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特功八連

該連1931年創建於紅軍時期的鄂豫皖根據地,現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辛店村,隸屬95969部隊。是空降兵第15軍的尖子連隊,曾參加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它原來是黃麻起義時的一支赤衛隊,後來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二九師警衛營第三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甘嶺特功八連
  • 創建位置:鄂豫皖根據地
  • 創建時期:1931年
  •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辛店村
連隊簡介,八連英模,

連隊簡介

在歷次革命戰爭中,都曾屢建功勳,1952年解放軍總政治部召開的全軍組織工作會議材料中有如下描述:
八連有史以來都是百分之百的完成任務,從來沒打過敗仗,也從未失過陣地,是一支打不爛拉不垮的連隊。(八連連史記載)
淮海戰役雙堆集戰場小白莊戰鬥中,該連擔任全團尖刀連,僅十分鐘就突破黃維兵團一個主力師的陣地,強渡40多米寬的澮河後,占領小白莊,接著又連續攻下2個村莊,直到全連僅剩9人時,還攻克了第四個村莊,戰鬥結束後,全連補充到140餘人,除了10餘人是剛參軍的子弟兵外,其他都是剛解放的。
4天后,八連受命擔任全軍尖刀連,突破雙堆集的大門楊圍子,縱隊政委李成芳親自動員,只要拿下12個地堡,撕開80米寬的突破口就算完成任務,全連集體記功。結果在炮火掩護下,八連僅用10多分鐘就達成突破,拿下50餘個地堡,撕開一條寬400米的突破口,為而後迅速殲滅黃維兵團起了重大作用,戰後全連榮記集體二等功。
入朝後第五次戰役沙五郎峙戰鬥中,半小時內連續攻下7個山頭,被第十五軍授予“出國作戰第一功”的錦旗。
和平時期參加了1998年長江抗洪搶險,1999年國慶50周年閱兵,2008年汶川地震什邡、清平(93名官兵堅守綿竹清平鄉40天,續寫了“上甘嶺”新傳奇)等地抗震救災。而在1998年長江抗洪時,該連上過央視新聞聯播,受過最高首長接見,當時參戰兵力是116人。
八連曾先後參加戰鬥150多次,集體立功11次,湧現出各級戰鬥英雄、功臣模範297名。在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中,浴血奮戰43天,堅守坑道14晝夜,殲敵1700餘名,最終將戰旗插上了上甘嶺主峰,榮立集體特等功。1984年被空軍黨委授予“從嚴治軍,文明帶兵,特功八連”榮譽稱號。
在空降兵某部特功八連,一面被敵人打出381個彈孔的戰旗,曾被英勇的八連官兵插上了朝鮮上甘嶺主峰。在八連的榮譽室里,至今珍存著一張戰士們在上甘嶺主峰簇擁著這面戰旗的戰地照。
這張發黃的老照片背後,是一場震驚世界的慘烈戰鬥———上甘嶺一役。當時,敵人向八連防守的陣地投擲炸彈5000餘枚,發射炮彈的密度是每秒鐘6發。八連官兵以超生命極限的戰鬥韌勁,堅守坑道陣地14個晝夜,擊退敵人的無數次進攻,連隊付出了重大犧牲,最後將被敵人槍炮擊出381個彈孔的戰旗插上了上甘嶺的主峰。上世紀60年代,這面戰旗作為中國革命歷史文物,被上級有關部門徵集,現存放於北京的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中。
八連的官兵人人都是一面旗,湧現出眾多的英雄模範人物,從抗美援朝作戰身負重傷、榮立戰功後隱姓埋名33年的老英雄柴雲振,到“英雄連長”李保成,“鋼鐵戰士”崔含弼,“抗洪勇士”齊曉軍,“空降尖兵”雷厲鋼……
2010年,“上甘嶺特功八連榮譽室”在武漢市黃陂區空降兵第15軍134團團部落成。榮譽室記錄了“特功八連”從建制今所獲得的光輝榮譽。
