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羅城縣)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羅城縣一般指本詞條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北部,枝柳、岔羅鐵路和S204省道過境。轄7個鎮4個鄉,自治縣人民政府駐東門鎮,行政區域面積2658平方公里。2015年末人口38.32萬,其中鄉鎮人口26.75萬。有仫佬、壯、苗、瑤、侗等少數民族29.08萬人。其中仫佬族人口12.47萬人,占總人口的33.16%。人口自然增長率-9.17‰。耕地面積44835公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2840公頃,糧食播種(含複種)面積2.676萬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4661公頃。有林面積17.4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6.41%。社會用電量22483萬千瓦時。農機總動力222544千瓦。等級公路里程690公里,其中二級公路52公里。主要旅遊景區(點)有羅城公園、青明山莊園、劍江風光、才龍瀑布、古天門、睡美人 、崖宜風光和寶壇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2011年接待遊客15.1萬人次。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 外文名稱:Luocheng Mulam Autonomous County
  • 別名:羅城
  • 行政區類別:自治縣
  • 所屬地區:中國 廣西 河池
  • 下轄地區:東門鎮、兼愛鄉等7個鎮、4個鄉
  • 政府駐地:東門鎮
  • 電話區號:0778
  • 郵政區碼:546499
  • 地理位置:廣西北部
  • 面積:2658平方千米
  • 人口:29萬(2010年六普)
  • 方言:壯語、仫佬語、西南官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桂M
  • 行政代碼:451225
建制沿革,羅城沿革,合併後,行政區劃,人口,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交通,教育,科技,衛生,文化,風景名勝,崖宜風光,秀麗的劍江山水,原始森林,舊城遺址,名優特產,野生毛葡萄酒,羅城綠茶,

建制沿革

羅城歷史悠久,秦屬桂林郡地。漢屬潭中、定周兩縣地。三國、兩晉屬潭中縣地。南朝(533年)置黃水縣,為建縣之始。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增設臨牂縣;大業二年(606年)黃水、臨牂廢入義熙縣,屬義熙縣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安修縣,復置黃水縣、臨牂縣 ;貞觀四年(630年)增設天河縣。宋開寶五年(972年)置羅城縣,得今縣名。1949年11月23日、1950年2月23日羅城縣、天河縣先後解放。1952年7月撤天河縣併入羅城縣。
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3]172號):撤銷羅城縣,設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1984年1月正式掛牌成立。以原羅城縣的行政區域為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

羅城沿革

羅城縣,漢至南朝齊皆為潭中縣地,南北朝梁中大通五年(553年)析潭中縣地置黃水縣,為建縣之始,屬黃水郡(縣治在今黃金一帶)。
隋開皇年間,黃水郡廢,黃水縣直隸東寧州。開皇十一年(591年),於今東門鎮一帶增置臨縣,屬東寧州。開皇十八年(598年),兩縣改隸融州。大業二年(606年),廢黃水,臨二縣,併入今融水苗族自治縣境之義熙縣。次年改州為郡,義熙縣屬始安郡。
武德四年(621年),復置臨,黃水兩縣,並於今東門鎮一帶新置安修縣,俱屬融州。五代因之。
宋開寶五年(972年)析武陽、融水等縣地置羅城縣,始得縣名,屬融州。熙寧七年(1074年),羅城、武陽兩縣俱廢,併入融水縣。崇寧元年(1102年)置武陽寨、羅城堡。翌年,廢羅城堡置樂善州(羅善寨)。旋廢,仍屬融水縣。
元因之。
明洪武二年(1369年)割融水縣地復置羅城縣,清朝,依舊隸屬柳州府。清鹹豐七年(1857年),大成國起義軍攻占羅城,改縣名為朝陽縣。十一年(1861年)清軍占羅城,復名羅城縣。
民國二年(1913年)六月。屬柳江道,十六年(1927年)直隸廣西省政府,十九年(1930年)屬宜山民團區,二十一年(1932年)改屬柳州民團區,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改屬柳州行政督察區,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三十一年(1942年)三月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三十七年(1948年)十月又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次年七月改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

