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南朝宋范曄編撰的史書)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編撰的史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後漢書》是南朝宋范曄編撰的史書,屬“二十四史”之一。《後漢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上起王莽新朝滅亡(23),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廢漢建魏,記東漢一百九十七年歷史。全書紀十卷,列傳八十卷。與《史記》《漢書》比較,不同之處主要有三:一是范書只有紀傳而無表、志,是其一大缺陷。二是范書改《史記》的《外戚世家》與《漢書》的《外戚傳》為《皇后紀》。范書紀十卷,前九紀是帝紀,記東漢十帝;末一紀是後紀,記諸帝皇后與外戚。三是范書列傳有以下兩個特點:一則選人立傳, “貴德義,抑勢利;進處士,黜奸雄。論儒學則深美康成,褒黨錮則推崇李、杜。宰相多無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見采而惟尊獨行”。所以立傳對象除公卿將相外,較為廣泛地網羅社會各階層、各類型代表人物。二則記人敘事,以類相從,創立《黨錮列傳》《宦者列傳》《文苑列傳》《方術列傳》《獨行列傳》《逸民列傳》《列女傳》等七種《史記》《漢書》沒有的類傳。

《後漢書》在中國史學界有著較高的地位,對中國研究東漢時期的歷史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後漢書
  • 外文名:Book of Later Han
  • 作者:范曄等
  • 創作年代:432年—445年
  • 文學體裁紀傳體
  • 字數:2309000(包含注釋、譯文) 
  • 類別:史書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本紀,列傳,志,創作背景,史料來源,成書過程,作品鑑賞,思想價值,編輯特點,體例創新,不足之處,後世影響,史料價值,體例影響,作品評價,研究價值,版本信息,現存版本,版本修訂,考訂之作,工具書,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從王莽至漢獻帝195年的史實;共一百二十卷,包括十紀煮汽汽、八十傳、八志三十卷。志一般稱《續漢志》。
《後漢書阿酷辣》創立了七篇類傳:《宦者傳》《黨錮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
其中,《宦者傳》與《黨錮傳》記黨人與宦官兩股勢力的對立與消長。《文苑傳》記詞章之士。《獨行傳》記特立卓行之人。《方術傳》記科學技術和讖緯神學。《逸民傳》記隱居不仕的高士。《列女傳》記才行優秀的婦女。
《續漢志》的八志有《律曆志》《禮儀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國志》《百官志》《輿服志》。其中《郡國志》記錄東漢以來的地理情況,《百官志》記錄東漢官制,《輿服志》記錄車仗、服飾制度,是典章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作品目錄

本紀

卷次
目次
題目遙記汽
卷中人物(括弧人物為附傳)
卷1
世祖光武帝紀第一
光武帝
卷2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
孝明帝
卷3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
孝章帝
卷4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孝和帝、孝殤帝
卷5
孝安帝紀第五
孝安帝
卷6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
孝順帝、孝沖帝、孝質帝
卷7
孝桓帝紀第七
孝桓帝
卷8
孝靈帝紀第八
孝靈帝
卷9
孝獻帝紀第九
孝獻帝、弘農懷王
卷10
皇后紀第十
皇后
光武郭皇后、光烈陰皇后、明德馬皇后、賈貴人、章德竇皇后、和帝陰皇后、和熹鄧皇后、安思閻皇后、順烈梁皇后、虞美人、陳夫人、孝崇匽皇后、懿獻梁皇后、鄧皇后、竇皇后、孝仁董皇后、靈帝宋皇后、靈思何皇后、伏皇后、獻穆曹皇后

列傳

卷次
目次
卷中人物(括弧人物為附傳)
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
卷十歸朽囑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王昌、劉永、龐萌、張步、王閎、李憲、彭寵、盧芳
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隗囂、公孫述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劉縯、劉興、劉良、劉祉、劉歙、劉賜、劉順、劉嘉
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
李通、王常、鄧晨、來歙(附來歷)
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
鄧禹(附鄧訓、鄧騭)、寇恂(附寇榮)
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
馮異、岑彭、賈復
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吳漢、蓋延、陳俊、臧宮
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
耿弇(附耿國、耿秉、耿夔、耿恭)
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
銚期、王霸、祭遵(附祭肜)
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任光(附任隗)、李忠、萬脩、邳彤、劉植、耿純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朱祐、景丹、王梁、杜茂、馬成、劉隆、傅俊、堅鐔、馬武
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
竇融(附竇固、竇憲、竇章)
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
馬援(附馬廖、馬防、馬嚴、馬棱)
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
卓茂、魯恭(附魯丕)、魏霸、劉寬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
伏湛(附伏隆)、侯霸、宋弘、蔡茂、郭賀、馮勤、趙憙、牟融、韋彪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第十七
宣秉、張湛、王丹、王勸戶良、杜林、郭丹、吳良、承宮、鄭均、趙典
卷二十八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
桓譚、馮衍、馮衍、馮豹
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申屠剛、鮑永、郅惲
卷三十
蘇竟楊厚列傳、郎顗襄楷列傳
蘇竟、楊厚、郎顗、襄楷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
郭伋、杜詩、孔奮、張堪、廉范、王堂、蘇章、羊續、賈琮、陸康
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
樊宏(附樊鰷、樊準)、陰識(附陰興)
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
朱浮、馮魴、虞延、鄭弘、周章
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
梁統(附梁松、梁竦、梁商、梁冀)
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
張純(附張奮)、曹褒、鄭玄
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鄭興(附鄭眾)、范升、陳元、賈逵、張霸(附張楷、張陵、張玄)
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
桓榮、丁鴻
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張宗、法雄、滕撫、馮緄、度尚、楊琁
卷三十九
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
劉平、趙孝、淳于恭、江革、劉般、周磐、趙咨
卷四十
班彪列傳
班彪、班固
卷四十一
第五鐘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
第五倫、鐘離意、宋均、寒朗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
劉彊、劉輔、劉康、劉延、劉焉、劉英、劉蒼、劉荊、劉衡、劉京
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
朱暉(附朱穆)、樂恢、何敞
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
鄧彪、張禹、徐防、張敏、胡廣
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
袁安(附袁京、袁敞)、張酺、韓棱、周榮
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
郭躬(附郭催您兵閥鎮)、陳寵(附陳忠)
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
班超(附班勇)、梁慬(附何熙)
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
楊終、李法、翟酺、應牛少旬府奉(附應劭)、霍諝、爰延、徐璆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
劉建、劉羨、劉恭、劉黨、劉衍、劉暢、劉昞、劉長
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
李恂、陳禪、龐參、陳龜、橋玄
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
崔駰(附崔瑗、崔寔、崔烈)
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
周燮、黃憲、徐稺、姜肱、申屠蟠
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楊震(楊秉、楊賜、楊彪、楊修)
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
劉伉、劉全、劉慶、劉壽、劉開、劉淑、劉萬歲、劉勝
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
張晧、王龔、種暠、陳球
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
杜根、欒巴、劉陶、李雲、劉瑜、謝弼
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虞詡、傅燮、蓋勛、臧洪
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張衡
卷六十
馬融列傳第五十、蔡邕列傳第五十一
馬融、蔡邕
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
左雄、周舉(附周勰)、黃瓊(附黃琬)
卷六十二
荀韓鐘陳列傳第五十二
荀淑(附荀爽、荀悅)、韓韶、鐘皓、陳寔(附陳紀)
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李固(附李燮)、杜喬
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吳祐、延篤、史弼、盧植、趙岐
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皇甫規、張奐、段熲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陳蕃(附朱震)、王允(附王宏、士孫瑞、趙戩)
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劉淑、李膺、杜密、劉佑、魏朗、夏馥、宗慈、巴肅、范滂、尹勛、蔡衍、羊陟、張儉、岑晊、陳翔、苑康、檀敷、劉儒、賈彪、何顒
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
郭泰(附左原、茅容、孟敏、庾乘、宋果、賈淑、史叔賓、黃允、謝甄、王柔、王澤)、符融(附田盛)、許劭
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竇武(附胡騰)、何進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鄭泰、孔融、荀彧
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
皇甫嵩、朱儁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
董卓(附張溫、李傕、郭汜)
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附趙昱)
卷七十四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
袁紹、袁譚、劉表
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
劉焉(附張魯)、袁術、呂布(附張邈)
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衛颯、任延、王景、秦彭、王渙、許荊、孟嘗、第五訪、劉矩、劉寵、仇覽、童恢(附童翊)
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
董宣、樊曄、李章、周紆、黃昌、陽球、王吉
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鄭眾、蔡倫、孫程、曹騰、單超、侯覽、曹節(附審忠)、呂強、張讓
卷七十九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
劉昆、劉軼、窪丹、觟陽鴻、任安、楊政、張興、戴憑、魏滿、孫期、歐陽歙、曹曾、牟長、宋登、張馴、尹敏、周防、孔僖、楊倫、高詡、包鹹、魏應、伏恭、任末、景鸞、薛漢、杜撫、召馴、楊仁、趙曄、衛宏、董鈞、丁恭、周澤、孫堪、鐘興、甄宇、樓望、程曾、張玄、李育、何休、服虔、潁容、謝該、許慎、蔡玄
卷八十
文苑列傳第七十
杜篤、王隆、夏恭、傅毅、黃香、劉毅、李尤、蘇順、劉珍、葛龔、王逸、崔琦、邊韶、張升、趙壹、劉梁、劉楨、邊讓、酈炎、侯瑾、高彪、張超、禰衡
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譙玄、李業、劉茂、溫序、彭修、索盧放、周嘉、範式、李善、王忳、陸續、戴封、李充、繆肜、陳重、雷義、范冉、戴就、趙苞、向栩、諒輔、劉翊、王烈
卷八十二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
任文公、郭憲、許楊、高獲、王喬、謝夷吾、楊由、李南、李郃、馮胄、段翳、廖扶、折像、樊英、唐檀、公沙穆、許曼、趙彥、樊志張、單颺、韓說、董扶、郭玉、華佗、徐登、費長房、薊子訓、劉根、左慈、計子勛、王和平
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
向長、逢萌、周黨、王霸、嚴光、井丹、梁鴻、高鳳、臺佟、韓康、矯慎、戴良、法真、龐公
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
鮑宣妻桓少君、王霸妻、姜詩妻龐氏、周郁妻趙阿、曹世叔妻班昭、樂羊子妻、程文矩妻李穆姜、孝女曹娥、許升妻呂榮、袁隗妻馬氏、龐淯母趙娥、劉長卿妻桓氏、皇甫規妻、陰瑜妻荀采、盛道妻趙媛姜、孝女叔先雄、董祀妻蔡琰
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
夫余、挹婁、高句驪、東沃沮、濊、三韓(馬韓、辰韓、弁辰)、倭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武陵蠻、交阯日南蠻、巴郡南郡蠻、板楯蠻、夜郎國、滇、哀牢、邛都、莋都、冉駹、白馬氐
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
無弋爰劍、滇良、湟中月氏胡
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
拘彌、于闐、西夜、子合、德若、條支、安息、大秦、大月氏、高附、天竺、東離、栗弋、嚴國、奄蔡、莎車、疏勒、焉耆、蒲類、移支、東且彌、車師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南匈奴
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
烏桓、鮮卑

