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世駿

杭世駿

杭世駿(1695—1773),清代經學家、史學家、文學家、藏書家。字大宗,號堇浦,別號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阿駿,室名道古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雍正二年(1724)舉人,乾隆元年(1736)舉鴻博,授編修,官御史。乾隆八年(1743),因上疏言事,遭帝詰問,革職後以奉養老母和攻讀著述為事。乾隆十六年(1751)得以平反,官復原職。晚年主講廣東粵秀和江蘇揚州兩書院。

工書,善寫梅竹、山水小品,疏澹有逸致。生平勤力學術,著述頗豐,著有《道古堂集》《榕桂堂集》等。

基本介紹

  • 本名:杭世駿
  • 字號:字大宗
    號堇浦,別號智光居士
  • 所處時代:清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浙江仁和
  • 出生時間:1695年
  • 去世時間:1773年
  • 主要作品:《道古堂集》《榕桂堂集》
人物生平,早年升遷,直言賈禍,家居著學,文學成就,藏書之家,人物軼事,代表書畫,

人物生平

早年升遷

杭世駿自幼家境貧寒,勤奮好學,年輕時偶爾過訪友人館舍,見異文秘冊,即端坐那裡默默記下其中要點,用功之勤,可見一斑。王瞿序《道古堂集》曰:“堇浦於學無所不貫,所藏書擁榻積幾,不下十萬卷。堇浦枕藉其中,目睇手纂,幾忘晷夕。”杭世駿經常向他人借書閱讀,並與同鄉梁詩正孫灝、嚴在昌等人組織讀書會,互相討論學術。雍正二年(1724)考中舉人,屢次赴考進士不中。雍正九年(1731年),杭世駿在主持纂修《浙江通志·經籍志》時,堅持按事實修志,然而當時文網頗密,官府修志,要刪除違礙字句,因此他的要求遭到拒絕。後曾受聘擔任福建鄉試的同考官。鄉試的考官一般都由進士出身的官員擔任。而杭世駿能以舉人的身份擔任考官,足以說明他在當時影響之大。 乾隆元年(1736),杭世駿應浙江總督程元章之薦考取了丙辰博學鴻詞科,名列一等第五,授翰林院編修之職,校勘武英殿《十三經》、《二十四史》,纂修《三禮義疏》。
清·毛魯《杭世駿像》清·毛魯《杭世駿像》

直言賈禍

乾隆八年,久旱無雨,乾隆帝循例下詔求直言,開御史試。杭世駿以為當今皇上納諫入流,於是貿然上了一篇洋洋灑灑數千字的《時務策》,言“意見不可先設,軫域不可太分,滿洲才賢號多,較之漢人,僅什之三四,天下巡撫尚滿漢參半,總督則漢人無一焉,何內滿而外漢也?三江兩浙天下人才淵藪,邊隅之士間出者無幾。今則果於用邊省之人,不計其才,不計其操履,不計其資俸。而十年不調者,皆江浙之人,豈非意見軫域?”主要內容是指責朝廷用人存在偏見。他認為天下滿洲人少、漢人多,而各地總督卻沒有一個漢人;江浙人才輩出,但在政府中多年沒有人升調。雖然,他所寫的內容都能切中時弊,但清朝由滿洲貴族統治,一直存在著防範漢人的心理,杭世駿恰恰是觸及了“滿漢畛域”這個最忌諱的問題。乾隆皇帝一見之下,勃然大怒說:“滿漢遠邇,皆朕臣工,朕從無歧視。國家教養百年,滿洲人才輩出,何事不及漢人?”杭世駿被斥“懷私妄奏”,刑部議處死刑。刑部尚書徐本極力為杭世駿求情,稱“是狂生,當其為諸生時,放言高論久矣”,並不停叩頭,一直把額頭都叩腫了。最後,杭世駿免死革職回鄉。
杭世駿印鑑杭世駿印鑑
剛開始得知“罪且不測”的訊息時,杭世駿正在參加同僚的宴會,還沒等杭世駿從震愕中回過神來,東道主已先一步作出反應,要趕杭世駿出門,免得連累自己。此後,那些所謂的同僚如同躲避瘟神一樣地躲著他,“杭往話別,輒預戒閽者拒之。”唯獨鄭板橋寫信慰問《與杭世駿書》:“君由鴻博,地處清華,當如歐陽永叔在翰苑時,一洗文章浮靡積習,慎勿因循苟且,隨聲附和,以投時好也。數載相知,於朋友有責善之道,勿以冒瀆為罪,是所冀於同調者。堇浦詞兄,燮頓首。”罷歸之初,杭世駿要么閉門不出、避人如仇,要么踟躇在距家很近的吳山幽徑中。但有時他又會倒載而行,招搖過市,目無旁人地大聲吟唱詩句。

