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賦》是明代文學家陸可教創作的一篇賦。此賦先從悲字著眼寫蟲聲之悲,接著通過寫人而指出了“人非草木,豈能免俗?”然後通過寫在位者的憂慮而藝術再現“進亦憂,退亦憂”的思想,最後歸結到開端,寫作者嘆息戲欷,不能自已。全賦感物詠懷,自然工巧,頗耐尋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蟋蟀賦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賦
- 作者:陸可教
- 作品出處:《歷代賦匯》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蟋蟀賦
陸子夜讀書1,聞蟋蟀吟砌間甚悲2,感微物之無情3,驚四序之如逝4。援筆成賦5,以寄厥懷6。辭曰:
良夜既半,寂居鮮歡7。爐煙未盡,華燭將殘,忽有哀聲,來自砌間。顧而喟曰:“此蟋蟀也,胡為而止,胡為而鳴?伊孰使之,有情無情?惟熙春與茂夏兮8,百鳥噦噦其嚶嚀9。競柔條而戀芳蕊兮10,矜紅衣與翠衿11。胡是物之瑣細兮12,獨含感於秋辰。爾其為聲也,淒清激冽13,啁啾騷屑14。如怨如慕,如慘如悅。如嘆如訴,如哽如咽。如譖如詛15,如誓如訣。近者如昵,遠者如別。驟者如唱,徐者如曳。低者如斷,止者如絕。靜者如思,繁者如聒16。乍聞乍息,乍流乍澀,四無人聲,載啾載唧17,宛如驪姬18,中夜而泣。餘韻悠揚,附枕侵床19,匪伊絲竹20,自然宮商21,又如韓娥22,哀聲繞樑。銀缸焰息23,玉壺漏寂24,四壁寒聲,曼引如一25,又如褒姒26,嘻而裂帛27。薄帳寒透,繁音半逗28,殞葉墜階,迥風撲牖29,又如王嬙30,琵琶夜奏。寒堂草濕,墜露初滴,乍疑初雨,隨風淅瀝,又如英皇31,瀟湘鼓瑟32。曲檻疏欞33,孤燈夜清,泠泠入耳34,淒淒刺心35,又如文君36,白頭哀吟37。綠窗如霧38,流螢暗度,聲聲相續,如出機杼,又如木蘭39,當閏織素40。吁何其悲也!
故知無情者物,乃遇秋而必傷;有情者人,詎感物而無愴41?豈直月令紀時於居壁42,詩人發嘆於在堂,王褒有俟時之頌43,宋玉有悲秋之章載44!爾乃瓊樓艷妾45,金屋麗人46,朱顏曄其不再,君恩極而易傾。思琴瑟兮惜遙夜47,拂羅綺兮愁暮齡。怨瑤草之將歇48,悵團扇於秋深49。況復昭陽夢斷50,長信苔生51。玉階露滿兮嘆復嘆,翠被涼生兮吟重吟。莫不聞聲太息,掩涕沾襟。亦有關右羈妻52,遼陽戍婦53,盼交河兮無書54,指邯鄲兮有路55。身欲化兮江上石56,目已斷兮河橋樹57。時倦織兮停機,聽蠨蛸之在戶58。憶蘭蕙兮春初59,怨芙蓉於秋暮60。又若驅車出塞61,負羽從軍62,離離白草63,莽莽黃雲64,念滅虜兮何期,思麟圖兮樹勛65。況佳人兮渭曲66,復愛子兮江濆67,撫戈劍以色變,悵離別而思棼68,忽悲音之互動69,壯心激以如焚。復有負屈才人,抱奇志士,書十上而無成70,策屢乾而未遂71。蒯緱劍兮誰憐72,黑貂裘兮已蔽73。嘆韋編之三絕74,發陰符於五夜75。心耿耿兮日邊76,氣炎炎兮斗際77。感是物之得時78,擊玉壺兮屢碎79。又如遷客投荒80。孤臣去國81,屈原動湘浦之悲82,吳起灑西河之泣83。安國罷兮心未灰84,蘇武歸兮頭已白85。此時乃見物候淒涼86,西風蕭瑟,耿四野之寒吟87,倏驚魂以盪魄88。
乃若析圭紫極89,紆組彤庭90。賦秋蓮於北夜91,對紫微於西清92。唐風吟兮主德勸93,豳詩誦兮民事勤94。猶且顧時視晷,觸物驚心95。異潘生之感遇96,同陶侃之惜陰97。矧懷恩阿未報98,恐歲葬之予侵99。驥伏櫪兮思騁100,鷹在鞲兮欲騰101。懼心長而鬢短102,能無慨於茲聲。
於時嘆息未終,庭葉驟隕,呼酒獨酌,廢書就枕,倏起舞於聞雞103,竟達曙而忘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陸子:陸可教自謂。
2.砌:台階。
4.四序:春夏秋冬四時。《魏書·律曆志》:“四序遷流,五行變易。”
5.援:執持。
6.厥:其。
7.鮮歡:少歡,寡歡。
9.噦(yuě)噦:鳥鳴。
