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學宮賦》是2011年張詩亞創作的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蠶學宮賦
- 外文名:Silkworm Erudition Palace Fu
- 作者:張詩亞
- 創作年代:2011年
- 文學體裁:賦
作品原文,建築資料,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蠶學宮賦 張詩亞(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
入此門兮,情何以寄?登此殿兮,君誰以師?
屹立天地兮,泱泱古國,連綿古今兮,悠悠素絲。蠶口一吐兮,纖纖可織萬里;繭頭千抽兮,煌煌可明大義。繭以心剝兮,道以弘毅;真以志索兮,學以求知。
蠶本天蟲兮,野曠自衍生;桑乃地木兮,洪荒物競爭。野茫茫兮,蠶蹤何覓?天曠曠兮,桑原可稽?大野之蟲兮,何以引之入室?其始作者可考否?所引當有其時?洪荒之木兮,何以植之入園?其首創者可察乎?初植豈無端倪?
神話之源兮,其流天長;言說之傳兮,其播風揚。蜀地玉女兮,化神廟享;西陵嫘祖兮,教民蠶桑。陰陽之合兮物以產;氣陶之化兮形以象。解謎蠶之源兮,或奉之以神聖,或玄之華章。只贏得其情兮拳拳;其辭兮皇皇。而植桑富民兮,庶眾樂其養;飼蠶興邦兮,朝野供其堂。天下熙熙者兮,唯蠶桑利之所往。蠶學何所興?蠶業何所張?經之所傳兮,唯驗之阡陌與山鄉;學之所成兮,權附之以農書並岐黃。
風朗朗兮,仲可以懷;雅堂堂兮,禮從此戴。文野之分兮,袞服華文競飛彩;琴瑟之和兮,弦歌韶樂怡情載。流俗化醇兮,或蠶花點叫,或紫姑迎送,莫不少長鹹集,八鄉祭賽;典禮至尊兮,或有虞繪繡,或先蠶奉祀,俱得節令躬親,舉國參拜。至於懷柔五服,博採天方,更有飛柔萬里兮,不盡絲路海陸來。
嗟夫,桑以飼蠶,絲以成絹;禮以服飾,樂以琴弦。而蠶事之化兮,其必所由乎?自渺渺神明兮,何處尋其形跡?問切切生民兮,何方考其實務?營營民生之基業兮,何衍浩浩禮樂之淵藪?而言之者不乏兮,或騷人詩律,或名家歌賦,或羈旅所聞,或行鑾垂顧。盡附與文士傳誦兮,商女曼舞。
倚此門兮,君何以思?立此殿兮,學何以繼?
悲夫,堅船利炮兮,西風淒淒;禮崩樂壞兮,國基岌岌。里坊之杼兮,漸聞漸稀;洋邦之廠兮,愈侵愈密。借蘭學之強勢兮,東瀛蠶學競立異;圖科教之救國兮,中土學子遠負笈。學成歸來兮,數代以求,不倦孜孜;一心以謀,相忍惕惕。蠶桑之祖兮,陷絕嗣之險境;絹錦之源兮,臨流斷之危地。國立之本兮重振,國脈之所倚;民生之根兮再榮,民心之所期。有大願發於胸襟兮,其奮進焉得不迅疾?養浩氣盪于丹田兮,識見方能出靈犀。布局大氣兮,占之以先機;立意高遠兮,創之以奇蹟。探基因以入幽兮,解太玄於譜系;破窠臼乎出新兮,立框架以圖析。挽頹勢於後進兮,領潮流乎超逸;復農桑之大國兮,賦蠶叢以再厲。從此乎朝聖之學兮,春秋不絕;拜謁之賓兮,四海絡繹。蠶學之宮兮,卓然天地立。夫大師輩出於斯也,大樓充其實,大學振其翼。
出此門兮,來何以啟?別此殿兮,賢何以齊?
建築資料
命名“蠶學宮”的含義有三:第一,海納百川,包容各派,倡學術探索,相融自如。一個欣欣向榮的學術研究,一個有生命力的學術機構,絕對要海納百川,絕對要把別人的東西都納入進來;第二,名師薈萃,大師輩出,融科研創新、人才培育為一體。大學這個機構,不僅僅是個大樓,不僅僅是學術機構,兩大任務,一科研,一人才,這兩個東西如何融為一體?蠶學宮是一個有形的載體,將兩者融合。第三,集蠶學之正統,蠶利之策源。學統正宗,蠶學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從養蠶以來,就開始有對蠶的認識,就開始有養蠶經驗,然後,在不同區域,不同地點,對蠶學的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
創作背景
蠶學,興之久遠,蠶作為一個靈物,被飼養,傳世久遠,至今找不到源頭,寫它的文章,詩、詞、歌、賦,何其多也。中國歷史上,以蠶為對象作“蠶賦”的,有先秦戰國時候的荀況,荀卿的《蠶賦》,三國時期的楊泉有有《蠶賦》,到了近代,貴州的莫有芝,又有《蠶賦》。這樣,我再寫《蠶賦》,第一,我超不過他們,我還有點自知之明;第二,人家都寫過這么多遍了,我還重複老路,所取不當;第三,蠶這個東西,養了幾千年了,你要寫出新意,你要寫出新東西,你要寫出向先生他們在蠶學宮裡做的事,這個不容易!你要把新東西拿進來,所以,我避開了蠶,而取了蠶學宮作為材料來寫,這個思路有了以後,說實話,還沒有動筆,我心裡就有了底氣了,我覺得我找到了“眼”。坦率地說,認真動筆,也就幾天功夫,擱置一下後修改,也就十來天功夫,就交作業了!找到“蠶學宮”作為文眼,這才開始有了這篇賦。這篇賦完成後,最初,向先生和慶友,到我辦公室時,我講得很簡單。後來我叫博士生鳳立、敬德,幫助注釋。後來,他們拿來以後,我看錯誤不少,有些查找的東西不全,注釋有的不當。
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張詩亞教授為“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樓名命“蠶學宮”,進而寫《蠶學宮賦》,西南大學文學院老教授,八十七歲的秦效侃老先生將《蠶學宮賦》書寫為妍潤流暢、鸞翔鳳翥、氣勢恢宏的書法長卷,既是有感於中華蠶絲文化源遠流長的豐厚歷史,更是對向仲懷院士、夏慶友教授等為代表的科學家團隊的創新精神和奮力保衛中華民族文化行為的有感而發,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蠶學宮賦》及書法長卷詮釋了張詩亞教授、秦效侃老先生對中華蠶絲文化的理解和對“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的由衷感佩。
作者簡介
張詩亞,現為西南大學教育學學科博士後流動站負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最高金額。任西南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期間,推進學科建設,其領銜的教育學學科於1998年獲得教育學原理博士學位點,2002年成為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005年成為重慶市重點學科。同年,其組織領導的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通過教育部驗收,成為重慶市首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文科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