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綜合交通規劃(2021-2035年)

《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綜合交通規劃(2021-2035年)》於2023年8月28日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理委員會印發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綜合交通規劃(2021-2035年)》
  • 發布單位: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理委員會
發布通知,規劃全文,

發布通知

關於印發《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綜合交通規劃(2021-2035 年)》的通知
市有關部門,閔行區人民政府、長寧區人民政府、青浦區人民政府、嘉定區人民政府、上海地產集團:
現將《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綜合交通規劃 (2021-203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理委員會 上海市交通委員會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2023年8月28日

規劃全文

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綜合交通專項規劃(2021-2035年)
一、規劃背景
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以下簡稱“商務區”),總面積151.4平方公里(見圖1),包括長寧區的新涇鎮、程家橋街道,閔行區的新虹街道、華漕鎮、七寶鎮部分,青浦區的徐涇鎮、華新鎮部分,嘉定區的江橋鎮、真新街道部分。2021年2月,國務院批覆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明確了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作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核心承載區,主要承擔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國際貿易中心新平台和綜合交通樞紐等功能,商務區由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根據國家要求,商務區需要強化國際定位,彰顯開放優勢,著力提高綜合交通管理水平,著力提升服務長三角和聯通國際的能力,打造聯通國際國內綜合交通新門戶,以高水平協同開放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經過多年發展,商務區綜合交通體系已基本形成,但依然存在一些瓶頸問題:連結國際和服務長三角的能力仍有待增強;核心區軌道服務與國際一流CBD地區差距明顯;道路系統通達性不足,次支路網密度偏低;虹橋樞紐集散交通壓力持續增加;“最後一公里”交通問題突出。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交通運輸提出的新要求,回響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等國家戰略,落實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加快建設綜合交通體系,科學配置交通資源,更好地發揮交通引領作用,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理委員會組織編制了《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綜合交通專項規劃(2021-2035年)》,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綜合交通體系發展藍圖,以統籌協調商務區各類交通系統的功能布局和發展方向。
二、目標願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對接、深度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牢牢把握國際開放樞紐和進博會戰略機遇,以“強化國際定位、彰顯開放優勢、提升樞紐功能”為主線,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堅持以“路、站、網”為基底,突顯“智慧、綠色、創新”虹橋特色,堅持以內外聯動的綜合樞紐為引領,以綠色集約交通模式為主導,以多層次、立體化交通網路為依託,以智慧化、精細化交通管理為支撐,以協同高效的體制機制為保障,打造聯通國際國內綜合交通新門戶樞紐,服務“人、車、商”等巨大流量資源的配置需求,為打造國內大循環關鍵節點和國際國內雙循環的“彩虹橋”提供有力支撐。
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綜合交通規劃(2021-2035年)
圖1 規劃範圍示意圖
(二)規劃目標
至2035年,建成“開放暢達、立體融合、綠色便捷、智慧高效”的商務區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具體包括:
開放暢達的樞紐交通。最佳化拓展虹橋機場國際航運服務功能,提升與全球主要城市的連通性。依託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完善對外通道布局,實現“123”交通圈目標,即至長三角南北拓展帶城鎮1小時通達,至長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2小時可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
