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江港

蚶江港位於石獅市蚶江鎮,地處泉州灣口南岸,北緯24°47′~24°49′、東經118°39′~118°41′。

基本介紹

地理信息,歷史沿革,

地理信息

原名岱嶼,又名錦江、錦里。港岸為侵蝕性台地花崗岩基岩,距岸600米即為10米深線。航道長9.5公里、寬0.4~0.65公里,水深11.5~22米。是古代泉州通往海外的外港停泊點,上襟崇武獺窟,下帶祥芝、永寧,以石湖為門戶,以大小墜島為藩籬。內通浦內、洛陽、法石、後渚諸港,直通晉江東、西溪。唐宋時代建有林鑾渡、前垵渡、後垵渡等數座古渡、碼頭,仍存林鑾渡、前垵渡、後垵渡3座。

歷史沿革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曾寄泊於此。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開放蚶江與台灣鹿港對渡,並移福寧州通判於蚶江,專管掛驗、巡防及關口徵稅。泉州附屬各港口航行於台灣的船舶均要到蚶江關口掛驗,方準出海。台灣至漳州的船泊也於此停泊。清乾隆五十七年又準許蚶江與台灣八里岔對渡。蚶江港興盛時期,每日有300餘艘船舶進出港口,僅蚶江一處就有20多家船行,擁有運輸船200多艘。直至清末、民國初期,仍有20多艘運輸船航行於台灣海峽之間。20年代後,由於航道日見淤淺,內港航運衰落。蚶江港碼頭僅作為城鄉之間渡船駁運輪渡小碼頭,有機電船航行於蚶江至泉州之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