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類

螺類

螺類是軟體動物腹足類的通稱。主要形態特徵是身體分頭、足、內臟囊三部分。 螺包括一些貝類,內臟囊在發育過程中經過旋轉成為左右不對稱,並縮在一個螺旋形的貝殼內,又稱單殼類或螺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螺類
  • 形態特徵:身體分頭、足、內臟囊三部分
  • 又稱:單殼類、腹足類
  • 生殖系統:雌雄異體或雌雄同體
螺類簡介,腹足綱,主要特徵,

螺類簡介

足部廣闊,常位於身體腹側,故又稱腹足類。足的後端常能分泌出一個角質的或石灰質的保護物,稱為厴(肺螺亞綱的種類無厴)。螺包括一些貝類,頭部發達,具1-2對觸角。口腔形成口球,內有齒舌能刮食食物。大部分螺類用鰓呼吸,營底棲生活,有一部分螺類有“肺”能呼吸空氣,稱肺螺類,能營兩棲生活。螺類多半生活在水體較肥沃,水草較多的靜水環境,肺螺類比較耐污,能在有機質豐富、溶氧不足的表面生活。螺類種類繁多,海淡水均有大量分布,具有重要經濟價值。

腹足綱

本綱動物除翼足類外,頭部都很發達,具有一對或兩對觸角,一對眼。眼生在觸角的基部、中間或頂部。口內的齒舌發達,用於攝食、鑽孔。足位於軀體的腹面,故名。足一般用於爬行、游泳,有時借足的收縮而跳躍。 除少數種類外,多具一枚外殼。外殼多呈螺旋形,雌雄同體或異體,卵生。水生者用鰓呼吸,陸生種類的呼吸代之以外套膜表面,起肺作用。腹足綱的貝殼極為發達,變化多樣。有的為外殼,有的為內殼,有的貝殼完全退化。一般為螺旋形,左旋或右旋。足部常能分泌一個角質的或石灰質的掩蓋殼口,起保護作用。
腹足類分布廣泛,生活方式多樣。腹足動物多底棲生活,還可埋棲、孔棲而居。翼足類則在海水表面浮游。植食種類以藻類、菌類地衣苔蘚植物等為食。肉食者如Murex和Natica,感覺器官發達,齒舌片數減少,可食海參、蟹類或吮吸貝殼內的營養液。還有少數種類營寄生生活,如內寄螺Entocolax、光螺Melanella、內殼螺Entoconcha等。
最早的腹足類可能出現於早寒武世最早期,至中、晚寒武世,始漸繁盛,早奧陶世大量輻射進化,出現許多新的屬種,廣泛分布於亞洲、北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等。石炭紀時,大量發展,分別進入淡水及陸地環境。中生代腹足類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新生代進入極盛。各個亞綱的屬種和個體均極繁多,遍布世界各地。

主要特徵

腹足類多營活動性生活,頭部發達,具眼、觸角。足發達,葉狀,位腹側,故稱腹足類。足具足腺,為單細胞粘液腺
體外多被一個螺旋形貝殼,故又稱單殼類(Univalvia)或螺類,有些種類為內完或無殼。 腹足類的貝殼形態為分類的重要依據。殼呈螺旋形,多數種類為右旋(dextral)少數左旋(senistral)。殼可分為兩部分,含捲曲內臟器官的螺旋部(Spire)和完的最後一層,容納頭和足的體螺層(body whorl)。螺旋部一般由許多螺層(spiral whorl)構成,有的種類退化(鮑、寶貝等)。殼頂端稱殼頂(apexex),為最早形成的一層,各螺層間的界限為縫合線(suture),深淺不一。體螺層的開口稱殼口(aperture),殼口內側為內唇,外側為外唇。殼口常有一蓋,稱厴(Oper culum),角質或石灰質,為足的後端分泌形成,可封閉殼口。有些種類無厴(肺螺類)。螺軸為整個貝殼旋轉的中軸,位貝殼內部中央,軸的基部遺留的小窩為臍(umbilicus),深淺不一。有的種類由於內唇外轉而形成假臍(如紅螺Rapana)。
口腔
口腔內常具齒舌和顎片;消化腺有唾液腺,是一種粘液腺,無消化作用;肝臟發達,為重要消化腺,可分泌酸酶及蛋白酶。有的種類肝臟尚有排泄功能(肺螺類)。
鰓一般呈櫛狀,一個,但原始種類為盾鰓〔如鮑);有些本鰓消失。生有次生鰓;陸生種類無鰓以肺呼吸。
心臟
心臟具一心室,一或二心耳;腎一個,原始類型為一對。
生殖系統
雌雄異體或雌雄同體。完全均等卵裂,屬螺旋型,經有腔囊胚,以外包或內陷法形成原腸胚,有擔輪幼蟲面盤幼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