12.瑣(suǒ)細:煩碎。
13.激冽:寒慄。
14.啁啾(zhōu jiū):鳥鳴聲。騷屑:形容不安。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15.譖(zèn):進讒。詛:怨咒。
16.聒(guō):喧擾。
17.載:且。
18.驪(lí)姬:春秋時驪戎女,晉獻公代驪戎,獲姬歸,立為夫人。她為立自己兒子力太子,常常夜間流著淚向晉獻公進讒。
19.附:靠近。
22.韓娥:古之善歌者。《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欐,三日不絕。”
23.銀缸:油燈。
24.玉壺:玉制的計時之器,即玉漏。
25.曼引:指歌聲悠長而委婉。
26.褒姒(sì):周幽王寵姬,生子伯服,王廢申後及太子宜臼,而以褒姒為後。
27.裂帛:褒姒好聞裂繒之聲,王發繒日裂之,以適其意。
28.逗:停息。
29.牖(yǒu):壁窗。
30.王嬙(qiáng):漢元帝宮女,字昭君,後人又稱明妃。元帝時選入宮庭,呼韓邪單于入朝,求美人為閼氏,帝賜嬙。嬙戎服乘馬,提琵琶出塞去,爾後號寧胡閼氏。
31.英皇:舜之二妃,娥皇、女英。舜南巡,崩於蒼梧。二妃至洞庭之山,泣慟揮淚,染竹成斑,今號湘妃竹。
33.疏欞(líng):疏通朗爽之窗欞。
34.泠(líng)泠:聲音清越。陸機《文賦》:“音冷泠而盈耳。”
35.淒淒:寒涼。
36.文君:即卓文君,西漢臨邛人,卓王孫之女。司馬相如飲於卓氏,時文君新寡,相如以琴心挑之,文君乃夜奔相如。後相如欲聘茂陵女為妾,文君賦《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
37.白頭哀吟:指卓文君所作之《白頭吟》。
39.木蘭:古女英雄名。時方徵兵,木蘭父有名在兵書,年老,木蘭因易妝,冒父名從軍。歷二十載歸,人始知其非男子。
40.閨(guī):婦女之居室。
41.詎(jù):豈。
42.直:僅。
43.王褒:西漢人,字子淵。工詩善賦,宣帝時,益州刺史王襄聞其才,請與見,使之作詩頌德。後因王襄薦,應徵入朝,上《聖主得賢臣頌》,數從宣帝游,所到之處,常奉命作詩撰賦。
44.宋玉:戰國楚人,屈原弟子,憫屈於放逐,作《九辯》述其志。悲秋之章:即指《九辯》。《九辯》的主要內容是悲秋、感遇、思君。
45.瓊樓:指月中宮殿。皮日休《臘後送內大德從勖游天台》:“夢入瓊樓寒有月。”
47.遙夜:長夜。
49.悵(chàng)團扇於秋深:扇經秋而棄置,暗喻人老珠黃,無復見幸之意。
50.昭陽:宮殿名,漢成帝建,昭儀趙合德之所居。趙皇后女弟合德絕幸為昭儀,居昭陽宮。
51.長信:宮殿名,在長樂宮中,漢太后所居。西漢班婕妤與許皇后同時被飛燕讒,許後被廢,班乃自請供奉皇太后於長信宮。奉守陵園,死後葬於園中。
52.關右:函谷關以西之地。邵憲祖《明堂賦》:“夫漢高之興也,虎視關右,龍位洛京。”羈妻:羈旅之妻。
53.遼陽:地名,漢置,晉廢。故城在今遼寧省遼陽西北。戊婦:戍邊者的妻室。
54.交河:郡名,唐置,在隴右道。郡亦有交河縣,自縣二百七十里至北庭都護府城,備吐蕃處。杜甫《前出塞九首·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55.邯鄲(hán dān):地名,漢置,在今河北省境內。
56.身欲化兮江上石:湖北省武昌縣北山,有石如人立,名曰望夫石。相傳昔有貞女,其夫從役赴國難,女餞送此山,立望而死,化為石,故名。王建《望夫石》:“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山頭日月風和雨,行人歸來石應語。”
58.蠨蛸(xiāo shāo):長腳蜘蛛,俗稱喜子,即喜蛛,《國風·豳風·東山》:“伊威在室,蠨蛸在戶。”
59.蘭蕙(huì):兩種香草。傅鹹《感別賦》:“蘭蕙含芬,有時而馨。”
61.出塞:出國的邊塞。《宋史·真宗紀》:“契丹兵出塞。”
63.離離:指白草紛披繁多。竇庠《陪留守韓僕射巡內至上陽宮感興二首》:“愁雲漠漠草離離,太乙句陳處處疑。”
64.莽莽:浩無際涯。《說苑·建本》:“蒼蒼莽莽之天。”