八連參加上甘嶺戰役經過
上甘嶺戰役是八連戰史中最為輝煌的一次戰役,戰後八連因戰功卓著被榮記集體特等功。
1952年10月18日夜,連長李保成率領八連向上甘嶺597.9高地運動,由於事先準備較好,僅以傷亡5人的代價,全部進入了1號坑道,為19日大反擊奠定勝利基礎(第15軍軍史評價)。
19日,八連相繼攻取了第1、9號陣地,最後攻克主峰(3號陣地)。在戰鬥中,八連湧現出賴發均和龍世昌兩位英雄戰士,他們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毅然與敵同歸於盡,用血肉之軀為戰友掃清通往主峰的道路,戰後均被追記為特等功臣,二級戰鬥英雄。(同日,黃繼光在攻克597.9高地6號陣地的戰鬥中犧牲,戰後被追記為特等功臣、特級英雄,是志願軍歷史上獲得這項榮譽僅有的兩人之一,另一人為楊根思)。
戰至21日夜,八連僅剩16人(含傷員),但繼續堅守在597.9高地上。而八連所在的1號坑道中共擠入了80多人(其中傷員55人),來自於16個不同的連隊,坑道內一片混亂。同日,根據八連的報告,第一三四團派遣以二營教導員李安德為首,從師警衛連、第一三四團七連(即鐵七連,是一三四團中戰鬥力僅次於八連的主力連隊,在戰役中兩次打光重建,曾在彈盡援絕之後,全連壯烈犧牲,無一畏縮動搖者)等單位抽調的百十號人,摸進1號坑道。按照上級指示,以八連為核心組建坑道黨支部,形成戰鬥核心,所有進入1號主坑道的部隊,通通編入八連,歸李保成指揮。
23日夜,在第一三五團五連協助下,八連對597.9高地東北山樑上的第2、8號陣地發起反擊。由於五連攻擊失利,八連失去策應,與敵反覆爭奪9次後,占領1號陣地,在拿下8號陣地後,八連僅剩5人,根本無法固守。是夜,李保成無奈放棄反擊,帶著十幾個傷員退守1號坑道。五天內,八連第二次全連打光。副連長侯有昌在此役中右胸被敵機槍打得稀爛,被背回坑道後,整整四天,水米未進,也沒哼過一聲,第五天早上,這位鐵打的漢子悄悄的死了(戰後被追記為一等功臣)。
由於美軍炮火封鎖得厲害,八連指戰員忍飢挨渴,堅持到第九天(27日夜)才聞到蘿蔔味兒。是夜,運輸連指導員宋德興帶著兩名運輸員,終於衝破敵人炮火封鎖,九死一生地將3袋蘿蔔和一些慰問品送進1號坑道,那一夜八連如逢盛宴。由於蘿蔔多吃上火,後改送蘋果。第十五軍後勤部星夜派人趕往平壤一帶收購蘋果,一共採購來63000多斤,可敵人炮火太猛烈,最終只有1個蘋果進了坑道。(詳見國小課本,《一個蘋果》的故事)。
不斷主動出擊和對敵人破壞坑道的反擊,使597.9高地1號坑道里的八連,平均每天有1個班的兵力消耗,這個連最多時補充到140多人,最少時,李保成身邊只有5個戰鬥員。
10月30日,八連參加軍組織的決定性大反擊,攻打東北山樑第1、3號陣地,並參與後期的鞏固陣地的戰鬥。
11月1日,八連受命後撤。戰後師長崔建功則告訴李保成,14天中,他向1號坑道補充的兵員有800餘人之多,相當一部分戰士都沒能衝過敵炮火封鎖線,先後有三、四百人進入過1號坑道,戰後僅有8人倖存(回撤途中,遭遇敵人炮火又犧牲2人)。在倖存的8人中,戰前屬於八連建制的僅有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土根和一個小通訊員,下撤的戰士普遍患有夜盲、風濕等病症。回撤路上,小通訊員隨手抓一把土,就覺硌得厲害,撥了撥,竟從土裡撥出了32粒彈屑;李保成隨手拽過一截樹幹,這一根不到1米長的樹幹上,竟然嵌了100多塊彈頭和彈片。而王土根在數軍旗上的彈洞。14天前,八連帶著這面嶄新的軍旗上高地,每反擊一次,紅旗就插上陣地一次,一次次彈頭崩、彈片穿,一面不到2平方米的紅旗上布滿了381個彈洞,這截樹幹和這面軍旗成為八連參加上甘嶺戰役的最好見證。
八連是15軍參加上甘嶺的部隊中重建次數最多的連隊(戰役中三次打光重建),其中四班曾4次重建,戰役中先後有6次更換班長(均因前任班長重傷或犧牲)。