合併後

1952年7月,經廣西省政府報請中南軍政委員會核轉,政務院1953年4月23日批准,撤銷天河縣,其行政區域併入羅城縣。
1956年3月,羅城縣改屬宜山地區,1956年7月改屬柳州專區,1965年5月改屬河池專區,1971年改屬河池地區。1983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羅城縣,設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以原羅城縣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屬河池地區管轄。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池地區,設立地級河池市,羅城由河池市管轄。
1996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面積2657平方千米,人口約34萬人。轄8個鎮、5個鄉:東門鎮、龍岸鎮、黃金鎮、小長安鎮、橋頭鎮、四把鎮、天河鎮、懷群鎮、下里鄉、兼愛鄉、喬善鄉、寶壇鄉、納翁鄉。縣政府駐東門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總人口322116人。其中:東門鎮74356人,龍岸鎮42224人,黃金鎮20817人,小長安鎮32373人,橋頭鎮13779人,四把鎮37540人,天河鎮19707人,懷群鎮18939人,寶壇鄉17657人,下里鄉10055人,喬善鄉17111人,納翁鄉5707人,兼愛鄉11851人。
2003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轄8個鎮、5個鄉:東門鎮、龍岸鎮、黃金鎮、小長安鎮、橋頭鎮、四把鎮、天河鎮、懷群鎮、寶壇鄉、下里鄉、喬善鄉、納翁鄉、兼愛鄉。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69號)同意調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撤銷下里鄉,整建制併入四把鎮,四把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橋頭鎮,整建制併入東門鎮,東門鎮政府駐地不變。
全縣現轄7個鎮、4個鄉:東門鎮、龍岸鎮、黃金鎮、小長安鎮、四把鎮、天河鎮、懷群鎮、寶壇鄉、喬善鄉、納翁鄉、兼愛鄉。縣政府駐東門鎮。

行政區劃

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3]172號):撤銷羅城縣,設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以原羅城縣的行政區域為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69號)同意調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撤銷下里鄉,整建制併入四把鎮,四把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橋頭鎮,整建制併入東門鎮,東門鎮政府駐地不變。
2005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行政區劃一覽(7個鎮、4個鄉):
東門鎮 轄:橋頭、鳳凰、獅子山、白馬、五里香5個社區;沖洞、大境、三家、燕塘、大福、勒俄、古耀、德音、平洛、章羅、永安、鳳梧、橫岸、中石、佑洞、東勇、弄達、龍山、榕木19個村委會。
龍岸鎮 轄:龍岸社區;平石、北源、天寶、物華、大蒙、太和、高安、蓮花、龍鳳、龍平、山口、泗潘、珠江、榕山、三靈、八聯16個村委會。
黃金鎮 轄:黃金社區;寺門、寶聚、寨碑、寨道、義和、北盛、友洞7個村委會。
小長安鎮 轄:長安社區;歸安、雙合、龍騰、合北、羅東、守善、牛畢、下梧、民族、立新、雙蒙11個村委會。
四把鎮 轄:四把社區、里寧社區;新印、大新、思平、思民、思愛、德能、石門、龍馬、雙寨、大山、地門、甘棠、集環、棉花、里勝、里樂、里江、馬安、長春、新安、大同21個村委會。
天河鎮 轄:天河社區;古邦、白任、佳泉、進新、華張、吊水、屯相、維新、北華、金星、金城北安、集城、上朝14個村委會。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懷群鎮 轄:懷群社區;東安、泗岸、劍江、果敢、倫洞、加碗、蝦洞、自求、耕堯9個村委會。
寶壇鄉 轄:寶壇社區;拉郎、四堡、莊洞、西華、寨岑、五地、平英7個村委會。
喬善鄉 轄:喬善社區;喬本、古金、古城、大城、岩口、板團6個村委會。
納翁鄉 轄:納翁社區;板陽、肯才、洞敏、社甫、民族5個村委會。
兼愛鄉 轄:大板社區;鎮安、甘逢、旦興、兼愛、地龍、振新、慶安大竹、頂新、洞杭10個村委會。
2010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轄7個鎮、4個鄉:東門鎮、龍岸鎮黃金鎮小長安鎮四把鎮天河鎮懷群鎮兼愛鄉喬善鄉寶壇鄉納翁鄉
2012年轄7鎮4鄉,141個村民委(含16個社區)。