立體融合的交通網路。形成道路、軌道、公交等多層次網路立體互聯、多種交通方式融合發展的新格局,融入上海市域立體交通網路,實現商務區內道路網密度達到8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商務區內軌道交通服務水平,公交線網密度達到4公里/平方公里。
綠色便捷的交通服務。構建商務區綠色交通出行體系,實現公共運輸出行比例達到40%,虹橋樞紐軌道集疏運比例達到60%,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85%。推動建設商務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
智慧高效的交通管理。全面建成商務區一體化綜合交通平台,實現交通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數位化、樞紐交通出行智慧型化、綜合管理智慧化,推動商務區交通服務更便民、出行更高效。
(三)規劃布局
根據規劃目標,形成“1551”總體規劃布局。重點從提升樞紐集聚輻射能級、完善對外通道、構築內部交通系統網路和提高綜合交通管理水平等方面,聚焦“核心區功能提升,四個片區服務共進”,落實“規劃一張圖,設施一張網,運營一張表,管理一把尺”。
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綜合交通規劃(2021-2035年)
圖2 商務區交通系統規劃總體布局圖
“1”為一主四輔的樞紐體系。“一主”是虹橋綜合交通樞紐,重點強化國際國內門戶樞紐功能;“四輔”是構建四個片區級樞紐,形成“一片一樞紐”格局,分擔虹橋樞紐部分城市交通換乘和長三角毗鄰地區的城際服務,支撐地區開發。
“5”為五個方向內外聯繫通道。根據商務區區位空間特點,重點完善中心城、浦東樞紐-臨港新片區、南向拓展帶、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北向拓展帶等五個方向對外通道。
“5”為五個系統的區域交通網。結合商務區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規劃形成多層次軌道交通、高品質公交、高密度道路、立體化慢行、新型交通等五個系統的區域交通網。
“1”為一體化的智慧交通管理平台。推進交通設施數位化和交通管理智慧化,建設虹橋商務區綜合交通信息平台,提升商務區交通綜合管理水平。
三、構建“一主四輔”的樞紐體系
最佳化樞紐布局,規劃形成“一主四輔”的多層級樞紐體系,強化虹橋樞紐國際國內門戶樞紐功能,提升服務長三角和聯通國際的能力,形成“一片一樞紐”格局,支撐地區發展。
提升虹橋樞紐對外輻射力。積極拓展虹橋機場國際航運服務功能,與浦東國際機場錯位發展,促進商務區打造聯通國際國內門戶樞紐,發揮好進博溢出效應,進一步集聚國際企業和人才。同時,完善虹橋樞紐的城際服務功能,進一步拓展虹橋樞紐對外輻射能力。
形成“一片一樞紐”格局。圍繞軌道交通站點,在南虹橋、西虹橋、北虹橋、東虹橋四個片區建成四個片區級樞紐,以樞紐錨固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地區公交、慢行交通等方式,實現“軌道+公交+慢行”的網路融合和高效銜接。
四、構建“五向輻射”的內外聯繫通道
通過完善幹線鐵路通道、補強市域鐵路層次、推進高快速路功能提升和擴容等,形成商務區對外至中心城、浦東樞紐-臨港新片區、南向拓展帶、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北向拓展帶等五個方向的對外通道。實現商務區30分鐘可達中心城中央活動區、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示範區水鄉客廳;60分鐘可達臨港新片區、南向拓展帶及北向拓展主要城市、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主要城鎮;120分鐘可達長三角重點城市。
完善對外鐵路通道。在既有京滬高鐵、滬寧城際、滬昆高鐵等鐵路接入虹橋樞紐的基礎上,新增滬蘇湖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滬蘇嘉線(上海示範區線),提升商務區對外鐵路通道服務功能。
完善高快速路網布局及通道能力。依託G15公路嘉金段改造、外環西段交通功能提升等重大交通項目,完善商務區外圍的分流路網系統,提升滬寧、滬杭、滬湖等方向的高速公路通行能力。
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綜合交通規劃(2021-2035年)
圖3 五向輻射的對外通道規劃布局圖
五、構建“五個系統”的區域交通網
(一)構建多層次軌道交通系統
規劃形成涵蓋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多層次軌道交通系統網路,提高商務區軌道交通服務水平,虹橋樞紐軌道集疏運比例達到60%,40分鐘通達浦東機場。
規劃形成多向輻射的市域(郊)鐵路網路。市域(郊)鐵路主要服務商務區與南北向拓展帶等近滬縣市及市域新城、浦東地區等大範圍聯繫。強化機場聯絡線、嘉閔線等新建市域(郊)鐵路與全市市域(郊)鐵路網路的銜接,實現商務區對五個新城、南北轉型區等重點區域的全面輻射。
規劃形成“五橫三縱”城市軌道交通網路。城市軌道交通服務商務區與中心城及周邊集中城市化地區聯繫,兼顧商務區內部中長距離出行。加快推進13號線西延伸、2號線西延伸等軌道交通建設。研究提升商務區軌道交通服務水平。
(二)構築高品質公交系統
構築高品質公交系統,實現商務區內部任意兩點40分鐘可達,虹橋樞紐及核心區至各片區20分鐘可達,樞紐與會展間10分鐘可達。
規劃若干高頻次骨幹公交線路。骨幹公交主要承擔聯通四區,覆蓋次級客流走廊的服務功能,先行培育客流。結合商務區公交客流分布,規劃若干商務區高頻次骨幹公交線,串聯服務商務核心區、片區中心、熱點商圈、軌道站點、地區樞紐等客流區域。