66.渭曲:渭水之彎曲處。杜牧《和野人殷潛之題籌筆驛十四韻》:“褒中秋鼓角,渭曲晚旌旗。
67.濆(fén):水涯。
68.棼(fén):通“紊”,亂。
69.互:交替。
70.書十上而無戍:《戰國策·蘇秦以連橫說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
71.乾:冒進。《後漢書·皇甫嵩傳》:“信都令漢陽閻忠乾說嵩。”
72.蒯緱(kuǎi gōu)劍:以草繩纏敝。蒯,茅類,可為繩。緱,把劍之物。此言其劍無物可裝,但以蒯繩纏之。《史記·孟嘗君列傳》:“馮先生(馮諼)甚貧,猶有一劍耳,又蒯緱。”
73.黑貂裘(diāo qiú):黑貂皮所制之裘,價格極昂貴。《戰國策·蘇秦以連橫說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74.韋編之三絕:比喻孔子讀書之勤。韋,柔皮。古無紙,削竹為簡而書之,以韋編聯諸簡,故曰韋編。《抱朴子·祛惑》:“常勸我讀易雲,此良書也,丘竊好之,韋編三絕,鐵撾三折,今乃大悟。”
75.發陰符於五夜:蘇秦說秦不成,“歸至家,妻不下絍,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 ‘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踵。”五夜:《書言故事·歲月》:“素記所謂,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謂之五鼓,亦謂之五更。”社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五夜漏聲催曉箭。”
76.耿耿:不寐。《國風·邶風·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隱憂。”日邊:帝城附近。《書言故事·都邑類》:“問人自京回,曰歸自日邊。”
77.炎炎:炎熱。
78.是物:指蟋蟀。
79.擊玉壺兮屢碎:《世說新語》:“王處仲每酒後,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睡壺,壺口盡缺。”
80.遷客:有罪流徙遠方之人。江淹《恨賦》:“遷客海上,流戍隴陰。”
81.孤臣,不得於其君之遠臣。《孟子·盡心上》:“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82.屈原:戰國楚人,名平。仕楚,為三閭大夫。懷王重其才,靳尚輩譖而疏之。原作《離騷》,冀王感悟,襄王時復用讒。乃謫原,因自沉汨羅江死。
83.吳起:《呂氏春秋·長見》:“吳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譖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吳起至於岸門,止車而望西河,泣數行而下。其仆謂吳起曰: ‘竊觀公之意,視釋天下若釋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吳起抿泣而應之曰:‘子不識。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吳起果去魏入楚。有間,西河畢入秦,秦日益大。此吳起之所先見而泣也。”
84.安國:宋人張孝祥字安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第一名及第,授中書舍人,直學士院。任建康留守時,極力贊助張浚北伐,被主和派彈劾免職。後又起用,歷任荊南,湖北安撫使。
85.蘇武:漢杜陵人,字子卿。漢武帝時,以中郎將使匈奴。單于脅降,不屈,被幽,置大窖中,齧雪吞旃,徙北海,使牧羊,仍仗漢節。留十九年,漢昭帝與勾奴和親,乃還,拜典屬國。宣帝立,賜關內侯,圖形麒麟侶。
86.物候:萬物應節埃而變化。如草木春生秋殺,昆蟲冬藏春發,鳥隨氣候往來等。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87.耿:悲。蕭統《與殷鈞書》:“甚以酸耿。”
