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蛇蛻為蝮蛇科動物蝮蛇的蛻皮。主治《唐本草》:"主身癢、瘑、疥、癬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蝮蛇蛻
- 出處:《唐本草》
- 動物形態:蝮蛇
- 來源:蝮蛇科動物蝮蛇除去內臟的全體
藥物信息,來源,動物形態,基本性狀,
藥物信息
蝮蛇蛻
(《唐本草》)
【異名】虺(《詩經》),反鼻(《經典釋文》),土虺蛇(《普濟方》),反鼻蛇(《綱目》),碧飛(《湖州府志》),方勝板、土錦、灰地匾(《綱目拾遺》),草上飛(薛德焴《系統動物學》),七寸子、土公蛇、狗屙蝮、爛肚蝮(《生物學通報》3:4,1958),土球子(《東北動物藥》),地扁蛇(《中國藥學大辭典》)。
來源
為蝮蛇科動物蝮蛇除去內臟的全體。
動物形態
蝮蛇
基本性狀
全長54~80厘米。頭部呈三角形;吻端圓,吻鱗寬稍大於高。鼻間鱗較寬,其後緣向外側方斜出。前額鱗大,長寬略相等;額鱗之長和兩顱頂鱗間的縫合線的長度相等:顱頂鱗之長與額鱗加前額鱗1/2的和相等。眼上鱗長於額鱗,小於顱頂鱗。鼻孔位於2鼻鱗間,前鼻鱗比後鼻鱗大一倍。眼前鱗2片,眼後鱗2~3片,眼下鱗1片,前端與第3上唇鱗相接。上唇鱗7片,第3片入眼;下唇鱗10片,前4片與前額鱗相接。前頦鱗大,左右並立;後頦鱗小,左右分開,中間隔1對小鱗;後頦鱗和第1腹鱗間有5對左右的小鱗片。體鱗起棱,通常23~21~17行。腹鱗138~168片;肛鱗單一;尾下鱗28~56對。背面為暗褐色,體側各具黑褐色圓斑1行,約30個左右。兩側斑紋在背中央往往相連線。頭頂灰褐色,從眼後到口角有一黑褐色闊條紋;上、下唇和頭部腹面均淡黃色。腹面灰白色,散有黑色斑點,有時全呈灰黑色。尾短,焦黃色。
棲息於平原或較低的山區,常盤成圓盤狀或扭曲成波狀。捕食鼠、蛙、蜥蜴、小鳥、昆蟲等。有劇毒。我國北部和中部均有分布。
本動物的皮(蝮蛇皮)、骨(蝮蛇骨)、膽(蝮蛇膽)、脂肪(蝮蛇脂)、蛻皮(蝮蛇蛻皮)亦供藥用,各詳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