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背景,戰役地理,戰役經過,美7師的進攻,表面陣地的爭奪,堅持坑道鬥爭,與韓2師的戰鬥,反擊作戰,戰役總結,兵員統計,物資火力,參戰方式,意義,志願軍總結,美軍總結,戰役傷亡,聯合國軍,志願軍,戰役影響,戰役激烈程度,軍威,戰役指揮員,英雄人物,戰役檢討,
戰役背景
1952年10月初,種種跡象表明,共產黨軍隊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掌握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駐韓國的聯合國軍司令詹姆斯·奧爾沃德·范弗里特對此表現出越來越大的關注。在10月6日寫給上司——遠東美軍司令
馬克·韋恩·克拉克的信中,他敦促儘快通過一項在美國第9軍前線發動一切有限目標的進攻計畫,他說:“為了扭轉局勢,我們必須首先採取小規模的進攻行動,使敵人陷於被動的防守地位,目前我們都是為應付敵人的進攻而採取防守行動,致使我們遭到了1951年10月和11月以來所有戰鬥中人員慘重的傷亡。”
為避免這一趨勢繼續發展,范弗里特建議採納第9軍團代號為“攤牌行動“計畫。他認為那樣將會改善金化以北防線的情況。范弗里特指出,在該城以北不到3英里的地方,第9軍和敵人的軍隊都設有工事,雙方間隔只有200碼。在598高地和該高地東北面大約1英里多的地方有一條從西北伸向東南的狙擊嶺山脈(中方稱537.7高地),那裡的敵對力量正好卡住了我方的咽喉,故此死傷就相應要大得多。假如能把敵人驅逐出這些山頭,范弗里特繼續說,他們將不得不後撤到1250碼以遠的另一個防守陣地。考慮目前彈藥庫存所能提供的最大火力以及空中力量的最大近戰支援,第8集團軍司令對“攤牌行動”的可能性是樂觀的。
雖然克拉克在過去曾反對過奪取高地的冒險行動,但是他也終於表示,“攤牌行動”將可以非同尋常地創造一個好機會,可以不付出過大的犧牲就能拿下一些陣地。假如一切按計畫行事,僅美國第7師和韓軍第2師的2個營就可以圓滿完成這一使命。野戰司令官們估計,此行動將進行6天,會造成200人的傷亡。由於有多達16個炮兵營的280門大炮和200多架次戰鬥機和轟炸機的支援,估計步兵不會遇到很大的障礙。於是,8日克拉克批准了“攤牌行動”計畫,但仍提醒范弗里特對該行動只作例行的新聞報導,同時要特別考慮奪取高地的戰術意義。
戰役地理
597.9高地由東北和西北兩條山樑組成,好象英文字母V,又像是個三角形,所以被美軍形象地稱之為三角形山,共分為十二個陣地,東北山樑上依次是2號、8號和1號陣地,2號陣地的左前方有個小山樑,上面就是整個高地的最前沿11號陣地;西北山樑上依次是6號、5號、4號和0號陣地;高地主峰則是3號陣地,主峰前面的突出部是9號陣地,9號陣地的右後方是10號陣地,左後方是7號陣地。其中9號陣地是主峰的門戶,位置非常重要,日後將成為雙方殊死爭奪的目標。防守此地的是志願軍第一三五團的九連和八連的一個排,為一個加強連的兵力。
537.7高地(美方稱狙擊兵嶺)是兩個南北相對形同駝峰的山嶺,南山被美軍占領,北山則在志願軍手中,(應確切稱之為537.7高地北山,本文簡稱為537.7高地,下同)上面有九個陣地,組成一個不規則的十字形,從西到東依次是9號、3號、4號、5號和6號陣地;由南到北依次是1號、2號、7號和8號陣地,其中8號陣地是最前沿的突出部。整個北山高地由志願軍第一三五團一連防守。
戰役經過
美7師的進攻
但是“攤牌”行動一開始就走了樣。戰前韓二師的一個參謀帶著作戰計畫投靠志願軍。而且由於
白馬山戰役的需要,炮兵的支援不得不中斷,準備好的5天空襲行動也只好減為2天了,中國軍隊嚴陣以待,並且很快就表明他們打算繼續占據598高地——狙擊嶺一帶地形。
美7師師長,韋恩·C·史密斯少將把占領“三角山”的任務交給了由勞埃德·R.摩西率領的第31步兵團(在
第二次戰役在長津湖被全殲,團旗也被繳獲的
北極熊團)。雖然原先計畫只用1個營的兵力進攻,但是摩西上校及其官員們估計敵人的反擊一定會比預計的要強烈,只用1個營的兵力去對抗敵人是不現實的,他們把占領“三角山”右翼的任務交給了邁倫·麥克盧爾中校指揮的第1營;把占領左翼的任務交給了羅伯特·H.紐博尼指揮的第3營,也就是說主攻力量在行動以前就增加了一倍。
10月14日四時,美軍以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餘架飛機對十五軍30公里
防禦正面開始火力準備,其中對五聖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轟擊特別猛烈,使用了300門火炮、27輛坦克和40架飛機,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六發。如此猛烈的炮火,使得在坑道中的志願軍
守備部隊覺得簡直就像是乘坐著小船在
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顛簸,強烈的衝擊波激盪著坑道,不少人牙齒都磕破了舌頭、嘴唇,甚至還有一個十七歲的小戰士被活活震死!倖存者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都不約而同以地獄來形容,其恐怖由此可見。
坑道里的守備部隊步話機在炮擊剛開始就立即呼叫千米之外的448高地營指揮所,但炮火實在太猛烈,步話機的天線剛剛架起,就被炸掉,在短短几分鐘裡,坑道里儲備的十三根天線全數被炸毀,仍無法與指揮所溝通聯繫。而電話線更是被炮火炸得不成樣子。營部電話班副班長
牛保才冒著鋪天蓋地的炮火前去查線,他一路上邊躲避炮火,邊接上斷線,隨身攜帶的整整一大卷電話線用完,還差了一截!已經多處負傷的牛保才來不及多考慮一手抓起一頭斷線,用自己的身體接通了線路,用生命換來了三分鐘的通話時間,在營指揮所的一三五團副團長
王鳳書就在這寶貴的三分鐘裡向坑道部隊下達了作戰命令。
十五軍軍部設在上甘嶺以北二十多公里的道德洞,14日一天軍部只知道美韓軍對四十五師正面五聖山前沿的597.9和537.7高地、二十九師和四十四師正面的391高地、芝村南山、上佳山西北無名高地、419高地都發動了攻擊,其他具體情況一無所知,
秦基偉只好命令五聖山側翼的觀察所每半小時報告一次情況,同時請求左右鄰的三十八軍和
