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腐生草本,地下具珊瑚狀根狀莖或肉質塊莖。莖直立,有節,肉質,無綠葉,通常黃褐色,疏被鱗片狀鞘。總狀花序頂生,具數朵或多數花;花苞片較小;子房膨大;花常多少下垂;萼片與花瓣相似,離生,有時多少靠合;唇瓣較寬闊,3裂或不裂,肉質,凹陷,基部具寬大的距;唇盤上常有帶疣狀突起的縱脊或褶片;蕊柱短,無蕊柱足;花葯向前俯傾,肉質;花粉團2個,有裂隙,鬆散的粒粉質,由小團塊組成,各具1個纖細的花粉團柄和1個共同的粘盤;柱頭生於蕊柱前方近基部處;蕊喙較小。
本屬模式種: Epipogium aphyllum (F. W. Schmidt) Sw. (Orchis aphyllum F.W. Schmidt)
種類分布 全屬僅2種,分布於歐洲、亞洲溫帶與熱帶地區、大洋洲與非洲熱帶地區,中國均分布。
下屬物種 虎舌蘭 Epipogium roseum (D. Don) Lindl.
植株高(15-)20-45厘米,地下具塊莖;塊莖狹橢圓形或近橢圓形,長2-5厘米,直徑0.7-2厘米,肉質,橫臥。莖直立,白色,肉質,無綠葉,具4-8枚鞘;鞘白色,膜質,抱莖,長7-13毫米。總狀花序頂生,具6-16朵花;花苞片膜質,卵狀披針形,長7-12毫米,寬5-7毫米;花梗纖細,長3-7毫米;子房長5-7毫米;花白色,不甚張開,下垂;萼片線狀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8-11毫米,寬2-3毫米,先端近急尖;花瓣與萼片相似,常略短而寬於萼片;唇瓣凹陷,不裂,卵狀橢圓形,略長於萼片,一般長8-12毫米,唇盤上常有2條密生小疣的縱脊,較少縱脊不明顯;距圓筒狀,長3-4.5毫米,寬1.2-1.8毫米,明顯短於唇瓣;蕊柱短而粗,長2.5-3.5毫米;花葯近球形。蒴果寬橢圓形,長5-7毫米,寬約5毫米。花果期4-6月。
虎舌蘭屬 產台灣、廣東(英德、乳源)、海南、雲南南部至東南部(勐臘、金平、西疇)和西藏東南部(察隅)。生於林下或溝谷邊蔭蔽處,海拔500-1600米。越南、寮國、泰國、印度、尼泊爾、錫金、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以及大洋洲和非洲熱帶地區也有分布。
裂唇虎舌蘭 Epipogium aphyllum (F. W. Schmidt) Sw.
植株高10-30厘米,地下具分枝的、珊瑚狀的根狀莖。莖直立,淡褐色,肉質,無綠葉,具數枚膜質鞘;鞘抱莖,長5-9毫米。總狀花序頂生,具2-6朵花;花苞片狹卵狀長圓形,長6-8毫米;花梗纖細,長3-5毫米;子房膨大,長3-5毫米;花黃色而帶粉紅色或淡紫色暈,多少下垂;萼片披針形或狹長圓狀披針形,長1.2-1.8厘米,寬2-3毫米,先端鈍;花瓣與萼片相似,常略寬於萼片;唇瓣近基部3裂;側裂片直立,近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3.5毫米,寬約3毫米;中裂片卵狀橢圓形,凹陷,長8-10毫米,寬6-7毫米,先端急尖,邊緣近全緣並多少內卷,內面常有4-6條紫紅色的縱脊,縱脊皺波狀;距粗大,長5-8毫米,寬4-5毫米,末端渾圓;蕊柱粗短,長6-7毫米。花期8-9月。
裂唇虎舌蘭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山西(五台山)、甘肅南部、新疆(布爾津)、四川西北部(汶川、道孚、馬爾康)、雲南西北部(貢山)和西藏東南部(米林、窮結、察瓦龍)。生於林下、岩隙或苔蘚叢生之地,海拔1200-3600米,但在東北與內蒙古海拔可降低至1200米。錫金、印度西北部、克什米爾、日本、朝鮮半島、西伯利亞至歐洲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花形奇特,可用於花壇、花境及林下地面的綠化。
保護概況 裂唇虎舌蘭在東北為單種屬植物、由於常年被濫據亂挖,用作科學實驗材料,再加上生活環境遭到破壞,野生種群面積急劇減少,分布區域十分獲窄。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討論稿)中定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在《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中定為近危種(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