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節

虎節

雙柏縣小麥地沖一代的彝族,農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過虎節,彝語稱為“羅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於村後祭拜土主後,經巫師占卜擇出8人。這8人披上畫有虎斑紋的披氈,臉、腳、手上繪上虎紋,化妝為虎,在黑虎頭率領下跳各種模擬生產、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為各家各戶驅鬼除祟,彝族語稱為“羅麻乃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虎節
  • 拼音:hǔ jié
  • 注音:ㄏㄨˇ ㄐㄧㄝ ˊ
  • 出處:《周禮·地官·掌節》
起源,虎舞,詞語解釋,文物,

起源

居住在雙柏縣小麥地沖一代的彝族屬羅羅濮支系,自稱“阿羅”。據說阿羅人的祖選居住再生山密林中,常被豺豹蟒蛇驚擾,阿羅人防不勝防。後來阿羅人把獵到的虎皮剝下來,套在身上跳起“虎舞”,以守衛寨子,並表示阿羅人都像虎一樣勇猛,不懼怕任何邪惡,阿羅人得到動物之王的守護,寨子安寧了,莊稼有了好收成,牛羊也平安了,寨子中出現一片吉祥景象。從此他們就把跳虎作為節日固定下來,並伴以樂曲和大鑼笙,使之更生動活躍。

虎舞

虎舞(又稱老虎笙)從正月初八開始,每日增一虎(伊始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執以“崩咚”鈴的長者作前導(也稱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紋,披虎皮。如一時難得眾多虎皮,就用氈子代替。跳虎節時,前村戶戶敬香供“虎神”,每戶從門前到屋裡都要跳一場虎舞,以驅邪除祟,求虎神守衛。夜晚,田間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繞寨而舞。15隻虎都出場後,雌雄老小一應俱全(喻後又來著)全村為來日的興旺景象擺酒慶祝,狂歡一夜。 彝族虎節屬虎圖騰的遺風,作為民族民間活動,跳虎笙受到民眾喜愛。

詞語解釋

【名稱】:虎節
詳細解釋
釋義:(1). 周 代山國使者出行時所持的符節。
【出處】:《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 鄭玄 註:“使節,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諸侯,行道所執之信也,土,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澤多龍,以金為節鑄象焉。” 孫詒讓 正義引 江永 曰:“此即小行人之虎、人、龍節,列國之使,各用其虎、人、龍節,以為行道之信。觀其用虎節,知其自山國而來,人、龍亦然。”
釋義:(2).泛指符節
【出處】:唐 顏真卿贈僧皎然》詩:“龍池護清激,虎節到深邃。”
【示例】:宋 王安石送鄆州知府宋諫議》詩:“首路龍旗盛,提封虎節嚴。賜衣纏紫艾,衛甲綴朱綅。” 清 汪懋麟 《送舟次二兄冊封琉球》詩:“稽顙請封聖人喜,虎節特令儒臣持。”

文物

節,是古代用於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是我國古代使者所持的憑證。目前我國已出土的節有:管形節、龍節、虎節等。這些節多出土於湖南、湖北、安徽等楚文化區域。
虎節虎節
這件虎節長19厘米,最高11.6厘米,最厚1.2厘米。
它用青銅鑄成扁平板的老虎的形狀,虎成蹲踞之勢,虎口大張,尾部彎曲成“8”字形。虎身上的斑紋鑄有彎葉形淺凹槽,內貼金箔片,雙面共用60片。虎眼、虎耳均由細金片勾勒出。
在虎節的正面有錯金的銘文“王命命車途”,從銘文可知,它是一件調動車馬的信符。
南越王墓出土的這件虎節,從文字、紋飾等方面看,與楚文化有淵源關係。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錯金虎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