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獅耳山(原名虎窟山)
- 地理位置:山東平陰縣東阿鎮西2公里的范莊村南
- 別名:虎窟山
- 海拔:250米
地理環境,文化活動,主要景點,虎窟禪洞,奉國寺,地圖信息,
地理環境
從山會會場沿著盤路再往上走,可看到虎窟禪寺。虎窟禪寺坐落在獅耳山主峰北麓崖下,南依山崖,北西兩側用石砌堰墊成平台。寺門為一石砌三間二層建築,北側高約8米,突然陡立,令人竦然。底層中間為進觀通道,迎面的石壁上書有“觀音堂”,進入觀內由西側繞上平台。山門的二層為虎窟書屋,傳為明朝進士趙邦彥讀書處。與書屋相對是圓通殿,坐南向北,東西三間,灰瓦覆頂,脊上飾雕磚螭吻、禽獸等。殿內有三尊石雕觀音坐在蓮花台上。面容較瘦而眉眼慈祥,造型精美衣紋飄動,另有2尊戴冠赤足著長袍的立體石雕像,立於觀音像前。初步認定為宋代石雕。宋代石雕造像在縣內較少出現。當地人說是由山下的觀音堂移來。
文化活動
此處清幽奇絕,風景殊佳。沿虎窟山北面向上攀登,便來到一處約4000平方米的平台廣場,是獅耳山山會會場。廣場北側有戲台、戲樓。每逢古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山會,看戲趕山會,登山者接踵而至,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主要景點
虎窟禪洞
圓通殿南的石崖下有虎窟禪洞,洞口西向,深25米,是自然形成的溶洞,傳說白虎即得自此洞。山洞外樹木蔥鬱蒼翠,風聲颯颯,不秋而寒。洞內有清末瀚林朱名火炤詩刻。洞口西的石壁上有明嘉靖十年邑人劉澤沛、陳琨撰刻的摩崖石刻,曰“雲門柏”。風雨剝蝕,字跡較難辨認。觀西的石崖下有兩泉池:一曰“白虎泉”,水自石縫中流出,流入在石崖上鑿出的長方形水池。一曰槐底泉。
寺東50米山崖下有兩處天然溶洞,近觀一洞曰老君洞,傳說有道姑在洞中修練而成仙得名。此洞向東10餘米,又有一洞,曰三教洞,洞口的石壁上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題刻的詩文:“山腰禪閣俯人群,亂石虛中噴白雲。……”
由八仙洞下沿小徑東行約30米的山崖間,有一個直徑約0.6米的天然石洞,洞口北向,表面光滑。洞深約3米,進深2米後,洞逐漸細小,深不可測。最奇的是蹲在洞內,可聽到咚咚的聲音由洞裡發出,似水擊石,又如敲擊石磬,一聲跟著一聲,經久不息。東阿古八景之一的“虎窟秋風”即出於此。
奉國寺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平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