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鴟

油鴟

油鴟(學名:Steatornis caripensis )是夜鷹目油鴟科鳥類。南美洲的夜出鳥類,洞居,食果實,以油棕櫚果為主。是夜鷹目中唯一食果實的成員。油鴟體型較大,翼長,口裂較小,有面盤,尾扇形,腳極小,非常喧鬧。油鴟分布於從玻利維亞委內瑞拉的安第斯山麓的熱帶森林中,也見於巴拿馬特里尼達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油鴟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夜鷹目
  • 油鴟科
基本信息,物種概述,物種分布,分類,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相關知識,

基本信息

油鴟
油鴟
油鴟
油鴟
oilbird
拉丁文學名:Steatornis caripensis
英文名稱:Oilbird
亦作guacharo。

物種概述

南美洲的夜出鳥類,洞居,食果實,以油棕櫚果為主。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蓋亞那分布到玻利維亞夜鷹目(Caprimulgiformes)的一個歧異種類,屬油鴟科(Steatornithidae)。長約30公分(12吋)。尾扇形,翅長寬,暗紅褐色,有黑色橫斑和白色點斑。嘴強壯,末端鉤曲,嘴裂寬闊,周圍有長須,眼大而黑。在洞中像蝙蝠一樣用回聲定位法探路。在洞穴中棲息營巢,發聲頻率在人的聽力範圍內,發出陣陣急促聲音,叫聲快得驚人,每秒能多達250次,兼有悽厲的叫聲,令人毛骨悚然,故西班牙文名稱guacharo意為嚎哭者。夜間飛出覓食,一面盤旋,一面從樹上采果。在洞中高處突出部石塊上鋪設有機物,產2∼4枚白色卵。幼鳥在巢中由親鳥吐食餵養120天,直到體重達到成鳥重量的70∼100%。雛鳥的油無異味,印第安人用作烹調和點燈,俗名、學名均由此而來。

物種分布

油鴟分布於從玻利維亞委內瑞拉的安第斯山麓的熱帶森林中,也見於巴拿馬特里尼達

分類

有一種油鴟的拉丁學名是,Steatornis caripensis,是油鴟科(Steatornithidae)唯一的一種物種。

外形特徵

油鴟僅1屬1種,是夜行性食果鳥類,也是夜鷹中唯一食果實的成員。油鴟體型較大,翼長,口裂較小,有面盤,尾扇形,腳極小,非常喧鬧。

生活習性

哥倫比亞厄瓜多和秘魯的沿海山地中,生活著夜鷹的近親——油鴟。它比夜鷹大,顏色跟夜鷹相似。據研究,油鴟跟貓頭鷹的親緣關係比夜鷹更近,它們也是夜行性鳥類。不過,油鴟跟它們的近親們在食性上有很大的區別,它們以油棕果為食。油鴟的嘴呈黃色,尖端有鉤,很適於啄食多肉的果實。每當黃昏降臨,大群的油鴟穿飛在樹林中,在棕櫚樹樹冠上啄食油棕果。由於它們長期食用一些含油量很大的植物果實,因而在皮下積存了厚厚一層黃色脂肪,它們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生長繁殖

繁殖季節里,油鴟在岩洞中岩壁的凹窪處造巢,它們從嘴裡吐出一種粘液,將半消化的果肉粘在一起形成巢壁。油鴟的幼鳥體內積存的油脂要比成鳥更豐富,印第安人很早就熟悉了這一情況。每年,當油鴟的繁殖季節到來時,印第安人都要在油鴟建巢的岩洞口聚會,舉行獨特的儀式,然後他們支起大鍋,架起旺火,將收集來的成千上萬隻油鴟幼鳥扔到鍋里煉油。據說這種油透明無味,長時間存放不變質。印第安人用這種油點燈並食用。

相關知識

1799年,德國自然學家亞歷山大·馮·漢甫爾德到委內瑞拉探險,他首先看到了印第安人熬煉油鴟幼鳥的情景。而後,他進入了委內瑞拉東北部的卡布里岩洞。在那裡,他採集到了第一隻油鴟標本。他還發現,油鴟聚集的山洞漆黑無比,一派陰森可怖的氣氛。在洞中,火把照耀之處鐘乳石林立,發出斑駁的螢光。洞壁上滲出涓涓細流,細流在洞底匯集,跟大量的油鴟糞形成奇特的鳥糞沼澤,不時散發出腐臭。油鴟在漆黑的岩洞裡飛行自如,在飛行時,它們還發出尖利的叫聲,這更增加了洞中恐怖的氣氛。繼漢甫爾德之後,很多自然學家和探險家先後探查了卡布里洞,但他們大多沒有什麼新的發現。直到1953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教授敦爾德·格里芬根據人們記述的情況提出:油鴟之所以能夠在漆黑的山洞中任意飛行,可能是因為它們具有跟蝙蝠相似的回聲定位的本領。由於格里芬曾在學生時代對蝙蝠作過長期的研究,所以他提出的這一論點被人認為是帶有傾向性的推測。一年以後,格里芬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跟委內瑞拉著名的鳥類學家小威廉·菲爾普斯一起前往卡布里山洞,進行了漢甫爾德之後又一次成就卓著的探險,他們攜帶了全套的研究儀器,其中有示波器、錄音機、變頻器、各種電子光源、高感光膠片等等。所有器材都是為了在微光下記錄並分析高頻聲波。他們沿用了研究蝙蝠的傳統方法:將捉住的油鴟塞住耳孔後再放掉。經過大量的試驗,油鴟的定位方式終於被揭示出來了。
在夜晚,油鴟飛行時發出尖利的叫聲,叫聲在山野間產生很大的回聲,油鴟就是憑藉這些回聲來確定食物、同伴及障礙物的方位。格里芬發現,如果將油鴟的耳道塞住,油鴟就只能在有光的條件下飛行,這跟蝙蝠是一樣的。但跟蝙蝠不同的是,油鴟發出的聲波在人耳能聽到的範圍內,而蝙蝠發出的超音波人耳是聽不到的。另外,油鴟一般發出的噪叫聲的頻率在7000赫茲以下,而在黑洞中或遇到障礙物時,它們發出的聲音比普遍叫聲尖利,而且越接近障礙物,叫聲越尖,格里芬測定,這種尖叫聲的頻率在 7000赫茲以上。
格里芬和菲爾普斯的發現,使油鴟名聲大振。1958年,委內瑞拉政府在卡布里岩洞建立了國家公園,並在岩洞內設定了完善的電子光源。從此以後,成千上萬的旅遊者慕名前來,親眼目睹這奇特的“帶雷達的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