志第一律歷上
志第二律歷中
志第三律歷下
志第四禮儀上
志第五禮儀中
志第六禮儀下
志第七祭祀上
志第八祭祀中
志第九祭祀下
志第十天文上
志第十一天文中
志第十二天文下
志第十三五行一
志第十四五行二
志第十五五行三
志第十六五行四
志第十七五行五
志第十八五行六
志第十九郡國一
志第二十郡國二
志第二十一郡國三
志第二十二郡國四
志第二十三郡國五
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志第二十五百官二
志第二十六百官三
志第二十七百官四
志第二十八百官五
志第二十九輿服上
志第三十輿服下

創作背景

史料來源

《後漢書》取材於東漢國史《東觀漢記》,並博採多家《後漢書》而成。據袁宏序,其所撰集《後漢紀》,“綴會《漢紀》《謝承書》《司馬彪書》《華嶠書》《謝忱書》《漢山陽公記》《漢靈獻起居注》《漢名臣奏》,旁及諸郡耆舊先賢傳,凡數百卷”(袁宏1)。而據王鳴盛考證,宏書所采雖博,“乃竟少有出《范書》外者。然則諸書精實之語,范氏摭拾已盡”(王鳴盛420),可見當范曄修史之時,袁宏書及其序中所舉大部分史料已為范氏摭取。此外又有張瑩《後漢南記》、袁山松《後漢書》等可為范氏所取資,故其修撰《後漢書》自無文獻不足之憾。尤其是作為范曄撰次《後漢書》第一手史料的《東觀漢記》,更是東漢多位史官共同參與完成的國史,已深深地烙下了東漢的時代印記,其所反映的自然是東漢時代的歷史實際。而范氏之書,除了論贊具有“憎愛分明,筆挾風雷”的精意深旨外,最為人稱道的,便是其面對諸多史料時的裁剪功夫與對歷史事實的選擇能力。《史通·書事篇》云:“范曄博採眾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又《補註篇》云:“竊惟范曄之刪《後漢》也,簡而且周,疏而不漏,蓋雲備矣。”就連范曄本人,在身陷囹圄的將死之際,論及己書與班固《漢書》的優劣時,也以“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自詡。因此,不妨這樣說: 《後漢書》是在舊的史料基礎上建立的新的史料,是在對諸多文獻進行選擇與取捨的基礎上建立的新文獻,有著很強的文化層累性。范曄對材料的選擇、裁剪與整合的過程固然包含其本人的歷史解釋與歷史觀點,但解釋與觀點首先應該以原始材料為導向,以歷史事實為根本出發點,解釋可以多樣,但史實卻是確定與唯一的,勢不可隨意更改,隨意更改則史實失實,此是自然之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後漢書》將作家作品“一一列名,編諸傳末”,本來就是一個對作家存世文獻的數據羅列,屬於一種客觀材料的轉抄,並不包含對這種客觀材料的評價和解釋,所以像這樣表示事物客觀數據的原始材料,范曄修史時顯然是沒有必要按照劉宋時的觀念對它作出修改,把後人的意志強加給古人。

成書過程

《後漢書》大約開始寫作於公元432年,即范曄被貶為宣城太守的那一年。史載,元嘉九年(432)冬,彭城王劉義康的母親去世,其僚故並集東府助理喪葬事宜,時范曄之弟范廣淵當值,范曄與其“夜中酣飲,開北牖聽輓歌為樂”。彭城王劉義康聽說此事後大怒,左遷范曄為宣城太守,時年35歲。官場失意的范曄,開始埋頭著述,“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根據他本人的計畫,此書要寫成100卷。其被處死時,尚有10個志未完成。南朝梁劉昭在為《後漢書》作注時,便取了近人司馬彪《續漢書》中8個志共30卷補入進來,基本完備了《後漢書》的體例。對於為何要撰《後漢書》,范曄在《獄中與諸甥侄書》中是這樣說的:“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無例,不可甲乙辨,後贊於理近無所得,惟志可推耳。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由此可見,范曄不但對當時各家《後漢書》的撰述不滿,而且對班固的《漢書》也表示不滿,所以他要重撰《後漢書》,以展示自己的史學才華和歷史見解。
後漢書
後漢書

