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鷹和神秘的油鴟是一份新聞文稿,主要是用於鳥類描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夜鷹和神秘的油鴟
- 拼音:shén mì de yóu chī
- 類別:新聞文稿
- 內容:鳥類描寫
每當夜幕降臨,在茂密的森林中,你能聽到各種夜行動物的叫聲,有狼嗥虎嘯,有鴞鳴熊吟。有時,你能聽到一種清脆的“啾、啾、啾、啾……”聲,像是機關槍連擊時發出的聲音,發出這種叫聲的就是夜鷹。
夜鷹並非“夜間活動的鷹”,它們不是鷹,從分類學上講,它們和貓頭鷹是近親。夜鷹體型似鴿,全身布滿黑褐色和白色混雜的粗斑點。伏在地上時,它們羽衣的顏色和地上的枯枝敗葉的顏色極為相近。白天,夜鷹常平臥在樹幹上,遠遠看去,猶如樹葉,因而,許多人又把它們叫做“貼樹皮”。
夜鷹,顧名思義,它們常於夜間活動,因而視覺和聽覺都很靈敏。它們身上的羽毛鬆軟,飛行時聲音極輕,非常適於夜行。據記載,從亞里士多德時代起,人們就經常看到夜鷹在夜晚出沒於牛棚羊欄中。當時人們都認為夜鷹是去偷吮牛羊奶的。因此,在西方,夜鷹至今仍被稱作“goatsucker”,意思是“吮羊奶者”。後來,人們經過仔細的觀察,才發現夜鷹飛進牛棚羊欄並非去偷吮奶喝,而是去捕食昆蟲。夜鷹的嘴極寬闊,口可以張得很大,在口的兩側還長有成排的長須。在捕食昆蟲時,夜鷹始終在空中飛行。它們張著大嘴,從昆蟲群中飛過,像用昆蟲網兜捕一樣,將昆蟲吞入口中。
因為它們的嘴很大,有時一些暈頭轉向的小鳥也會被兜入它們的口中。夜鷹用這種方法可以捕獲大量的昆蟲。
有時,一些小昆蟲卡在它嘴邊的長須間,它們還會用長有梳子一樣結構的中趾去梳理長須,把昆蟲梳進口中。夜鷹捕食的幾乎全部是害蟲,有人在5、6月份解剖了3隻夜鷹的胃,發現其中蛾類占75%,甲蟲有24%.蚊子也是夜鷹的美味小菜,有人曾在一隻夜鷹胃裡揀出500多隻蚊子,因而有的地方稱夜鷹為“蚊母鳥”。“蚊母鳥”的稱謂雖不確切,但多少說明了夜鷹的嗜蚊習性。
夜鷹的巢很原始,它們就在林間枯枝落葉的凹窪處產卵。孵卵由雌雄鳥輪流擔任,白天是雌鳥,夜間是雄鳥。
孵卵20天后,幼雛就破殼而出。幼雛出生時渾身長滿羽毛,眼睛也能睜開;幾小時後,幼雛就能快速振翅,向父母討吃。在雛鳥出生後的頭幾天,夜鷹吐出一種白色粘液狀物質餵雛;六七天后,夜鷹開始給雛鳥餵半消化的昆蟲。
這時,幼雛振翅動作就成了催促雙親外出捕食的“乞求信號”。出生後20多天,小夜鷹就離開巢穴,單獨生活。
一般鳥類在冬天是不休眠的,夜鷹是極少數幾種已知休眠鳥之一。鳥類學家賈格茲首先發現了這一現象:夜鷹在食物缺乏的寒冷季節里,會自動進入休眠狀態。這時,它們的體溫從38℃降到20℃左右,呼吸變得非常微弱。
在哥倫比亞、厄瓜多和秘魯的沿海山地中,生活著夜鷹的近親——油鴟。它比夜鷹大,顏色跟夜鷹相似。據研究,油鴟跟貓頭鷹的親緣關係比夜鷹更近,它們也是夜行性鳥類。不過,油鴟跟它們的近親們在食性上有很大的區別,它們以油棕果為食。油鴟的嘴呈黃色,尖端有鉤,很適於啄食多肉的果實。每當黃昏降臨,大群的油鴟穿飛在樹林中,在棕櫚樹樹冠上啄食油棕果。由於它們長期食用一些含油量很大的植物果實,因而在皮下積存了厚厚一層黃色脂肪,它們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繁殖季節里,油鴟在岩洞中岩壁的凹窪處造巢,它們從嘴裡吐出一種粘液,將半消化的果肉粘在一起形成巢壁。