人口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羅城縣總人口322116人。
2002年,總人口35.48萬,其中農村人口30.73萬。有仫佬、壯、瑤、侗、苗等少數民族25.81萬,仫佬族占總人口的31.2%。人口自然增長率3.41‰。
2011年末人口37.61萬,其中鄉鎮人口33.6萬。有仫佬、壯、苗、瑤、侗等少數民族27.75萬人。其中仫佬族人口12.47萬人,占總人口的33.16%。人口自然增長率-9.17‰。

地理環境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河池東部,雲貴高原苗嶺山脈九萬大山南沿地帶。地垮東經108°29′至109°10′北緯24°38′至25°12′之間。東北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界,東南交柳州市柳城縣境,西南連本市宜州區。西北與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接壤。全縣東西最大橫距68.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4.8公里。縣城距河池市政府原駐地金城江區127公里,南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317公里,東南距柳州市111公里(公路距離)。
羅城的主要河流有武陽江東小江兩條。武陽江流域在縣境東北部,境內流域面積130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50%;東小江流域在縣境西部,西北部及中部,境內流域面積87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3.3%。此外,縣境西部有小環江的支流,境內流域面積8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3%;縣境中南部分布有地表河與地下河交錯的地帶,一些地表河流有的河段在地表,有的河段又潛入地下,匯入東小江流入宜山縣,有的直接匯入龍江。這一地帶,流域面積共34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3.4%。

地形地貌

全境西北高,東南低。境內中部南北走向呈鯉魚背狀拱起,向東、西兩側傾斜。西北部主要為剝蝕地形,沖溝極縱橫,植被茂密,是主要森林區。東北及東南部主要為溶蝕堆積平原及剝蝕丘陵地形,地面起伏平緩,耕地連片集中,是水稻主要產區。中部及西南部主要為溶蝕鋒叢窪地及岩溶低山地形,群峰林立之間有規模不大的窪地及小平原分布,耕地小片而分散,是黃豆、玉米主要產區。西北部屬九萬大山余脈,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0餘座,雨平山最高,海拔1460米。

氣候

羅城地處低緯,居亞 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少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夏長冬短,四季分明。 2016年,平均氣溫19.2℃,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9℃,最熱月(8月)平均氣溫27.3℃,年極端最高氣溫38.5℃,極端最低氣溫2.2℃。年總降雨量1566.6 毫米,其中4—9月降雨量1212.8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7.5%。年平均相 對濕度78%,最小相對濕度10%。無霜期長,年無霜期358天。年日照時數1270小時,占可照時數的 29%。年平均風速1.4米/ 秒。最多風向為ENE風 。年蒸發量為1342.1毫米。年雷暴日數59天。

自然資源

羅城被稱為廣西“有色金屬之鄉”、“廣西煤炭之鄉”,已探明的有煤、錫、銻、鉛、鋅、銅鎳、釩等30多種,重要礦產資源還有鐵、金、硫、矽、水晶重晶石,其中煤儲量1.01億噸。
土地資源 2018年實有耕地面積21097公頃,占總面積的7.9%,其中水田13254公頃, 旱地 7843公頃,林地 79557.9公 頃,牧地 19410.4 公頃,園地 1416公頃,水域3760.7公頃,居民、工礦用地4609公頃,交通建 設用地686公頃,石山77,997公 頃,未利用土地117,861.8公頃。
水資源 境內水系稠密,大小河流14條,主要河流3條,流經懷群鎮的劍江,流經天河鎮的小龍江,流經小長安鎮的武陽江,都 發源於九萬山,屬西江水系;地下河11條。河道長435公里,流域面積3060平方公里,1986—2014年 全縣平均降水量1593.8毫米,地表水徑流總量平均值22.74億立方米,地下水徑流總量多年平均值 1.01億立方米。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 12.32萬千瓦時,可開發 9.87萬千瓦時。現有小水電站 14個,裝機容量2.484萬千瓦,占可開發總量的14%。
礦產資源 縣境內共發現各類 礦床、礦點及主要礦化點80多處,其中大型礦床3處,中型礦床6 處,小型礦床8處,礦點40多處,礦化點數十處。有色金屬已探明 錫、鎳、銅、銻、鎢、鉛、鋅、鐵、重晶石等礦床、礦點和礦化點,各種金屬儲量16萬多噸,黑金屬7.6萬噸,稀有金屬27.79萬噸,放射線礦物1.5噸,是廣西“有 色金之鄉”和中國南方的“鎳都”。煤炭資源屬廣西兩個無煙煤生產基地之一,總儲量1.07億噸,已開採0.7億噸,是廣西“煤炭之鄉”。
稀有生物資源 稀有珍貴樹種有小葉紅豆、金絲李、銀鵲樹、花間木、紅椿,小葉紅豆等產於天河鄉進新村投金洞、寶壇鄉莊洞村魚西水源林保護區。金絲李,俗名棵木,懷群鎮門樓山及自求、泗岸、上下梅洞,天河鎮 吊水村深山間有零星散生。銀鵲樹,產於龍岸鄉北源村海拔700米以下的深山林地中。花間木,又名花梨木,黃金鎮佑洞村500米以下山坡有散生,多長於溪邊山腳谷地,與其他闊葉樹混生。紅椿,魚西、平英森林保護區、紙廠山、青明山、南岩山原始林中均有生長。稀有動物主要有娃娃魚、山瑞、金錢龜、鷹嘴龜等,均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納翁原始森林。

