蚧殼蟲,又名“介殼蟲”。介殼蟲是柑桔、柚子上的一類重要害蟲,常見的有紅圓蚧、褐圓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綿蚧等。介殼蟲危害葉片、枝條和果實。介殼蟲往往是雄性有翅,能飛,雌蟲和幼蟲一經羽化,終生寄居在枝葉或果實上,造成葉片發黃、枝梢枯萎、樹勢衰退,且易誘發煤污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蚧殼蟲
- 別稱:介殼蟲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同翅目
- 亞目:胸喙亞目
- 分布區域:國內外廣泛分布
- 總科:蚧總科 Coccoidea
概述,形態特徵,發生規律,分布與危害,防治方法,植物檢疫,
概述
蚧殼蟲是園林植物主要害蟲種類之一,在我國危害園林植物的蚧殼蟲約600餘種, 目前危害長春市園林樹木較為嚴重的有6種, 主要有白蠟蚧、朝鮮毛球蚧、圓盾蚧、水木堅蚧、考氏白盾蚧、桑白盾蚧。蚧殼蟲在我市主要為害女貞、山杏、京桃、糖槭等樹種, 造成枝葉發黃、畸形、葉片脫落, 嚴重者導致整株死亡, 嚴重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及園林綠化效果。
形態特徵
卵:橢圓形,長徑0.2~0.3mm。初產淡粉紅色,漸變淡黃褐色,孵化前為橘紅色。
若蟲:扁卵圓形,淡黃褐色,體長0.3mm左右。觸角5節,腹末端具2根尾毛。兩眼間有2個腺孔,分泌棉絮狀毛覆蓋身體。脫皮後眼、觸角、足、尾毛均退化或消失,開始分泌介殼,第1次蛻皮負於介殼上,稱殼點。
成蟲:雌成蟲介殼圓形,中央隆起、白色,直徑2.0~2.5mm,殼點黃色,位於介殼正面中央稍偏旁。殼下蟲體成心臟形,上下偏平,體長約1.0mm,淡黃或橘紅色,臀板區深褐色,分節明顯,節喙略突出。觸角退化成瘤狀,其上各生剛毛1條。前氣門腺15個,排成半月形群。圍陰腺5組均發達。臀板周緣共有4對對分的臀葉,以第一對最發達。雄成蟲介殼鴨嘴狀,長1.3mm,殼點橘紅色,位於端首,其餘部分蠟質潔白色,表面有3條縱隆起,末端上下橫裂成兩層。雄成蟲體略呈長紡錘形,長0.6~0.7mm,翅展1.3mm,橙黃色。觸角10節,念珠狀,上生很多毛。腹部長,末端尖削,端部具1性刺交配器。
發生規律
蚧殼蟲蟲體小,繁殖快,1年繁殖2~7代,蟲體被厚厚的蠟質層所包裹,防治非常困難。該蟲的為害被列為園林“五小害蟲”之首。
分布與危害
該蟲在國內外廣泛分布。寄主有蘋果、梨、桃、杏、李、梅、櫻桃、醋栗、枇杷、葡萄、核桃、柿、桑、茶等。在果樹上以核果受害嚴重,尤以桃樹最為嚴重。雌成蟲和若蟲群集固著在枝幹上吸食養分,或在果實和葉片上為害。嚴重時介殼密集重疊,被害株發育受阻,樹勢衰弱,甚至枝條或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1. 加強養護管理
定期施肥, 增強樹勢及樹木的抗性;結合養護管理, 秋季人工刷除枝、幹上的越冬若蟲;對死株進行集中燒毀,徹底消滅蟲源,以免傳播;加強修剪, 通風透光, 減少蟲害發生率。
2. 化學防治
針對蚧殼蟲的形態特點, 對該類害蟲的防治首選具有超強的內吸和滲透作用的藥劑, 如“蚧必治”750~1000倍液噴施, 藥液經樹體吸收後, 蚧殼蟲吮吸到有毒的樹體汁液中毒死亡,殺蟲效果好。用藥建議在溫度較高(要求在28℃~32℃, 因此溫度藥液傳導快, 蚧殼蟲易中毒,且該溫度下蠟質層變軟, 利於藥液滲透蟲體)的下午使用, 連噴兩次, 間隔期為5~7d。對高大、藥液很難噴到的樹木, 可採用在樹幹中上部打孔注射“樹體殺蟲劑”, 藥液通過木質部導管輸送傳導到頂部, 對蟲齡大、蠟質層厚及難防治的蚧殼蟲效果明顯, 操作簡單, 防治徹底。
3. 生物防治
針對不同蚧殼蟲, 利用天敵進行防治。
植物檢疫
在自然情況下,蚧殼蟲活動性小,其自身傳播擴散能力有限,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隨著生產的發展,花卉交換、調運頻繁,人為和遠距離傳播病蟲害的機會日益增多。檢疫工作規定花卉不帶危險性病蟲(含各種繁殖材料)方可運輸。如發現病蟲,應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加以消滅,防止進一步傳播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