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虎掌草
- 拉丁學名:Radix Anemones Rivularis
- 別稱:溪畔銀蓮花、見風青、見風藍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科:毛茛科
- 屬:銀蓮花屬
- 種:草玉梅
- 分布區域:甘肅西南部、青海東南部、湖北西南部、廣西西部、四川等地區
- 古籍考證:出自《滇南本草》
- 炮製方法:切段、備用
- 藥用部位:根或全草
別稱,形態特徵,地理分布,採收加工,主要價值,藥用價值,藥理作用,藥材性狀,化學成分,用量用法,鑑別方法,相關選方,
別稱
虎掌草又名草玉梅(植物名實圖考)、白花舌頭草、漢虎掌、見風青、見風黃(雲南),五倍葉(廣西)。
形態特徵
植株高(10-)15-65厘米。根狀莖木質,垂直或稍斜,粗0.8-1.4厘米。基生葉3-5,有長柄;葉片腎狀五角形,長(1.6-) 2.5-7.5厘米,寬(2-) 4.5-14厘米,三全裂,中全裂片寬菱形或菱狀卵形,有時寬卵形,寬(0.7)2.2-7厘米,三深裂,深裂片上部有少數小裂片和牙齒,側全裂片不等二深裂,兩面都有糙伏毛;葉柄長(3-)5-22厘米,有白色柔毛,基部有短鞘。花葶1(-3),直立;聚傘花序長(4-)10-30厘米,(1-)2-3回分枝;苞片3(-4),有柄,近等大,長(2.2-)3.2-9厘米,似基生葉,寬菱形,三裂近基部,一回裂片多少細裂,柄扁平,膜質,長0.7-1.5厘米,寬4-6毫米;花直徑(1.3-)2- 3厘米;萼片(6-)7-8(-10),白色,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0.6-)0.9-1.4厘米,寬(3.5-) 5-10毫米,外面有疏柔毛,頂端密被短柔毛;雄蕊長約為萼片之半,花葯橢圓形,花絲絲形;心皮30-60,無毛,子房狹長圓形,有拳卷的花柱。瘦果狹卵球形,稍扁,長7-8毫米,宿存花柱鉤狀彎曲。5月至8月開花。
地理分布
虎掌草常生於海拔850m~4900m或者900m~3000m的山地草坡、溪旁或湖旁濕地,林緣。分布於甘肅西南部、青海東南部、湖北西南部、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南部及東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斯里蘭卡亦有。
採收加工
藥用根、全草。夏季采葉,秋季挖根。根橫斷面有黃、白、粉紅三色,均可入藥,以黃色者為佳。采後洗淨,切片,曬於備用。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④《貴州草藥》:清熱解毒,化瘀鎮痛。
⑥《雲南中草藥選》:消炎止痛,疏肝利膽,舒筋活絡。
藥理作用
1、止咳作用:小鼠服虎掌草內酯有明顯止咳作用(吸入二氧化硫引咳法)
藥材性狀
虎掌草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略彎曲,偶有分枝或扭曲,外皮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具不規則的縱皺紋,頭部稍增大,具殘存莖及葉基的痕跡。質堅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綠色。氣微,味微苦。以粗壯,堅實,無鬚根者為佳。
化學成分
用量用法
內服:煎湯,2~3錢(鮮者0.5~1兩)或浸酒。
外用: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或煎湯含漱。
鑑別方法
理化鑑別
(1)取虎掌草粉末4g,加水20ml,置熱水浴中浸漬20-30min,濾過。取濾液5ml,置試管中,振搖1min,發生持久性的蜂窩狀泡沫,再加鹼或醋酸鉛試液2-3滴,有類白色沉澱生成。
(2)取虎掌草粉末2g,加70%乙醇5ml,溫浸10-20min,濾過。取濾液2ml,加70%鹽酸羥胺的甲醇溶液4-5滴,再加10%氫氧化鉀的甲醇溶液2-3滴,置水浴上加熱數分鐘,冷卻後加稀鹽酸調節至pH3-4,再加1%三氯化鐵的乙醇溶液2-4滴,顯橙紅色至紫紅色。
性狀鑑別
(1)虎掌草:根長圓柱形或類長圓錐形,稍彎曲,有的扭曲或分枝,長5-12cm,直徑2-3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具不規則的裂紋及皺紋。根頭部略膨大,有殘留的葉基、莖痕及灰白色絨毛,並不許多呈纖維狀的葉跡維管束及纖維束。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綠色。氣微,味微苦。
(2)小花虎掌草:根較上者粗壯,圓錐形,長右達20cm左右,近尾端有分枝。
顯微鑑別
相關選方
②治喉炎:虎掌草全草三至五錢,煎水含漱。(《雲南中草藥選》)
④治無名腫毒:虎掌草根炕乾研末,調醋搽患處。(《貴州草藥》)
⑤治風濕痛:見風青五錢,加酒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