經濟發展

2013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4868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62%(按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0321萬元,增長5.41%;第二產業增加值99216萬元,增長8.49%,其中,工業增加值66873萬元,增長11.20%;第三產業增加值125331萬元,增長6.03%。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上年38.61:27.34:34.05調整為38.46:27.19:34.35,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8.05%、41.90%、30.05%;分別拉動經濟成長1.86個百分點、2.77個百分點和1.99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052元。
2015年,全年全縣生產總值(GDP)406219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5807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84744元,下降1.1%;第三產業增加值175668萬元,增長2.0%。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5.89%、20.86%和43.25%,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7.3%、-25.4%和48.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3236元,同比增長0.7%。
2016年,全年全縣生產總值(GDP)436714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8078萬元,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85716萬元,增長2.9%;第三產業增加值192920萬元,增長7.6%。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6.2%、19.6%和44.2%,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9.9%、12.3%和67.8%。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138元,同比增長4.2%。
2017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生產總值(GDP)46459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4809萬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86828萬元,增長0.2%;第三產業增加值212956萬元,增長7.0%。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5.5%、18.7%和45.8%,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0.4%、0.7%和68.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960元,同比增長3.9%。
縣城風光縣城風光
全年財政收入34431萬元,比上年增長20.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672萬元,增長21.8%,其中稅收收入萬元,下降%。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93562萬元,增長10.6%。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 283728萬元,比上年增長24.8%。其中,項目投資253234萬元,增長36.9%;房地產投資30494萬元,下降28.1%。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1284萬元,比上年增長175.6%;第二產業投資51595萬元,增長39.3%;第三產業投資220849萬元,增長18.6%。
全年房地產業(包含居民自有住房折舊)實現增加值14048萬元,比上年增長5.3%。

第一產業

2017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286059萬元,比上年增長4.1%。其中農業產值125062萬元,增長3.3%;林業產值49387萬元,增長6.2%;牧業產值99612元,增長3.8%;漁業產值6864萬元,增長4.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5134萬元,增長6.0%。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68840萬元,增長4.0%。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56902公頃,比上年增加2181公頃。糧食種植面積26051公頃,比上年減少310公頃;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847公頃,增加513公頃;甘蔗種植面積9733公頃,增加400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2685公頃,增加1114公頃。年末實有水果面積9027公頃,增加1462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112037噸,比上年下降1.2%;油料產量3626噸,增長3.7%;甘蔗產量583980噸,增長13.0%;木薯產量9510噸,下降19.9%;菸葉產量388噸,增長20.1%; 蔬菜產量(含食用瓜)121382噸,增長4.2%;園林水果產量58146噸,增長2.8%。
年末全縣淡水養殖面積5377公頃,增長312%;全年水產品產量6956噸,增長4.8%。
全年木材採伐量600000立方米。油桐籽產量155噸;油茶籽產量2560噸;竹筍產量172噸。全年育苗面積337公頃。
年末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31208千瓦,增長2.6%;化肥施用實物量59321噸,增長1.8%;農村用電量9268萬千瓦小時,增長5.7%。