89.析圭:分頒玉珪以封爵。《漢書·司馬相如傳》:“故有削符之封,析圭而爵。”紫極:帝居。傅玄《元日朝會賦》:“翼翼京邑,巍巍紫極。”
90.紆組(yū zǔ):借指在朝居官。紆,垂。組,綬。肜庭,天子之庭墀塗以赤色,即丹墀。
91.秋蓮:秋季的荷實。宋之問有《秋蓮賦》。
92.紫微:指王宮、禁城,京師。西清:宮城中燕閒之地。
93.唐風:指《國風·唐風·蟋蟀》。唐,國名。本帝堯舊都,在太行、恆山之西,至子燮,改國號曰晉。後徙曲沃,又徙居絳。其地土瘠民貧,勤儉質樸,憂深思遠,有堯之遺風焉。
94.豳(bīn)詩:指《國風·豳風·七月》。豳,古國名,亦作邠,在岐山之北,原隰之野。虞、夏之際,棄為后稷而封於邰,及夏衰,棄稷不務。至公劉復修后稷之業,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國於豳之谷。至十三世武王為周天子,崩後,成王立,周公攝政,乃述后稷公劉之化,陳《七月》之詩,以戒成王,謂之豳風。民事勤:指民事的勞苦。《法言·先知》:“或問民所勤。”
95.晷(guǐ):日影。
96.潘生:指潘岳。”
97.陶侃(kǎn):晉鄱陽人。晉明帝時,官至侍中太尉。任廣州刺史時,常運甓以習勤,任荊州刺史時,常勉入以惜分陰。
98.矧(shěn):況且。
99.恐歲暮之予侵:比喻老年的逼近。
100.伏櫪(lì):馬伏於槽櫪而秣之。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101.鞲(gōu):皮革臂套。鷹在鞲上,喻其將高飛。杜甫《去矣行》:“君不見鞲上鷹,一飽即飛掣。”
102.懼心長而鬢(bìn)短:喻志意猶存而時不我與。
103.聞雞:比喻奮發,圖進。《晉書·祖逖傳》:“逖與司空劉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昆覺曰: ‘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白話譯文
陸子夜間讀書,聽見蟋蟀在石階處悲吟,有感於細小蟲兒的無情了,也震驚於時光的飛逝,因而揮筆寫了一篇賦,以寄託自己的這種情懷。這篇辭賦是:
時間到了半夜,孤單寂寞的居處,一點兒樂趣也沒有。香爐里余香未燼,臘燭已經快點完了,忽然聽見有一種悲涼的聲音從階石處傳過來。看過階石之後感嘆地說:“這是蟋蟀啊!它的叫聲像無情又像有情,它為什麼要叫,為什麼要停,是受誰指使的呢?當陽光和煦的春天,或是枝葉繁茂的夏天,百鳥鳴囀,在林木與花叢中飛來飛去,它們矜誇著自己的羽毛,花兒顧惜自己的顏色……。為什麼這瑣細的蟋蟀,單單對秋天這么深情?它的叫聲淒涼寒慄,瑣屑不安,就像那啾啾唧唧的鳥聲。那聲音像怨艾,像慕戀,像傷痛,像喜悅,像嘆息,像傾訴,像咽泣,像詛咒,像山盟海誓,像生死訣別。近處如密語,遠處如臨別,急的高歌唱,慢的拖長聲,低聲如斷流,停處如弦絕,靜時如思索,鬧時亂聒噪。一會兒聽見,一會兒又沒了,像水流一會兒流淌而一會兒又滯澀住一樣,四處寂無人聲,只有蟋蟀那唧唧的叫聲,像春秋時晉獻公的夫人驪姬在半夜裡哭泣。那聲音貼近枕衾,悠揚徐緩,雖然不是樂器,卻具有天然的音韻,那叫聲,就像古代歌者韓娥的歌聲繞樑不絕。油燈已經熄滅,玉壺還在‘巴噠,巴噠’地滴著,而四處都是蟋蟀那悠長委婉的叫聲,那叫聲,就像周幽王的寵姬褒姒,嘻笑著撕裂絹帛。單薄的衾帳寒涼如鐵,那叫聲由強減弱,漸漸停歇,樹葉飄落到階石上,旋轉不定的風扑打著窗戶,那叫聲,就像漢明妃夜間彈奏的琵琶曲。露水滴滴,打濕了階前的秋草,還以為是淅瀝的秋雨隨風入夜,那叫聲,就像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瀟湘鼓瑟。一燈熒熒,寒夜悽苦,那聲音透過迴轉的欄桿、稀疏的窗欞,清晰地鑽進耳中,讓心都感到發冷。那叫聲,就像當壚的卓文君,吟唱著她用心血寫成的《白頭吟》。在寒舍的窗前,點點螢火飛過,那斷斷續續的聲音,仿佛從織布機里傳出一樣,那叫聲,就像木蘭,在閨房裡操作。啊!為什麼這樣悲傷啊?
