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貝類。與醫學有關的貝類。貝類也稱軟體動物,種類繁多,海洋、淡水和陸地均有分布。分類學上屬軟體動物門中腹足綱及瓣鰓綱。腹足綱俗稱螺類,瓣鰓綱俗稱蚌類。螺類約有9萬餘種,蚌類約1.9萬餘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醫學貝類
- 外文名:shells of medical importance
- 綱:腹足綱
- 種類:1.9萬餘種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醫學貝類
shells of medical importance
螺外被螺旋形的螺殼,可呈圓錐形、塔形、圓球形或扁盤形等。螺殼長度可小至1.5mm(如擬小豆螺),大至 130mm(如褐雲瑪瑙螺)。殼內有一相應的螺旋狀軟體,軟體前部為頭足部(可食用部分),頭部具眼、觸角、口吻,頭足部可伸出殼外,爬行或附於其他物體上。多數螺的前端有一角質或石灰質的薄片稱厴,隨頭足部的伸縮而啟閉殼口。軟體內具神經、呼吸、循環、消化、生殖、排泄等器官。螺大多為雌雄異體,但兩者外形難以區分,雄螺具交接器,位於觸角附近。雌螺一般於春季交配後產卵,卵在外界適宜環境中孵出幼螺,少數螺種為卵胎生,受精卵在雌螺體內發育為幼螺後排出體外。螺類按孳生地的不同可分為水生、陸生及兩棲(如釘螺)三類,但即使陸生螺也需潮濕、蔭蔽的環境。除肺螺亞綱外,大多數螺種均以鰓呼吸。 蚌具兩扇扁平合抱的蚌殼,故又稱雙殼類。外形可呈多種形狀如橢圓形、卵圓形、三角形、圓柱形等,軟體由軀幹、足和外套膜三部分組成,無明顯的頭部,雌雄異體,以瓣狀鰓進行呼吸。
其他信息
貝類與醫學的關係可分有益與有害兩個方面:有益方面主要是某些貝類可作藥用,如蚌類中牡蠣科、蚌科、蚶科、簾蛤科及螺類中寶貝科的多種貝殼;以及蚌類中真珠貝科與蚌科貝類體內的珍珠,均為重要的傳統中藥材。晚近從硬殼蛤中提取的蛤素,從雜色蛤仔提取的組織液,均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貝類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主要是某些淡水螺種是某些人體寄生吸蟲的中間寄主,是傳播這些吸蟲病的必不可少的環節,這是物種間在長期進化適應過程中形成的特異生物學聯繫。吸蟲卵自寄生的寄主體內排出後,入水孵出毛蚴,毛蚴必須進入相應的螺種體內才能進行無性增殖形成大量尾蚴,尾蚴自螺體逸出後再進入水體。血吸蟲的尾蚴可直接感染人體;有些蟲種的尾蚴還須進入魚、蟹體內(如中華分支睪吸蟲、並殖吸蟲)或附著於水生植物上(如薑片蟲)形成囊蚴,或尾蚴在螺體內直接形成囊蚴(如棘口吸蟲),人因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魚、蟹、水生植物或螺類而感染。故在傳播吸蟲病的過程中,除棘口吸蟲病外,大多並非由於人體接觸或食用螺類而感染,而是由於螺類起了中間寄主的作用。此外,約近90種貝類可引起人體食後中毒或接觸中毒,食後中毒是由於海水螺類攝食有毒的甲藻類,體內含有毒素,多種螺類可致麻痹性貝類中毒,此問題已受到全世界的關注,中國浙江沿海發生的多起食用織紋螺引起的食物中毒,其症狀與麻痹性貝類中毒極相似;織錦芋螺系海洋潮間帶螺類,口腔內有毒腺,人體被刺傷或接觸毒腺液後,可致局部潰爛等毒性反應。至於人食用被細菌或病毒污染的螺類,則可引起相應的腸道傳染病。1980年代中國江、浙沿海發生過食用被污染的毛蚶而造成的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已引起高度重視。
由於醫學貝類能傳播多種寄生蟲病、細菌性和病毒性傳染病及食後中毒,故在流行病調查及防制上必然涉及有關貝類的研究,以便為其所傳播的疾病提供重要的流行因素的資料,並可預測及預防某些待開發地區是否有貝類傳播疾病的威脅。醫學貝類的分布、與醫學的關係及分類學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研究方法也從傳統的形態學特徵,進而採用貝類的系統發生學、比較解剖學、蛋白質與酶的分析、染色體區帶、 DNA研究等先進手段。
由於技術上的困難,除在預防血吸蟲病中把殺滅釘螺作為綜合性防病的一項措施外,對其他有害醫學貝類均尚未採取直接殺滅的措施,對其傳播疾病的防制,重點放在注意飲食衛生,不生(或半生)食含有寄生蟲囊蚴的魚、蟹及水生植物,禁食有毒的及可能被細菌或病毒污染的貝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