十二軍通報各自正面的情況。秦基偉認為當面美韓軍只有美第七師和韓第二師,共兩個師的兵力,單以這兩個師的兵力是不可能同時攻擊幾個方向的,其中必然只有一個是主攻方向,其他則是牽制性的佯攻,但要立即判斷出哪個是主攻,如今根本無法做到,秦基偉回憶道:我們分析最大的可能在44師正面(平康方向),企圖奪取西方山、斗流峰……估計敵人
重點進攻五聖山的可能性較小,因為五聖山地勢險峻,便於我軍防守”。他傾向於敵軍會沿著平坦的大路攻擊,而不是險峻的上甘嶺。
就在各級指揮員心急如焚的時候,上甘嶺的戰鬥全面展開了!五時,美軍經過一小時炮火準備後,開始火力延伸以壓制縱深目標。同時,步兵開始衝鋒,最先與美軍接火的是九連597.9高地11號前哨陣地上的一個班,但班長使用兵力不當,一下就把全班投入了戰鬥,在美軍猛烈炮火下,很快蒙受了巨大傷亡,等打退美軍四次衝鋒後,就只剩下一個戰士了,他只好退入坑道堅持戰鬥。防守2號陣地的八連一排見11號陣地失守,排長立即組織兩個班前去反擊,力求乘敵立足未穩奪回陣地,但這兩個班在半路上就遭到了美軍炮火覆蓋射擊,只剩五個傷員被迫退回2號陣地,這樣一來,一排反擊未成,反而損失兵力大半,連防守2號陣地都很困難了,十一時許,2號陣地就因守備兵力傷亡殆盡而告失守。東南的7號陣地因此陷入孤立,隨即也被美軍占領。只有最關鍵的9號陣地,由九連副指導員秦庚武指揮三排防守,秦庚武見美軍炮火異常猛烈,如果在陣地上一下投入兵力越多,那么傷亡也就越多越快,所以他只在表面陣地上同時投入三個人,傷亡一個就從坑道里補充一個,打得從容不迫,9號陣地因此成為597.9高地的中流砥柱,始終頂住了美軍的進攻。9號陣地是主峰的門戶,位置極其重要,只要9號陣地不失,那么597.9高地就可保無憂。經一上午的激戰,美軍攻擊部隊七師三十一團的二營、三營損失均超過了70%,美軍比較忌諱部隊
成建制消耗,就未敢再使用一營,將三十一團撤下去休整,換上第三十二團接著再戰,一直打到黃昏,也未能攻下597.9高地。
537.7高地上,也同時遭到了攻擊,韓軍第二師三十二團以一個營分三路發動猛攻,志願軍守備部隊一連依託被炮火嚴重摧毀的陣地英勇堅守,戰鬥之頑強被韓軍戰史稱為史無前例,韓軍地面部隊攻擊連連被擊退, 只得呼叫美軍的航空兵
火力支援,美軍出動了二十餘架B—26
轟炸機投擲凝固汽油彈,陣地成為一片火海,韓軍乘勢猛攻,最前沿的8號陣地只剩下三個傷員,無力再戰,正準備退入坑道,卻被已經衝上陣地的韓軍的一挺機槍壓制在離坑道口十餘米處,這挺機槍附近正巧是因多處負傷而昏迷的孫子明,他被槍聲驚醒,看到這情景,大吼一聲撲了過去,韓軍的機槍手猝不及防被嚇得魂飛天外,掉頭就逃,孫子明剛想把機槍掉過頭去射擊,另外一股十多個敵人已經涌了上來,他見來不及開火,一把抓起身邊的三顆手榴彈,朝著這股敵人撲去,與敵同歸於盡,他也就成為在上甘嶺戰役中與敵人同歸於盡的三十八個勇士中的第一人!直到十二時許,經過了七個多小時的激戰,韓軍攻上了主陣地,再經過二十多分鐘慘烈無比的白刃肉搏,才占領了陣地。至下午二時,一連僅存二十餘人,退守坑道,537.7高地除9號陣地外的其餘表面陣地都告失守。九連和一連在激烈的戰鬥中,將戰前儲備的彈藥消耗殆盡,共發射了近四十萬發子彈,投擲手榴彈、手雷近萬枚,由於長時間高強度持續射擊,武器損耗也非常驚人,總共打壞10挺蘇式轉盤機槍、62支
衝鋒鎗、90支步槍,占全部武器的80%以上!
黃昏時,四十五師師長
崔建功得知在白天戰鬥中失去了一半的表面陣地,立即命令一三五團團長
張信元連夜組織反擊,奪回陣地。並讓二線的一三四團團長
劉占華即刻趕到師部,熟悉情況,準備參戰。
16日,美韓軍繼續猛攻不止,四十五師先後已有15個連投入戰鬥,秦基偉當即決定,四十五師改為主攻,四十四師則改為助攻;軍、師組織火炮向上甘嶺機動,並組成炮兵指揮所統一指揮;建立後方供應機構,加強後勤保障,除原先儲備的彈藥外,另為一線部隊每連增加配備8000枚手榴彈,三個月的補給品儲備量,並積極組織向坑道補充彈藥、食物和飲水。
17日,戰鬥進入第四天,越來越慘烈,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一天之中幾度易手,每次易手就伴隨著天翻地覆的炮擊和天昏地暗的拼殺,陣地上屍橫遍野,鮮血染紅了高地。由於戰場地域狹窄,最多只能展開兩個營的部隊,雙方只能採取逐次增兵的戰術,一個營一個連,甚至一個排一個班的投入作戰。這天,韓軍第二師最大的收穫是知道了志願軍在地上挖有坑道,解決了美韓軍幾天來一直困惑不解的難題: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怎么還會有人生存下來?對此美韓軍極為重視,特意派韓二師的中校情報參謀帶了精幹偵察人員前往核實,這才搞清楚,志願軍果然利用坑道對付炮火轟擊。
19日,第15軍集中44門重炮和1個
喀秋莎火箭炮團的兵力,掩護第134團6連,第45師偵察連,工兵連1個排進攻537.7高地。
炮火射擊剛一延伸,步兵隨即開始反擊。537.7高地地形簡單,易攻難守,反擊的三個連攻勢如潮,僅二十分鐘就奪回了全部陣地,打垮了韓國第32團第1,2營(共4個連)的防禦,按照事先規定,轉入防禦。
表面陣地的爭奪
這場激烈反擊的重頭戲是在597.9高地。已進入坑道的第134團八連(前身是
八路軍第129師警衛營三連,是134團戰鬥力首屈一指的連隊)等炮火開始延伸射擊,就衝出坑道,首先攻下1號陣地,接著向3號主峰陣地衝擊,被東側一個地堡火力所阻,八連兩次組織爆破均未成功,負責掩護的機槍手
賴發均人槍俱傷,他拿起一顆手雷帶傷衝去,在向地堡接近途中,又多處負傷,但他一直匍匐到距地堡兩米處,然後趴在地上稍事休息,積攢最後的體力,一躍而起,連人帶手雷撲到地堡上,一聲巨響與地堡同歸於盡!幾乎在同時,東南山樑上的8號陣地,四連一位叫
歐陽代炎的副排長,雙腿被炸斷後,毅然滾入敵軍群中,拉響手榴彈!八連奪下3號主峰陣地繼續推進,在攻擊9號陣地時被美軍主地堡密集火力阻攔,這個主地堡是以一塊巨石掏空建成的,由於角度制約,十五軍曾集中十多門火炮轟擊也未能將其摧毀,苗族戰士
龍世昌帶著爆破筒沖了上去,就快要接近地堡了,一發炮彈在他身邊爆炸,左腿齊膝被炸斷,但他仍頑強地向地堡爬去,終於爬到了地堡前,將爆破筒從射擊孔中插進去,地堡中的美軍馬上又將爆破筒推出來,龍世昌再向里推,雙方僵持著,龍世昌用胸脯死死頂住爆破筒,就在這時爆破筒爆炸了,地堡與他一起在火光中消失了,八連乘勢收復9號陣地。
