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王冢

蠻王冢

蠻王冢,在東湖南望山南麓。湖北省郵科院社區大院北牆邊,有一個不大的牌坊,其後一個高高的土堆,鑲嵌著一塊大理石碑,上刻“蠻王冢”三個大字。蠻王冢是洪山區重要文物景點之一。它是古代蠻王的墳墓,是古代蠻族在廣袤的江漢平原上生活的見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蠻王冢
  • 位置:東湖南望山南麓
  • 地位:洪山區重要文物景點之一
  • 本質:古代蠻王的墳墓
史書記載,歷史沿革,

史書記載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公元47年,南郡(今荊州一帶)之地的蠻族反叛,被鎮壓後,7000餘人遷到江夏地區。公元101年,南郡所屬之巫縣的蠻族,在首領許聖的號召下,為反抗稅收不均起事。事後,一部分蠻族又遷徙到江夏。後來,這兩批南郡蠻族被稱為“江夏蠻”,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勢力,經常反抗統治者的鎮壓,甚至與廬江農民軍黃穰結盟,集十餘萬人攻下附近四縣,前後抗爭130多年,故江夏曆代蠻王陵墓均設於此……  蠻王冢的由來在文獻中有明確記載,據清同治《江夏縣誌》稱:“馬歧山一名來王山(南望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南有蠻王冢。”
據當地老人介紹,蠻王冢原為並列三冢,西邊的一冢在解放初被居民取磚挖掉,原有的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中間的一冢在“文革”期間亦被挖掉,現僅存東邊一冢。
如今,蠻王冢已受到武漢市、洪山區文物部門的重點保護,每日遊人不斷。

歷史沿革

古代依地而名,這兩批南郡之蠻族徙置江夏界中後,稱“江夏蠻飛並日益發展,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勢力,經常反抗統治者的鎮壓。《後漢書》載:建寧二年(公元169年)九月,“江夏蠻叛”、“光和三年(公元180年),江夏蠻復反,與廬江賊黃穰相連結,十餘萬人,攻沒四縣,寇患累年。”可見力量之強大。從歷史上可知,江夏蠻的反抗鬥爭前後歷時130多年。
蠻王冢在歷史文獻中也有明確記載,據清·同治《江夏縣誌》》卷二“山川”條云:“馬歧山一名來王山(南望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南有蠻王冢。”據考古學材料證明,亦有東漢建武二十三年至光和三年江夏蠻王的陵墓。
據當地人講,墓原為並列三冢,西邊的一家在解放初被居民取磚挖掉,原有的地面建築無存。中間一家“文化大革命”中被挖開,清理時,發現墓室由券門、國道、左右耳室、前後室組成。前室為橫券頂,後室為縱券頂,頂部有盜洞數個,未發現任何遺物,從墓磚的花紋和墓葬建築形制看,亦為東漢時的陵墓。現僅剩東邊一家。
1981年蠻王冢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