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集王羲之書春聯》是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鄢建強
基本介紹
- 作者:鄢建強
- 出版社:江西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2月1日
- 頁數:76 頁
- 定價:16.00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48019220
《蘭亭序-集王羲之書春聯》是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鄢建強
《名碑名帖實用速成大格集字帖:集王羲之書春聯·蘭亭序》其集字選自“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序》。王羲之,東晉大書法家,人稱“書聖”。師從叔父王虞和衛夫人,飽覽秦漢以來篆隸書跡,博採眾長,創造出妍美流便的王體行書。王體行書遒逸勁健,千變萬化,風靡書壇,歷千百年而不衰。《蘭亭序》,又稱《...
蘭亭序-集王羲之書春聯 《蘭亭序-集王羲之書春聯》是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鄢建強
集王羲之書春聯·蘭亭序(新版)《集王羲之書春聯·蘭亭序(新版)》是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王羲之撰寫蘭亭集序1630周年念活動 1983年是王羲之撰寫《蘭亭集序》1630周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學者、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新聞工作者和省、地、市政界,及蘭亭書會會員200餘人會聚一堂,在書法聖地蘭亭隆重舉行紀念王羲之撰寫《蘭亭集序》1630周年大會,會議歷時三天。中國書協主席78歲的舒同,專程從北京趕來主持這次...
”啟之先生在國小階段就曾在唐代顏,柳楷書法帖上下了不少功夫,直至中學學王羲之法帖,孜孜不倦從不懈怠,打下了良好的正書基礎。上世紀七十年代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啟之先生仍利用業餘時間臨池不綴。行書從二王起家。《聖教序》、《蘭亭序》、《十七帖》等等不知臨帖多少遍。繼而轉臨孫過庭、趙孟睥文徵明、董其昌,...
序篇 最初的漢字 漢字演變 結繩 繩結 倉頡 象形 毛筆 甲骨 金文 石鼓 李斯 由篆入隸 秦隸 簡冊 書法美學 波磔與飛檐:漢隸水平線條 即興與自在:王羲之《蘭亭序》厚重與飄逸:碑與帖 平正與險絕:行草到狂草 法度與莊嚴:唐楷 意境與個性:宋代書法 形式與表現:元明書法與文人畫 古樸與拙趣:走向民間的清代...
因此,徐熾先生於中國傳統書法經典書家與作品,幾乎無人不窺,無帖為染,大篆之《散氏盤》,漢隸之《石門頌》,行書之《蘭亭序》,草書之《書譜》等,無不留下揣摩的痕跡。特別是顏真卿楷書到行書的所有作品,不僅廣為涉獵,而且心摩手追,日日臨習。懷素集王羲之《聖教序》,顏真卿的《爭座位帖》等均臨習百通以上...
《集王羲之書春聯:蘭亭序》是2020年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是書法圖書市場以王羲之《蘭亭序》為依託集字而成的臨創合一功能極強的春聯字帖,屬業界首創。專紅加黑的印製,使春聯幅式更為逼真;簡繁對照的釋文,助力讀者精準識讀和臨寫;一個個10厘米見方的大紅格和顯眼醒目的大黑字相互彰顯,...
●2000年系統臨習《王羲之蘭亭序》、李邕《麓山寺碑》,達上百遍始通。●2001年7月篆刻作品2幅,書法作品一幅參加中國佛學院和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全國“首屆佛學嘉言書畫藝術大展”經全國三地巡展,並被五台山收藏陳列。●2001年7月第三屆全軍書法篆刻展被評為優秀作品併入選作品集。●2002年2月8日由...
官方書寫用的還是以隸書為主,但他自己私下裡書寫的是顏真卿的《多寶塔》 、王羲之的《 蘭亭序》 、懷素的《 敘事帖》 等。其中《 蘭亭序》 是他最喜歡、練了無數遍都不厭倦的。這個階段,是魏廷茂從以隸書為主轉型到以楷書為主的重要過渡,也是他書法從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的攀岩。1986 年底,魏廷茂從部隊轉業...