從另一個方向反擊的一三五團六連,經過大半夜的血戰,攻占了6號、5號陣地,傷亡殆盡再也無力向前推進了,二營代理參謀長
張廣生率領五連二排趕來作為二梯隊,繼續攻擊,這才奪回了4號陣地。當攻到0號陣地時,這一個加強連只剩下16人了,張廣生叫通師部,直接向師長崔建功報告,崔建功厲聲命令:“八連已占領主峰陣地,如果你們攻不下0號陣地,天一亮敵人就會以此為依託反撲,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拿下0號陣地!”0號陣地的美軍憑藉著由四個地堡組成的子母堡竭力抵抗,張廣生和六連連長萬福來將剩餘人員編成三個小組,實施連續攻擊,但三個小組傷亡殆盡還沒能完成任務,此時,萬福來身邊已經沒有一個戰鬥人員了,他心急如焚,跟隨張廣生的營部通訊員原來也是六連戰士的
黃繼光,和六連通訊員
吳三羊、
肖登良一起請戰,張廣生立即將這三人編成一組,指定黃繼光為班長,去完成爆破任務。黃繼光什麼也沒有說,帶著兩人就向前衝去,並不像後來報導中的還說什麼豪言壯語,那純粹是杜撰,因為在軍情如火的緊急情況下,行動才是最重要的!六連指導員
馮玉慶和排長鐘仁傑用機槍掩護三人向地堡衝去,這三人果然機靈,交替掩護,很快炸掉了兩個子堡,但吳三羊犧牲,肖登良重傷,只剩黃繼光一人了,他繼續向主堡躍進,突然他也中彈倒地,仍帶傷匍匐前進,頑強爬到主堡前投出手雷,由於主堡很大,手雷只炸塌一角,裡面的人換了一個射擊孔又開始射擊,此時黃繼光已七處負傷,沒有任何武器,他爬到地堡的
射擊死角,向後面招了招手,馮玉慶恍然明白他的意思,對張廣生和萬福來叫到:“黃繼光要堵槍眼!”話音未落,黃繼光一躍而起,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主堡的射擊孔,馮玉慶端著機槍衝上陣地將槍膛中的所有子彈潑進地堡。至此,上甘嶺597.9和537.7高地全部陣地被盡數奪回。以黃繼光、賴發均、歐陽代炎和龍世昌等人為代表的廣大忠勇將士用生命和血肉所譜寫的輝煌,也永鑄十五軍和志願軍的史冊!而十五軍剛剛恢復陣地不過一個多小時,天就亮了。
20日一早,美軍出動30架次B—26轟炸機對上甘嶺進行地毯式轟炸,300餘門重炮同時實施轟擊,40多輛坦克由於受地形限制無法實施集團突擊,乾脆抵近高地作為固定火力點,直接支援步兵進攻。美軍投入戰鬥的步兵共三個營,採取多路多波次集團衝鋒,後三角隊形,兵力由小到大,一波接一波,在憲兵隊的督戰下,輪番衝鋒。
激烈的炮火使得整個上甘嶺都被硝煙所籠罩,相隔百米就無法看到信號槍的光亮,雙方只好都使用迫擊炮發射信號炮彈來進行聯絡。黃昏時分,志願軍部隊經連續一天一夜的激戰,傷亡巨大,後援無濟,無力再戰,只得放棄表面陣地退入坑道,除597.9高地西北山樑上的四個陣地外,其餘陣地均告失守,崔建功原先苦心安排只攻不守的王牌八連無法撤下,繼續在上甘嶺戰鬥,此時僅剩15人,在連長
李寶成的率領下退入一號坑道。
當晚軍參謀長
張蘊鈺趕到四十五師師部,聽取作戰情況報告,崔建功匯報部隊傷亡已超過3500人,一三四團和一三五團總共只剩下二三百人,全師已經沒有一個完整的建制營了,張蘊鈺大為震驚,責問為什麼不及時報告?一三四團團長
張占元表示還能組織機關和勤雜人員繼續戰鬥,張蘊鈺痛心不已。秦基偉知道這一情況立即在軍部召開緊急作戰會議,決定從軍部的直屬部隊和機關中抽調人員補充四十五師。鑒於四十五師已無力組織反擊,便改變戰術,以坑道鬥爭與小分隊反擊為主要手段,消耗疲憊敵軍,為主力調整部署準備大規模反擊贏得時間。
秦基偉後來回憶說:“在戰鬥開始的第一周內,我雖傷亡大,但看到敵人傷亡更大,便認為敵人不久就要收兵。特別是當陣地被敵人占領後,腦子發熱,想一巴掌把他打下去。所以我對崔建功師長講了那樣的話,打不下來就不要回來見我。我這句話放出去不要緊,下面腦子更熱,一股血氣上來就拚命,增大了傷亡。”戰役第一階段的7天時間內,白天敵軍進攻占領表面陣地,我軍就夜間反擊,形成晝失夜反的局面。在7次反擊中,3次全部恢復了陣地,4次部分恢復了陣地。雖然戰果可觀,但是在反擊中我方用兵過多,第二梯隊倉促投入戰鬥,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傷亡。7天中,45師投入戰鬥的兵力達到了21個連(占全部數量的77%還多),各連的傷亡都超過了半數,個別連隊只剩下幾個人。這樣一來,45師也就喪失了繼續組織較大反擊的能力,只能通過第二階段的坑道鬥爭拖住敵人來贏得反擊的準備時間。發現這一問題後,在上級的及時提醒和對戰場形勢的清醒認識後,15軍改變了原有的急躁情緒,採取穩妥的辦法準備打持久戰,這才改變了初期的戰術錯誤。正如秦基偉所說的:“打了一陣,冷靜下來一想,發覺不對,敵人拉的架勢很大,不是一下就能收場的,要穩住陣腳,同敵人打持久戰。”
堅持坑道鬥爭
戰役的第二階段就是最艱難的坑道鬥爭階段,597.9高地共有三條大坑道,八條小坑道和三十多個簡易防炮洞。當時三條大坑道和五條小坑道都在守備部隊控制下,其中八連進入的一號坑道是主坑道,位於1號陣地下,是最大的坑道,呈“F"形,全長近80米,高1.5米,寬1.2米,左右還各有一個叉洞,頂部是厚達35米的石灰岩,坑道的兩個洞口都向北朝著五聖山方向。
美軍雖然占領了表面陣地,但坑道仍在志願軍手中,坑道里的部隊隨時可以與反擊的部隊裡應外合,對於美軍而言是極大的威脅,坑道一日不除,美軍一日不得安生,因此20日以後的戰鬥就是以坑道為爭奪焦點。
十五軍得知坑道情況後,就於21日晚派一三四團二營教導員李安德率領軍警衛連的79人和一三四團七連的17人借著夜色的掩護潛入597.9高地一號坑道,傳達了軍師關於堅持坑道的作戰決心,並成立坑道黨支部,進行統一領導。所有一號坑道里的部隊都編入八連,由八連連長李寶成指揮。接著在坑道黨支部的領導下,對坑道進行了管理整頓,使得坑道部隊形成了一個堅強的戰鬥團體,為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多日血戰,雙方都已筋疲力盡,不約而同稍做休整,戰場上出現了少有的短暫寂靜。
秦基偉見四十五師傷亡較大,呈請第三兵團為四十五師補充4000新兵。同時預見到戰役繼續發展下去,單憑四十五師是不夠的,開始考慮動用兵團的
預備隊二十九師。