這些無知的微物,遇到秋天的降臨還有所憂傷,那么,有情感的人,面對這衰颯的秋天風物,又怎么能不撫跡傷懷?那叫聲,不單單只是起到一個月令紀時的作用,或是詩人在廳堂里發一通無謂的感喟,像西漢王褒適時的頌讚,戰國宋玉悲秋的辭章那樣吧!至若玉殿里的嬌娥,金屋中的美女,可惜紅顏難駐,恩寵易衰,在漫漫的長夜裡思憶那誠篤愛情的百年琴瑟,輕拂羅綺,為年華漸老而哀愁。為香草的衰歇傷感,為團扇的被棄置而悵然。何況昭陽殿里的寵幸已失,長信宮前,闐無人跡,階石上都長滿了青苔呢?可嘆,玉階石上積滿了秋露,衾枕生寒,只有寂寞的愁吟了。他們再聽見這淒涼、哀怨的叫聲,又怎么能不嘆息,怎么能不流淚?還有函關羈旅,遼陽戍士,他們的妻子盼著,交河那邊卻沒有音信,只有那條征塵滾滾的邯鄲路。河橋被樹影遮沒,什麼都看不見,真想變成傳說中的那塊望夫石。倦了,停下織機,聽喜蛛在窸窣爬行。憶念著蘭蕙芬芳的春初,怨悵摧殘芙蓉的秋暮。再如戰士驅車出塞,背著羽箭從軍,大漠上秋草紛披,黃雲無際,什麼時候才能消滅胡虜,在麒麟閣上記下戰功?看著在渭水邊送別的妻子兒女,撫摩著兵器顏色慘沮,是為了離別才思緒紛亂的呀!忽然悲聲迭起,別提心裡有多難過了!更有那不受器重的奇人,蘇秦十次上書沒有成功,謀略不為所識。馮諼的敝劍,誰對它憐憫過?蘇秦的貂皮襖穿舊了,誰對它看一眼?可嘆勤學苦讀的像韋編三絕的孔丘,深宵不寐,覓找奇書的蘇秦,身在帝京,縈懷國事,心潮滾滾,難於合眼。感念這秋蟲的應時而鳴,激動得像當年的王導一樣,把玉壺都擊碎了。又若獲罪流徙的人,遠謫不毛之地,不得君心的遠臣,離京去國。像屈原一樣牽動著內心深處的憂愁,像魏將吳起那樣在西河畔灑下傷心之淚。像南宋的張孝祥,雖為主和派進讒,罷官棄職,但還心堅如鐵。像漢代的蘇武丁年奉使,歸來時卻頂著一頭華發。見此蕭颯的秋風,淒涼的物候,大地上的哀音,忽然間感到驚心動魄了。
至於那些在朝里捧著玉圭、拖著綬帶的官人,在宮庭中吟詩作賦,像《國風·唐風·蟋蟀》、《國風·豳風·七月》那樣,多是些鼓勵農桑,反映民事的篇什。他們看著日影西斜,也自觸物驚心。這雖不同於潘岳寫的《秋興賦》,卻和陶侃勉人珍惜流光同義。何況身受國恩未報,怕時光匆匆流逝,催老之將至。那老馬在槽櫪間還想著馳騁沙場,那蒼鷹在臂衣上猶惦記飛舉藍天,可是,只恐心有餘而力不足,能不在這秋蟲聲里有所觸動么?”
