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蒿

蛔蒿

蛔蒿(拉丁學名:Seriphidium cinum (Berg. ex Poljak.) Poljak.),多年生草本,半灌木狀草本,。花、果期8-10月。

頭狀花序含α-山道年,為提取驅蛔蟲藥的主要原料,亦驅蟯蟲。山道年有小毒,入藥應適量。另本種還含偽山道年(γ-santonin)及艾苦素等;揮髮油中還有倍半萜內脂類及1,8-桉葉油素等。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歷史及套用,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主根細或略粗,木質,垂直;根狀莖短,具多年生木質的營養枝,營養枝灰褐色,初時被灰白色蛛絲狀柔毛,後脫落無毛。莖數枚或多枚,細、直立或下部稍彎曲,高20-40(-70)厘米,具縱棱,下半部褐色,有光澤,上半部灰綠色;中部或下部開始分枝,枝細,斜向上;莖、枝初時被灰白色蛛絲狀柔毛,後光滑。葉初時被灰白色短柔毛,後無毛;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卵形或長卵形,長3-6厘米,寬1.5-4.5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3-4枚,小裂片狹線狀披針形,長2-5毫米,具短尖頭,有時基部小裂片再分裂出1-2枚小裂片,葉柄長2-4厘米,花期葉萎謝。中部葉卵形,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有羽狀全裂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分裂或不分裂,狹線形。頭狀花序橢圓狀卵形或長卵形,無梗,直徑2毫米,在小枝上排成密集的穗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狹窄而緊密的圓錐花序;總苞片4-5層,外層總苞片小,卵形,背面綠色,近無毛,邊膜質,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無毛,邊寬膜質或近半膜質;兩性花3-5朵,花冠管狀,黃色,檐部紅色,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線狀披針形,基部具短尖頭,花柱近與花冠等長,先端稍叉開,具疣點及睫毛。瘦果卵形,稍扁。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適於在上層深厚、土壤肥沃、透水良好的沙質土或沙質灰壤土上生長。

分布範圍

原產蘇聯中亞南部地區,我國新疆及西北、華北和東北部分地區有引種栽培。

主要價值

頭狀花序含α-山道年,為提取驅蛔蟲藥的主要原料,亦驅蟯蟲。山道年有小毒,入藥應適量。另本種還含偽山道年(γ-santonin)及艾苦素等;揮髮油中還有倍半萜內脂類及1,8-按葉油素等。
【來源】菊科艾屬植物東北蛔蒿.,以花蕾入藥。夏季花開放前採集,陰乾。
【性味歸經】辛、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驅蟲。用於蛔蟲病
【用法用量】3~4錢,研末加白酒1兩,浸一夜,去渣取浸液,置開水上蒸去酒精,清晨空腹1次服下;2小時後再服芒硝6錢(小兒酌減)。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中毒後出現頭痛、視覺紊亂、流涎、嘔吐、腹瀉、體溫下降、呼吸抑制、震顫、牙關緊閉、驚厥角弓反張精神錯亂、幻覺、譫妄、腎損害等。

