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州

融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年至1952年7月融縣隸屬柳州專區。此間,1951年7月,融縣人民政府從融水鎮遷至長安鎮,於次年9月成立融安縣;1952年11月,以原融縣中區為主,先後從羅城縣融安縣三江縣貴州省從江縣各劃出一部分地區,成立了大苗山苗族自治區(縣級),屬宜山專區;1955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區更名為“大苗山苗族自治縣”,至1958年改屬柳州地區;1966年,大苗山苗族自治縣改名為“融水苗族自治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融州
  • 別名:融安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政府駐地:長安鎮
歷史沿革,史料記載,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為百越之地。秦時屬鬱林郡。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為潭中縣,屬桂林郡。南齊建元三年(公元481年)置齊熙縣,同時又置齊熙郡,郡縣治所均在今融水鎮。南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在今融水鎮對岸水東村置東寧州,此時州治與郡治隔江相望。隋初撤銷齊熙郡;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東寧州改為融州,齊熙縣改為義熙縣;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復撤融州,將義熙縣併入始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設融州,轄義熙、武陽、黃水、安修四縣;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義熙縣為融水縣(此為融水得名之始);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融水縣為融水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稱為融州。此後五代十國時期沿襲融州,轄融水縣。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融州為融水郡,崇寧年間升格為軍州,置清遠軍節度使;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為乾南路帥府;大觀三年為下都督府。元朝時期置安撫司;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置融州路總管府,二十二年降為散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融水縣併入融州,洪武十年降州為縣,稱為融縣,屬柳州府。清朝融縣名稱不變,屬柳州府。民國時期仍稱融縣,先後隸屬柳州府(公元1912年)、柳江道(公元1913年)、柳江區行政監察委員會(公元1926年)、柳州民團區(公元1930年)、柳州行政監督區(公元1934年)、第四行政區(公元1940年)、第二行政區(公元1942年)、第十五行政區(公元1949年)。

史料記載

融州,融水。下。開元戶一千七百七。鄉一。元和戶二百四十二。鄉五。
本漢鬱林郡潭中縣地也,自漢迄宋不改。蕭齊於此置齊熙郡,梁大同中又於郡理置東寧州。隋開皇十八年改為融州,廢齊熙郡為義熙縣。大業二年州廢。武德四年平蕭銑,於義熙縣復置融州,因州界內融山為名。
州境:東西四百四十七里。南北四百九十七里。
八到:北至上都取桂州路四千一百九十五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九百三十五里。
東至桂州四百九十五里。南至柳州水路三百八十里。陸路二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黃藤,防風。元和貢:金二兩,桂二十五斤。
管縣二:融水,武陽。
融水縣,下。郭下。隋開皇十八年,改齊熙郡為義熙縣,屬融州,武德六年改為融水。
銅鼓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融溪水,在縣北五十二里。
武陽縣,下。東北至州八十里。隋開皇十九年,析義熙縣置臨?縣,永徽元年廢入融水,龍朔二年重置,改為武陽。
武陽溪水,在縣東一十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