八連英模

崔含弼
四川省西充縣人,一九二七年出生,一九五一年參加革命,志願軍第十五軍第四十五師第一三四團第八連班長。在上甘嶺戰役中,他所在連線受了反擊597.9高地的任務。為了縮短衝擊距離,反擊前全連要通過1500米長的封鎖區,秘密進入坑道。他在封鎖區內爬行八小時往返20餘次,圓滿完成了帶領部隊進入坑道的任務。在反擊中,他所在排擔任左翼突擊任務,排長和副排長先後傷亡,他挺身而出擔任指揮。戰鬥中,他炸毀敵人兩個火力點,又使用敵人丟棄的機槍,掩護1名戰士炸毀最後1個地堡,帶領傷員打退敵人1個班到兩個排的4次反撲。立特等功。
柴雲振
(1930—— )一級戰鬥英雄、志願軍特等功臣。本名柴雲正,出生在岳池縣大佛鄉一個貧苦農家。1948年柴雲振參軍,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10月,柴雲振參加志願軍赴朝作戰,1951年5月,柴雲振所在部隊十五軍四十五師三營在朝鮮金化西南三十公里江原道芝浦地區的朴達峰,擔負阻擊北上敵軍的任務(此戰保衛了我志願軍前線指揮部和後方醫院的安全,為志願軍兵團順利北移贏得了時間,對鞏固我軍陣地起了關鍵的作用,戰鬥結束後,彭德懷司令員給十五軍軍長秦基偉發了感謝電,志願軍總政治部於1952年發布第一號命令,授予柴雲振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光榮稱號),負傷後轉移至包頭市部隊醫院。傷愈回到家鄉隱姓埋名(志願軍總部發給柴雲振的英雄勳章無人領取,朝鮮軍事博物館的展廳里掛起了英雄柴雲振的“遺像”),鄧小平全力協助,金日成數十年尋找英雄柴雲振;經過33年艱苦尋找,於1984年在岳池縣找到。1985年10月,經中央軍委批准,柴雲振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鬥英雄代表團成員去朝鮮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三十五周年紀念活動。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金日成兩次接見柴雲振,並給他頒發了“一級自由獨立勳章”。後來他被增補為岳池縣政協常委、省政協委員,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李保成
上甘嶺戰役時的第八連連長李保成是1946年的老兵,淮海大戰時就是尖刀排長,入朝前曾被選送到軍校學習,回來後本來被分配到軍警衛連當連長,可他嫌警衛連沒仗打,死磨活纏還是回到了第八連,擔任連長,是當時15軍內最年輕的三個連長之一,。在上甘嶺戰役期間,李保成作為八連連長,是597.9高地最關鍵的1號陣地的主要指揮員,在高地上堅持14晝夜,在14天中,先後有三、四百人進入過1號坑道,戰後僅有8人倖存(回撤途中,遭遇敵人炮火又犧牲2人),李保成是倖存者之一。最後在空降兵某軍副參謀長任上離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