第二產業

2017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全年全部工業實現總產值149966萬元,比上年增長8.5%,增加值42436萬元,增長0.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9827萬元,比上年增長9.0%,增加值增長0.1%。
在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總產值3414萬元,下降26.6%;非公有經濟126413萬元,增長10.4%。
全年發電量13096萬千瓦時,比上年下降22.8%,其中水力發電11380萬千瓦時,下降26.6%;成品糖產量55046噸,增長10.8%;飲料酒產量5827千升,下降26.8%;蠶絲產量89噸,增長17.1%;水泥產量22.4萬噸,增長0.4%;膠合板產量77557立方米,增長17.9%;包裝飲用水類產量25396噸,增長16.7%;原煤產量9.42萬噸,下降28.1%;商品混凝土111946立方米,增長4.5%。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08963萬元,下降1.7%;利潤總額3530萬元,增長233.6%。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4392萬元,比上年增長0.1%。全縣具有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41579萬元,下降5.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9636平方米,下降32.1%;年末從業人員156人,下降5.5%。

第三產業

2017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840萬元,比上年增長11.0%。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36214萬元,增長10.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6626萬元,增長11.0%。批發業商品銷售額增長16.2%,零售業商品銷售額增長12.0%。住宿、餐飲業營業額分別增長8.1%、0.7%。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0197萬元,比上年增長4.6%。 完成客貨運周轉量39062萬噸公里,增長8.0%。其中,公路貨物周轉量53315萬噸公里,增長9.5%;公路客運周轉量28385萬人公里,下降4.8%。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19149輛,其中營運1401輛,非營運17738輛。在營運汽車中,客運281輛,貨運1082輛。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39031萬元,比上年增長55.7%。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047萬元,增長17.4%;電信業務總量36984萬元,增長58.6%。
全年共接待遊客105.05萬人次,同比增長22.2%,實現旅遊總消費收入11.66億元,同比增長28.1%。其中,國內旅遊消費收入11.52億元,增長28.7%。入境遊客0.4603萬人次,增長5.9%。
全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7539萬元,比上年增長1.7%。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932012萬元,增長15.2%;其中住戶存款餘額596130萬元,增長9.0%。各項貸款餘額424405萬元,增長20.8%。

社會事業

交通

解放前,羅城全境不通公路、鐵路,一條古驛道也沒有。陸上交通,“非山路崎嶇即鳥道羊腸”。水路運輸,武陽江下游寺門—小長安—牛鼻河段,貝江下游三防(今屬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河段,東小江下游天河—祥貝(今屬宜山縣)—宜山河段,可通航小木船,直達柳州。但灘多水淺,運載量不大,運輸周期長。除沿河圩村享其運輸之利外,不能發揮多大作用。貨物運輸,主要靠人挑馬馱。
民國23年至36年(1934~1937年),羅城、天河兩縣縣政府曾先後征款征工興修縣道、鄉道。但當時所修的縣道,由於工程艱巨,沒有一條能通汽車;鄉道多數是應付差事,有些路段甚至一動未動。
1952年起,為了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人民政府開始投資建撟築路,採取專項撥款與地方自籌資金齊上的方法,大力發展交通運輸事業。1955年先後修通了省道浮宜路、縣道羅龍路,地方公路壩新線、官黃線。當年汽車開始運貨。1958年後修築縣道四環、天喬線,地方公路龍物線,當年拖拉機進行營運。60年代修築縣道1條,地方公路7條,鄉村公路4條。1983年公路里程總達、572.3公里,98個行政村通車,占全縣124個行政村的79%。其中客車、班車路程長203公里,通達11個鄉鎮和39個行政村。
1985年,全縣通車裡程達788公里,其中省道1條51公里,縣道4條88公里,地方公路19條160公里,鄉村公路75條489公里。全縣省道、縣道、地方公路、鄉村公路(含機耕路)形成了一個以東門鎮(含東門鄉)為起點,往橋頭、寺門、龍岸、黃金、四堡、寶壇、喬善、天河、四把復迄於東門鎮的縣內環形公路網,西北連天懷、懷汝、甘才、寶坡、四坪等線、溝通兼愛、納翁等大山區;西南連浮宜幹線及東脈公路,溝通融水、宜山、柳城、柳州公路幹線及黔桂。枝柳鐵路幹線。有汽車380輛,拖拉機928台,其它機動車84輛,年客運量143.29萬人次,貨運量1.41萬噸。全縣100%的鄉鎮、84.25%的村委會都通了汽車,至1987年,全縣修築橋樑71座。
為了開發羅城煤礦,發展民族經濟,1985年國家投資修築岔羅鐵路,1969年11月全線鋪軌完成。1970年10月1日正式通車,枝柳鐵路也通過羅城東部邊境,1974年9月正式通車。
2011年,羅城港可到達柳州、梧州、廣州及港澳,是河池市的出海通道;枝柳鐵路經過縣境東部,羅(城)宜(州)二級公路連線宜柳高速公路,能快捷到達區內外各大城市。
羅城至融水二級公路、四把至環江油路、縣城二環路等全區路網工程和天河至寶壇三級油路、喬善至納翁四級水泥路等72條縣級和農村公路先後建成通車。公路交通實現量和質的雙重歷史跨越,通車裡程由2005年的240公里增至2010年的475公里,增長98%,實現了鄉鄉通油路的目標,內通外聯的便利路格線局基本形成。

