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蜻蛉日記
- 又名:《蜉蝣日記》
- 作者:右大將道綱母
- 分為:上,中,下三卷
作品解說,經典片段,作品背景,關於“蜻蛉”,
作品解說
《蜻蛉日記》(又名《蜉蝣日記》),作者右大將道綱母。該作品是自天曆八(九五四)年到天延二(九七四)年的自傳日記,分為上,中,下三卷。書名源於日記原文 "なほものはかなきを思へば,あるかなきかの心ちするかげろふの日記といふべし(痛感人世虛幻,遂以難辨生死的蜉蝣之日記為名)。
作者是藤原兼家的夫人,為其生下了道綱,無奈丈夫卻頻頻與情人往來,漸漸來訪自己住處的次數就少了。作者於是將對丈夫的憤怒、嫉恨、絕望能情緒記下,並且抒發了對自身無常命運的感嘆,對道綱的母愛和對佛教的傾倒。作中和歌有兩百六十一首,屬"なげきつつひとりぬる夜のあくるまはいかに久しきものとかは知る(嘆君疏往來 枕夜待黎明 不堪侯門恥 何求解我心"最為出名,該和歌被收錄進了《百人一首》.作為女流日記的先河,,作品對以《源氏物語》為首的多數文學作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且被推崇為對自身心情和經驗客觀自敘文學的先鋒之作。
經典片段
道綱放鷹是《蜻蛉日記》中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場景.兼家久不來訪,由於累積的不安和不滿,作者精神恍惚,以至於想不開,欲一死了之.但是想到留下道綱孤苦一人,便不忍離開.轉而對道綱表明自己想要出家為尼脫離浮世。道綱年幼未能理性地面對母親的想法,而是報以感性,放聲痛哭揚言自己也要出家為僧.見事態嚴重,作者於是轉移話題問道:"鷹要怎么辦",試圖緩和道綱的情緒,道綱卻出乎意料做出了更為極端的行為.他默默站起,慢跑到鷹跟前,將其放生了,連一旁的侍女們也都流淚哽咽。道綱寧可捨棄珍視的鷹都要隨母出家,見此情景,作者也不得不放棄了出家的念頭.隨後作者吟誦的和歌"あらそへば",包含了親子之愛和對人生的深切感嘆。
作品背景
在平安時期攝政關白、一夫多妻的社會背景下,日本貴族女性集中了多重社會矛盾,她們不僅成為男性政治鬥爭的工具,還要承受男性的性壓迫。苦難的命運激發起她們強烈的內省精神。她們以敏銳纖細的感受將生活體驗藝術地表達出來,這種纖細、內省又與日本平安時期爛熟的貴族文化精神高度一致。正是這種時代精神的客觀要求與女性作家的主觀條件在深層次上的遇合,成就了平安女性文學的繁榮。
確實無誤的只是她的男人不斷地送給她哀傷,最後這哀傷簡直變得無邊無際。十分真切委婉的筆觸,幾筆就寫出一個多情女子的寂寞有多么深。她每一次都要給男子送上一首歌,而對方每一次都要讓人捎回一首歌作答。如果男方差人送歌來了,那么送信人一定會呆在門外等她作答。
歌與歌的送還,是一個循環往復、一時沒有窮盡的過程,也是一個情趣盎然的過程。今天看,這件事情的發生真是無處理解,無可救藥。日本的男男女女,這裡是指宮廷里的這一撥人,真是有多得用不完的閒情雅致。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穿著華麗的衣裳,能隨口吟喔。愛情這種事在他們中間是經常發生的,大致是女子苦戀衷情,男子英俊瀟洒然而薄情。我們在讀這些美妙但也痛苦的故事時,有時難免生出天真的想法:究竟有什麼辦法能讓這些男子變得稍稍規矩一些呢?
她只好住到寺中。這是實在無奈的選擇,往往也成為最後的選擇。可是這一次“那一位”卻設法把她從山上迎下來,仍然給她日常的歡樂和痛苦。就這樣沒有邊際的消磨,等待,哀怨,淚水灑個不停。纖弱的女子,美麗的女子,後來最大的幸福和希望就是寄托在親生的兒子身上。
她在這幸福中微笑著結束了自己的篇章,一絲長長的苦味卻一直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