作品鑑賞

思想價值

具有某些唯物主義的思想。《史記》、《漢書》等史書,在本紀中都有不少神化帝王之詞,如劉邦母“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蚊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飛”而范邸寫劉秀出生,直書“欽生光武”,未有神怪之詞。又如他寫史繼承和發揚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揭露統治者的腐朽和暴虐,記錄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反抗鬥爭,歌頌正直、廉潔的官吏和士人,再如他欲著《無鬼論 ,以反對南朝時盛行的佛教迷信鬼神的邪說。這些都表明了他的思想中,有些唯物主義的觀點。
反封建禮教的進步思想。他在宋文帝時任尚書吏部郎,彭城王劉義康之母死,某夜他獨自飲酒,叉開窗聽輓歌取樂,表現出對封建禮教的離視。又如他專口為婦女立傳,稱讚品德高尚和有才能的婦女,如記載鮑宣妻桓少君,打破世俗偏見,脫下貴婦裝束,“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里”;他還衝破“三綱”,“五常”等封建禮教的束縛,為先後三嫁的才女蔡瑣立傳,讚揚婦女改嫁不守節.他在一千多年前歧視婦女的封建社會裡,能立《列女傳機打破世俗偏見,這種思想和勇氣是可貴的,與後來的史書專為“貞潔”“節澡”婦女而立的《烈女傳》相比,更說明他具有反封建禮教的進步思想。
人民性的思想。如記載明帝省刑罰,“勸督農桑”,多次下詔“賜天下男子爵”,救濟鯨寡孤獨,死前又下詔“無起寢廟”,“無得起墳”。又如他在《逸民傳》中,記載許多學識淵博、品德優良的士人,為這些中下層人士立傳,而些卿相則未立傳。他還記錄了人民對統治者的不滿,黃巾起義等史實.這些都說明他的人民性,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
歌頌正直、廉潔、敢於同外戚、宦官鬥爭的官吏和士人。 朱暉不巴結權貴,明帝“舅新陽侯陰就慕暉賢,自往侯之,暉避不見。復遣家主致禮,暉遂閉門不受”;又清廉,任臨淮太守,“屏居野澤,布衣蔬食,不與邑里通”;但卻救濟他人,同縣人張堪曾以妻子托咐,堪死後,“暉聞其妻子貧困,乃自往侯視,厚賑賭之”,南陽大飢,他“盡散其家資,以分宗里放舊之分贏者”。李團向順帝舉薦人才,對貪官惡吏上書劫奏,“帝納其言,於是下詔諸州劫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無惠者,免所居官 其奸穢重罪,收付詔獄”;沖帝時任太尉,受梁太后的重用,但遭梁冀的猜忌而被免官,後又誣陷下獄,太后赦出獄時,百姓稱萬歲,梁冀“畏固名德終為己害,萬更據奏前事”竟將他殺害。陳蕃任樂安太守,梁冀“時遺書詣有所請託,不得通,使者詐求渴,蕃怒,笞殺之”。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范曄的愛憎分明,也是比《漢書》進步之處。
此書不以劉漢為正統。范嘩寫史無正統思想,他在《儒林列傳》論中稱獻帝為昏主,稱袁紹、曹操等為群英.在《袁紹傳》中認為袁紹可以代漢。袁術在建安(自稱‘仲家’,……置公卿百霄,郊祀天地”。未有譴責袁術之詞.李瑣對兒子宣等說:“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必歸曹氏”。何頤見曹操時,對人說 “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都說曹可以取代劉漢,這種寫史不以當代帝王為正統的觀點,也是進步的。

編輯特點

《後漢書》的列傳,往往打破時間順序,將行事近似的人寫成合傳。如王充、王符和仲長統三人,並不是同時代的人,因為他們都輕利祿而善屬文,行為近似,所以合傳。《後漢書》的特點,除體例上的創新外,最顯著的是觀點鮮明,褒貶一語見的。如他不為那些無所作為的大官僚立傳,而為許多“操行俱絕”的“一介之夫”寫了《獨行列傳》,充分地表明了他愛憎分明的態度;《黨錮傳》則正面歌頌了張儉、范滂和李膺等人剛強正直的風尚;在《楊震傳》中,多處歌頌了楊震及其子孫廉潔奉公的家風;《宦者傳》讚揚了蔡倫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對於侯覽等人則直書其“凶家害國”。《後漢書》的“論”“贊”,以犀利的筆鋒評判是非,表彰剛正,貶斥奸惡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優點。
“一事不兩載”的敘事方法。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來反映歷史的,然而,歷史事件與人物之間往往是一人數事、一事數人。為解決這一難題,范曄在司馬遷“互見法”的基礎上,創新出“一事不兩載”的敘事方法。如《後漢書·何進傳》對何進謀殺宦官不成反為其害的經過記載得非常詳細,而在與何進關係密切的《張讓傳》中就記載得極為簡略。再如《後漢書·董卓傳》詳細記載了王允與呂布謀誅董卓一事,但在《王允傳》及《呂布傳》中,僅以“語在《卓傳》”“事已見《卓傳》”兩語言之。這樣的記事方法被劉知畿贊為“簡而且周,疏而不漏,蓋雲備矣”。

體例創新

《後漢書》在繼承《史記》、《漢書》的紀傳體的體裁之外,在體例上看不少創新,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 《本紀》繼承和發揮了司馬遷的附記方式。司馬遷創造了附記的方法,如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附紀秦二世和子嬰的史事.范嘩也將在世短暫,史事不多,獨為一卷內容太少的皇帝,與前任皇帝合為一卷,如將鄧太后所立出生百日、八個月後就死的殤帝,與和帝合為一卷,將年幼在位時間不伏的沖帝、質帝,與順帝合為一卷.
2.將皇后列入本紀符合實際. 東漢王朝自章帝以後,歷代皇簾大多在青壯年就去世.故太子即位時年幼,由皇太后“臨朝稱制”,而太后大多無治國的才子,只得依靠父、兄弟來掌權,因此將皇后從《外威傳》轉為《皇后紀》,突出了東漢政治上的這一特點。而有的學者認為不應將皇后到入本紀,這種看法未免片面而不顧實際。
3.人物傳記大多以類相從。 范嘩將人物才學、品德、事跡相同或類似者,共列為1卷。
4. 新創立了七個類傳。 范嘩除繼承原有的儒林、酷吏、循吏等類傳外,又新創了文苑、黨錮、宦者、獨行、方術、逸民、列女七個類傳.立傳以類相從,不受時間的限制與約束,讀者可按類查詢,節省了許多時間和精力。
5. 為少數民族立了六個列傳。《後漢書》立了東夷、南蠻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烏桓鮮卑六個少數民族列傳,不僅包括了當時的各個主要民族,還記載了四周與東漢王朝關係密切的國家,保存了少數民族和中外關係的大量史料。
6. 紀傳有序、有論、有贊。范嘩在各類傳的開頭都寫了“序”,為立傳的宗旨及類傳之綱;“論”大多是借古喻今,評論時政和人物的得失,正如他說:“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贊”是對該人物的評價。三者各有所側重,是他對遷、固的序、贊的發揮。