22日戰鬥再度打響,爭奪的焦點就是一號坑道。美軍對坑道口用無後坐力炮抵近射擊;用炸藥包爆破;向坑道里投擲手榴彈;甚至使用P—51飛機低空俯衝掃射……美軍火力又猛,坑道口又窄,眼看情況危急,李寶成立即呼叫縱深
炮火支援,用炮火制止美軍對坑道口的破壞。天色一黑,坑道部隊就組織小分隊出擊,四下炸地堡、摸哨兵,搞得美軍草木皆兵,夜不得寧。尤其是二號坑道的部隊在四連指導員
趙毛臣的指揮下,在堅持坑道鬥爭的十四天裡,組織了十一次夜襲,嚴重威脅著美軍。
儘管如此,坑道里的部隊情況還是日漸惡化。為了改善坑道部隊的處境,四十五師決定於23日晚組織一三五團五連協同坑道里的八連實施反擊,力爭奪取1號、3號陣地。
23日天剛黑,火箭炮團以一個營8門火箭炮對597.9高地進行了兩次齊射。可惜由於高地面積太小,大多數炮彈都落在山下,只有十餘發命中預定目標,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隨後步兵發起了攻擊,八連在副連長侯有昌指揮下,衝出坑道由主峰向東北山樑進攻,五連則從東北山樑頂端的2號陣地向主峰攻擊,實施兩面對進合擊。五連自一年多前五次戰役中的
朴達峰阻擊戰中因麻痹大意,對美軍夜襲毫無防範,致使
廣德山陣地連同配屬的3門60毫米迫擊炮一同被美軍奪去後一直備受批評,正一心想在戰鬥中洗雪恥辱。但五連受領任務時間急迫,還來不及仔細觀察地形就投入了反擊,加上連長求戰心切,沒有組織戰場偵察,指揮部隊直撲2號陣地,結果陷入美軍的預設伏擊圈,在美軍密如暴雨般的槍彈下,全連傷亡過半,只剩下十多人生還,當然無力攻取2號陣地了。而正是因為五連的失利,八連失去了策應,孤軍奮戰,經過九次反覆爭奪才攻下1號陣地,然後再繼續向3號主峰陣地推進,美軍則因解除了五連的側翼威脅,沒有後顧之憂乘機向1號陣地反撲,李寶成只得於24日凌晨三時下令放棄反擊退守坑道,此次反擊八連出擊的部隊僅剩下5人,在五天中第二次損失殆盡!秦基偉接到戰況報告,心情異常沉重,他意識到這次反擊不同以往順利恢復大部甚至全部陣地,失利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美軍占領了陣地已經好幾天,不僅熟悉了地形,構築了工事,而且利用四十五師的一些工事、坑道,大大增加了反擊的困難所致。經過這次反擊,四十五師的傷亡已經超過了4000人。
從10月23日起,上甘嶺的戰鬥不僅成為朝鮮戰場聚焦之處,新華社也開始連續兩個月集中報導,一時間上甘嶺兩個面積僅3.7平方公里高地為朝鮮、中國甚至全世界所密切關注。由於白天抗擊美軍對坑道的破壞和夜間的主動出擊,坑道部隊平均每天有一個班的傷亡,為此幾天來崔建功一直抽調機關人員向坑道增援補充,一個連,一個排,甚至一個班不斷派出,師團兩級機關幾乎連勤雜人員都用光了。
24日晚,秦基偉將軍的警衛連96人由連長、指導員帶領,派往597.9高地一號坑道,指導員王虜是秦基偉
太行山時期的警衛員,跟隨秦基偉長達五六年,多次在戰場上冒死掩護過秦基偉。結果在通過上甘嶺山腳下的炮火封鎖區時,遭受到巨大傷亡,只有24人到達一號坑道。犧牲的人中就包括王虜,令秦基偉痛心疾首,十五軍自成立以來,大小數百戰,還從沒用上軍警衛連,初次上陣損失就這么慘重,直到戰役結束秦基偉還痛心不已。
與韓2師的戰鬥
25日,范佛里特來到美第九軍軍部主持部署調整,將受到重創的美第七師(美軍自報該師的9個步兵營有8個營參加了這場為期12天的戰鬥,死傷人數達2000人之多,志願軍代司令鄧華,副司令
楊得志的聯名嘉獎令說15軍13晝夜殺傷敵軍8000人)撤下戰場,進攻597.9高地由
丁一權的韓國第二師接替;韓第二師右翼團的防務交給韓第六師,集中兵力攻擊上甘嶺;另將韓第九師調到金化以南的史倉里,作為戰役預備隊。
美軍遭到重大傷亡後以韓軍來替換,立即在韓國部隊中引起軒然大波。韓國戰史中這樣記載,“美軍7師同第2師並肩作戰,進攻並占領‘三角’高地。然而因敵頑強反擊,截止25日的12天內,先後投入9個營作戰,傷亡2000多人,戰鬥演變成持久戰,因而將美7師防線交給了韓第2師。結果,第2師單獨擔負了中部前線要地的進攻。當時軍團(註:指美軍第9軍)的這一措施立即激起輿論,給人一種只顧減少美軍傷亡的印象……第2師以不惜犧牲自己代價堅守要地的決心採取了上述對策(本文作者註:指接受美軍第7師進攻任務的部署調整)。”雖然有後面的豪言壯語,但韓國第2師內部大罵美軍讓他們當“替死鬼”的人肯定不是少數。
當晚,八連在夜襲中就發現了這一情況,隨即向團部報告。由於韓軍戰鬥力和戰鬥意志遠不及美軍,志願軍並沒把他們放在眼裡,不料韓第二師以東方人的思維和創造,對坑道的破壞比美軍更毒辣,他們用迫擊炮吊射坑道口;用毒氣彈、硫磺彈熏;用巨石塊堵洞口;用鐵絲網纏繞成團堵塞通氣口;從坑道頂部鑿眼裝藥爆破;……美軍忙了五天,一籌莫展,而韓二師才一天就將二號坑道炸塌了近30米,坑道里的四連被倒塌的土石壓死2人,壓傷6人。一號坑道的兩個洞口也被炸塌,只剩下碗口大小的透氣孔,八連傷亡了37人才將洞口重新掏開。四十五師立即將四門75毫米山炮前推,專門轟擊破壞坑道口的敵人。
敵軍的破壞還不是坑道部隊最大的威脅,缺糧斷水才是最嚴重的,美軍對坑道部隊與後方的交通線實行嚴密炮火封鎖,使得坑道部隊糧盡水絕。火線運輸員付出幾條生命的代價送進坑道一袋壓縮餅乾,但乾燥至極的口腔和食道根本無法吞咽,饑渴成為最大的敵人。
在整個戰役期間,火線運輸員的傷亡率高達90%,甚至超過了坑道部隊的傷亡率,通往上甘嶺兩個高地的山路上,灑滿了火線運輸員的鮮血,大量的物資也因此損失在路上,送進坑道的微乎其微。由於飲水難以運輸,只要容器中彈就極易流失,所以主要運送的是既能解渴又能充飢的蘿蔔。
一直到第九天,也就是28日夜,運輸連指導員宋德興和兩個火線運輸員才衝過了炮火封鎖,將三袋蘿蔔和一些慰問品送進了一號坑道,那個夜晚簡直就是八連最盛大的節日。但蘿蔔上火,多吃心裡難受,所以坑道部隊建議送蘋果。於是十五軍連夜從後方緊急採購了三萬多公斤蘋果,派人送往坑道,以示對坑道部隊的關心。但美軍炮火封鎖實在太猛,大筐蘋果難以送上去,沒有一筐蘋果送進坑道,最後送進一號坑道的只有一隻蘋果!於是,“一隻蘋果”的動人故事就在坑道里產生了。
坑道里最受煎熬的要數那些無法轉入高地的傷員了,坑道里連一滴酒精,一卷繃帶都沒有,傷員只好任憑傷口發炎糜爛,全靠堅強的意志和自身的體質支撐著。而且為了不影響戰友的情緒,傷員都自覺強忍疼痛,一聲不吭,很多傷員都用嘴緊咬著床單,有的至死嘴裡的床單都沒法拿下來!