開設若干特色定製公交線路。特色定製公交線路是通過站點、走向、服務時間及票價的動態調整,靈活的運營組織形式,滿足商務區特定人群需求或客流稀疏區域的特殊出行需求。優先在軌道交通服務薄弱地區試行開設若干特色定製公交線路。
(三)建設高密度道路系統
形成“層次清晰、功能合理、高效暢達”的高密度道路系統網路,分流過境交通、分離樞紐交通和商務區交通、高效服務會展交通,適應多元化的道路交通出行需求。
完善“四橫四縱”高快速路網路。重點完善高快速路網在商務區範圍的匝道布局,適度剝離樞紐交通與地區交通。繼續推進快速路節點改造—國家會展中心與虹橋樞紐間快速車行聯繫工程建設。
構建“十橫十縱”地面幹路網。通過打通區區對接道路,結合S20和G15功能提升貫通地面道路,構建東西貫通、南北聯通的“十橫十縱”地面幹路網路,提高地區交通通達性。
持續完善商務區區區對接道路。持續推進申長北路-金園一路、申昆路-金運路、天山西路等區區對接道路建設,加強片區間交通聯繫,提升路網連通性。
(四)搭建立體化慢行系統
搭建“人本化、全貫通、易識別”的立體化慢行系統網路,加強與城市公交網路、公共空間、城市功能肌理的有效銜接,增強商務區步行和腳踏車等慢行出行的可達性和安全性,煥發和激活商務區魅力和活力。
構建“東聯樞紐、西接會展”的核心區立體慢行網路。藉助西交平台抬升工程,結合既有中軸線等地下通道、濱河岸線的改造提升工作,構建交通樞紐立體複合慢行系統,完善樞紐、會展及商務核心區間的慢行通道,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力街區,構建宜人宜商暢行的步行空間。
打造5個慢行示範區。核心區突出立體慢行示範效應;東虹橋依託虹橋路歷史文化風貌區打造歷史文化慢行示範區,形成系統完善的觀覽網路和高品質的公共活動空間;南虹橋、西虹橋、北虹橋等地區中心、軌道車站及公交樞紐等重點區域,圍繞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創建功能複合活力街區,形成一體化設計的街道空間。
形成“九橫九縱”腳踏車通道。結合商務區文體公園布局、濱河道路與地區幹道系統等,形成“九橫九縱”的腳踏車通道,滿足部分腳踏車通勤出行需求和健身需求。
(五)鼓勵發展新型交通系統
探索嘗試智慧型手段引領的新型交通系統,滿足商務區功能發展所引發的一些特殊化、個性化的出行需求,以及解決四個片區待開發區域居民的個性化出行服務等。試點開通機場、火車站等樞紐快速到離商務核心區商辦區域的需求回響式交通系統。
六、構建“一體互聯”的綜合交通管理系統
(一)建設商務區綜合交通一體化平台
鼓勵交通系統數位化。鼓勵智慧交通新技術在虹橋商務區套用與推廣,鼓勵智慧交通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推動虹橋樞紐、會展中心、商務核心區及四個片區交通設施數位化和交通管理智慧化。
建設商務區綜合交通信息平台。探索與長三角區域特別是南、北向拓展帶城市實現數據共享、信息互通,加強與上海市域範圍的綜合交通數據緊密銜接,推動綜合交通信息的跨區域、跨部門融合發展。
(二)加強停車、貨運等系統的智慧化精細化管理
完善以需求管理為導向的靜態交通政策。遵循“系統化、差別化”原則,按照停車分區發展策略,在認真執行《建築工程交通設計及停車庫場設定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最佳化商務區停車配建標準,適度滿足居住基本停車需求,合理控制核心區商業、辦公等出行停車需求。
加強樞紐會展等重點地區停車保障。構建虹橋樞紐、會展中心、商務核心區的共享停車機制,實現虹橋樞紐、會展中心、商務核心區停車聯動誘導與泊位共享。研究完善停車、貨運等交通管理政策。推動完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配套停車場(含貨運輪候區)建設,釋放周邊社會客車停車泊位用於大型展會貨運停車場需求,建立會展停車保障長效機制。
加強貨運系統的精細化管理。加強商務區內部貨運交通組織體系建設,構建由G2、S26、G15、S20等高速公路和崧澤大道、北青公路、滬青平公路、華徐公路、華翔路等地面主要道路構成的商務區道路貨運通道,保障國家會展中心展會貨運、虹橋機場航空貨運的快速集散需求,提升商務區貨運組織效率。結合商務區的發展實際,研究最佳化完善貨運車輛通行管理政策,降低貨運交通對城市交通的干擾。
(三)健全商務區應急保障和聯動管理系統
加強樞紐、會展與商務核心區的一體化聯動管理。完善虹橋樞紐大客流應急保障,強化虹橋樞紐大客流期間鐵路、航空等對外交通預警功能,提升市內軌道、公交、出租等交通集散能力。加強國家會展中心交通保障,完善國家會展中心大型會展期間交通保障等級研判、交通運行狀態監控及預警機制。
七、實施保障
強化組織協調。強化商務區管委會的統籌協調作用,發揮相關區和功能性國企的主體作用,形成合力。由管委會牽頭,會同四區共同編制商務區各類專項規劃。
強化規劃銜接。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及相關各區規劃的銜接,以綜合交通為引領,在系統規劃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對專項實施的統籌協調,重點項目在空間規劃中予以預控。
強化要素支撐。保證各類交通設施的合理用地,確保資金作為交通發展的基本保障,努力爭取相關部門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支持。建立市區兩級共同投入機制,探索設立市和四區共同出資的商務區投資開發基金,統籌用於商務區開發建設。
強化實施管理。落實各項任務的主體責任部門,建立規劃實施動態監測、定期評估和及時維護制度,實施年度評估、五年評估和重點領域專項評估,規劃核心指標納入考核評價體系。探索引入第三方評估,開展年度跟蹤監測和中期評估,推進科學決策和有效執行。
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綜合交通規劃(2021-2035年)
檔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