不足之處

《後漢書》雖有諸多的優點和長處,但不可避免也存在不少缺點和錯誤,茲列舉如下:
1.史實有遺漏和錯誤。 《許慎傳》僅有三行85字,記事過簡不全,而許慎為賈遣弟子,曾在東觀校書,死前任太尉南閣祭酒等,傳中皆無。《耿國傳》有“建武二十七年,代馮勤為大司馬”,而《光武帝紀》載:建武 十七年,改大司馬為太尉,馮勤由大司農升司徒。因此耿國是代馮為大司農,這是官名之誤。
2.類傳中有宣揚封建道德和迷信荒誕的內容。《列女傳》中記班昭作《女誡》七篇,宣揚婦女要遵從四德;曹娥、叔先雄二人的父親都是墜江溺死,她們也投水自殺,是宣揚“孝” 苟采的丈夫死,父要她改嫁,她不從自繼死,這是 揚“ 女不嫁二夫”的封建“貞節”觀念。《方術傳》載,王喬為葉令,某日天下玉棺於堂前,吏推不動,喬說是天帝所召,“乃沐浴服飾寢其中,蓋便立覆。宿營葬於城東,土自成墳”;營長房見一老翁賣藥畢,跳入壺中,次日他與老翁都入壺中,“唯見玉堂嚴麗,旨酒甘餚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後與老翁入深山,辭歸時翁給一竹杖騎歸,“須奧來歸,自謂去家適經旬日,而已十餘年矣’功。這些都是鬼神迷信荒涎不經之說。
3.敘事有顛倒和無頭之處。 如《胡廣傳》第一至十段敘述他的一生,但在第九段卻插入“時年已八十, ……率禮無懲氣又寫“性溫柔謹素,.... 以此譏毀於時”,這些是對他品德的評價,應放在第十段說他死之後,這樣敘事才條理清楚,首尾才銜接,正如王嗚盛指出的“今橫亘其間,敘事顛倒,稍覺失倫,此蔚宗偶不檢處”。
4.行文也有不通和錯誤。 如記安帝延光二年“詔選三署郎及吏人能通《古文尚書》、《毛詩》、《穀梁春秋》各一人,在《穀梁》後應加“左氏”二字,改成“《穀梁》、《左氏春秋》各一人”才對,從《寇俯傳》有伺“聘能為《左氏春秋》者”,可為證。又如建安元年辛亥“封衛將軍董承為輔國將軍伏完等十三人為列族’功,“為”是多餘字,應將為改為頓號,下接輔國將軍。
5. 黃巾起義領袖無傳。 司馬遷在《史記》中,將秦末農民大起義領袖陳勝列入《世家》,表現了他對農民起義的讚揚和同情.而范曄對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竟不立專傳記載,僅在靈帝紀及皇甫商、朱傳中有零星記述,開了不為農民起義領袖立傳的惡例,表明他對農民起義是反對和仇視的。

後世影響

史料價值

《後漢書》結構謹嚴,內容豐富,文辭優美、流暢,敘事簡潔,筆勢縱放,時有新意,故此書一出,大家爭相傳誦,除了袁宏《後漢書》外,在他之前各家後漢書便逐漸銷聲匿跡,至於亡佚。其後梁蕭子顯復著《後漢書》一百卷、王韶作《後漢林》二百卷亦皆未能傳世。這個事實足以證明,范曄的《後漢書》必有其過人之處,有其存在的價值。
《後漢書》類傳多而內容豐富,《宦官列傳》既記載了鄭眾、侯覽、曹節等大宦官的擅權、專橫、殘害人民、誣陷賢良的罪行外;也記載了蔡倫改進造紙術,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呂強“為人清忠奉公”,不接受封侯,勸靈帝不收“導行費”等事跡.《文苑列傳》寫了杜篤、王隆等22位學者在文學上的貢獻,記錄了一些詩賦,使我們在今天還能讀到一千多年前的這些文學作品。《獨行列傳》記 些“以其名體雖殊,而操行俱絕”有“特立卓行”的人,以“庶備諸闕文,紀志漏脫云爾”,共立傳24 人。《方術列傳》記載名醫華倫用針灸治病,發明了“麻沸散”,高超的外科手術,郭玉為太醫翠,治病“多有效應”;許楊興修水利,使“百姓得其便,累歲大秘”。《逸民列傳》記載那些有學問德行,但不願做官的士人,其中有一些史實揭露皇帝的淫逸和對宦官專權的不滿。《列女傳》記載了不少品德高尚、才學優異的婦女,如說班昭“博學高才”,為《漢書》補八表;黃甫規的妻子不願做董卓之妾,大罵董卓而被打死;盛道起義失敗,妻趙嫂代夫受刑被殺。這些類傳保存了東漢時期的許多史料。六個民族列傳收錄東漢時各少數民族和中外關係的史料。 《東夷列傳》記載夫余、高句麗、沃坦、三韓、倭等族或國的歷史.《商蠻西南夷列傳》載武陵蠻夷、交恥、日南蠻夷反抗東漢統治的史實,以及益州諸夷、哀牢、耶都夷、白馬~等族的歷史。《茵羌傳》載羌族的發展史,羌族人民大起義和東漢統治者殘酷鎮壓的史實。《西域傳》記載西域諸國與東漢王朝的密切關係,以及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南匈奴傳》記錄南匈奴與東漢的友好關係,東漢與北匈奴的戰爭。《烏桓鮮卑列傳》記敘烏桓歸順東漢、為東漢守邊的史實,以及鮮卑發展強大利衰落的歷史。特別是大量收錄了《竹書紀年》的資料,使這些資料得以保存下來。

體例影響

在體例上,作為紀傳體史書,班固開創的一些類傳開拓了紀傳體史書記事的範圍,除《黨錮列傳》外的其他類傳均為後世大多數紀傳體史書所承襲,另創《皇后紀》。《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列傳》七篇由范曄獨創,其誕生是由東漢政治的特殊情況所決定的——桓、靈之間,外戚宦官把持朝政,而東漢尚名節,蔚成風氣,士子或堅決與之抗爭,或拒居廟堂之高,故立黨錮傳、宦者傳、逸民傳,來記述社會上敢與黑暗勢力作鬥爭的崇尚節義的人士,以撰史抒己志,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在編纂方法上,《後漢書》的專傳較少,合傳最多,類傳次之,其中以類相從進行編次,合傳也不受時代先後的影響,就其人其事進行編次,這樣的分類使讀者更易了解有相似特徵人物的形象。比如《鄧張徐張胡列傳》(《後漢書·卷四十四》)是將鄧彪、張禹、徐防、張敏、胡廣合在一傳,而他們的共同特徵是在位清白、為百姓做實事,敢於上諫,這樣的分類整合大大精簡了材料,不至將更多的人物納入史書記載,也使紀傳的撰寫更有條理。
如先唐其它史籍一樣,《後漢書》的寫作亦喜用排比辭格。整部書120卷,卷卷都有排比,總計達1592組。其排比數量是先秦五史總和的約1.4倍(1592組/1160)。而即使在“前四史”四部巨著中,其排比數量也僅排在體量最大的《漢書》之後。《後漢書》之排比不僅數量巨大,且種類繁多,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對排比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後漢書》不立藝文志,但在《文苑傳》和其他傳記中卻將不少作家的文學作品“一一列名,編諸傳末”,並統計篇章數量,如《蔡邕傳》雲蔡邕“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埶》、祝文、章表、書記,凡百四篇,傳於世”等等,形成了一種極為固定統一的著錄模式。

