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通訓定聲

說文通訓定聲

《說文通訓定聲》是清人朱駿聲編寫,該書是一部按古韻部改編《說文解字》的書。全書以諧聲聲符為綱,按音分別歸屬古韻十八部。同從一聲符孳衍的字都聯綴在一起,秩然有序。每字之下,先釋《說文》本訓,引群書古注為證,即所謂說文;次陳述字的引伸義和因文字假借而產生的假借義,即所謂通訓;最後舉出上古韻文中的用韻來證明古音,凡同韻相押叫做古韻,鄰韻相押叫做轉音,闡明字音,即所謂定聲。這3部分的主要部分是通訓,對研究詞義的發展和轉變大有幫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說文通訓定聲
  • 朝代:清
  • 作者朱駿聲
  • 卷數:18卷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說文通訓定聲,清人朱駿聲著。是清代訓詁學名著,凡18卷,按上古韻部改編《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而成,是清代《說文》研究的代表作之一。《說文通訓定聲》不按文字形體編排,而以古韻分類,把《說文解字》的540部全部拆散,分解出形聲字聲符1137個(朱氏稱為“聲母”),然後把聲符歸納成十八大類,這就是他的古韻十八部。十八部的韻目代表字都采自《周易》卦名:豐、升、臨、謙、頤、孚、小、需、豫、隨、解、履、泰、乾、屯、坤、鼎、壯。全書以十八部為大系統,每部之內又以形聲字為系統,同聲符的字排在一起。全書每字下的內容由“說文”、“通訓”、“定聲”三大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以《說文解字》為基礎,但並沒有完全照搬《說文》,多收了一些《說文》沒收的字,而且調理增補了一些解說。本書的“說文”是說解文字的形體和意義的意思。如“犬”字,《說文解字》中是一個象形字,引孔子的話說:“視犬之字如畫狗也。”朱駿聲增加解釋語“橫視之也”,告訴這個字橫著看才象狗的形象。這一部分有時還講“別義”,“別義”就是另一個本義,即《說文解字》的“一曰”。這部分中還引用了大量書證,書證來自經書、諸子百家、文學作品、醫書、農書、史書、字書。醫書主要引《素問》、《靈樞》和《本草》。
第二部分是“通訓”,主要講轉注和假借。這是本書最精采的部分,也是本書的重點。朱氏所說的轉注和假借,與《說文》不同。《說文》的轉注為“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為“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朱氏說:“轉注者,即一字而推廣其義。”“轉注者,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假借者,本無其意,依聲托字,朋、來是也。”可見朱氏所說轉注,即指詞義的引申。而他說的假借,就是同音通假。他的假借還包括疊字(朱氏稱為重言形況字)、聯綿詞(朱氏稱為連語)、詞類活用(朱氏稱為單辭形況字)、專有名詞(朱氏稱為託名標識字)。有的字下還講到聲訓,“聲訓”也算作假借之列。朱氏認為《說文解字》和《爾雅》都沒有明講轉注和假借,所以他要講明這些內容。他說:“專輯此書,以苴《說文》轉注、假借之隱略,以稽群經子史用字之通融。”
第三部分是“定聲”。這一部分用先秦韻文的用韻證明古音。凡同韻相押的叫“古韻”。如“莫”字在《詩經·大雅·皇矣》中與“赫”、“獲”、“度”、“廓”、“宅”相押,即為“古韻”。凡不同韻而相押的叫“轉音”,如“子”字本屬朱氏頤部字,但在《詩經·豳風·鴟鴞》中與需部字“取”相押,在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里又與乾部的“短”字相押,即為“轉音”。下舉一例明其體例。《屯部》:“氛,祥氣也。從氣,分聲。或從雨。《左·襄二十七傳》:‘夢氛甚惡。’《昭二十傳》:‘梓慎望氛。’註:‘氣也。’《楚語》:‘台不過望氛祥。’註:‘凶氣為氛。’《漢書·元帝紀》:‘氛邪歲增。’註:‘惡氣也。’《思玄賦》:‘氛旄容以天旋兮。’註:‘氛氣為旄也。’《西京賦》:‘消霧埃於中宸。’註:‘塵穢也。’[轉注]《禮記·月令》:‘雰霧冥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寒雰結為霜雪。’註:‘寒氣曰氛也。’[假借]重言形況字。《詩·信南山》:‘雨雪氛氛。’《白帖》引作‘紛紛’,亦同。《楚辭·怨思》:‘雪雰雰而薄木兮。’《悲迴風》:‘漱凝霜之雰雰。’《廣雅·釋訓》:‘雰雰,雨也。’[聲訓]《釋名·釋天》:‘氛,粉也。潤氣著草木,因寒凍凝,色白若粉之形也。’[古韻]《詩·信南山》葉雲雰。《楚辭·惜誦》葉顛天氛。[轉音]《楚辭·悲迴風》葉雰湲。”
《說文通訓定聲》最大的貢獻在於全面地解釋詞義。朱氏突破了《說文解字》專講本義的舊框子,進入到詞義的廣闊天地中,做了《說文解字》沒有做的工作。本書可以說是博大精深,除收錄《說文解字》9000多字之外,還收錄了漢以前古書中出現而《說文解字》未收的1844字,共收字17240。並把整部《經籍纂詁》的材料逐字逐條采入書中,古書中的字義詞義基本包括在內了。本書的缺點主要有二:一是對於轉注、假借、別義、聲訓之間的界線劃分得不夠清楚;二是對《說文解字》的修訂,有些地方不妥當。

作者簡介

朱駿聲(1788~1858),中國清代文字學家。字豐芑,號允倩,晚年又號石隱,清代大學者,自署元和人。雍正二年(1724)分江蘇省長洲縣置元和縣,1912年元和縣與長洲縣併入吳縣,有關傳記或作江蘇吳縣人。博學無書不讀,嫻習經史,擅長詩賦詞章。著作甚多,刻板的只有《說文通訓定聲》和《傳經堂文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