油鴟的幼鳥體內積存的油脂要比成鳥更豐富,印第安人很早就熟悉了這一情況。每年,當油鴟的繁殖季節到來時,印第安人都要在油鴟建巢的岩洞口聚會,舉行獨特的儀式,然後他們支起大鍋,架起旺火,將收集來的成千上萬隻油鴟幼鳥扔到鍋里煉油。據說這種油透明無味,長時間存放不變質。印第安人用這種油點燈並食用。1799年,德國自然學家亞歷山大。馮。漢甫爾德到委內瑞拉探險,他首先看到了印第安人熬煉油鴟幼鳥的情景。而後,他進入了委內瑞拉東北部的卡布里岩洞。在那裡,他採集到了第一隻油鴟標本。他還發現,油鴟聚集的山洞漆黑無比,一派陰森可怖的氣氛。在洞中,火把照耀之處鐘乳石林立,發出斑駁的螢光。洞壁上滲出涓涓細流,細流在洞底匯集,跟大量的油鴟糞形成奇特的鳥糞沼澤,不時散發出腐臭。油鴟在漆黑的岩洞裡飛行自如,在飛行時,它們還發出尖利的叫聲,這更增加了洞中恐怖的氣氛。繼漢甫爾德之後,很多自然學家和探險家先後探查了卡布里洞,但他們大多沒有什麼新的發現。直到1953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教授敦爾德。格里芬根據人們記述的情況提出:油鴟之所以能夠在漆黑的山洞中任意飛行,可能是因為它們具有跟蝙蝠相似的回聲定位的本領。由於格里芬曾在學生時代對蝙蝠作過長期的研究,所以他提出的這一論點被人認為是帶有傾向性的推測。一年以後,格里芬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跟委內瑞拉著名的鳥類學家小威廉。菲爾普斯一起前往卡布里山洞,進行了漢甫爾德之後又一次成就卓著的探險,他們攜帶了全套的研究儀器,其中有示波器、錄音機、變頻器、各種電子光源、高感光膠片等等。所有器材都是為了在微光下記錄並分析高頻聲波。他們沿用了研究蝙蝠的傳統方法:將捉住的油鴟塞住耳孔後再放掉。經過大量的試驗,油鴟的定位方式終於被揭示出來了。
在夜晚,油鴟飛行時發出尖利的叫聲,叫聲在山野間產生很大的回聲,油鴟就是憑藉這些回聲來確定食物、同伴及障礙物的方位。格里芬發現,如果將油鴟的耳道塞住,油鴟就只能在有光的條件下飛行,這跟蝙蝠是一樣的。
但跟蝙蝠不同的是,油鴟發出的聲波在人耳能聽到的範圍內,而蝙蝠發出的超音波人耳是聽不到的。另外,油鴟一般發出的噪叫聲的頻率在7000赫茲以下,而在黑洞中或遇到障礙物時,它們發出的聲音比普遍叫聲尖利,而且越接近障礙物,叫聲越尖,格里芬測定,這種尖叫聲的頻率在7000赫茲以上。
格里芬和菲爾普斯的發現,使油鴟名聲大振。1958年,委內瑞拉政府在卡布里岩洞建立了國家公園,並在岩洞內設定了完善的電子光源。從此以後,成千上萬的旅遊者慕名前來,親眼目睹這奇特的“帶雷達的鳥”。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油鴟是鳥類中唯一具有回聲定位功能的種類。但在最近,我國的鳥類學家在湖北神農架發現,一種跟油鴟毫無親緣關係的小鳥——短嘴金絲燕也可以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山洞中棲息、造巢和繁殖。於是,鳥類學家紛紛推測,短嘴金絲燕可能也具有回聲定位的本領。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們還不能對這種小鳥做進一步的研究,但願不久的將來,鳥類學家能夠揭開短嘴金絲燕的秘密。如果對短嘴金絲燕的推測成立,我國就會成為又一個擁有回聲定位鳥資源的國家。到那時,我國也會出現卡布里式的山洞,吸引中外遊客。