作品評價

南朝梁劉昭:“范曄《後漢》,良跨眾氏”。
唐朝劉知己說:“范曄之刪《後漢》也,簡而且周,疏而不漏,蓋雲備矣;”又說:“觀其所取,頗有奇功。”

研究價值

天文貢獻
《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十月癸亥,一客星出於南門,其大如斗笠,鮮艷繽紛,後漸衰萎,於次年六月沒。”後漢書這段文字記錄了發生於2000年前的超新星爆發事件,如今科學家為這個超新星編號為RCW 86,距離地球大約8000光年。
後漢書
《後漢書》記錄2000年前爆發的超新星合成圖
公元185年正值中國的漢朝東漢時期,當時中國的天文學家在天空中觀察到一次超新星爆發過程並對此做了記錄。他們稱之為“客星”。當時的中國天文學家們在夜空中看到了一顆極亮的“新星”,色彩鮮艷,直到第二年的6月份才逐漸消失,前後一直在天空閃耀了將近8個月。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後確認,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發紀錄。

版本信息

現存版本

現存《後漢書》版本,以宋紹興刊本為最早最善,百衲本就是採用的這個本子。現存《後漢書》各本排列次序不同,因其紀傳與志原是分屬二人的,往往錯置相差三十卷之多。殿本把志插入紀與傳之中,不妥。百衲本及金陵書局本則以志附於紀傳後,較妥。今本中華書局《後漢書》點校本,也是把志附於紀傳之後,正是。一九六五年,中華書局出有《後漢書》點校本,是採用商務影印紹興本作為底本,再以汲古閣本和武英殿本對校,並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劉放《東漢書刊誤》、王先謙《後漢書集解》、黃山《校補》以及張森楷《後漢書》校刊記的若干意見。這是較為完善的了。所採用的底本是紹興本。紹興本是現存《後漢書》的最早和最善的本子,其所採用的底本是甚得其書的。特別好的,是這個點校本,重編了新目,改正了《後漢書》各本目錄不一致、前後錯置的缺陷。

版本修訂

南朝梁人劉昭,既為范嘩《後漢書》作注,又為司馬彪的《續漢書》的志作注。有感於范嘩的《後漢書》,雖跨越眾家,但“序或未周,志遂全缺”,所以將《續漢書》的志移植到了《後漢書》中,並“分為i十卷,以合范史”。到了唐朝,章懷太子李賢在張大安、劉訥言、格希玄、許叔牙、成玄一、史藏諸、周寶寧等人的協助下.為《後漢書》的紀、傳作注。他們或援據舊籍、補充范史,或訓、古音義、注釋名物,或訂正范書所誤,或標示範書所據。由於李賢注比劉昭注要好,所以李賢注本流傳開來之後,劉昭所注的《後漢書》紀、傳部分便逐漸失傳了,但他所注的志卻仍在流傳。到 了宋真宗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由於孫爽的建議,才將李賢注合併於范史。清人校正補汀《後漢書》,也是成績斐然。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錢大昭的《後漢書辨疑》、周壽昌的《後漢書補正》、李慈銘的《後漢書札記》,釋紛解疑,澄清了諸多疑難,至於惠棟的《後漢書補註》成就更大。王先謙的《後漢書集解》,收集了自唐以來的研究成果,是注釋《後漢書》的集大成之作。
後漢書
《後漢書》嶽麓書社版

考訂之作

後漢書訓纂 二十五卷 (清)惠棟撰 (范氏後漢書訓纂、司馬後漢書訓纂、司馬氏續漢志訓纂)抄本 (8)
後漢書蒙拾 二卷 (清)杭世駿輯 錢塘汪氏《道古堂外集》刻本 (9)
後漢書辨疑 十一卷 (清)錢大昭廣雅書局刻本 (10)
後漢書瑣言 (諸史瑣言 卷九至十二) (清)沈家本著 沈寄簃先生叢書本 (11)
後漢書拾遺 (清)林茂春撰 稿本 (1)
後漢書補逸 二十一卷 (清)姚之[馬因]輯 會稽徐氏抄本 (2)
後漢書校語 - 稿本 (3)
後漢書注校 (清)吳壽煬撰 稿本 (4)
後漢書補註 二十四卷 (清)惠棟撰 嘉慶德裕堂刻本 (5)
後漢書補註續 (清)侯康撰 廣雅書局刊本 (6)
後漢書注又補 (清)沈銘彝撰 同治八年(1869)刻本 (7)
後漢書注補正 八卷 (清)周壽昌撰 廣雅書局刊本 (8)
後漢書注考證 (清)何若瑤撰 廣雅書局刊本 (9)
謝氏後漢書補逸 (清) 姚之[馬因]輯 孫志祖增訂稿本 (10)
續漢書辨疑 九卷 (清)錢大昭撰 廣雅書局刊本 (11)
十意輯存 十六卷 (漢)蔡邕撰; (清)於文華輯 清東陽于氏叢書本 (12)
後漢書華佗傳補註 (清)張驥撰 民國二十四年(1935)刻本 (13)
後漢郡國職方表 (清)劉庠撰 稿本 (14)
漢季方鎮年表 (清)吳廷燮撰 景社堂刊本 (15)
學古堂日記·後漢匈奴表 (清)雷浚光緒刻本 (16)
兩漢刊誤補遺 十卷 (清)吳仁傑撰 知不足齋叢書本 (17)
兩漢訂誤 四卷 (清)陳景雲撰 丙子叢編本 (18)

工具書

關於《後漢書》的工具書,有哈佛燕京學社編《後漢書》及注釋綜合引得、李裕民《後漢書人名索引》、王天良《後漢書地名索引》三種。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縣)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畫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後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
後漢書
范曄

志第一律歷上
志第二律歷中
志第三律歷下
志第四禮儀上
志第五禮儀中
志第六禮儀下
志第七祭祀上
志第八祭祀中
志第九祭祀下
志第十天文上
志第十一天文中
志第十二天文下
志第十三五行一
志第十四五行二
志第十五五行三
志第十六五行四
志第十七五行五
志第十八五行六
志第十九郡國一
志第二十郡國二
志第二十一郡國三
志第二十二郡國四
志第二十三郡國五
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志第二十五百官二
志第二十六百官三
志第二十七百官四
志第二十八百官五
志第二十九輿服上
志第三十輿服下

創作背景

史料來源

《後漢書》取材於東漢國史《東觀漢記》,並博採多家《後漢書》而成。據袁宏序,其所撰集《後漢紀》,“綴會《漢紀》《謝承書》《司馬彪書》《華嶠書》《謝忱書》《漢山陽公記》《漢靈獻起居注》《漢名臣奏》,旁及諸郡耆舊先賢傳,凡數百卷”(袁宏1)。而據王鳴盛考證,宏書所采雖博,“乃竟少有出《范書》外者。然則諸書精實之語,范氏摭拾已盡”(王鳴盛420),可見當范曄修史之時,袁宏書及其序中所舉大部分史料已為范氏摭取。此外又有張瑩《後漢南記》、袁山松《後漢書》等可為范氏所取資,故其修撰《後漢書》自無文獻不足之憾。尤其是作為范曄撰次《後漢書》第一手史料的《東觀漢記》,更是東漢多位史官共同參與完成的國史,已深深地烙下了東漢的時代印記,其所反映的自然是東漢時代的歷史實際。而范氏之書,除了論贊具有“憎愛分明,筆挾風雷”的精意深旨外,最為人稱道的,便是其面對諸多史料時的裁剪功夫與對歷史事實的選擇能力。《史通·書事篇》云:“范曄博採眾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又《補註篇》云:“竊惟范曄之刪《後漢》也,簡而且周,疏而不漏,蓋雲備矣。”就連范曄本人,在身陷囹圄的將死之際,論及己書與班固《漢書》的優劣時,也以“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自詡。因此,不妨這樣說: 《後漢書》是在舊的史料基礎上建立的新的史料,是在對諸多文獻進行選擇與取捨的基礎上建立的新文獻,有著很強的文化層累性。范曄對材料的選擇、裁剪與整合的過程固然包含其本人的歷史解釋與歷史觀點,但解釋與觀點首先應該以原始材料為導向,以歷史事實為根本出發點,解釋可以多樣,但史實卻是確定與唯一的,勢不可隨意更改,隨意更改則史實失實,此是自然之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後漢書》將作家作品“一一列名,編諸傳末”,本來就是一個對作家存世文獻的數據羅列,屬於一種客觀材料的轉抄,並不包含對這種客觀材料的評價和解釋,所以像這樣表示事物客觀數據的原始材料,范曄修史時顯然是沒有必要按照劉宋時的觀念對它作出修改,把後人的意志強加給古人。