據考證,唐太宗酷愛王羲之的《蘭亭序》及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的書法真跡,唐太宗死後全作陪葬品放入靈柩中去了,所以世上根本就沒有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這是中國書法史和書法界公認的。徽州人一向治學嚴謹,以遵守寧缺勿濫的原則,將這塊碑刻剔除出碑刻群了。 如此高規格的碑刻群匯集在唐模,可見當時這裡文風的強盛。
先生崇拜王羲之的書法,多年刻苦臨池,但是他並沒有如中國歷史上兩個酷愛書法的皇帝(一個是南朝梁武王蕭衍,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民)那樣無限度地崇拜王羲之的書法。傳說,李世民死時將曾經派御史蕭翼騙取來的《蘭亭序》真跡,給自己陪了葬。筆者通過對先生惠贈的幾個條幅的學習、欣賞和分析,認為先生的行書筋道質樸、...
在參觀書法展覽中,有時會見到某一幅作品很感人。吸引人的注意力,使人產生情緒上的震動,使人久久不願意離開。後來我就分析這樣的作品為什麼能感人、吸引人。如王羲之的“蘭亭序”使人百看不厭,這就是作品的生動性在起作用。那么,書法作品的生動性如何體現呢?其一點劃結構形象的生動性,其二作品通篇章法氣韻的...
其父飽學,擅書法,棠溪自幼受其薰陶,耳濡目染,呀呀學語後便用紅磚在地上劃出“一、二”;入塾啟蒙時就能在描紅簿上描出點橫豎撇捺;13歲時入商學堂,拜師學書,臨摹古帖,對晉代陸璣的《平復帖》、王羲之的《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的《多寶塔感應碑》等字帖情有獨鐘。他聰穎,悟性高,寫出的字很有古意...
他望見了巍然卓立的書法大家——鐘繇和王羲之。鐘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樂毅論》、《蘭亭序》等,成為張利寶心揣手摩的範本。讀帖,臨帖,是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課。三王的《三希寶帖》,顏真卿的《祭侄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歐陽詢的楷書,懷素的草書,趙孟睥吳昌碩等書家的墨跡,《鄭文公碑下碑》、...
高遠先生於1987年畢業,從事了教育工作。工作以後,他開始重點研習鄭板橋書法、王羲之蘭亭序和毛澤東書法,但側重於鄭板橋書法。他臨摹的板橋書法,已達到了幾近亂真的境地。正當他要走向創作,把自己學的板橋書法發展到極致的時候,他卻放棄了這一想法,從此改變了人生追求。因為高遠先生擅長書法,也就有很多人或單位...
張旭對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王羲之《十七帖》、《蘭亭序》,王珣《伯遠帖》等經典名帖臨摹和研習之後,他始終堅持筆法、墨法和章法並重的藝術準則,注重點畫、線條的縱橫結合,墨色的豐富變化,結體的騰挪避讓和情感、靈性的自然流露,他用自身沉靜靈秀的內蘊力追晉唐風韻,並將書法藝術“骨肉神韻氣情”融會貫通,他把...
“在行草書上我重點臨摹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這篇《蘭亭序》我先後寫了二百多遍,一邊體會一邊寫。我明白,不是要寫得像王羲之,而是要抓住他的神韻和方法。” 夏平權先生對師法古人自有見解。正是這二百多遍的潛心臨習,不僅讓他最後以高分畢業於無錫書法藝專的函授課程,更夯實了他的行草藝術今後在書壇大...
其草書對聯《賀大慶詩詞學會年會暨大慶楹聯家協會成立十周年》“群賢畢至八百晌;絕簡遺編碧綠湖”,且不說書法的表現形式如何。僅就聯句而言,看出文斗對《蘭亭序》和《自敘帖》的鐘愛程度,因為“群賢畢至”出自王羲之《蘭亭序》;“遺編絕簡”出自懷素《自敘帖》,而他卻巧妙地運用在自己的聯對之中。除墨色...