在整個戰役里坑道堅持時間最長的是由丁鴻鈞任班長的一三四團五連四班,他們是參加夜間反擊來到597.9高地的,丁鴻鈞指揮有方,在兩天裡打退美軍多次進攻,斃傷敵150餘人,自己無一傷亡。因彈藥耗盡才於15日下午退守2號陣地的一個只有15米深的小坑道。他們依靠夜間從陣地收集的彈藥、兩箱餅乾和坑道里儲存的兩桶水,在坑道里堅持。他們沒有步話機,所以無法與後方聯繫,後方也因此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但他們仍然在這個小坑道里堅持,美軍一個連對這坑道進行了多日破壞,一籌莫展,最後只得在洞口架起三道鐵絲網,築起兩個地堡,採取圍困戰術。一直堅持到第十天,他們飢餓難耐,眼看再無法堅持下去,丁鴻鈞和班裡的四個黨員召開了黨小組會,決定由丁鴻鈞突圍出去,到一百多米外的二號坑道向上級報告他們的情況,聽取下一步行動的指示。丁鴻鈞匍匐而行,進入二號坑道,經四連指導員趙毛臣批准,撤到二號坑道。這才於27日晚在二號坑道四連部隊的策應下,突圍而出,全部轉移到了二號坑道,在二號坑道繼續戰鬥,前後共達二十個日夜,成為坑道堅持之最。
從21日至29日,坑道部隊夜間主動出擊達158次,其中僅9次失利,其餘均獲成功,累計殲敵2000餘人,大量消耗了敵軍,並極大破壞了敵軍陣地的穩固。與此同時,縱深部隊為支援坑道部隊,先後以二到五個連不等的兵力對537.7高地組織過七次反擊,曾三次奪回了全部陣地。在597.9高地,以兩個班到九個排的兵力組織過五次反擊,曾一度占領主峰。這些反擊,都使坑道部隊得到了物資和人員的補充,增強了坑道的力量,為大反擊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十五軍的另一戰場上,西方山地區的四十四師對當面之敵發動了一系列的攻擊,從戰術上積極配合五聖山戰場。四十四師主要的攻擊目標是391高地,四十四師確實占領並鞏固了391高地,戰鬥中共殲敵4000餘人。四十四師這一作戰,不僅有效牽制了美軍,分散了其在上甘嶺的兵力火力,有力保障了上甘嶺的勝利,而且將戰線前推十公里,大大改善了在平康谷地的防禦態勢。因此受到了志願軍總部的通令嘉獎。
反擊作戰
15軍的反擊
以10月30日夜開始的決定性大反擊為標誌,戰役進入了恢復鞏固陣地的第三階段。
美軍占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後,隨即調來了工兵營和韓軍的勞工營,日夜不停搶修工事,共修築了70多個永備火力點,部署了14門無後坐力炮和65挺重機槍,構成了完整的火力配系。韓第二師接防後,在一般情況下最多容納兩個連的高地上部署了整整四個連,還在高地南側的
反斜面部署了兩個連,作為淺縱深的反擊力量。這樣的防禦無論兵力還是火力,絕對是綽綽有餘了。
10月30日中午十二時,十五軍以133門大口徑火炮和30門120毫米重迫擊炮,向597.9高地實施猛烈的炮火準備,炮擊持續達四個多小時,日落時分才沉寂下來,韓軍惟恐志願軍乘機發動攻勢,立即爬出隱蔽部搶修被毀的工事。不料一個半小時之後,十五軍的炮火又突然開火,對高地進行了五分鐘的炮火急襲,接著開始炮火延伸,韓軍以為志願軍攻擊迫在眉睫,急忙進入陣地準備迎戰,誰知志願軍的炮彈猛然又回落在高地上,被打了個正著,這么幾次真假延伸射擊,高地守軍的傷亡已經過半。二十二時,火箭炮團24門火箭炮進入陣地對敵縱深炮兵陣地和二梯隊集結地區實施面積射擊,幾乎完全壓制了敵縱深炮火。這是志願軍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炮戰,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十五軍的步炮協同日漸完善,美軍在上甘嶺傷亡的70%是被志願軍炮火殺傷,這就是炮兵在戰役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此次反擊共動用了第45師新建的8個連和第29師86團的2個連,團偵察連,共11個連的兵力,發動11波攻擊,雙方反覆爭奪。作戰結果597.9高地除東北山樑上的2、8、11號陣地仍在韓軍控制外,主峰及幾個要點陣地均已掌握在第45師手中,敵守備之韓第31團4個連,整建制覆沒。
31日韓第32團與
衣索比亞營重新調整兵力發動反擊,戰鬥持續了9個半小時,15軍反擊部隊創下了上甘嶺戰役中日均最高彈藥消耗量:投擲出近3萬枚手榴彈和手雷,260根爆破筒,發射30多萬發子彈,21000多發炮彈。美韓軍的炮火猛烈程度僅次於戰役第一天,韓軍攻了一整天,總共發動二十三次營連規模的集團衝鋒,徒然傷亡1500餘人,毫無所獲。十五軍似乎意猶未盡,當晚二十九師八十六團的兩個連發起反擊,將597.9高地其餘陣地全部恢復。但四十五師的傷亡也不小,守備部隊的兵力少到只能控制五個陣地。
12軍的反擊
秦基偉只得將調歸其指揮的十二軍三十一師的九十一團八連調上597.9高地,接替四十五師無力再守的七個陣地,從1952年11月1日起,十二軍的部隊開始參戰。
王近山審時度勢,決定將十二軍三十一師餘下的兩個團全部配屬給十五軍。
十二軍九十一團團長
李長生來到上甘嶺,他發現高地上有著多達十幾個連的建制部隊,為避免多建制所引起的指揮混亂,他將九十一團九個連採取“車輪戰”,一個連一個連投入戰鬥,每個連不管傷亡如何,一律只打一天,就撤下來休整,連長則留下來,作為後一個連長的顧問,如此類推往復。這樣不僅避免了指揮上的混亂,也使各連都保存了一批骨幹。
1日下午十六時,韓軍終於攻占了10號陣地,但九十一團八連隨即就有十多個戰士跟著炮彈的彈著點沖了過來,一陣手榴彈,又把陣地奪了過去。十七時許,1號陣地上只剩下兩個傷員了,九十一團八連派出了一個三人戰鬥小組前去增援,一番苦戰,將敵人打退,可也只剩下了
朱有光和王萬成兩人,剛要整修一下工事,敵軍又蜂擁而上,負傷的朱有光一躍而起,沖入敵群拉響爆破筒。爆炸的硝煙還未散去,
王萬成也抓起爆破筒撲向另一群敵軍,——他就是日後影片《
英雄兒女》中主人公王成的原型。
九十一團七連線替八連投入作戰,這天戰鬥非常激烈,七連的傷亡很大,運輸彈藥的八連炮排見形勢危急,主動加入戰鬥,但才到了下午十五時許,七連加上八連的炮排就所剩無幾了,原定第三天參戰的九連就開始以兩個班為單位,一批一批向上增援。
11月4日,李長生根據這幾天的戰鬥發現美軍每天的攻擊都是早上八時開始,他判斷在這之前美軍肯定是在某處集結,便派出了精幹的偵察分隊連夜前去偵察,這些偵察兵果然不負期望,凌晨四時發現美軍的攻擊部隊正在597.9高地南側的一片樹林裡集結,李長生決定先發制人,對其實施炮火急襲,四時三十分,火箭炮團24門火箭炮就按照偵察兵所報告的方位進行了齊射,美軍的攻擊部隊遭到了沉重打擊,傷亡慘重,只得重新組織兵力,這天的進攻直到中午十二時才開始,而且攻擊強度明顯減弱。(據美國戰史,10月30日,中共部隊以3個營的兵力把598高地從韓軍的手裡奪了過去,11月3日,敵人經過一場激戰後又占領了珍妮·羅素山。此後,中國軍隊對韓軍窮追猛打,死傷人數劇增,11月5日,美第9軍軍長詹金斯將軍中斷了對“三角山”的進攻。攻占狙擊嶺的戰鬥持續到11月8日,這時韓軍部隊是“攤牌”以來第14次部分占領高地。在這後半個月,來自中國軍隊的壓力減弱了,威脅韓軍的巡邏隊以及探照燈也減少了)。