成書過程

《後漢書》大約開始寫作於公元432年,即范曄被貶為宣城太守的那一年。史載,元嘉九年(432)冬,彭城王劉義康的母親去世,其僚故並集東府助理喪葬事宜,時范曄之弟范廣淵當值,范曄與其“夜中酣飲,開北牖聽輓歌為樂”。彭城王劉義康聽說此事後大怒,左遷范曄為宣城太守,時年35歲。官場失意的范曄,開始埋頭著述,“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根據他本人的計畫,此書要寫成100卷。其被處死時,尚有10個志未完成。南朝梁劉昭在為《後漢書》作注時,便取了近人司馬彪《續漢書》中8個志共30卷補入進來,基本完備了《後漢書》的體例。對於為何要撰《後漢書》,范曄在《獄中與諸甥侄書》中是這樣說的:“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無例,不可甲乙辨,後贊於理近無所得,惟志可推耳。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由此可見,范曄不但對當時各家《後漢書》的撰述不滿,而且對班固的《漢書》也表示不滿,所以他要重撰《後漢書》,以展示自己的史學才華和歷史見解。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編撰的史書)
後漢書

作品鑑賞

思想價值

具有某些唯物主義的思想。《史記》、《漢書》等史書,在本紀中都有不少神化帝王之詞,如劉邦母“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蚊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飛”而范邸寫劉秀出生,直書“欽生光武”,未有神怪之詞。又如他寫史繼承和發揚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揭露統治者的腐朽和暴虐,記錄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反抗鬥爭,歌頌正直、廉潔的官吏和士人,再如他欲著《無鬼論 ,以反對南朝時盛行的佛教迷信鬼神的邪說。這些都表明了他的思想中,有些唯物主義的觀點。
反封建禮教的進步思想。他在宋文帝時任尚書吏部郎,彭城王劉義康之母死,某夜他獨自飲酒,叉開窗聽輓歌取樂,表現出對封建禮教的離視。又如他專口為婦女立傳,稱讚品德高尚和有才能的婦女,如記載鮑宣妻桓少君,打破世俗偏見,脫下貴婦裝束,“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里”;他還衝破“三綱”,“五常”等封建禮教的束縛,為先後三嫁的才女蔡瑣立傳,讚揚婦女改嫁不守節.他在一千多年前歧視婦女的封建社會裡,能立《列女傳機打破世俗偏見,這種思想和勇氣是可貴的,與後來的史書專為“貞潔”“節澡”婦女而立的《烈女傳》相比,更說明他具有反封建禮教的進步思想。
人民性的思想。如記載明帝省刑罰,“勸督農桑”,多次下詔“賜天下男子爵”,救濟鯨寡孤獨,死前又下詔“無起寢廟”,“無得起墳”。又如他在《逸民傳》中,記載許多學識淵博、品德優良的士人,為這些中下層人士立傳,而些卿相則未立傳。他還記錄了人民對統治者的不滿,黃巾起義等史實.這些都說明他的人民性,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
歌頌正直、廉潔、敢於同外戚、宦官鬥爭的官吏和士人。 朱暉不巴結權貴,明帝“舅新陽侯陰就慕暉賢,自往侯之,暉避不見。復遣家主致禮,暉遂閉門不受”;又清廉,任臨淮太守,“屏居野澤,布衣蔬食,不與邑里通”;但卻救濟他人,同縣人張堪曾以妻子托咐,堪死後,“暉聞其妻子貧困,乃自往侯視,厚賑賭之”,南陽大飢,他“盡散其家資,以分宗里放舊之分贏者”。李團向順帝舉薦人才,對貪官惡吏上書劫奏,“帝納其言,於是下詔諸州劫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無惠者,免所居官 其奸穢重罪,收付詔獄”;沖帝時任太尉,受梁太后的重用,但遭梁冀的猜忌而被免官,後又誣陷下獄,太后赦出獄時,百姓稱萬歲,梁冀“畏固名德終為己害,萬更據奏前事”竟將他殺害。陳蕃任樂安太守,梁冀“時遺書詣有所請託,不得通,使者詐求渴,蕃怒,笞殺之”。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范曄的愛憎分明,也是比《漢書》進步之處。
此書不以劉漢為正統。范嘩寫史無正統思想,他在《儒林列傳》論中稱獻帝為昏主,稱袁紹、曹操等為群英.在《袁紹傳》中認為袁紹可以代漢。袁術在建安(自稱‘仲家’,……置公卿百霄,郊祀天地”。未有譴責袁術之詞.李瑣對兒子宣等說:“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必歸曹氏”。何頤見曹操時,對人說 “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都說曹可以取代劉漢,這種寫史不以當代帝王為正統的觀點,也是進步的。

編輯特點

《後漢書》的列傳,往往打破時間順序,將行事近似的人寫成合傳。如王充、王符和仲長統三人,並不是同時代的人,因為他們都輕利祿而善屬文,行為近似,所以合傳。《後漢書》的特點,除體例上的創新外,最顯著的是觀點鮮明,褒貶一語見的。如他不為那些無所作為的大官僚立傳,而為許多“操行俱絕”的“一介之夫”寫了《獨行列傳》,充分地表明了他愛憎分明的態度;《黨錮傳》則正面歌頌了張儉、范滂和李膺等人剛強正直的風尚;在《楊震傳》中,多處歌頌了楊震及其子孫廉潔奉公的家風;《宦者傳》讚揚了蔡倫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對於侯覽等人則直書其“凶家害國”。《後漢書》的“論”“贊”,以犀利的筆鋒評判是非,表彰剛正,貶斥奸惡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優點。
“一事不兩載”的敘事方法。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來反映歷史的,然而,歷史事件與人物之間往往是一人數事、一事數人。為解決這一難題,范曄在司馬遷“互見法”的基礎上,創新出“一事不兩載”的敘事方法。如《後漢書·何進傳》對何進謀殺宦官不成反為其害的經過記載得非常詳細,而在與何進關係密切的《張讓傳》中就記載得極為簡略。再如《後漢書·董卓傳》詳細記載了王允與呂布謀誅董卓一事,但在《王允傳》及《呂布傳》中,僅以“語在《卓傳》”“事已見《卓傳》”兩語言之。這樣的記事方法被劉知畿贊為“簡而且周,疏而不漏,蓋雲備矣”。