我國另一種常見的貓頭鷹是長耳鴞.它們明顯的特點是耳羽非常長,約有3厘米左右。這種貓頭鷹是典型的以捕鼠為生的種類。貓頭鷹有一種奇特的習性,它們把食物中不消化的部分都從嘴裡吐出來,因吐出來的東西是成團的,所以科學家稱它為食團,鳥類學家分析了1000個長耳鴞的食團後發現,長耳鴞的食物中97%是鼠類。在繁殖季節里,長耳鴞在幼雛沒有孵出前就大量捕捉老鼠,貯存起來。有人說長耳鴞嗜鼠成性,這是因為它們見鼠必殺,儘管有時它們殺死鼠後並不食用。由此看來,長耳鴞是一種極有用的益鳥。
雪鴞是生活在北極附近的一種貓頭鷹,它們也是捕鼠行家。雪鴞的主要食物是旅鼠。有趣的是,雪鴞產蛋的多少跟旅鼠的多少密切相關:旅鼠多的年份,它們產蛋也多。在旅鼠極其豐富的年份里,雪鴞的產蛋量要比平常多2倍(有時能產13枚);反之,在旅鼠缺乏的年份,雪??風趣他說,雪鴞生兒育女的多少要看它“胃口”的好壞。值得一提的是,雪綢跟其他貓頭鷹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它們慣於白天捕食。
鷹鴞跟雪鴞有相似的繁殖習性,它們也是隨著主要食物的多少來調整每年的產卵量。從外表看,鷹鴞更像鷹。
它們的臉盤很小,眼也不像其他貓頭鷹那樣向前集中,而且不論白天還是夜晚均能活動、捕食。但研究表明,它們是地道的貓頭鷹,所以人們給它起名叫鷹鴞.鷹鴞跟其他貓頭鷹一樣,也吐出含獸毛、鳥羽、骨胳等的食團。有人還看到過一個奇特的現象:一隻鷹鴞吞食了一條松鴞腿,但松鴞腿太長,這隻鷹鴞不能把腿全部吞進去。結果,鷹鴞就讓松鴞腳留在口外,待松鴞腿上的肌肉被消化掉以後,它又將腳連同未消化的腿骨吐了出來。
紅角鴞是廣泛分布在我國的一種小型貓頭鷹,它們的身長只有20厘米左右,比鵪鶉大不了多少。紅角鴞就是傳說中王剛美麗的妻子的化身。每年春夏,在山野叢林中,它那哀怨的叫聲隨夜風吹來給人一種淒涼感覺。紅角鴞頭上生育兩簇直立的耳羽,看上去像兩隻小角,紅角鴞也因而得名。紅角鴞全身羽毛呈紅褐色,胸、腹部發白,腳和嘴都是淡灰色。它們以毛羽等墊巢,卵是圓圓的,顏色純白,看去很像桌球。紅角鴞身體小,所以不太善於捕鼠,而主要以昆蟲為食,其中包括大量的蝗蟲、蛾類、甲蟲和蟬。因而紅角鴞也是非常有益的鳥。
最大的貓頭鷹是雕鴞.這種貓頭鷹體長近1米,體態魁梧。過去,雕鴞經常被人捕獲並拿到鳥市上去賣。在野生環境中,雕鴞除了捕食鼠類外,也能捕殺蛇類,而且兇猛程度不亞於鷹、雕。這種兇猛的貓頭鷹在人類的捕殺和對棲息地的大量破壞下已經很少見到了。
要不要保護貓頭鷹,目前已不存在爭論,因為人們已經認識它們對人類的益處。鳥類學家們發現,貓頭鷹的自然死亡率非常高。法國鳥類學家巴德維安在1972~1977年研究過1000對貓頭鷹的繁殖。他發現,貓頭鷹的幼雛之間有非常嚴重的同類相殘現象。每年,大約有2/3的貓頭鷹幼雛死於同類間的殘殺中,這種現象在食物缺乏的年份更多。其他國家的鳥類學家發現,每年大約有25%左右的成年貓頭鷹自然死亡。如果加上因吃被毒死的老鼠、被殺蟲劑殺死的昆蟲而死亡的數量,貓頭鷹的死亡率就更大。現在我們知道,貓頭鷹這種對人類極為有益的鳥是很脆弱的,它們太需要人類的保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