鮑氏弁言
《漢書》班志載《黃帝內經》十八篇,並無《素問》、《靈樞》之名,晉皇甫謐稱《針經》九卷,《素問》九卷,皆為《內經》。論者謂《針經》即《靈樞》,與漢·志》十八篇之數合,唐王冰注《素問》作二十四卷,宋史崧《靈樞音釋》作十二卷,與舊《志》異,不翻別有所據,且注《素問》而不及《靈樞》,釋《靈樞》而不及《素問》,於二書亦不無偏廢之弊。
有明馬玄台先生《注證發微》,分《素問》、《靈樞》各九卷,復還舊觀,合二書詳加詮注,參互貫穿,洵足闡發《內經》微旨,而為黃帝功臣。歲久板刻漫漶,原刊絕少,近時即舒載陽重刻之本亦不可多得,坊賈每藉以居奇。余因以家藏舊本,重校付梓,俾業是術者,人人得而有之,或亦濟世養民之一助也。
嘉慶十年長至月既望古歙鮑漱芳席芬甫識

章節目錄

卷一
九針十二原第一
本輸第二
小針解第三
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根結第五
壽夭剛柔第六
官針第七
本神第八
終始第九
卷二
經脈第十
經別第十一
經水第十二
經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營第十五
營氣第十六
脈度第十七
營衛生會第十八
卷三
四時氣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熱病第二十一
癲狂第二十二
熱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雜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卷四
口問第二十八
師傳第二十九
決氣第三十
腸胃第三十一
平人絕谷第三十二
海論第三十三
五亂第三十四
脹論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卷五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血絡論第三十九
陰陽清濁第四十
陰陽繋日月第四十一
病傳第四十二
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卷六
五變第四十六
本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論勇第五十
背俞第五十一
衛氣第五十二
論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卷七
逆順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脹第五十七
賊風第五十八
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動輸第六十二
五味論第六十三
卷八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針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寒熱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卷九
官能第七十三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衛氣行第七十六
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九針論第七十八
歲露論第七十九
大惑論第八十
癰疽第八十一

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是全文註解《靈樞》的最早文獻。其原文依南宋史崧傳本,卷帙則復《九卷》之數。注釋體例與《素問注證發微》同,於醫理與詞義闡釋上較有發揮,更附人體經脈腧穴圖解。馬氏注釋《內經》,採取以經解經的方式,即引《素問》以解《靈樞》,依《靈樞》以明《素問》,從而保證了釋義純正,始終不游離於《內經》理論框架之外。這種融貫全書,首尾相顧,彼此照應的注釋方法,使他的注釋具有很高的價值。馬氏將經文分段注釋,首先用一句話總結概括此段大意,然後解字、釋詞、串講經文,其特色在於解說經文時,整篇文字渾然一體,引經據典,信手拈來,與經文環環相扣。馬氏結合自己豐富的臨證經驗,運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剖析,使深奧晦澀之古經變得明白平易。《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注文總體上較《素問注證發微》闡注為優,而於針灸與經絡方面更為顯著。

影響評價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作為第一部全文註解《靈樞》的著作,為後人閱讀《靈樞》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馬氏的注經方法也為後世的張介賓、張志聰、高士宗等人承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