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火

蘸火

蘸火是淬火的通稱。指把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然後浸入冷卻劑(油、水等)急速冷卻,目的是增加硬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蘸火
  • 別名:淬火
  • 目的:增加硬度
  • 說明:是最重要的熱處理工藝之一
摘要,前言,古今字,分析,假借現象,讀音,字形,字義,結論,

摘要

“蘸火”是淬火工藝的俗稱。本文在大量的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從中國文字學原理出發,從字形、字音、字義上詳細分析了“蘸火”及其相關辭彙,最終得出“蘸火”為假借詞的結論。

前言

淬火是最重要的熱處理工藝之一,它是具有標誌性的熱處理工藝。然而,令所有從業人員迷惑不解的是無論在沿海還是內地,南方還是北方,在科技人員和工人師傅中,它總被稱為“蘸火”。在專業文獻上,人們寫的是淬火,而讀起來又稱“蘸火”。“蘸火”已成為專業口頭交流的習用詞,但文獻中又看不到它的存在。也就是說,淬火是標準詞,人們不讀它,“蘸火”是常用詞,人們卻不寫它,這是我國文字中不多見的現象。
“蘸火”作為一個專業辭彙,已被收錄到許多大辭典中,甚至也出現在電腦漢字詞庫之中。然而,這個詞的定義、性質以及它與其它相關辭彙的關係,這些都不甚明了。為此,本文分析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從文字學的角度出發,對“蘸火”一詞進行詳細的分析。

古今字

“蘸火”是俗詞[1],與俗詞相對的是正詞。“蘸火”的正詞是淬火,是規範的文字形式,它表示“將高溫的物體急速冷卻的工藝”。淬火這一辭彙的中心字是“淬”,在《說文解字》[2]中,許慎將其解釋為“滅火器也,從水卒聲”,這是不符合漢字形義規律的。因為從字形上看,淬是由“水”與“卒”組成的,直接的意思是“水消失”。那么為何許氏稱之為“滅火器”呢?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對此進一步作說明:“滅火器者,蓋以器盛水,濡火使滅,其器謂之淬,”這實際上還未能解釋明白,後來,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中又進一步地說明:“淬,貯火以淬刃之器,其實蔯,淬同字”。也就是淬的古字是蔯,淬是古今字。“蔯”是由“火”和“卒”構成的,明顯地表示出“滅火”的意見。從字形上看,“蔯火”比“淬火”更能表達“蘸火”工藝。至於為何會出現“淬”與“蔯”相通的現象,大概與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指出的“水與火合為蔯”有關,鑒於沒有現成的從水從火從卒的字,則只好採用“卒”或“淬”字了。
根據考古發現,淬火工藝至遲出現在春秋晚期[3],司馬遷寫史記時在漢代,選擇表“滅火”的“蔯”字,也許這是他所能找到最貼切的字彙。《史記*天官書》也是被認為最早的有關淬火工藝的文字記載。

分析

“蘸火”一詞的中心字是“蘸”,“蘸”屬“莊陷切,斬去聲”[2]有投物入水或沒入水中的意思。《楚辭*大招》中有“魂乎無東,湯谷?只”,漢王逸註:“或曰:?,水蘸之貌”,洪興祖補註曰:“蘸,沒也”。《庾信鏡賦》有“朱開錦翕黛蘸油檀麗地而生也”。唐*韓愈《題於客莊詩》有“榆夾車前蓋地皮、牆薇蘸水荀穿籬”詩句,《三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回中有“蘸些唾沫在桌上寫字”。縱觀“蘸”字用法,可以認為“蘸”字表示“物體在液體中放置後取出”。《新華字典》的解釋就更為準確,即“在汁液或粉末中沾一下拿出來”[4]。用這個字來表示淬火,從字義上看是不貼切的,因為對懂行的科技工作者來說,淬火必須要有較快的速度和在冷卻劑中放置一定時間的要求,這用“蘸”字是完全表示不出來的,另外,從字形上看,“蘸”字與水與火無關,徐慎在《說文解字》中也未弄明白,這個字為何從草,他提出:“蘸,以物投水,此蓋俗語,從草未詳”。也就是說“蘸”做“投水”解也屬於非正式的用法,而且為何又從草,也是未知數。綜上所述,“蘸”字無論從字形還是字義,都不太適合用來描述淬火工藝。這也許也是專業人員一直不願意在文字上採用“蘸火”一詞的原因吧。
那么究竟這種屬於不正式用法的詞何時被編入辭典的呢?筆者系統地查閱了我國古代、近代和現代的辭典,發現在80年代中以前的重要的字、詞工具書[5~17]中均未收錄這一辭彙,其中包括經典的字書《說文解字》,經典的字典《康熙字典》,收錄辭彙最多的《大漢和辭典》和《中文大詞典》等,此後出版的大辭典[18~22]中多收錄了這一辭彙,其中包括《新華字典》、《古今漢語實用詞典》、《語言大典》、《當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辭海》、《三角號碼字典》等,word?97漢文字型檔中也收錄了這個詞,但很多的常用詞詞典中尚未將此詞收錄。由此可見,“蘸火”屬冷僻詞,儘管這一辭彙在口語上已廣為採用,但文字上出現很少,因此仍屬冷僻詞。其次“蘸火”又屬現代詞,在早期出版的辭典中均未收錄,只是在我國解放後文字改革以後出現的辭彙。

