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州皮紙
- 外文名:Wenzhou parchment
- 材質:宣紙
- 用途:書法
- 規格:分三尺、四尺、六尺
簡介,特點,
簡介
紙敵澄心白似銀 ---溫州手工業史上的一朵奇葩
特點
瘦金筆勢迥超傖,紙敵澄心白似銀。”這是清代詩人戴文雋對溫州蠲紙的讚嘆。對於這朵溫州手工業史上的奇葩,在創立溫州學之際,我覺得有幾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澄清。 溫州蠲紙始於何代?有人認為始於唐代,其根據是周輝《清波別老》:“唐有蠲府紙,凡造此紙戶,與免本身力役,故以蠲名。”但是,唐有蠲府紙,並不等於溫州蠲紙始於唐代。蠲免力役,是我國古代對貢品的一項優惠政策,其許可權在朝廷。迄今為止,並未有史料證明,唐代溫州已產紙並成為貢品,故上述說法難以立足。那末,溫州蠲紙究竟始於何朝?明人姜淮《岐海瑣談》卷十一對此作出明確的回答:“溫州作蠲紙,潔白緊滑,大略類高麗紙。吳越錢氏時,供此紙蠲其賦,故名。”也就是說,溫州蠲紙始於五代吳越(907—978),當時錢氏立國,有權要求溫州貢紙並蠲賦。此後,宋、元相襲其制。 溫州蠲紙止於何時?有人引光緒《永嘉縣誌》卷六《物產》:“《賓退錄》:‘明開局於瞿溪,差官監造。何東園太守慮其病民,用計潛濁其水,製紙轉黑,乃以地氣改遷,奏罷。”此因愛民盛心,但少此佳紙,殊為可惜耳。“證明溫州蠲紙止於明代,其結論是對的,但論據是錯的。”《賓退錄》是宋人趙與時所撰,宋代人怎能知道明朝的事呢?據筆者考證,所謂《賓退錄》的引言,出自《岐海瑣談》卷十一(但最後一句應為“奉旨勘實,方獲除免。”)姜淮所言,光緒《永嘉縣誌》在引載時有誤。由於何東園(文淵)於明宣德五年至正統元年任溫州太守,故準確地講,溫州蠲紙止於明宣德、正統年間(1430—1436)。 溫州蠲紙以何為原料?對此,現存溫州地方史料尚未作出明確回答。但是,據筆者考證,溫州蠲紙的原料應為嫩竹。其依據有三:一是宋《芸局秘書》:“製紙之料,蜀以麻,江浙以嫩竹,北土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二是“中、晚唐的時候,竹子開始在南方成為造紙的原料,並且得到迅速的發展”(陳美東主編《簡明中國科學技術史話》),“北宋初年,江浙一帶和福建已經都用嫩竹造紙,竹紙的產量和質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同上),溫州當不例外;三是溫州竹類資源豐富,“石竹,夏筍味甘,可為紙。”(明王光蘊《萬曆溫州府志》卷五《食貨·物產》),此外還有“貓竹、苦竹、淡竹、慈竹、??竹、方竹、水竹、筋竹、?竹、紫竹、斑竹、?竹、佛面竹、棕竹、桃枝竹、公孫竹、鳳尾竹、雷竹、箬竹。”(同上),故嫩竹為溫州蠲紙的原料應在情理之中。嫩竹經石灰浸泡、搗碎後製得紙膜。 溫州蠲紙如何製得?現今人們多提清《乾隆溫州府志》卷十五《物產》中引《康熙溫州府志》的所載之法,其實,早在明代王瓚等撰《弘治溫州府志》卷七《土產》對此已有詳細記載,這也是現存溫州方誌中對溫州蠲紙製造之法最早的記載。其文為“蠲紙其法用鏹粉和飛面入朴消(硝),沸湯煎之,俟冷,藥釅(濃)用之。先以紙過膠礬,乾;以大筆刷藥上紙兩面,再俟乾;用臘打,如打碑,法粗布縛成塊磨之。”即先用鏹粉、麵粉、朴硝煎製成藥液,再將紙膜經過膠礬、乾燥、刷藥、再乾燥、上臘、打光等複雜而又嚴格的工序,以保證蠲紙的品質。 溫州蠲紙有何歷史地位?有人稱,溫州蠲紙為浙江古代名紙之一。此話不錯,但不準確。宋代《清波別志》指出:“士大夫喜其(溫州蠲紙)有發翰墨之功,爭捐善價取之,一幅紙能為古今好尚,殆與江南澄心堂等。”宋人程?亦於《三柳軒雜記》中道:“東南出紙處最多,此(溫州蠲紙)當為第一焉,由拳皆在其下。”《廣輿記》還云:“蠲糨紙也,潔白堅滑,過於高麗。”江南澄心堂紙、餘杭由拳紙、高麗紙均為當時國內外名紙,可見溫州蠲紙當為其時國內外名紙之一。《賓退錄》卷十引王存等撰《元豐九域志》,北宋元豐間(1078—1085),全國歲貢“紙四千張,越、歙、池各一千張,貞、溫各五百張。” 張傳璽主編《簡明中國古代史》亦稱,南宋紙“優質產品的種類很多,重要的有四川的麻紙、溫州的蠲紙、平江的彩箋等。” 溫州蠲紙為何停產?上文《岐海瑣談》已提及,但不全面。溫州蠲紙停產的主要原因,其一,權貴求索挫傷紙農的生產積極性。早在宋代《三柳軒雜記》已指出,溫州蠲紙“然所產少,至和以來方入貢。權貴求索浸廣,而紙戶力已不能勝矣。”元、明代就更重了;其二,污染環境、影響紙質。《岐海瑣談》稱:何東園“潛施計,變其水,製紙轉黑,以地氣改遷奏聞。”這豈不是欺君大罪?一個州官敢如此做嗎?更何況,朝廷還要派官“勘實”!而常識告訴我們,造紙業是污染環境嚴重的行業,溫州蠲紙的生產自五代至明宣德間長達400多年,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對污水加以處理,故水轉黑影響紙質是必然的,其結果是導致溫州蠲紙這朵奇葩的凋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