嘆息沒完,庭院裡樹葉蕭然飄落。於是呼兒備酒,自斟自酌。剛剛扔下書本想睡覺,就聽見村雞唱曉,便起身舞劍,折騰了一夜沒睡。
創作背景
由賦序可知,此賦是作者夜間讀書時聽見蟋蟀悲鳴後有感於時光的飛逝而創作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賦正文部分分為四段。
第一段從“良夜既半,寂居鮮歡”至“吁何其悲也”為入題,從悲字著眼,主要寫蟲聲之悲。開始幾句描寫環境:秋天的夜裡,作者的書齋。作者寂居鮮歡,孤單索寞,一腔愁緒,難於成眠。面對殘燭,他忽聞哀聲自階砌問傳來。正是“疏燈孤榻影,衰草亂蟲吟”,自然而然地把蟋蟀引了出來,接著,一切思索由茲而起。文章起得自然,毫無湊泊之痕。“胡為而止,胡為而鳴?”兩問為下文的充分展開作了鋪墊。芳春,茂夏,是花鳥爭妍,競夸輕俊的時節,而只有蟋蟀,對秋天有著特殊的感情。作者以潑墨筆法,寫了蟋蟀的鳴聲,連用排比二十七句。用大量的聯想,比喻,模擬蟋蟀的鳴聲,說它像驪姬的中夜飲泣,像韓娥的一曲哀音,像王嬙出塞的夜奏琵琶,像木蘭織素的當閨嘆息……這一連串能引發人無盡想像的故事,把人引入歷史的大漠之中。雖然嵇康主張“聲無哀樂”,但,聽此蟲鳴,讀這段文章,難免有一種悽苦之情。
第二段是對前文的展開,主要寫人,指出了“人非草木,豈能免俗?”從上文“何其悲也”接隼,自問自答:“故知無情者物,乃遇秋而必傷,有情者人,詎感物而無愴?”這一對很妙:連無情之微物,如斯蟋蟀,尚感秋氣之肅殺,而悲鳴淒切,何況人為萬物靈長,怎能不見景生情也歟?於是作者寫了瓊樓艷妾、金屋麗人。她們有感於朱顏的不再,恩寵的易衰,昭陽夢斷,長信苔生,玉階露滿,翠被生涼,聆秋蟲之悲鳴,不得不聞聲太息,掩涕沾襟。還有羈妻、戍婦、負屈的才人、抱奇的志士,於是,作者變泛寫為特寫,使一個個歷史人物,鬚眉畢現,栩栩如生。他們有獻策的蘇秦,寄食的馮諼,吟詩的屈子,逃亡的吳起,韋編三絕的孔丘,垂老方歸的蘇武……這些志意誠篤,心堅如鐵的人,值此清秋,聞此哀音,也感到驚心動魄。
第三段為轉捩段,主要寫在位者的憂慮,是“進亦憂,退亦憂”思想的藝術再現。“乃若析圭紫極,紆組彤庭”,作者把筆鋒輕輕一轉,又寫了另一些在朝居官的人。他們捧圭待漏,垂綬肜庭,身居廟堂之高,心念江湖之遠,其負荷不見得就能比常人輕鬆多少。“唐風吟兮主德勸,豳濤誦兮民事勤”,居安思危,正是風詩之本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慄”,陶侃惜陰的要義大概就在這裡。否則,皇恩未謝,歲暮予侵,成為伏櫪之驥,那么,連悲哀都來不及了。
最後一段又歸結到開端,寫作者嘆息戲欷,不能自已。而斯時庭葉墮階,雞聲唱曉,點出作者緬懷古事,徹夜未眠。
全賦辭章清峻莊重,排比鋪陳,汪洋恣肆,使事用典,若自己出,感物詠懷,觸景生情,首尾環接,自然工巧,頗耐尋味。
名家點評
黑龍江省文學學會第四屆理事會會員張成林:這是一篇以蟋蟀為引子,抒發感嘆人生際遇的詠物辭賦。辭章清峻,莊重,排比鋪陳,汪洋恣肆,使事用典,若自己出,顯示出作者的深厚工力。賦前有簡短小序,闡明作賦緣起:“感微物之無情,驚四序之如逝’,這正是評析此文之鎖鑰。(《歷代名賦譯釋》)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鄧偉志等:寫蟋蟀鳴聲最令人稱道的是陸可教的《蟋蟀賦》。(《中國家庭文化生活大全》)
作者簡介
陸可教(1547年—1598年),字敬承,號葵日,蘭溪後陸村人。萬曆五年(1577年)登進士。以編修掌誥敕,廉潔不受饋贈。累官南京禮部右侍郎,以亮節稱。父喪,以毀卒。有《葵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