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

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是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創作於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正月初一(立春)的宴席上。詞中將人們慶立春的熱鬧與詩人的憂傷形成對比,借春天花期未定準的自然現象,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國事與人生未來的憂慮。全詞通篇比興深婉,含而不露,將政治上的感受和個人遭遇的愁苦表達得十分深沉感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
  • 作品別名:蝶戀花·誰向椒盤簪彩勝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稼軒長短句
  • 文學體裁
  • 作者:辛棄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整體賞析,名家評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
誰向椒盤簪彩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
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訊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趙令畤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戊申:即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元日:正月初一。
⑶椒盤:盛有椒的盤子。《爾雅翼》:“後世率以正月一日以盤進椒,號椒盤。”彩勝:即旛勝。《續漢禮儀志》:“立春之日,立青旛於門外。”
⑷整整:人名,是辛棄疾所寵愛的一位吹笛婢,詞中以之代表他家中的年輕人。韶華:青春年華。
⑸借問:詢問(花期)。
⑹花期:花開的日期。暗指作者時時盼望的南宋朝廷改變偏安政策,決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⑺無憑準:靠不住。

白話譯文

新的一年來臨,正當美好年華的整整等人,爭著從椒盤中取出春幡插上兩鬢,春風吹拂著她們頭上的幡勝,十分好看。我不是不喜歡春天,而是那種生活早已成為的遙遠回憶,往日為了花期而常把春天雖怨恨。
今年春未到時我就開始探詢花期,但花期短暫,開晚了讓人等得不耐煩,開早了又讓人擔心它很快凋謝。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應可定,可是開春之後風風雨雨尚難預料,誰知這一年的花開能否如人意?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年)。當年正月初一恰逢立春之日,辛家的少男少女們歡樂異常,喜度春節。自然界的節候推移,觸發了力主抗金的辛棄疾滿腔的憂國之情。這一年辛棄疾已四十九歲,算起來他渡江歸宋已經二十七個年頭了,離被劾離官閒居也已五年余。南歸二十七年來,辛棄疾無時不盼望恢復大業成功,可是無情的現實卻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此時辛棄疾雖罷職閒退,卻須臾不忘國事,為收復失地、祖國統一大業憂心如焚,因而他在春節的宴席上揮毫寫下這首小詞。

作品賞析

整體賞析

此詞寫了辛棄疾當時的一種感受,詞借春天花期沒定準的自然現象,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國事與人生的憂慮。這也是辛詞善於以比興之體寄託政治感慨的一個特點。
這首詞的上片,通過節日裡眾人熱鬧而自己索然無味的對比描寫,表達了自己與眾不同的感傷情懷。首三句“誰向椒盤簪彩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說的是當時民間春節風俗。舊俗,正月初一日各家以盤盛椒進獻家長,號為椒盤。宋代士大夫家亦多於立春之日剪彩為小旛,謂之春旛,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或剪為春蝶、春錢、春勝等以為戲。這裡通過描寫節日裡不知憂愁為何物的年輕人們的歡樂,來反襯自己“憂愁風雨”的老年懷抱。四、五兩句:“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筆鋒一轉,說明自己並非不喜歡春天,不熱愛生活,而是痛感無憂無慮的生活對於自己早已成為“往日”的遙遠回憶。並且,其不愛春天熱鬧的原因還有更深的意義:在過去的歲月里,作者歲歲苦盼春來花開,可年復一年,春天雖來了,“花”的開落卻無憑準,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沒有春天一來就高興的舊態了。顯然這裡一個“恨”字,已不是簡單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
詞的下片,承上片之末“恨”字而來,專寫作者對“花期”的擔憂和不信任。字裡行間,充滿了怨恨之情。這種恨,是愛極盼極所生之恨。綜合起來,“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訊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這五句是表達如下一個連貫的思想過程:作者急切盼望春來,盼望“花”開,還在隆冬就探詢“花期”;但花期總是短暫的,開晚了讓人等得不耐煩,開早了又讓人擔心它很快凋謝;這一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可以不像往年那樣“為花長把新春恨”了,可是開春之後風風雨雨尚難預料,誰知這一年的花開能否如人意?作者在這裡寫的雖是自然界的變化,實際上是在曲折地表達了對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懷疑、又擔憂,最終還是熱切盼望的矛盾複雜心情。作者之所以會有如此纏綿反覆、堅凝執著的心理呢?就是因為他心中有抗金復國這一項大事業!所謂“花期”,即是作者時時盼望的南宋朝廷改變偏安政策,決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在正月初一這樣的節日,人們忙著慶賀這個雙喜的日子。尤其是年輕人,更是天真爛漫,興高采烈,歡呼新春的到來。但是,這樣的節日場景,對於長期削職閒居,壯志難酬的辛棄疾來說,無疑是別有一番滋味,眼看著這一派歌舞昇平的氣象,卻怎么也樂不起來。
就在他寫此詞前兩個月,太上皇趙構死了,這對於恢復大業也許是一個轉機。如果宋孝宗此後善作決斷,改變偏安路線,則抗金的“春天”必將到來。可是銳氣已衰的孝宗此時已無心於事業,趙構剛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趙惇“參決國事”,準備效法宋高宗傳位於太子,自己當太上皇享清福了。由此看來,“花期”仍無定準,“風雨”也難預料。上饒離臨安不遠,作者想必已聽到這一訊息。而他在詞中所感嘆的“花期”無定、“風雨”難料,也是由此而發。通篇此詞,作者比興結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達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個人遭遇的愁苦複雜的心情。

名家評析

明代潘游龍《古今詩餘醉》:“妙在不純用時事。”
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稼軒《蝶戀花·元日立春》云:‘今歲花期訊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蓋言榮辱不定,遷謫無常。言外有多少哀怨,多少疑懼。”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一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