十二軍三十一師全面接過597.9高地防務。九十一團幾天戰鬥只剩下一個連沒有參戰,當晚九十三團的一個營投入了戰鬥,三十一師的後續部隊也逐步進入戰鬥。當天的戰鬥韓軍以第二師三十一團主攻,三十團以一個營擔負助攻,在志願軍頑強抗擊下,徒有傷亡,下午十五時就草草結束攻擊。就在這天的激烈戰鬥中,湧現出了著名的孤膽英雄
胡修道。胡修道是九十一團的一名新戰士,從拂曉起就戰鬥在597.9高地的3號陣地上,連續打退韓軍七次衝鋒後,全班只剩下胡修道和滕土生兩人了。中午開始,韓軍加強了攻擊,火力越來越猛烈,滕土生以及後來增援的另兩名戰士全部傷亡,陣地上只剩胡修道一人,而且還負了傷,但他毫不畏懼,裹傷再戰,獨自一人又英勇地擊退了韓軍多次進攻,從拂曉至黃昏,胡修道和他的戰友,先後擊退韓軍從一個排到兩個營規模總共四十一次進攻,寸土未失!其中僅胡修道一人就斃傷韓軍280餘人,創造了孤膽作戰的光輝典範。
范佛里特於下午趕到金化野戰醫院,慰問傷員,鼓舞士氣。
同日,中朝聯合司令部通令嘉獎十五軍。十五軍迅速將這一嘉獎令印發成號外,散發到每個陣地,以激勵士氣。
第三兵團鑒於十二軍參戰,上甘嶺的戰鬥已發展成戰役規模,重新調整了作戰指揮系統,以十二軍副軍長
李德生為首組成五聖山指揮所,統一指揮十五軍的二十九師、十二軍的三十一師和三十四師;由炮兵第七師師長顏伏為首組成炮兵指揮所,統一指揮所有參戰炮兵。
11月8日,九十二團到達上甘嶺,秦基偉只給了三天的準備時間,計畫11日發動反擊。
李長林向秦基偉反映,部隊剛經過長途行軍,沒有彈藥,不熟悉地形,三天的準備時間太短,反擊恐怕難以奏效。秦基偉隨即表示在537.7高地坑道的部隊已經斷糧斷水十餘天,情況異常危急,而且再拖延下去,韓軍的陣地進一步得到鞏固,反擊的困難會更大。自從10月29日的反擊,一三三團有四個連進入537.7高地,經過激戰後僅剩24人退守七號坑道,由於隨後十五軍全力集中於597.9高地,對七號坑道十一天中沒有任何支援,其中17人凍餓而死,餘下的7人於8日凌晨突圍。秦基偉獲悉後,殊為愧疚。李長林見此,再無話可說只得克服一切困難,加緊進行反擊準備。為確保反擊的勝利,李長林決心以九十二團最精銳的紅軍連一連的一個排於反擊之日前一晚秘密潛伏在高地下,實施中心突擊;以三營兵分兩路,對高地實施兩面夾擊,形成向心攻擊之勢。
11月14日,九十三團除一營仍在597.9高地外,二營三營全部投入537.7高地。該團前身是赫赫有名的“
朱德警衛團”,抗日戰爭期間的1941年11月,為保衛黃崖洞兵工廠與日軍激戰八晝夜,將來犯之敵擊退,因而榮獲“黃煙洞保衛戰英雄團”的稱號,也是十二軍的精銳團隊。
激戰過後,九十三團的兩個營因傷亡過大,丟失了五個陣地。當晚三營參謀長
趙小山親自率領四十餘人組成的突擊隊,全力奮戰,也只奪回了三個陣地。
三十一師投入五個營又一個連,激戰七天,仍沒有保住完整的537.7高地。
三十四師之一零六團由炮兵部隊抽調的卡車運送,緊急從休整地調到上甘嶺。
該團從九十三團手中接防的537.7高地陣地,尚缺7號和8號陣地,這兩個陣地與美軍占據的537高地主峰山勢相接,距離只有50米,防禦難度極大。而且沒有什麼軍事價值,純粹是為了替朝鮮多爭取一些國土。李德生不願再為這兩個陣地付出戰士的生命,特意囑咐一零六團團長
武效賢,對這兩個陣地不必部署部隊,只用炮火控制。李德生還給一零六團加強了一個營,要求該團能堅持到底,不再使用其他部隊。
清晨五時,一零六團剛接防還不到三小時,韓軍第二師的進攻就開始了。韓軍此次進攻的目標是6號陣地,6號陣地是537.7高地西側的突出部,地勢又高,是西側防禦的要點,如果失守,不僅西面陣地不保,東面的1、2、3號陣地也很難守住,並且還能威脅到縱深的448高地。因此雙方對6號陣地的爭奪殊為激烈。韓軍先是以4架飛機進行轟炸,接著又是長達近一小時的炮擊,整個537.7高地落彈兩萬餘發!在這樣猛烈的炮火下,6號陣地上唯一的一個坑道被炸塌,八連連長文法禮等二十多人全部犧牲。炮擊過後韓軍以一個連的兵力對6號陣地發起了集團衝鋒。守備部隊拚死抗擊,雙方的激戰一直到次日,即19日晚,終因部隊傷亡過大,6號陣地落入敵手。
20日四時,九連就發動了反擊,一班負責主攻6號陣地,經數小時惡戰,終於將6號陣地奪回,而一班也只剩
高守余一人了,天剛亮,韓軍的攻擊就開始了,高守余從天亮到黃昏,用手榴彈、爆破筒獨自裹傷而戰,擊退了韓軍六次衝鋒,這中間由於韓軍密集的炮火封鎖,他得不到任何支援,一天就吃了口袋裡三顆祖國慰問團帶來的糖果,堅守住了至關重要的6號陣地。戰後,他被志願軍總部授予“孤膽英雄”的稱號。到了黃昏時分,作為首批上高地的部隊三營經過三天激戰,已經連一個完整的排都沒有了。武效賢只好將二營調了上來,考慮到已經指揮三天戰鬥的三營長
權銀剛對地形、敵情都比較熟悉,指定由他繼續指揮二營。
1952年11月25日,一零六團順利完成使命將537.7高地移交給二十九師。戰史上一般就把25日作為上甘嶺戰役的結束之日。
戰役總結
兵員統計
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歷時四十三天,雙方在面積僅3.7平方公里的兩個高地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戰鬥發展為戰役。志願軍參戰部隊依託坑道與敵反覆爭奪二十九次,擊退敵營以上規模衝鋒二十五次,營以下衝鋒六百五十三次。最終只失去了537.7高地前沿的兩個班陣地。
戰役中志願軍共投入步兵為十五軍四十五師之一三三團、一三四團、一三五團,二十九師之八十六團、八十七團;十二軍三十一師之九十一團、九十二團、九十三團,三十四師之一零六團,合計十五軍5個團,十二軍4個團,共9個步兵團加上戰役中陸續補充的2000餘新兵,共4.3萬餘人。投入炮兵部隊有:炮兵第二師、炮兵第七師、火箭炮第二零九團,第六十軍炮兵團,共11個炮兵營,計山、野、榴炮133門、火箭炮24門、迫擊炮292門)。
高炮部隊有:高炮第六零一團、六一零團各一部,高炮獨立第二十營、獨立第三十五營,計高炮47門。
“聯合國軍”共投入步兵有美第七師3個團、韓第二師4個團、衣索比亞營、
哥倫比亞營。地面部隊合計7個團又2個營。(中方認為韓第九師3個團、美軍第一八七空降團參加了戰鬥,但沒有對方材料的證明)支援部隊炮兵十六個營又3個連,8個坦克連,以及各直屬隊及第105新兵編練師9000餘人,參戰總兵力約4萬人。共有10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300餘門。坦克2個營,170餘輛。航空兵1個大隊,飛機約100架,共出動約3000餘架次。
物資火力