家居著學

杭世駿性格伉直,恃才傲物。他甚至與禮部侍郎方苞發生辯論,引經據典,將一向以經學自負的方苞駁得無言以對。生活上也不拘細節,不喜歡看當時的邸報(邸報是當時政府的內部文告,只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看到)。他家居著書或講學,閒居二十年,連當地與他年齡相仿的人做到了大學士、尚書總督等政府高官,他全然不知道。一次,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劉綸去揚州安定書院看望他。他問劉綸:“現在做什麼官?”劉綸回答說:“實不相瞞,已經做了很多年大學士了。”杭世駿感到非常驚訝。事實上,杭世駿除了平時講學以外,把其他的時間都用於著書立說上了。儘管與他同一年考中“博學鴻詞科”的許多人都做了高官,惟獨他一人被遣放回家,但是他著的書卻是這些人當中最多的。他較著名的書就有《兩浙經籍志》、《經籍志》、《榕城詩話》、《詞科掌錄》等。杭世駿的詩在當時更是與厲鶚齊名,嘗賦《方鏡詩》二十四首,在京城被傳誦一時。
乾隆十六年(1751)得以平反,官復原職。晚年主講廣東粵秀和江蘇揚州兩書院。

文學成就

杭世駿一生勤於學術,雖以詩名,但實精於史,曾建道古堂、補史亭,著述頗豐,多達幾百卷,其中有《諸史然疑》、《史記考證》、《兩漢書疏證》、《三國志補註》、《晉書補傳贊》、《北史搴稂》等書,並補纂《金史》。他在朝內時,曾從《永樂大典》中抄輯《宋元來諸儒禮記說》數百卷,以續宋人衛正叔書。可惜現存者不多。另有《道古堂文集》48卷、《道古堂詩集》26卷、《石經考異》、《續方言》、《榕城詩話》、《兩浙經籍志》、《歷代藝文志》、《經史質疑》、《文選課虛》、《榕桂堂集》等。
《道古堂文集》《道古堂文集》

藏書之家

雍正二年(1724)進士,由浙江總督程元章推薦,乾隆初召試博學鴻詞科,授編修。校刊武英殿《十三經》、《二十四史》諸書,纂修《三禮義疏》後,改任御史。曾陳言“朝廷用人,宜泯滿漢之見”,乾隆不悅,被罷歸故里,遂潛心於文學和著述。於經、史、詞章等學,無不貫通。人稱自黃宗羲後,以全祖望、杭世駿為經、史學大師。晚年被罷官後,主講粵東與揚州書院。與厲鶚、趙撰、趙昱、丁敬等人結為密友,商討諸學。於學無不貫通,所藏書擁榻積幾,藏書10萬卷。被罷官回家後,與“振綺堂”、“飛鴻堂”、“知不足齋”等藏書之家,互抄所無。建有藏書樓名“道古堂”、“補史亭”,藏書、著述其中。“凡有關涉中州文獻者,悉置其處”。所著目錄學著作有《續經籍考》、《兩浙經籍志》、《歷代藝文志》,閱書15000種有奇。藏書印有“堇浦校定”、“春水老人”等。著有《石經考異》、《續禮記集說》、《諸史然疑》、《續方言》、《兩漢書蒙拾》、《三國志補註》、《溶城詩話》、《金史補》、《詞科掌錄》、《道古堂詩文集》等。

人物軼事

乾隆南巡到杭州,杭世駿也參與迎駕,乾隆見了他問道:“你靠什麼生活?”杭答:“臣世駿開舊貨攤。”皇帝不懂,問道:“什麼叫開舊貨攤?”杭解釋道:“把買來的破銅爛鐵陳列在地上賣掉。”皇帝聽了大笑,寫了“買賣破銅爛鐵”六個大字賜他。
據傳杭世駿為人耿介,敢於直言。時值天下大旱,乾隆特開“陽城馬周科”,測驗翰林院官。意在選拔人才,幫他治理國家。杭世駿在這次試卷中直言不諱,條陳建議,提出“朝廷用人”不要以滿漢劃線,應該泯滅“滿漢之見”。“滿州賢才雖多,較之漢人十之三四。天下巡撫常滿漢參半,總督則漢人無一也。何內滿而外漢也?”還說:“三江兩浙,天下人才淵藪,邊隅之士,間出者無幾。今則果於用邊之人,不計其才,不計其操履,不計其資俸,而十年不調者,皆江浙之人,豈非有意見畛域?”話說得懇切。
杭世駿杭世駿
實際乾隆開科,取治國幹才,卻是葉公好龍,一旦真的聽到“直言”,就怒不可遏:“怒抵其卷於地者再,復取視之”。傳說人家幫他說話:他是狂士。乾隆便說:“這種狂士,只能收賣廢銅爛鐵!”杭世駿由是罷歸田裡。他回到杭州,在鬧市擺了一個地攤,布招大書:
“奉旨收賣廢銅爛鐵”。一時觀者如堵。
記載,乾隆問杭世駿說:“你性情改過么?”世駿回答:“臣老矣,不能改也。”乾隆問:“何以老而不死?”回答說:“臣尚要歌詠太平。”笑了笑。龔自珍杭大宗逸事狀》中則說:“癸已歲,純皇帝南巡,大宗迎駕湖上,上顧左右曰:‘杭世駿尚未死么?’大宗返舍,是夕卒。”不知是真是

代表書畫

《林泉幽致》《林泉幽致》
荷塘戲鴨圖荷塘戲鴨圖
杭世駿書法杭世駿書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