教育

截至2017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普通中學13所,教職員工992人,其中專任教師752人,在校生15023人,當年招生3909人,當年畢業3055人。高中2所,教職員工286人,其中專任教師229人,在校生4604人,當年招生1520人,當年畢業1540人。普通國小158所,教職員工1710人,其中專任教師1259人,在校生27348人,當年招生4370人,當年畢業4398人。公辦幼稚園14所,在園幼兒324人。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86.3%,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2.5%,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3%。

科技

截至2017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有各類科研所2個,科研所從業人員5人,其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 3人。全年共組織實施新計畫項目4項,其中自治區(或者市)下達項目1項。全年專利申請79件,其中發明專利62件;全年授權專利18件,其中發明專利4件;年末擁有發明專利 30 件。

衛生

截至2017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82個。其中醫院3個、鄉鎮衛生院12個,診所(衛生室、醫務室)26個,村衛生室125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站)1個。全縣衛生機構床位數達1185 張,其中醫院床位688張,鄉鎮衛生院411 張,婦幼保健院(站)86 張。全縣衛生技術人員1920人。在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287人,執業助理醫師108人,註冊護士527人。

文化

截至2017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有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 10.9 萬冊(件)。民眾藝術館、文化館1個,基層文化站 11 個。全年共舉辦展覽10 (場),組織各類文藝活動165場(次)。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全年演出22場(次)。全縣擁有體育機構1個,體育館1個。各類體育場地46個,其中,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場所10個。
年末全縣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6.34%,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3.4%。

風景名勝

羅城是少數民族自治地區,也是中國的仫佬族自治縣。全縣除了仫佬族外還聚居壯、苗、侗、瑤等多種少數民族。各種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和風俗豐富有趣,尤以仫佬族的“依飯節”、“走坡節”、“坐夜歌”、“打老庚”等最為獨特。按《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範》所規定的條款進行調查統計和分類,羅城的旅遊資源共有2個類16個亞類50多種。羅城旅遊資源豐富,清初順治年間,“一代廉吏”于成龍初仕羅城知縣時曾題“山似劍排,水如湯沸”。主要旅遊景點有劍江風光、武陽江風光、萬畝野生毛葡萄園、青明山莊園、野馬灘風光、水上相思林、甫村生態旅遊休閒農莊等。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崖宜風光

崖宜位於羅城向東行15公里。在崖宜水壩下,無數疊水奔瀉而下,聲形兼備。武陽江兩岸沿途有千年古松、龍角山、神龜下水、犀牛山、馬口山、倍蕾山等眾多景點,其中的龍角山像一條巨大的蛟龍從水底探出頭來,一對龍角直立山上,龍身就潛在曲曲彎彎的武陽江里。整個武陽江10多公里長的風景河段一年四季水量適中、河床坡降大小有變,適宜漂流。
崖宜情人山崖宜情人山

