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導演:文彥
- 編劇:宗福先,賀國甫
- 主演:楊在葆
- 出品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
- 對白語言:漢語國語
- 中文名:血,總是熱的
- 製片地區:中國
- 類型:劇情
- 片長:107分鐘
- 上映時間:1983年
- 色彩:彩色
劇情簡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備註 |
---|---|---|---|
羅心剛 | 楊在葆 | ---- | 鳳凰絲綢廠廠長 |
宋巧珍 | 殷新 | ---- | 印花車間工人 |
夏炳石 | 魯非 | ---- | 鳳凰絲綢廠黨委書記 |
老班長 | 周森冠 | ---- | 夏炳石、羅心剛的老上級,自願到鳳凰絲綢廠當黨委副書記 |
申華 | 劉信義 | ---- | 鳳凰絲綢廠花樣設計師 |
方瑛 | 金康寧 | ---- | 印花車間工人 |
李子良 | 陳國典 | ---- | 鳳凰絲綢廠技術骨幹,方瑛的丈夫 |
孫建芳 | 謝芳 | ---- | 羅心剛的妻子 |
蔣安定 | 方海清 | ---- | 印花車間主任 |
夏雨 | 劉冬 | ---- | 外貿推銷員,夏柄石的女兒 |
安凱 | 梅熹 | ---- | 華僑商人 |
宋媽媽 | 美淑珍 | ---- | 宋巧珍的媽媽 |
張大媽 | 王雲霞 | ---- | 宋巧珍的鄰居,信天主教 |
胖經理 | 李雨農 | ---- | 國營餐館牡丹廳的經理 |
安敏 | 麥文燕 | ---- | 安凱的孫女,其父生前是鳳凰廠的花樣設師、申華的老師 |
王科長 | 劉釗 | ---- | 食品公司的科長 |
老周 | 溫錫瑩 | ----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道具 | 美術設計 | 造型設計 | 服裝設計 | 燈光 | 錄音 | 布景師 |
---|---|---|---|---|---|---|---|---|---|---|---|---|
楊克炳 | 文彥 | 宗福先 賀國甫 | 汝水仁 | 張丕基 | 戰強 | 徐曉清 朱明 | 鄒瑞剛 | 劉秋香 | 董秀琴 | 張天如 高作明 | 傅英傑 | 王正琪 杜書恆 |
編輯 | 朱放 |
音響 | 劉萬富 |
演奏 | 北京電影樂團 |
指揮 | 姚關榮 |
角色演員介紹
- 羅心剛演員:楊在葆鳳凰絲綢廠廠長,致力於改變產品滯銷的局面。他是憂國憂民的實幹家,既能指揮全局,又善於身體力行,有一顆火熱的心,關心人,理解人,光明磊落,勇敢自信。一開始他沒想到把機器印花改為手工印花這樣小小的變動會引起軒然大波。與種種陳規陋習的鬥爭令他精疲力盡,但他並沒有氣餒,反而更加剛毅堅定。
- 宋巧珍演員:殷新鳳凰絲綢廠青年女工,純潔善良,與生病的母親相依為命。她願意當個好工人、好女兒,儘管沒有人關心她的難處,她仍舊認真工作,不鬧情緒,不給領導添麻煩,努力靠克己自立讓生活不那么苦。可是,她還是被不能孝敬母親的內疚和失戀的痛苦牢牢纏住,只好把宗教當成精神寄託。
- 夏炳石演員:魯非鳳凰絲綢廠的黨委書記,羅心剛的老搭檔,秉性正直,作風正派,但是被舊的、僵化的工作方式和思想方法束縛住了手腳,反感“思想解放”,不自覺地抵制羅心剛的改革。
- 方瑛演員:金康寧鳳凰絲綢廠女工,曾經的印花狀元,要強,倔強,能吃苦,用不多的收入把家料理得妥妥帖帖。在艱苦生活中,她懷著一顆善良的心,勤勤懇懇地工作,不肯巴結車間主任,只要求領導說話算數,能給予自己應得的一切。
- 申華演員:劉信義鳳凰絲綢廠的花樣設計師,年輕有為,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卻懷才不遇。十年動亂中,他的作品被視為“小資情調”而打入冷宮,為此他憤而辭職,淪落到以賣冰棍謀生。就是在這樣的逆境中他和宋巧珍相遇相愛。羅心剛五顧茅廬,他終於同意回廠,但因花樣設計問題與夏柄石意見相左,滿腔熱血招來的卻是一盆涼水。
- 蔣安定演員:方海清鳳凰絲綢廠印花車間主任,諂上壓下,俗惡不堪,不學無術,滿腦子極左思想流毒,當了八年車間主任卻連電動機就是馬達都不知道。出於個人私慾,他挑唆工人怠工,阻撓羅心剛的改革。
- 孫建芳演員:謝芳羅心剛的妻子,鳳凰廠主管公司的經理,與羅心剛既是夫妻,又是上下級。作為妻子,她擔心丈夫的身體健康;作為領導,她對於丈夫的改革所要面臨的阻力有著清醒的認識。
幕後花絮
- 因為要力求真實,所以該片沒有搭一堂布景,全部在實景和外景中拍攝。為了追求實景,攝影師即使在狹小的環境裡仍堅持不用廣角鏡頭,而是加強演員調度,用搖攝的方法帶出環境。
- 為了擺脫話劇痕跡,劇組在場景開拓上了下了功夫。宋、申兩家是隔壁鄰居,出於拍攝考慮,不能門與門緊挨著,劇組便構想了一個後窗能相望、樓下走同一個廳堂而又分開走兩個樓梯的結構,為了尋找宋巧珍和申華的家,劇組跑遍無錫市的大街小巷,卻沒找到理想的地點。最後,他們只好移花接木,視窗一邊在一個地方拍,門口和樓梯一邊在另一個地方拍,然後把兩處結合起來。
- 話劇中,羅心剛在劇末的演講是在會議室里進行的,而影片的主創人員選擇讓這一重頭戲走出會議室,以電影鏡頭的調度打破舞台的局限。為此,他們在外景地搭制了一個六十平方米的大陽台。
- 為了塑造好方瑛這個角色,金康寧到工廠深入生活,和工人們交朋友,與中年女工共同勞動,談家常,親身體驗女工們的工作和生活。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結果 | |
---|---|---|---|---|
1984年 | 第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 最佳男主角 | 楊在葆 | 獲獎 |
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 最佳男主角 | 楊在葆 | 獲獎 | |
最佳導演 | 文彥 | 提名 | ||
第3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金熊獎 | 文彥 | 提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