體例創新

《後漢書》在繼承《史記》、《漢書》的紀傳體的體裁之外,在體例上看不少創新,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 《本紀》繼承和發揮了司馬遷的附記方式。司馬遷創造了附記的方法,如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附紀秦二世和子嬰的史事.范嘩也將在世短暫,史事不多,獨為一卷內容太少的皇帝,與前任皇帝合為一卷,如將鄧太后所立出生百日、八個月後就死的殤帝,與和帝合為一卷,將年幼在位時間不伏的沖帝、質帝,與順帝合為一卷.
2.將皇后列入本紀符合實際. 東漢王朝自章帝以後,歷代皇簾大多在青壯年就去世.故太子即位時年幼,由皇太后“臨朝稱制”,而太后大多無治國的才子,只得依靠父、兄弟來掌權,因此將皇后從《外威傳》轉為《皇后紀》,突出了東漢政治上的這一特點。而有的學者認為不應將皇后到入本紀,這種看法未免片面而不顧實際。
3.人物傳記大多以類相從。 范嘩將人物才學、品德、事跡相同或類似者,共列為1卷。
4. 新創立了七個類傳。 范嘩除繼承原有的儒林、酷吏、循吏等類傳外,又新創了文苑、黨錮、宦者、獨行、方術、逸民、列女七個類傳.立傳以類相從,不受時間的限制與約束,讀者可按類查詢,節省了許多時間和精力。
5. 為少數民族立了六個列傳。《後漢書》立了東夷、南蠻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烏桓鮮卑六個少數民族列傳,不僅包括了當時的各個主要民族,還記載了四周與東漢王朝關係密切的國家,保存了少數民族和中外關係的大量史料。
6. 紀傳有序、有論、有贊。范嘩在各類傳的開頭都寫了“序”,為立傳的宗旨及類傳之綱;“論”大多是借古喻今,評論時政和人物的得失,正如他說:“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贊”是對該人物的評價。三者各有所側重,是他對遷、固的序、贊的發揮。

不足之處

《後漢書》雖有諸多的優點和長處,但不可避免也存在不少缺點和錯誤,茲列舉如下:
1.史實有遺漏和錯誤。 《許慎傳》僅有三行85字,記事過簡不全,而許慎為賈遣弟子,曾在東觀校書,死前任太尉南閣祭酒等,傳中皆無。《耿國傳》有“建武二十七年,代馮勤為大司馬”,而《光武帝紀》載:建武 十七年,改大司馬為太尉,馮勤由大司農升司徒。因此耿國是代馮為大司農,這是官名之誤。
2.類傳中有宣揚封建道德和迷信荒誕的內容。《列女傳》中記班昭作《女誡》七篇,宣揚婦女要遵從四德;曹娥、叔先雄二人的父親都是墜江溺死,她們也投水自殺,是宣揚“孝” 苟采的丈夫死,父要她改嫁,她不從自繼死,這是 揚“ 女不嫁二夫”的封建“貞節”觀念。《方術傳》載,王喬為葉令,某日天下玉棺於堂前,吏推不動,喬說是天帝所召,“乃沐浴服飾寢其中,蓋便立覆。宿營葬於城東,土自成墳”;營長房見一老翁賣藥畢,跳入壺中,次日他與老翁都入壺中,“唯見玉堂嚴麗,旨酒甘餚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後與老翁入深山,辭歸時翁給一竹杖騎歸,“須奧來歸,自謂去家適經旬日,而已十餘年矣’功。這些都是鬼神迷信荒涎不經之說。
3.敘事有顛倒和無頭之處。 如《胡廣傳》第一至十段敘述他的一生,但在第九段卻插入“時年已八十, ……率禮無懲氣又寫“性溫柔謹素,.... 以此譏毀於時”,這些是對他品德的評價,應放在第十段說他死之後,這樣敘事才條理清楚,首尾才銜接,正如王嗚盛指出的“今橫亘其間,敘事顛倒,稍覺失倫,此蔚宗偶不檢處”。
4.行文也有不通和錯誤。 如記安帝延光二年“詔選三署郎及吏人能通《古文尚書》、《毛詩》、《穀梁春秋》各一人,在《穀梁》後應加“左氏”二字,改成“《穀梁》、《左氏春秋》各一人”才對,從《寇俯傳》有伺“聘能為《左氏春秋》者”,可為證。又如建安元年辛亥“封衛將軍董承為輔國將軍伏完等十三人為列族’功,“為”是多餘字,應將為改為頓號,下接輔國將軍。
5. 黃巾起義領袖無傳。 司馬遷在《史記》中,將秦末農民大起義領袖陳勝列入《世家》,表現了他對農民起義的讚揚和同情.而范曄對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竟不立專傳記載,僅在靈帝紀及皇甫商、朱傳中有零星記述,開了不為農民起義領袖立傳的惡例,表明他對農民起義是反對和仇視的。

後世影響

史料價值

《後漢書》結構謹嚴,內容豐富,文辭優美、流暢,敘事簡潔,筆勢縱放,時有新意,故此書一出,大家爭相傳誦,除了袁宏《後漢書》外,在他之前各家後漢書便逐漸銷聲匿跡,至於亡佚。其後梁蕭子顯復著《後漢書》一百卷、王韶作《後漢林》二百卷亦皆未能傳世。這個事實足以證明,范曄的《後漢書》必有其過人之處,有其存在的價值。
《後漢書》類傳多而內容豐富,《宦官列傳》既記載了鄭眾、侯覽、曹節等大宦官的擅權、專橫、殘害人民、誣陷賢良的罪行外;也記載了蔡倫改進造紙術,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呂強“為人清忠奉公”,不接受封侯,勸靈帝不收“導行費”等事跡.《文苑列傳》寫了杜篤、王隆等22位學者在文學上的貢獻,記錄了一些詩賦,使我們在今天還能讀到一千多年前的這些文學作品。《獨行列傳》記 些“以其名體雖殊,而操行俱絕”有“特立卓行”的人,以“庶備諸闕文,紀志漏脫云爾”,共立傳24 人。《方術列傳》記載名醫華倫用針灸治病,發明了“麻沸散”,高超的外科手術,郭玉為太醫翠,治病“多有效應”;許楊興修水利,使“百姓得其便,累歲大秘”。《逸民列傳》記載那些有學問德行,但不願做官的士人,其中有一些史實揭露皇帝的淫逸和對宦官專權的不滿。《列女傳》記載了不少品德高尚、才學優異的婦女,如說班昭“博學高才”,為《漢書》補八表;黃甫規的妻子不願做董卓之妾,大罵董卓而被打死;盛道起義失敗,妻趙嫂代夫受刑被殺。這些類傳保存了東漢時期的許多史料。六個民族列傳收錄東漢時各少數民族和中外關係的史料。 《東夷列傳》記載夫余、高句麗、沃坦、三韓、倭等族或國的歷史.《商蠻西南夷列傳》載武陵蠻夷、交恥、日南蠻夷反抗東漢統治的史實,以及益州諸夷、哀牢、耶都夷、白馬~等族的歷史。《茵羌傳》載羌族的發展史,羌族人民大起義和東漢統治者殘酷鎮壓的史實。《西域傳》記載西域諸國與東漢王朝的密切關係,以及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南匈奴傳》記錄南匈奴與東漢的友好關係,東漢與北匈奴的戰爭。《烏桓鮮卑列傳》記敘烏桓歸順東漢、為東漢守邊的史實,以及鮮卑發展強大利衰落的歷史。特別是大量收錄了《竹書紀年》的資料,使這些資料得以保存下來。