歷史及套用

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人,甜蜜的記憶多由一種叫“寶塔糖”的藥品開始的。1952年,僅僅20克藥材種子被神秘帶到中國,並在這裡生根。但此後就遭遇一系列磨難:“大躍進”期間,錯誤工藝使3500公斤原料報廢。“十年動亂”,眼看就要成熟的蛔蒿被“造反派”割得一塌糊塗。1982年9月,所有的劑型和原料都被淘汰,寶塔糖永遠在中國消失了。
藥材種子只給了20克
“寶塔糖”對付的蛔蟲是一種古老的人體寄生蟲。在五十多年前的解放初期,蛔蟲病在我國是一種城市與農村都大面積存在的非常普遍的疾病。
這種專門用於驅除蛔蟲的藥劑是從菊科植物蛔蒿中提取的。一開始為片劑,後來,為了讓小孩愉快地服藥,加入一定比例的食糖後,製造為淡黃色、粉紅色圓錐體的寶塔形狀。人們便將這種驅蛔藥稱為寶塔糖
新中國成立的初期對藥品的登記註冊與監督管理尚未走上正軌。“寶塔糖”成了全國十幾家製藥工廠共同使用的專門用於驅除蛔蟲的藥品名稱與商標名稱合一的混合名稱。
蛔蒿這種耐寒冷的野外原生植物在植物學上又稱“山道年蒿”,是北極圈內的特有的藥用植物。我國生產“寶塔糖”的原料藥劑一直是依靠從前蘇聯進口。1952年,作為前蘇聯的援華項目,我國從前蘇聯引進了蛔蒿種子試種。從前蘇聯引進的20克(可見種子的珍貴)蛔蒿種子平均分成四份,在公安人員的保護下護送到有試種任務的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濰坊等四個國營農場分別試種。惟有濰坊農場一家試種的蛔蒿宣告成功。為了保密起見,濰坊農場試種的蛔蒿對外宣稱試種的是“一號除蟲菊”。深井裡藏了三瓶種子 五十年代後期,濰坊農場不但為全國十幾家製藥企業提供“寶塔糖”生產原料,還有少量出口。淄博市一家知名藥企,在1958年曾經一次建起40間烤房,供鮮蛔蒿植物莖葉的烘乾。
1960年~1962年,因遇到了三年自然災害的突然襲擊,城鄉以野菜充飢的民眾多得很,蛔蟲病在我國百姓民眾中也呈現了急劇上升的狀態。但為了確保糧食產量,濰坊農場蛔蒿的種植面積由8000多畝下降到500畝。
提取設備是從當時的蘇聯引進,由於“寶塔糖”的提取原料的植物莖葉太少,大設備還不夠“塞牙縫”,藥廠拒絕收購蛔蒿。藥材公司只好用再生麻袋裝蛔蒿的辦法進行露天碼垛存放,結果爛掉了2000多公斤。
後來,因使用了未經提煉的從古 巴進口的紅砂糖,裝驅蛔糖漿的瓶子是“大躍進”高潮期間當地一家工廠土法生產的產品,封口根本談不上嚴密,致使3500公斤蛔蒿原料報廢。
1964年,濰坊農場遇上了連續40天的陰雨連綿天氣,成片的蛔蒿因水澇而絕產,未能收穫一粒蛔蒿種子。濰坊農場一位老同志有遠見之明,利用密閉低溫貯藏的土辦法,在一口深井內保存了三瓶種子。1964年取出,發現有兩瓶蛔蒿種子是活的。
1965年,蛔蒿重新開始大面積推廣種植。但“十年動亂”讓“寶塔糖”遇上了滅頂之災。眼看就要成熟的蛔蒿被“造反派”割得一塌糊塗。動亂過後,昌濰地區種植蛔蒿的土地面積又達到18000多畝,山東省內製藥企業紛紛上馬生產“寶塔糖”驅蛔藥,驅蛔藥市場一度飽和。
1985年蛔蒿在全國絕種
1979年,衛生部以及國家醫藥管理局推廣全民服用“寶塔糖”驅蛔藥。人們都想像不到,以後短短的兩年內,“寶塔糖”和蛔蒿在我國竟然一下子絕跡。
昌濰地區“寶塔糖”庫存積壓,終止了蛔蒿種植生產。1982年9月,衛生部和國家醫藥管理局對包括“寶塔糖”驅蛔藥在內的127種藥品與劑型予以淘汰。為了讓原料蛔蒿不絕種,藥材公司的一些老同志只好含淚將一些蛔蒿種子裝入大瓶子裡置入深井進行貯藏,但是這種貯藏的土辦法時間一長,也只能枉然。
淘汰一種藥品的劑型不等於淘汰這種藥品的提取原料,這是一個十分淺顯的道理。但是,我國製藥史上本來不應該發生的悲劇還是眼睜睜地發生了!在1985年發生的事情是令人們刻骨銘心的,這一年,全國各地求購驅蛔藥提取原料蛔蒿的函件雪片般飛到了濰坊市藥材公司。一些外地供銷人員親赴濰坊採購,帶來了十分豐厚的條件。
但是,當他們終於明白了蛔蒿在濰坊市乃至全國已經絕種的現實,只好無可奈何地離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