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寶

張利寶

張利寶,唐朝開元丞相張九齡的後裔。年近花甲,號安陽齋主,盤龍山人,祖籍陝西省安康市(三沈故里漢陰),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院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委員會會員,陝西省慈善書法研究院研究員,陝西省楹聯學會常務理事,安康市老年書協常務理事,安康市楹聯學會常務理事,安康市慈善書畫研究院顧問,漢陰縣詩詞楹聯學會名譽會長,漢陰縣書協名譽主席。

因勤於臨池,潛心研習,故真、行、草皆能,尤擅長工楷及小楷,近年來常有作品入展省內外及全國大展,並多次獲獎,入編多部冊集。

2007年“道德經”國際論壇組委會將其《道德經》小楷十米長卷定為特贈禮品饋贈國際友人。同時被多位國家領導人收藏。2008年分別被安康市委宣傳部和漢陰縣委宣傳部授予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並獲得安康市文藝精品政府獎。

2014年廣東梅州召開的中國楹聯文化研討會上,邀請張利寶先生為梅州客天下景區留下筆墨。 同期在葉劍英紀念館,現場書寫的書法作品中,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特選用了張利寶的作品留在紀念館。低調、一生從不為名利走捷徑和包裝自己,用厚德傳承著三沈故里的書法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利寶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漢陰
  • 出生日期:1946年
  • 職業:書法家
  • 主要成就:書寫漢陰文廟大門上方的“尚德崇文”四字
    提出了《關於恢復中小學生寫字課》的提案
在書法之鄉漢陰,隨處可見張利寶先生題寫的匾額。2010年在漢陰舉辦中外名家暨陝南書法邀請展時,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一級教授王岳川指著漢陰文廟大門上方的“尚德崇文”四字,問書寫者是否為明清時人,當得知書家健在並站在自己身邊時,很是驚訝並邀請張利寶去北大講習書法。
其實,走近張利寶的書法人生,發現墨香和著泥土的芬芳。
張利寶
張利寶1946年出生在漢陰的蒲溪小鎮。母親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是張利寶書法的啟蒙老師。
書法,從此成為張利寶數十年來須臾不可離的日常生活。在“三線建設”時,會寫毛筆字的他被抽調到民兵獨立團團部負責文宣。他的每一天,就在鋪天蓋地的標語書寫中度過。他說,按要求寫標語,包括後來天天寫廣告牌,那是種責任田;而他留心收集的字帖,才是內心不可或缺的“自留地”。他在中國書法演變的漫漫長途中,苦苦尋覓著。
張利寶
他望見了巍然卓立的書法大家——鐘繇和王羲之。
鐘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樂毅論》、《蘭亭序》等,成為張利寶心揣手摩的範本。讀帖,臨帖,是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課。三王的《三希寶帖》,顏真卿的《祭侄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歐陽詢的楷書,懷素的草書,趙孟頫、吳昌碩等書家的墨跡,《鄭文公碑下碑》、《張猛龍清頌碑》、《張黑女墓誌》等等都穿插臨摹。他利用一切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刻苦自勵,伏案臨習。屋子裡到處都是用舊報紙臨的“作品”。出門在外,看見店鋪招牌寫的好的,就要駐足觀賞。凡是有字的地方,他都要回頭三顧。
硬是憑著勤奮和天賦,張利寶邁進了書法的大雅之堂,先後加入陝西省書法家協會、中國楹聯學會等組織。
多少年來,張利寶最為傾心臨摹的還是唐代褚遂良和當代著名書法家沈尹黙的墨跡。
張利寶的書法從傳統中來。他的書法有鐘、王的骨髓,有褚遂良的風韻,有沈尹黙的神采。他的書法太規矩,規矩得點畫都能追根溯源;他的書法太自然,自然得村姑野夫都喜歡。
美的最高境界是樸素自然。天人合一的意境同樣是書法藝術的靈魂。張利寶的書法沒有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一點一橫一撇一捺建構的墨跡藝術,有著心靈的跳動,山川的晨昏,還有終生期盼的神韻。