岱雙從臨習名帖入手,他對東晉書聖王羲之的作品及王獻之、王珣的作品,反覆研究,特別是對王羲之的《蘭亭序》及唐懷仁集王羲之字而合成的唐太宗文《聖教序》,下力氣臨習,而對“蘭亭八柱”,岱雙又最愛唐馮承素的“神龍本”。他的《臨行書神龍本蘭亭序》,可謂神滿意足,韻味深長,妙合古人。王羲之書法開妍美...
國中還沒畢業,孫龍飛寫字在全縣就已經小有名氣,每到春節前,鄉親們就拿著紅紙來找他寫春聯。對此,孫龍飛從不推辭,有時一寫就是幾十幅,一直寫到手腕發酸。1985年,孫龍飛來到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系進修。在這期間,他系統地學習了各個流派的書法。楷書以顏真卿《多寶塔》為主要範本;行書以王羲之《蘭亭序》、...
他以臨池為日課,常臨的帖有王羲之的《蘭亭序》、米芾的《蜀素帖》及顏、柳、歐、趙等楷書。在注重傳統書法學習的同時,又學習今人的書法,做到厚古而不薄今,軟硬齊頭並進。書法學習伴隨著他走完了大學的美好時光。讀書期間,由於學習工作突出,學校安排他協助管理學校的一些日常工作。畢業後,付飛憑著自己精諶...
題山東臨沂王羲之故居聯:月明東晉,千年永照蘭亭序;名滿北朝,萬古流芳山海。題山東沂河聯:青山意遠,月明兩岸三千里;綠水情深,春醉九曲數萬年。題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聯:簡出漢墓,謎開霧散驚中外;兵布馬陵,計絕謀高冠古今。題山東臨沂雙月湖公園聯:千頃鏡湖,碧波漣漣湖隱月;萬株垂柳,翠綠...
說到中華文藝,他酷愛音樂,戲劇、歌曲、編劇(1984年耳聾殘廢后編劇《幽齋風波》-《七俠五義》中的顏春敏冤案,曾獲得福建省戲劇研究所的肯定,但後來因信主,拋棄了世俗編劇創作)、作曲,楹聯、書法(1993年毛筆書法作品:“墨客崇尚蘭亭序,文人景仰王羲之”-此作品既是書法,又是對聯(自編),參與全國大賽,...
繼而學柳公權,青年時學王羲之,於《蘭亭序》《十七帖》研習居多,旁涉《李元靖碑》《鄭文公碑》,於蘇、米、董、文亦有所愛。尤喜東坡《愛酒歌》《大江東去》,米書《章聖天臨殿記》,常玩賞取法。爾後讀何子貞、康南海、于右任等近代名家,點畫形質,融會貫通後潛移默化入自己的作品中,形成形樸質清、...
徵集老物件為春節期間與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等過年習俗相關的老物件,如春聯、年畫、香燭、燈籠等,均可參與評選。山東省旅遊局組織有關專家組成評審小組對報名作品進行評選,並給予最終勝出者和入圍者以物質獎勵。賀年會十大廟會評選 廟會作為地方文化習俗,是春節期間最重要的一項民俗活動。為了讓...
桃木自古即被視同可以制鬼避邪的靈物。漢代,則發展成以桃木雕制神荼、鬱壘像,掛於門旁抵禦凶邪的習俗。魏晉南北朝之際,演變為在桃木板上書寫神荼、鬱壘的名字,名之曰“桃符”。五代後蜀,宮廷里已開始於桃符上題寫聯語,形如後世的春聯形式。至若在新春畫鐘馗像,則淵源自唐代古風。作者簡介 張仲學,清代...
該幅畫歲除時節,鐘馗搦管書桃符。桃木自古即被視同可以制鬼避邪的靈物。藝術賞析 漢代,則發展成以桃木雕制神荼、鬱壘像,掛於門旁抵禦凶邪的習俗。魏晉南北朝之際,演變為在桃木板上書寫神荼、鬱壘的名字,名之曰「桃符」。五代後蜀,宮廷里已開始於桃符上題寫聯語,形如後世的春聯形式。至若在新春畫鐘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