虉

虉草(學名:Phalaris arundinacea L.)禾本科虉草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於林下、潮濕草地或水濕處,我國分布廣泛。嫩時可作飼料,稈可用來紡織器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虉草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亞科:早熟禾亞科
  • :虉草族
  • :虉草屬
漢字,部首與筆劃,編碼,基本釋義,植物,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地理分布,古籍解釋,

漢字

虉yì

部首與筆劃

簡體部首:艹,部外筆畫:21,總筆畫:24
繁體部首:艸,部外筆畫:21,總筆畫:27

編碼

五筆86&98:AGKO
倉頡:TMBF
鄭碼:EALR
筆順編號:122125125431232511154444
四角號碼:442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649

基本釋義

盤龍參,古稱“綬草”。

植物

虉草 yìcǎo (英文ribbon grass)
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條形,圓錐花序。嫩時可作飼料,稈可用來紡織器物。也叫“虉”。

形態特徵

原變種
多年生,有根莖。稈通常單生或少數叢生,高60-140厘米,有6-8節。葉鞘無毛,下部者長於而上部者短於節間;葉舌薄膜質,長2-3毫米;葉片扁平,幼嫩時微粗糙,長6-30厘米,寬1-1.8厘米。圓錐花序緊密狹窄,長8-15厘米,分枝直向上舉,密生小穗;小穗長4-5毫米,無毛或有微毛;穎沿脊上粗糙,上部有極狹的翼;孕花外稃寬披針形,長3-4毫米,上部有柔毛;內稃舟形,背具1脊,脊的兩側疏生柔毛;花葯長2-2.5毫米;不孕外稃2枚,退化為線形,具柔毛。花果期6-8月。
  
變種
絲帶草(變種)
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葉片扁平,綠色而有白色條紋間於其中,柔軟而似絲帶。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75-3200米的林下、潮濕草地或水濕處。

地理分布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甘肅、新疆、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四川。

古籍解釋

《唐韻》五革切,音㣂。小草。《爾雅·釋草》虉綬。《注》小草,有雜色似綬。
《廣韻》五歷切,音鷁。義同。《集韻》或作𧄷、𧅖。《玉篇》亦作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