聯軍發射炮彈190萬枚,志願軍供應各種物資1.6萬噸,實際消耗1.1萬噸。其中彈藥5530噸,平均日消耗128噸,戰役中共發射炮彈40餘萬發,相當於聯合國軍的1/4。這一物資消耗量為中國戰史上所罕見。為保障後勤供應,共投入運輸車輛2163台次,火線運輸人員8500餘人,動員民工6萬餘人。
參戰方式
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體系,解決了在敵極其猛烈的火力之下減少傷亡,保存有生力量的難題,有效地削弱了敵在
技術裝備上的優勢。即便在失去表面陣地的情況下,守備部隊仍能以退守坑道來配合二線部隊實施反擊,抗擊並粉碎敵之進攻,證明了坑道在以劣勢裝備進行堅守防禦中的優越性。 在作戰中,炮兵的作用進一步得到提高,雖然志願軍發射的炮彈數量只相當於美韓軍的21%,火炮的口徑也多不及,但通過靈活的機動和集中使用,已經能夠與敵炮兵進行大規模的炮戰。具體套用上,反擊中,在步兵攻擊前實施炮火準備,一般可摧毀敵工事70%以上;防禦中,以集中火力攔截敵衝擊隊形或阻止其在占領表面陣地後擴張戰果。據估計,美韓軍在戰役中的傷亡有70%是被志願軍炮火殺傷的。
因為作戰區域狹小,美韓軍又多採取集團衝鋒,攻擊隊形密集,攻防轉換節奏快,在志願軍所裝備的武器中,
馬克辛重機槍火力雖猛,但槍體笨重,結構複雜,又需要加水冷卻,使用極不方便;
捷克輕機槍射擊精度高,但卡殼率較高,需要不斷抹油維護保養,也不適應激烈的戰鬥;蘇式輕機槍火力猛,但射擊時彈匣轉動聲響大,夜戰中容易暴露目標;蘇式五零衝鋒鎗槍體輕便,射擊速度快,但彈匣容量小,轉眼之間子彈就消耗完了。相比較之下,投擲彈藥深受歡迎,特別是加重手榴彈、手雷、爆破筒更為戰士所青睞。很多戰鬥幾乎都是靠手榴彈和手雷取勝的,
四十五師在23天的戰鬥中,就消耗10.65萬顆手榴彈,4.6萬顆手雷和1500餘根爆破筒,這還不包括蒐集敵方遺棄的手榴彈、手雷。完全可以這么說,上甘嶺勝利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
意義
志願軍總結
我軍堅持坑道鬥爭必須在坑道里人員、物資條件允許,與上級通訊聯繫暢通的情況下,堅持一定時間,並要抓緊時機向坑道及時補充人員和物資,還必須要有縱深部隊的戰術、火力、物質、精神的有力支援。
同時,坑道部隊也要積極組織班、小組為單位的小規模偷襲、強襲、騷擾等戰鬥活動,對占領表面陣地之敵進行反擊或牽制。縱深部隊則要組織
狙擊手或火炮壓制敵對坑道口的破壞,切實保護坑道。恢復陣地的基本方法是組織強有力的反擊,其具體方式可以是坑道內外部隊相互配合,裡應外合;也可以將部隊事先運動進坑道,再依託坑道發動反擊。並且要有反覆爭奪的充分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這場戰役也反映了後勤在現代化戰爭中重要作用,志願軍在戰役中物資消耗之大,尤其是炮彈的消耗量,是史無前例的。志願軍後勤機關在秋季反擊作戰的物資儲備基礎上,實行重點保障,對上甘嶺的所有需要竭盡所能予以滿足,還動用了後勤部門留做機動力量的汽車連加強運輸保障。
美軍總結
6個星期的艱苦奮戰過去了,聯合國軍司令部所屬部隊控制了狙擊嶺的一部分,但失去了整個“
三角山”。在“三角山”戰鬥中,他們由最初的2個營的兵力發展到2個師以上的兵力,死傷人數由200人增加到9000人。儘管中國人大概在這場戰鬥中耗費了10000名士兵,但是他們絲毫不感到缺乏兵力,在過去的一年裡,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表現了為奪取有戰術意義的高地,他們是願意付出重大犧牲的。“三角山”之戰,中國軍隊以他們不屈不撓的鬥爭扭轉了白馬山之戰的敗局,並且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
戰役傷亡
聯合國軍
自認共傷亡15000人。其中美軍5000人,韓軍10000人。
韓軍
韓國軍不同於在異國境內作戰的志願軍和美軍,他們有經過一定訓練的預備兵員和軍官,可以源源不斷地補充作戰部隊的缺額。戰役開始時,韓國第2師有12000餘人,戰役過程中受到慘重損失,但經過不斷補充到戰役結束還有11000餘人,基本上能夠維持原有的建制單位(雖然新兵多了戰鬥力下降,但總比人越來越少要強)。
死3096人,傷5496人,失蹤96人(不知來源,暫存)。
志願軍
共傷亡11500人。其中陣亡4838人,傷6691人;總計1.15萬人,傷亡率在25%以上。
戰役影響
戰役激烈程度
敵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戰役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
軍威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上甘嶺一戰,打出了
國威軍威,向世界顯示了志願軍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美第七師和韓第二師在戰役中遭受了巨大的傷亡,並徹底消除了中朝方面關於能否在美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堅守陣地的憂慮,使得戰線更加穩定,還有就是因為此戰志願軍上報擊敗美國在朝鮮最後的預備隊-第187空降團,導致15軍後來被改編為空降軍,雖然從美軍的記錄來看,這個187團這一年一直呆在日本,沒有參戰的記錄。
戰役指揮員
十五軍軍長
秦基偉因為此戰中一開始對美軍攻擊方向和力度判斷失誤,導致45師消耗巨大(自報損失4000,上報殺傷美軍8000,美軍自報損失2000)。在三兵團司令王近山示意他可以放棄上甘嶺時堅決不從(從兵團的角度上看,五聖山才是重要的),終於迫使不敢拼消耗的美國人退兵並最後出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兼國防部部長。
參與戰役後半階段作戰指揮的十二軍副軍長
李德生,後升任軍長、南京軍區副司令、總政治部主任、
北京軍區司令、瀋陽軍區司令、
國防大學政委等職。
十五軍45師師長
崔建功在作戰會議中做出了“剩下一個連,我當連長,剩下一個班,我當班長,我犧牲了,副師長是第一代理人“的堅定表態。最後指揮45師經過43天的激戰後成功守住陣地。崔建功同志是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
八一獎章、二級
獨立自由勳章、二級
解放勳章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榮獲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
自由獨立勳章和二級
國旗勳章。
英雄人物
在戰鬥中,湧現了有以身體堵塞敵人機槍眼,為衝擊部隊打開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級英雄
