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鱒內臟真菌病

虹鱒內臟真菌病是虹鱒、紅大口大麻哈魚等魚種的內臟被蛙糞霉、異枝水霉、半知菌類等真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魚病。

中文名稱虹鱒內臟真菌病
英文名稱visceral mycosis of salmon
定  義由異枝水霉(Saprolegnia diclina)及半知菌類(Deuteromycetes)等真菌寄生虹鱒等鮭科魚類魚種體內引起的魚病。病魚腹部明顯膨大,消化道、肝、脾、腎、鰾、腹腔體壁內有大量真菌寄生,內臟器官肌肉壞死。
套用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水產生物病害及防治(二級學科)
病原,流行情況,症狀,診斷,防治方法,

病原

韓守謹(1993)報導,我國虹鱒魚種腸內寄生的真菌,菌絲很粗,直徑10-13微米,長250微米左右,最長的可達400微米以上,菌絲有分隔及分枝。分生孢子圓形,直徑15.6-16.3微米。厚垣接合孢子直徑33-36微米,在接合孢子形成過程中產生特有的鳥啄狀小細胞,在薩布羅瓊脂上,菌落中央隆起,形成明顯的放射狀皺褶,顏色由淡乳白色變為淡褐色,菌落中央破裂成粗糙的顆粒狀,屬蟲霉目、蛙糞霉屬。
日本在虹鱒、紅大口大麻哈魚等魚種腹腔內寄生的真菌,被鑑定為異枝水霉及半知菌類。半知菌類是指有性生殖階段尚未發現的真菌,對它們的生活史只知道一半或不完全知道。在上述魚種腹腔內寄生的半知菌類真菌,直徑4-12微米,具有分枝和隔的很細菌絲,種類尚未鑑定。

流行情況

我國遼寧省飼養的虹鱒魚種,及日本、美國飼養的虹鱒、紅大口大麻哈魚、銀大麻哈魚、大鱗大麻哈魚的魚種均有此病流行,死亡率高。

症狀

病魚的腹部明顯膨大,剖開魚腹,用顯微鏡檢查,可以看見消化道、肝臟、脾臟、腎臟、鰾、腹腔、體壁內有大量真菌寄生。我國至今只發現真菌寄生在虹鱒的消化道內,主要為腸道後部,近肛門處最密集;少數病魚在胃內也可檢出菌絲體。日本發現的異枝水霉,最早感染部位是胃的幽門處,菌絲在該處的肌層內大量繁殖,侵入胃黏膜層內的菌絲較少,一般黏膜層破壞不嚴重;也有的菌絲通過胃壁伸到腹腔內,大量繁殖,引起腹腔內出血、積水,腹腔內的菌絲集落大多出現在胃下部的周圍,菌絲甚至可侵入腹膜、骨骼肌以及皮膚,但幾乎沒有菌絲穿過活魚的皮膚而伸出魚體外,也很少有菌絲侵入肝臟、腎臟、脾臟、腸等處。半知菌類真菌最初感染處是鰾或胃賁門部附近的胃壁,侵入胃黏膜層的不多,伸入腹腔的菌絲常侵入肝臟、腎臟等內臟,甚至還侵入肌肉。菌絲在鰾內生長很旺盛,受菌絲侵襲的內臟器官、肌肉發生壞死、解體,本菌絲群落主要出現在胃前部附近的腹腔內。

診斷

根據症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再用顯微鏡檢查患處,如發現有大量真菌寄生,即可作出診斷。如要鑑定真菌的種類,則要進行分離培養。

防治方法

主要是進行預防,預防措施同鰓霉病。據韓守謹(1993)報導,蛙糞黴菌對制黴菌素及大黃敏感。在疾病早期,全池外潑水產保護神,同時內服制黴菌素藥飼(每千克飼料中加200萬-800萬單位制黴菌素)或大黃藥飼(每千克飼料中加大黃200-400克),1天餵2次,連餵7-10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