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眼底風光留不住

《蝶戀花·眼底風光留不住》是清代納蘭性德所作的詞。上片寫外出遊玩之時,觸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亡妻。下片轉換角度,寫自己的失落之情,抒寫征人的傷別之情,全篇幽怨婉轉,情思綿緲,表達出無窮無盡的空虛、寂寞、惆悵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蝶花戀·眼底風光留不住》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蝶花戀
眼底風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欲倩菸絲遮別路,垂楊那是相思樹
惆悵玉顏成閒阻。何事東風,不作繁華主。斷帶依然留乞句,斑騅一系無尋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②和暖和香:伴著溫暖,帶著芳香。
③雕鞍:馬鞍的美稱。
④倩:請。
菸絲:煙霧籠罩的楊柳。
⑤相思樹:據晉乾寶《搜神記》記載,戰國時,宋康王舍人韓憑娶了一位美貌的妻子何氏。康王得知後,想要霸占其妻。韓憑不允,康王於是將他囚禁起來。韓憑氣憤自殺。他的妻子何氏暗暗地擁著他的衣物,與康王一起登台。何氏到了台上,縱身跳下,康王的侍從想要拉住她,卻為時已晚。何氏墜死,留下一封遺書,願以屍骨賜憑合葬。康王看後大怒,讓人將何氏的墳冢與韓憑的墳冢相望而建。晝夜之間,兩冢之端生出大梓木,旬日便“呈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樹上又有一對鴛鴦棲息,晨夕不去,交頸悲鳴,嗚聲動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日“相思樹”。後人以此故事用於男女相愛,生死不渝之情。
⑥玉顏:指亡妻美麗的容貌。
閒阻,阻隔,此處引申為將來無法相見。
⑦斷帶,斷掉的衣帶,此處借用李商隱《柳枝詞序》中的典故:商隱族弟李讓山偶遇洛中里女子柳枝,誦商隱《燕台詩》。柳枝驚問:“誰人有此,誰人為是?”讓山謂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斷長帶,結讓山為贈叔,乞詩。“
乞句:請求(對方)寫的詩句。
⑧斑騅:身上長著花斑紋的馬。
一系:將馬拴在樹下。

白話譯文

眼前的美好風光是留不住的,在一片溫暖和芳香里,他叉上馬去遠行。想要請柳絲拂動起來遮擋他前進的路,但楊柳樹不是相思樹,怎會懂得我的傷心。
為我們的天涯相隔而倍感痛苦惆悵,這東風為什麼留不住這繁華舊夢。身邊還留有當年他所寫的信,但他的馬已經走遠,不知道現在身在何處。

創作背景

此詞可能作於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詞人扈駕東出山海關至盛京,觸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亡妻,生出無窮無盡的空虛、寂寞、惆悵之情,於是創作了這首詞抒發滿心愁緒。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此詞寫的是兩戀人依依別離的場景,寫出了情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及內心的傷感、惆悵。
上片寫外出遊玩之時,觸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亡妻。從“和暖和香”、“菸絲”、“垂楊”、“東風”這些意象可知,此時正是春意盎然之時。納蘭並沒有把和伊人離別的春天故意寫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實地寫出它的濃麗,從而顯現出在這春光大好時離別的難堪之情,以及自己內心的悲苦。“眼底風光留不住”套用辛棄疾的“有底風光留不住。煙波萬頃春江櫓”,而一個“又”字,則表明分別已經不是一次,而是多次。這個時候,“眼底風光”並不是指風暖花香、楊柳依依,而是指即將遠行的征人。面對騎馬離去的征人,女主角無力挽留,所以她把希望寄托在被煙霧籠罩的楊柳上,請它們遮住征路,以便將征人留住,但垂柳並不是相思樹,它是無情的,自然也不會滿足女主角的願望。
下片轉換角度,寫自己的失落之情,抒寫征人的傷別之情。伊人捨不得征人,征人更不願離開伊人,但是聖命難違,征人只能離家遠行,以至“玉顏成閒阻”。此時,征人的心中備感痛苦惆悵,於是開始埋怨東風為什麼留不住繁華舊夢,其隱喻的意思就是:為什麼幸福不能永駐呢?東風“不作繁華主”正是納蘭無可奈何的感慨。
尾句再次轉換了角度,寫伊人的相思之情,伊人割斷的衣帶上還留有當年她求征人寫的詩句,可如今征人遠行,與自己相隔萬水千山,也不知道他的坐騎現在系在何處。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徐燕婷,朱惠國《納蘭詞評註》:“字裡行間,盡顯離思之意。幽怨婉轉,情思綿緲。”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