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夜鷹(蚊母鳥)

普通夜鷹

蚊母鳥一般指本詞條

普通夜鷹(學名:Caprimulgus indicus):體長約270毫米,翅長約210毫米。通體幾乎全為暗褐斑雜狀,喉具白斑。上體灰褐色,密雜以黑褐色和灰白色蟲蠹斑;額、頭頂、枕具寬闊的絨黑色中央紋;背、肩羽羽端具絨黑色塊斑和細的棕色斑點;兩翅覆羽和飛羽黑褐色;其上有銹紅色橫斑和眼狀斑。虹膜褐色;嘴偏黑;腳朱古力色。

普通夜鷹棲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在中國西藏為留鳥,其他地方為夏候鳥。單獨或成對活動。夜行性,白天多蹲伏於林中草地上或臥伏在陰暗的樹幹上。由於體色和樹幹顏色很相似,很難發現。主要以天牛、岔龜子、甲蟲、夜蛾、蚊、蚋等昆蟲為食。分布於孟加拉國、印度、斯里蘭卡和中國。

註:普通夜鷹原有5個亞種。2014年國際鳥盟將日本亞種(Caprimulgus jotaka )和帛琉群島亞種(Caprimulgus phalaena)設定為獨立物種,故僅有3個亞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普通夜鷹
  • 拉丁學名:Caprimulgus indicus
  • 別稱:蚊母鳥、貼樹皮、鬼鳥、夜燕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夜鷹目
  • 夜鷹科
  • 夜鷹屬
  • :普通夜鷹
  • 亞種:3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atham, 1790
  • 英文名稱:Jungle Nightjar
  • 英文名稱:Gray Nightjar
  • 英文名稱:Grey Nightjar
形態特徵,棲身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數量,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普通夜鷹上體灰褐色,密雜以黑褐色和灰白色蟲蠹斑;額、頭頂、枕具寬闊的絨黑色中央紋;背、肩羽羽端具絨黑色塊斑和細的棕色斑點;有的標本在黑色塊斑前還有白色斑紋;兩翅覆羽飛羽黑褐色;其上有銹紅色橫斑和眼狀斑;最外側3對初級飛羽內側近翼端處有一大形棕紅色或白色斑,與此相對應的外側也具有棕白色或棕紅色塊斑;中央尾羽灰白色,具有寬闊的黑色橫斑;橫斑間還雜有黑色蟲蠹斑;最外側4對尾羽黑色,具寬闊的灰白色和棕白色橫斑;橫斑上雜有黑褐色蟲蠹斑;頦、喉黑褐色,羽端具棕白色細紋;下喉具一大形白斑。胸灰白色,滿雜以黑褐色蟲蠹斑和橫斑。腹和兩脅紅棕色,具密的黑褐色橫斑。尾下覆羽紅棕色或棕白色,雜以黑褐色橫斑。
大小量度:體重♂79-105g,♀85-110g;體長♂257-270mm,♀265-280mm;嘴峰♂11-13mm,♀11-14mm;翅♂202-210mm,♀195-217mm;尾♂120-135mm,♀120-134mm;跗蹠♂14-18mm,♀14-19mm。(註:♂雄性;♀雌性)

棲身環境

普通夜鷹主要棲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也出現於針葉林、林緣疏林、灌叢和農田地區竹林和叢林內。

生活習性

單獨或成對活動。夜行性,白天多蹲伏於林中草地上或臥伏在陰暗的樹幹上,故名“貼樹皮”。由於體色和樹幹顏色很相似,很難發現。黃昏和晚上才出來活動。尤以黃昏時最為活躍,不停的在空中迴旋飛行捕食。飛行快速而無聲,常在鼓翼飛翔之後伴隨著一陣滑翔。繁殖期間常在晚上和黃昏鳴叫不息,其聲似不斷快速重複的“chuck”或“tuck”。主要以天牛、岔龜子、甲蟲、夜蛾、蚊、蚋等昆蟲為食。主要在飛行中捕食,尤以黃昏時捕食活動較頻繁。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印度、斯里蘭卡和中國。

繁殖方式

普通夜鷹的繁殖期為5-8月。在長白山地區為6-7月。通常營巢於林中樹下或灌木旁邊地上。巢甚簡陋,實際上沒有巢,直接產卵於地面苔蘚上。每窩產卵2枚;卵白色或灰白色,其上被有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的褐色斑,尤以鈍端較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大小為27-33×20-24毫米,平均31×22毫米,重6.5克。雌雄親鳥孵卵。孵化期16-17天。

亞種分化

註:普通夜鷹原有5個亞種。2014年國際鳥盟將日本亞種(Caprimulgus jotaka)和帛琉群島亞種(Caprimulgus phalaena)設定為獨立物種,故僅有3個亞種。
普通夜鷹(5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Caprimulgusindicushazarae
Whistler & Kinnear, 1935
2
普通夜鷹指名亞種
Caprimulgusindicusindicus
Latham, 1790
3
普通夜鷹斯里蘭卡亞種
Caprimulgusindicuskelaarti
Blyth, 1851

種群數量

普通夜鷹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但在中國境內種群數量稀少,極為少見。

保護等級

  • 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