假借現象

“蘸火”屬現代詞,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蘸火”作為口頭表達不可能是最近才有的,因為根據淬火這類對性能改變起重大作用的工藝,在歷史上都是以口頭傳授為主,是保密性極強的技藝。它一般是從發明開始就有一種比較固定的口頭表達形式,並一直流傳下去。淬火工藝發明於春秋時期,兩千多年來,極有可能一直被人們稱為“蘸火”。那么在“蘸火”這一新詞確立之前,難道一直沒有相應的文字形式嗎?根據漢字文字學原理[23],這種可能性極小。如有文字形式,文字形式又是什麼呢?問題實際上就是尋找“蘸火”的本詞。
尋找口頭語“蘸火”的文字形式,應該考慮以下幾種可能:①“淬”是多音字,有“蘸”字讀音;②“淬”字的方言讀作“蘸”;③“蘸”的同音字中有表示“淬”的文字。
要排除前兩種可能性需作大量的研究對比工作,因為我國地域遼闊,方言很多,古代到現代音變的情況也不少,好在我國已出版了許多可資比較分析的有關古音和方言的辭典[24~29],再加上“淬”字為“卒”聲,不太可能出現斬聲的“蘸”字。此外,“淬”字和“蘸”字的聲母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可以作出基本不存在前兩種可能性的判斷。最後就是有關“蘸”音對應著另一文字的可能性了。所幸這個字很快就查到了,即“湛”字。以下對這個字的音、形、義進行分析。

讀音

“湛”字有多個音,但其基本的讀音是宅減切(zhàn huǒ),與“蘸”字的莊陷切相近,在文字改革時二者並為一個音,也就是在現在字典中這兩字的讀音相同。

字形

“湛”的字形是由水和甚組成的,與水有關。“甚”表漫過之意,這似乎與火毫無關係。但是,如果我們查找“湛”的古字,就會發現,其與火有關[30,31]。“湛”的古字為“ ”,不僅有水,也有火,其中還有“?”。進一步查找古字典,發現“?”為“匿”,表示容器。根據漢文組字規律[32],可以認為古“湛”字表示的是“在裝有許多燃燒或燒紅物質的容器中用水澆之、濡之的意思。”如果燒紅物質是鋼鐵件,那么這就是淬火。因此,從字形上看就是我們要找的字。有趣的是,這個字有水有火,倒是更符合司馬遷所說的“水與火合為蔯”之意,即比“蔯”字更能表示淬火。

字義

“湛”的本義為深,引申義有投入水的意思。如《漢書*五行志中讓》中有“王子晁以成周之寶圭湛於河”,《程史》中有“與其子相泣,自湛於湖”,在表明快速入水方面與“淬”字同。有趣的是“淬”字不僅有淬火或滅火之意,也有冷態投入水的用法。如《西遊記》[3]中有“這個呆子,一個猛子,淬將一去”,可見“湛”與“淬”在這一層意思上是相通的。
從音、形、義分析上看,“湛”字完全可以取代“蘸”,甚至比“蘸”字更能表現淬火工藝,而且“湛火”這個詞在文獻上也出現過,如趙樹理[34]在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三里灣》中曾用過“錠鐵……只要打個尖,湛一湛火就可用”。很顯然“湛火”即是“蘸火”的本詞。
“蘸火”的出現是由於漢字的假借現象,即把具有相近意義和相似讀音的字用以取代本字的現象,也就是取同音的“蘸”字藉以代替有投水之意的“湛”字。不僅如此,還出現了假借詞成為習用詞的狀況,這種情況在漢字中也是常見的現象[35]。如“元來”一詞用於表示初始就有的狀態,“元”是元始的意思,後來“元”被“原”取代,最後“原來”成為了正詞和習用詞。本文討論的“蘸”取代“湛”成為習用詞,可能與不太了解熱處理專業的文字改革委員會的文字學家有關。當然,對這種囿於口授、極為保密的技藝,這個結果可能是難免的。

結論

(1) “蘸火”的正詞是淬火,淬火的古詞為蔯火,本義是滅火,引申義是淬火。
(2) “蘸火”是冷僻詞,屬於現代詞,是文字改革後出現的產物,“蘸”字本義與淬火無關。
(3) “蘸火”本詞為“湛火”,“湛”字讀音同“蘸”,而其字形又與水、火有關,符合“水與火合為蔯”之意,字義與“淬火”相通。“湛火”為本詞,“蘸火”則為假借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