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紙

蠲紙

蠲紙,拼音juān zhǐ,出處《新五代史.雜傳》。古代質地最好的紙之一。

以頒發免除賦役證書名義,向民間攤派供應的一種公文用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蠲紙
  • 外文名:Juan paper
  • 用途:古代書寫用紙
  • 命名:可免除賦稅之紙;潔白之紙
  • 產地溫州永嘉
詞義,名稱來源,一說,其它含義,出產,製法,價值,

詞義

蠲紙(juān zhǐ)
古代質地最好的紙之一。
唐宋時溫州等地所造,紙質潔白瑩滑,與澄心堂紙和高麗紙相類。“東南出紙處最多,此當為第一。”(《三柳軒雜識》)多有做供品,五代以後見於記載。
新五代史.雜傳》“五代之際,民苦於兵,(何澤)往往因親疾以割股,或既喪而割乳廬墓,以規免州縣賦役。戶部歲給蠲符,不可勝數,而課州縣出紙,號為‘蠲紙’。(何)澤上書言其敝,明宗下詔悉廢戶部蠲紙。”戶部能以除稅徵用的紙當然會是做好的紙。這裡也記錄了人民之苦,何澤為人清廉,為民請命,後唐皇帝明宗李嗣源接受了他的上書,下詔廢除了戶部蠲紙。

名稱來源

一說

以頒發免除賦役證書名義,向民間攤派供應的一種公文用紙。進貢此種紙可抵免稅賦,故稱“蠲紙”。
為多義字,有免除的意思。
史記》-《李斯列傳》:“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太史公自序》:“天下歸心;蠲除肉刑,開通關梁。”
漢書》-《宣帝紀》:“律令有可蠲除以安百姓。”-《元帝紀》:“赦天下。有可蠲除、減省以便萬姓者。”
後漢書》-《光武帝紀》:“詔曰:今邊郡盜谷五十斛,罪至於死,開殘吏妄殺之路,其蠲除此法,同之內郡。”
三國志》-《吳書》:“頗以法令太稠,刑罰微重,宜有所蠲損。”
宋書.孝武帝》:“曲赦京邑二百里內,並蠲今年租稅。”
舊唐書.本紀》:“舊制,人丁戍邊者,蠲其租庸,六歲免歸。”
新唐書.太宗》:“見京城父老,勞之,蠲今歲半租,畿縣三之一。”
舊五代史.明宗紀》:“準詔盧文進所率歸業戶口,蠲放租稅三年,仍每口給糧五斗。”
新五代史.漢本紀》:“三月丙戌朔,蠲河東雜稅。”
玉篇》:“除也,疾也。”
秦漢至宋代,史書中所記“蠲”字繁多,均作免除的意思。蠲紙之稱當是沿用此義。
——宋 周輝《清波別志》:“在唐凡造此紙,戶免本身力役,故以蠲名。今出於永嘉,士大夫喜其有發越翰墨之功,爭捐善價取之。一幅紙能為古今好尚,殆與澄心堂紙等。”
——程棨 《三柳軒雜識》云:“溫州作蠲紙,潔白堅華,大略類高麗紙。東南出紙處最多,此當為第一焉,由拳皆出其下。然所產少,至和以來方入貢。權貴求索浸廣,而紙戶力已不能勝矣。呉越錢氏時供此紙者蠲其賦役,故號蠲雲。”

其它含義

唐宋時溫州等地所造紙名。
蠲也有潔淨的意思。
.小雅.天保》:“吉蠲為饎,是用孝享。”
周禮.天官.宮人》:“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共王之沐浴。”
左傳.晉襄公十四年》:“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岳裔胄也。”
蠲的這種含義多見於秦代之前。
——宋 趙與時賓退錄》卷二:“臨安有鬻紙者,澤以漿粉之屬,使之瑩滑,謂之蠲紙。蠲猶潔也。”
—— 明代《正字通》:“唐人以漿獲紙使瑩滑,名曰蠲紙。”
蠲紙以此為名亦說得通。

出產

主要產地在溫州永嘉
——宋 《太平寰宇記》:“溫州土產貢鮫魚、蠲紙。”
——《宋史.地理》:“瑞安府,本溫州,永嘉郡,太平興國三年,降為軍事。政和七年,升應道軍節度。建炎三年,罷軍額。鹹淳元年,以度宗潛邸,升府。崇寧戶一十一萬九千六百四十,口二十六萬二千七百一十。貢鮫魚皮、蠲糨紙。縣四:永嘉,緊。有永嘉鹽場。”

製法

宋應星天工開物.造皮紙》:“又桑皮紙者桑穰紙,極其敦厚。永嘉蠲糨紙,亦桑穰造。”
弘治溫州府志》卷七溫州產“石竹,夏筍味甘,初著葉可為紙”,“其法用糨粉和飛面,入朴硝,沸湯煎之。俟冷,藥釅用之。先以紙過膠礬,乾,以大筆刷藥上紙兩面,候乾,用蠟打,如打牌法,粗布縛成塊,揩磨之。舊時州郡尺牘皆用之,今已罷置,姑存其法以遺於後之民。”
蠲紙的製法已失傳。其主要材料或桑皮或石竹,竹纖維較桑皮纖維的物理性能相差許多,當以《天工開物》之說為是。
但所見“蠲糨紙”應為“蠲、糨紙”,並不完全是同一種品質的紙。

價值

蠲紙在南宋時已被視為難得之物,南宋無名氏《百寶總珍集》將其列作百寶之一,書中有蠲紙一項:
“蠲紙
內司蠲紙成疋者
價直不下一十千
若論一張直一百
糨紙減半五十錢
蠲紙,修內司抄成者,成疋無縫長二丈四五大尺,小者如剳子長短。搗糨成紙低,比蠲紙輕薄。近日有賣者。”
可見當時蠲紙大概僅出自修內司,市價每匹兩丈多就買到一萬銅錢。這裡既說到蠲紙的成品長度,亦講到蠲紙與糨紙(搗糨紙)有區別,價錢相去一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