秀麗的劍江山水

劍江風光在距縣域35公里的懷群鄉劍江一帶。這裡奇峰突兀,碧水悠悠,處處皆景。劍江十里畫廊,“不是桂林,勝似桂林”。劍江兩岸的山奇形怪狀,姿態萬千,有的山體巨大,給人以雄偉之勢,有的頂部尖細,似要衝上雲霄,青的像開屏的孔雀,青的似呼嘯的雄獅猛虎,有的如同戲水的鴛鴛,有的像忘情的歌仙劉三阻,個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羅城劍江風景區羅城劍江風景區
劍江,涓涓流淌,碧藍澄清,河底白色鵝卵石歷歷可數。河中不時露出半爿沙灘,沙質潔白細膩。山,聳立如林,密集重疊,千姿萬狀,惟妙惟肖,形神兼備。山谷里,竹木繁茂,遮天蔽日,清幽雅靜,岸邊翠竹成蔭,古榕參天。坐在夙尾竹的濃蔭下四望,河水潺潺,天邊白雲漫漫,岸上孤煙直直上升,如一幅美麗的圖畫。高達數十米的才龍瀑布、且興瀑布、堯河瀑布、肯才瀑布,宛如一條條銀河從上天飛落,奔騰咆哮,聲震林壑,氣勢雄偉,奇麗壯觀。拉t岩洞,奇詭怪異,五光十色。在一處峽谷上有一座天然石橋飛架,構成了一座高約50米,寬約30米的拱門,浩浩蕩蕩,巍巍峨峨。石橋畫上古木盤根錯節,青翠蒼鬱。橋下倒掛著無數“胎生植物”,形態萬千,其狀莫名。

原始森林

九萬大山(含羅城、三江等縣)百萬畝“原始森林”縣城向西邊天河鎮後。這裡山高林密、峽谷幽深、茂林修竹、古木參天。飛泉瀑布,變幻莫測,且有珍禽異獸出沒其間,自然景觀豐富優美、神秘莫測。
原始森林原始森林

舊城遺址

舊城遺址在縣城西南20公里的四把鎮里勝舊縣屯,系唐代天河縣始建時縣治所在地,是縣內迄今發現最旱的古縣城遺址。依山處有岩洞,分上下層,下層有明代嘉靖年間閩人祭題書的摩崖石刻詩,詩曰:“誰將鬼斧無量力,鑿破洪荒半壁天。山鳥四時調好韻,石龍千載吐寒涎。雲根不老菩提樹,岩胖初開大乙蓮。為愛邊方景奇絕,刊詩留與百靈傳。”此處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里勝桃花節里勝桃花節
科馬堤岩
羅城北部的寶壇鄉是九萬大山南麓的中心腹地,地層出露發育完整,沉積相型多樣,標誌典型,是華南最古老的元古界震旦系地層,國內外罕見的元古代具歷刺結構的科馬堤岩就奇蹟般地出露在這裡。專家們指出:室壇鄉科馬堤岩的發現是世界上的第二例,它對國內外正在研究華南早期地球的演化,地殼、地幔的發展,洋殼、陸殼的演變方式以及尋找多種礦物資源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科馬堤岩已吸引了瑞典、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的專家前來考察,國內很多地質院校經常有學生到這裡來上實習課,採集標本。室壇已成為科研、教學和國際學術交流的勝地,被中外專家稱之為“自然地質博物館”。
含樂岩
天河街北郊一公里山腳下,有一天然石穴,高約10米,寬約100米,深約1公里,岩內有7洞,洞洞相通,岩內石筍林立,石幔成簾,奇峰異石,琳琅滿目。漫步穴內,如遊仙宮,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天河知縣林光棣曾入穴遊覽,並新筆手書“含樂岩”三字於穴上,此岩因此得名。
雅樂仙洞
在縣城西北32公里,天河街北郊(距天河街1公里)。系天然石穴,前臨小龍江河,俯道河面,竹林低首,奇峰倒立,左首是“漁村晚照”,右首是“九江九曲”。前面是“聖水三潮”(此三處均為舊天河縣八景之一)。岩口門上有正諧“雅樂仙洞”四字,蒼勁有力,為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天河知縣林光棣手筆。穴內另內外兩層。外層開闊平坦,略呈圓形,各種石案,氣勢磅礴;內層稍狹,石筍石乳,千姿百態,精巧玲瓏。有遊客恐人不知,於穴內壁上書:“仙山瓊廊在裡頭”。遊人看後嘆道:都說掛林蘆笛好,此岩更勝蘆笛岩
神泉景觀
羅城境內有各種奇特的泉水十幾處,如“潮泉”、“油魚泉”、“蝦泉”、“烏龜泉”等。潮泉在小長安鎮門豆村後山下,泉水自罅中潺潺流出,碧澄透底,每日潮湧三次。每當潮湧時,氣浪翻滾,而且水量也較常勢增加二、三倍,經數分鐘後,徐徐縮小,恢復如常。據縣誌記載已有乾年歷史,日日如此。
樂登橋
位於縣城西南面約4公里處,該橋屬圓形三孔石橋,始建於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是羅城境內歷史悠久,造型優美的橋樑之一。拱橋總跨度約27米,高3.6米,橋面寬4米。橋身由經雕鑿過的方形石磚堆砌而成,整個橋為三孔,孔徑3米,橋的兩頭除各有一石狗外,還鋪有石階通往橋面,橋墩底中央處兩頭用方石雕鑿出鯉魚尾狀,橋面有兩塊象草鞋印的方石在石磚上,甚為奇觀。對此,民眾中淬有很多有關此橋的美麗傳說。該橋屬舊羅城風景之一(“樂登仙跡”)。
開元古寺
位於縣城南面約4公里處,現屬東門鎮平洛村管區。寺廟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重修。建築群由前、中、後殿、廂房和天井組成,占地面積4餘畝。中殿正脊隨梁枋上墨書“大清光緒貳拾四年歲次戊戌季秋穀旦……暨九甲紳民人等重修棟字”。中後殿之間兩側各有一個月亮門。該寺1987年已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烈士陵園
該陵園1957年修建於縣城北部鳳凰山公園內,是羅城人民為紀念解放初期剿匪英勇獻身的鄒燕兆、楊光輝等14烈士而修的。陵園內有烈士塔、烈士墓。墓內是烈士的忠魂,墓四周是蔥翠的桉樹林。1984年移建於縣城東北郊紅珠山腳下,陵園占地面積3200平方米。園內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中央有紀念塔,塔高16米,塔頂鑲有五角星,墓前有英名碑,碑文記錄有參加辛亥革命黃花崗起義獻身的烈士,有解放戰爭和解放初期剿匪以及自衛反擊戰中英勇獻身的指戰員,共176名。紀念塔東西兩側各有一綠色的草地,周圍有欄桿,草地和欄稈之間植有塔松。下部由兩列分別為43個台階組成的人行道。
青明山莊園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青明山林場是自治區級生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級旅遊景區,也是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一個國有中型林場,場部坐落在縣城北部,距縣城32公里。全場經營土地面積7019公頃,有林地面積5816公頃,杉、松林面積7萬畝,其他經濟果木林面積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8%,森林活立木蓄積48.3萬m3。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羅城縣)
青明山莊園位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青明山林場林區內,負氧離子含量高,是一個綠色的天然氧吧。莊園由“採摘園”、“健身休閒區”、“仫佬族風情園”、“農家樂園”等4大園區構成。