體例影響

在體例上,作為紀傳體史書,班固開創的一些類傳開拓了紀傳體史書記事的範圍,除《黨錮列傳》外的其他類傳均為後世大多數紀傳體史書所承襲,另創《皇后紀》。《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列傳》七篇由范曄獨創,其誕生是由東漢政治的特殊情況所決定的——桓、靈之間,外戚宦官把持朝政,而東漢尚名節,蔚成風氣,士子或堅決與之抗爭,或拒居廟堂之高,故立黨錮傳、宦者傳、逸民傳,來記述社會上敢與黑暗勢力作鬥爭的崇尚節義的人士,以撰史抒己志,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在編纂方法上,《後漢書》的專傳較少,合傳最多,類傳次之,其中以類相從進行編次,合傳也不受時代先後的影響,就其人其事進行編次,這樣的分類使讀者更易了解有相似特徵人物的形象。比如《鄧張徐張胡列傳》(《後漢書·卷四十四》)是將鄧彪、張禹、徐防、張敏、胡廣合在一傳,而他們的共同特徵是在位清白、為百姓做實事,敢於上諫,這樣的分類整合大大精簡了材料,不至將更多的人物納入史書記載,也使紀傳的撰寫更有條理。
如先唐其它史籍一樣,《後漢書》的寫作亦喜用排比辭格。整部書120卷,卷卷都有排比,總計達1592組。其排比數量是先秦五史總和的約1.4倍(1592組/1160)。而即使在“前四史”四部巨著中,其排比數量也僅排在體量最大的《漢書》之後。《後漢書》之排比不僅數量巨大,且種類繁多,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對排比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後漢書》不立藝文志,但在《文苑傳》和其他傳記中卻將不少作家的文學作品“一一列名,編諸傳末”,並統計篇章數量,如《蔡邕傳》雲蔡邕“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埶》、祝文、章表、書記,凡百四篇,傳於世”等等,形成了一種極為固定統一的著錄模式。

作品評價

南朝梁劉昭:“范曄《後漢》,良跨眾氏”。
唐朝劉知己說:“范曄之刪《後漢》也,簡而且周,疏而不漏,蓋雲備矣;”又說:“觀其所取,頗有奇功。”

研究價值

天文貢獻
《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十月癸亥,一客星出於南門,其大如斗笠,鮮艷繽紛,後漸衰萎,於次年六月沒。”後漢書這段文字記錄了發生於2000年前的超新星爆發事件,如今科學家為這個超新星編號為RCW 86,距離地球大約8000光年。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編撰的史書)
《後漢書》記錄2000年前爆發的超新星合成圖
公元185年正值中國的漢朝東漢時期,當時中國的天文學家在天空中觀察到一次超新星爆發過程並對此做了記錄。他們稱之為“客星”。當時的中國天文學家們在夜空中看到了一顆極亮的“新星”,色彩鮮艷,直到第二年的6月份才逐漸消失,前後一直在天空閃耀了將近8個月。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後確認,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發紀錄。

版本信息

現存版本

現存《後漢書》版本,以宋紹興刊本為最早最善,百衲本就是採用的這個本子。現存《後漢書》各本排列次序不同,因其紀傳與志原是分屬二人的,往往錯置相差三十卷之多。殿本把志插入紀與傳之中,不妥。百衲本及金陵書局本則以志附於紀傳後,較妥。今本中華書局《後漢書》點校本,也是把志附於紀傳之後,正是。一九六五年,中華書局出有《後漢書》點校本,是採用商務影印紹興本作為底本,再以汲古閣本和武英殿本對校,並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劉放《東漢書刊誤》、王先謙《後漢書集解》、黃山《校補》以及張森楷《後漢書》校刊記的若干意見。這是較為完善的了。所採用的底本是紹興本。紹興本是現存《後漢書》的最早和最善的本子,其所採用的底本是甚得其書的。特別好的,是這個點校本,重編了新目,改正了《後漢書》各本目錄不一致、前後錯置的缺陷。

版本修訂

南朝梁人劉昭,既為范嘩《後漢書》作注,又為司馬彪的《續漢書》的志作注。有感於范嘩的《後漢書》,雖跨越眾家,但“序或未周,志遂全缺”,所以將《續漢書》的志移植到了《後漢書》中,並“分為i十卷,以合范史”。到了唐朝,章懷太子李賢在張大安、劉訥言、格希玄、許叔牙、成玄一、史藏諸、周寶寧等人的協助下.為《後漢書》的紀、傳作注。他們或援據舊籍、補充范史,或訓、古音義、注釋名物,或訂正范書所誤,或標示範書所據。由於李賢注比劉昭注要好,所以李賢注本流傳開來之後,劉昭所注的《後漢書》紀、傳部分便逐漸失傳了,但他所注的志卻仍在流傳。到 了宋真宗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由於孫爽的建議,才將李賢注合併於范史。清人校正補汀《後漢書》,也是成績斐然。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錢大昭的《後漢書辨疑》、周壽昌的《後漢書補正》、李慈銘的《後漢書札記》,釋紛解疑,澄清了諸多疑難,至於惠棟的《後漢書補註》成就更大。王先謙的《後漢書集解》,收集了自唐以來的研究成果,是注釋《後漢書》的集大成之作。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編撰的史書)
《後漢書》嶽麓書社版

考訂之作

後漢書訓纂 二十五卷 (清)惠棟撰 (范氏後漢書訓纂、司馬後漢書訓纂、司馬氏續漢志訓纂)抄本 (8)
後漢書蒙拾 二卷 (清)杭世駿輯 錢塘汪氏《道古堂外集》刻本 (9)
後漢書辨疑 十一卷 (清)錢大昭廣雅書局刻本 (10)
後漢書瑣言 (諸史瑣言 卷九至十二) (清)沈家本著 沈寄簃先生叢書本 (11)
後漢書拾遺 (清)林茂春撰 稿本 (1)
後漢書補逸 二十一卷 (清)姚之[馬因]輯 會稽徐氏抄本 (2)
後漢書校語 - 稿本 (3)
後漢書注校 (清)吳壽煬撰 稿本 (4)
後漢書補註 二十四卷 (清)惠棟撰 嘉慶德裕堂刻本 (5)
後漢書補註續 (清)侯康撰 廣雅書局刊本 (6)
後漢書注又補 (清)沈銘彝撰 同治八年(1869)刻本 (7)
後漢書注補正 八卷 (清)周壽昌撰 廣雅書局刊本 (8)
後漢書注考證 (清)何若瑤撰 廣雅書局刊本 (9)
謝氏後漢書補逸 (清) 姚之[馬因]輯 孫志祖增訂稿本 (10)
續漢書辨疑 九卷 (清)錢大昭撰 廣雅書局刊本 (11)
十意輯存 十六卷 (漢)蔡邕撰; (清)於文華輯 清東陽于氏叢書本 (12)
後漢書華佗傳補註 (清)張驥撰 民國二十四年(1935)刻本 (13)
後漢郡國職方表 (清)劉庠撰 稿本 (14)
漢季方鎮年表 (清)吳廷燮撰 景社堂刊本 (15)
學古堂日記·後漢匈奴表 (清)雷浚光緒刻本 (16)
兩漢刊誤補遺 十卷 (清)吳仁傑撰 知不足齋叢書本 (17)
兩漢訂誤 四卷 (清)陳景雲撰 丙子叢編本 (18)

工具書

關於《後漢書》的工具書,有哈佛燕京學社編《後漢書》及注釋綜合引得、李裕民《後漢書人名索引》、王天良《後漢書地名索引》三種。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縣)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畫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後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編撰的史書)
范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