張利寶
小楷,是最見功力的書法藝術。張利寶的小楷尤以《道德經》長卷最為精彩。《道德經》五千餘字,運筆沉著且結體倚側互補,氣酣墨暢而神定氣足。指甲蓋大的小楷,寫得法度森嚴,一筆不苟,不激不勵,沉勁入骨,布局謹嚴又不乏莊重華嚴之氣,通篇一體,頗有文徵明風韻,極見其書寫時的虔誠。
張利寶的小楷用筆沉靜,不徐不疾,字小但筆力不省,小中見大,筆墨在精緻中求變化,收放合度,在整飭中見變化,氣韻流暢,沉著而激情蕩漾。張利寶的小楷有明清人小楷的方整,也有魏晉人小楷的自信,既高古又典雅。
沈尹黙先生弟子戴自中先生幾次來到漢陰,在看到張利寶小楷時,由衷說道:“你的小楷比我寫的好多啦!”
行書,是古今書家使用最多的一種書體。行書以行筆快捷,用筆靈活,結體自如,流動變化,節奏感強被書寫著和欣賞者所喜歡。
張利寶的行書,布局大氣,點畫流動,氣息脈通。隨意之中見活潑,自然之中見神韻。組字靈活,勾連映帶;用墨枯燥相間,用筆使轉天成。他的行書,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榜書、草書,也同樣經常出現在省內外各類書法藝術的活動中,鐫刻在亭台樓閣和重要的標誌性建築上。
“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蘇軾對吳道子畫作的評價,借來評價張利寶先生的書法作品,感覺依然合適。
近年來,張利寶常有小楷、行楷、榜書作品入展省內外及全國大展,並多次獲獎,入編多部冊集。“道德經”國際論壇組委會將其小楷《道德經》十米長卷定為特贈禮品,饋贈國際友人。他的書法作品懸掛在葉劍英元帥紀念館的廊柱上,鐫刻在福建靈岩寺和廣東大佛寺的石壁上,出現在美國唐人街東來寺的佛門內,還被湖州博物館、上海沈尹黙故居等單位以及台灣、香港、泰國民間收藏。
張利寶是一位既痴迷書法藝術、又傾心奉獻文化事業的書家。
他喜歡服務普通百姓,普通百姓也喜歡他。他在用情,用心,用德在更廣闊的天地書寫,盡著一位書法家的社會責任。
每年春節前,縣文聯組織縣內書法家為民眾義務書寫春聯的時候,無論在縣城,還是在鄉下,張利寶的面前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在寒風中,他顧不得停筆歇一歇,往往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即使累得腰酸背痛,也總是堅持到最後,而且從無懊悔和怨言。
在漢陰推進“書法進課堂、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軍營”書法普及活動的這些年,無論酷暑嚴寒,張利寶都和漢陰的其他書法愛好者一起,常年奔走在校園,在鄉村,在社區。他把這看作是在大眾中,尤其是在中小學生的心田播撒書法的古老種子。去南北兩山邊遠學校給師生義務講書法課,手把手地教師生們寫毛筆字,給他們講如何執筆和用筆,如何臨帖習字,張利寶總是樂此不疲。他不顧年邁,總堅持自己乘坐公車往返,深怕給學校添麻煩。
張利寶說,書法的意義在普及,在傳承。作為漢陰縣書協的創建者和縣政協委員,在國家教育部尚未提出書法進課堂時,他就提出了《關於恢復中小學生寫字課》的提案,最終得以在全縣中國小實施。為豐富退休幹部職工的文化生活,受縣老乾局邀請,幾年來他還一直為漢陰老年大學書法班義務授課。
正是因為有像張利寶這樣的一大批書家,數十年臨池不輟傳播書藝,書法在漢陰城鄉深受民眾的喜愛和推崇,縣書協會員達三百餘人,中、省、市書協會員人數名列全市之首。幹部民眾中臨習書法的人比比皆是,各類書法活動日益繁多,書法文化的氛圍日益濃厚。2007年,漢陰縣被陝西省書協確定為首批“陝西書法之鄉”,被中國書協授予2012年度“中國書法進萬家”活動先進集體——這也是當年陝西唯一獲此殊榮的縣級書協。
大凡文化公益活動,張利寶都積極參與。當地大大小小各種文化藝術類活動,各類慈善公益事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他受邀到西安參加“全省百名書家書法作品義賣活動”。在此期間,他還組織並參與了“安康市書法作品義賣活動”。他被安康市委宣傳部授予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連續兩年獲得安康市政府文藝精品獎,被漢陰縣委宣傳部授予“德藝雙馨”文化藝術工作者。
人品和書品,就這樣完美地結合在張利寶這位有50多年黨齡的共產黨員身上,伴隨著墨香而更加芬芳。
張利寶也一如既往地走在千年書道上,在書法的廣闊天地放牧著心靈,情深而且瀟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