黃繼光;有雙腿被打斷仍堅持指揮戰鬥,在最後一口氣時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滾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排長
孫占元;有新戰士
胡修道,在全班戰友傷亡的情況下,一人堅持陣地戰鬥,英勇機智地擊退敵軍40餘次衝鋒,斃傷敵人280餘名,守住了陣地,立特等功、獲一級戰鬥英雄稱號。有戰鬥中身受重傷,在生命的最後一息,用自己的身體連線被打斷的線路,保證了指揮聯絡暢通,立特等功、獲二級戰鬥英雄稱號的通信英雄
牛保才。除了他們還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英雄人物。
十五軍在戰役中湧現出以特等英雄黃繼光為代表的三等功以上各級
戰鬥英雄共12347人,占該軍總人數的27.5%,以四十五師一三四團八連為代表的英雄集體200餘個。在四十三天中,拉響手榴彈、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捨身炸地堡、堵槍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三十八位之多!這種
視死如歸的壯烈與堅持坑道十四晝夜的頑強,使得上甘嶺成為五六十年代英勇頑強的代名詞,上甘嶺的精神成為一代人學習的榜樣。也激發許多藝術家以上甘嶺為素材,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等等。
戰役檢討
“上甘嶺戰役”,韓國人則稱之為“狙擊稜線戰鬥”。前者使人難以確定這次作戰行動到底是一次戰役還是一次戰鬥,後者則明確地認為是一次戰鬥。將這次作戰稱之為戰役或戰鬥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義卻相差極大。
根據志願軍作戰條令規定,軍以下規模作戰稱為戰鬥,所以戰鬥開始後被稱為597.9和537.7高地戰鬥。這兩個高地後面的山窪里有個才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莊,叫上甘嶺。一年多前,志願軍還在這個小村莊裡召開過第五次黨委擴大會議,研究
第五次戰役。但經過五次戰役雙方拉鋸激戰,上甘嶺村莊已成為一片廢墟,只是作為一個地名,出現在地圖上。直到二十多天后,戰鬥發展到了戰役規模,才以這個村名將此次戰役命名為上甘嶺戰役。
對敵情判斷錯誤
開始以前,有很多徵候表明敵軍可能會在上甘嶺地區採取較大規模的進攻行動。更為明顯的是,戰役前10天,第2師32團2營參謀李吉求向我軍投誠,供出其所在部隊將與美軍配合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動進攻的全部計畫。因此 不少資料包括一些權威的史料,都認為從戰役的第二天起,志願軍就已判明了美軍的主攻方向。其實,上至志願軍總部、第三兵團,下到十五軍,都沒有兵力部署上的變動。對美軍的作戰意圖、主攻方向都是經過三四天的戰鬥才逐步明確的。造成了志願軍作戰的很大被動。
15軍軍長秦基偉後來回憶說:“至於攻勢重點,我們分析最大的可能在44師正面(平康方向),企圖奪取西方山、斗流峰……戰鬥持續時間可達20天至一個月。我們估計敵人重點進攻五聖山的可能性較小,因為五聖山地勢險峻,便於我軍防守,如果敵人將攻勢重點放在五聖山,就必須從日本調動力量,只憑在朝力量是不夠的。而且,在五聖山這樣的防禦陣地上,我們也比較容易粉碎敵人的進攻……到了9月下旬,敵人在日本的部隊尚無調動跡象,而我就在整個朝鮮戰線上發動了一連串的戰術反擊,我們估計敵人大規模戰役進攻的可能性不存在了……
上甘嶺與五聖山的關係
很多人認為上甘嶺一失,五聖山就會不保。五聖山確實是當時志願軍中部戰線的咽喉要點,一旦失守將會震撼全局。而上甘嶺戰役雙方拚死爭奪的兩個高地僅僅是五聖山的前沿門戶,要知道五聖山海拔1061.7米,幾乎是這兩個高地高度的兩倍,而且山勢極為陡峭險峻,據說,秦基偉登上五聖山觀察地形,下山時因山路太陡,無法走下來,竟然是坐著順山坡往下滑。要攻占這樣難以通行的山峰,簡直是無法想像的,也就是說,即使上甘嶺的兩高地全部失守,五聖山也不一定會失去。在上甘嶺的鏖戰,主要是從停戰談判實現就地停火的原則考慮,為朝鮮儘量多爭取一些國土。
有人說,冷靜理智地想,為了這樣3.7平方公里的山地,付出了1.156萬人傷亡的代價,是否值得,但我們也應該同時想想聯軍為了這3.7平方公里的山地付出萬人傷亡的代價和量的彈藥消耗,是什麼用意?聯合國部隊指揮官克拉克上將和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這是對聯軍士氣的沉重打擊,克拉克在回憶錄中指出,鑒於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傷亡過重,聯軍遠東指揮部不得不停止了任何兵力多於一個營的戰鬥計畫,由此,這場戰役實際迫使聯軍停止了任何對志願軍的大規模進攻計畫。
戰役中15軍與12軍關係
12軍投入作戰時的背景。當時,已經在15軍45師遭受慘重損失。全師27個步兵連有16個打光2次後重建,134團8連(
上甘嶺特功八連)打光3次後重建,傷亡人數達5600餘人。29師參戰的2個團部隊也傷亡很大。由於我軍是在異國作戰,兵員補充比較困難,如果再由這些已經殘破的部隊繼續打下去,那么就很難達到與敵爭奪到底的目標。而15軍44師因負責平康方向的防禦任務而不能動用,29師85團處於防禦第一線陣地也無法調動,可以說單憑15軍已經無法繼續堅持戰鬥下去。早在10月20日,預見到此次戰役有長期爭奪可能性的志願軍總部就指定剛從15軍左翼換防下來的12軍擔任此次戰役的戰役預備隊。12軍隨即抽調6個主力團陸續開赴上甘嶺地區,後來有4個團實際投入作戰。
可以這樣說,12軍正是在15軍力量不足以與敵繼續作戰的關鍵時刻投入作戰的。這一點得到了15軍軍長秦基偉的贊同,後來他在不同歷史時期曾經這樣說過:“12軍是取得上甘嶺作戰全部勝利的保證。12軍是在什麼樣情況下投入戰鬥的呢?是當戰鬥最緊張、最艱苦,軍二梯隊已無法戰鬥時,趕來參戰的”,“要充分肯定12軍的作用。沒有12軍的參戰,當時的這個客觀情況,要是只靠15軍,很難把它打成最後這么個結局的”。
12軍是配屬給十五軍的,作為戰役的二
梯隊投入作戰的,十二軍是一支比十五軍歷史更久遠的部隊,上甘嶺戰役前,十五軍還可以說是默默無聞,而十二軍早就因累累戰功名揚天下,此役配屬給十五軍,識大體明大局毫無怨言,使得十五軍在指揮上毫無顧慮,顯示了一支老部隊的謙虛與成熟,而戰役中同樣不凡的表現,為戰役的最後勝利畫上了圓滿句號。可惜被十五軍的輝煌所掩蓋,很多人並不知道十二軍在上甘嶺的出色戰績,令人惋惜,但其同樣光榮的功績是不應被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