名優特產

野生毛葡萄酒

羅城自古民間就有用毛葡萄土法釀造紅葡萄酒的習慣,清康熙皇帝謚封的“天下第一廉吏”羅城知縣于成龍在離任時,當地民眾用珍藏多年的土釀紅葡萄酒相贈,以表愛戴和惜別之情。1928年5月,著名植物分類學家秦仁昌在羅城採集野生葡萄標本,並在英、美、德等國刊物發表論文,引起了世界植物學術界的關注。1989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李振寧等教授深入羅城考察,證明了野生毛葡萄是廣西九萬大山的特有新種植物,定名為羅城毛葡萄。
用野生毛葡萄釀製的羅城“青明山”牌野生毛葡萄酒在1999年榮獲世界首屆酒業博覽會金獎。2000年,羅城被命名為“中國野生毛葡萄之鄉”。2003年羅城“青明山”牌野生毛葡萄酒榮獲廣西名牌產品,野生毛葡萄酒榮獲原產地認證註冊保護。

羅城綠茶

道光二十四年(1884)《羅城縣誌》載:飲真茶,令人少眠。民國24年(1935)《羅城縣誌》載:……產地在武陽區之四堡、寶壇,……黃金茶以寶壇之堯人山茶為最佳。
羅城茶地分布於堯人山、五地、平英、莊洞、納翁、拉朗、好洞、耕堯、大竹、堯老、龍岸茶葉場等。堯人山茶產於該山西南面的夾谷中,海拔800米左右,黃土、酸性,土層深厚鬆軟。產出的茶,味道香醇,可謂是“高山雲霧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