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自幼受藝術世家薰陶熱愛書畫,從事專業30多年以來以楷書為基礎,苦於研習篆隸行草,曾對殷甲、
周銘、秦磚、漢碑、漢簡、晉魏墓誌摩崖等多方涉獵,追求
二王、旭、素至今人的
書法,博採眾長。
自1977年起,先後多次在國內外書畫大賽中獲獎。曾獲全國第一、二、三、四屆書畫人才藝術交流筆會藝術創作金獎,第一、二、三屆中日書畫精英邀請賽金獎。作品先後被人民大會堂、
國務院辦公廳、
天安門城樓毛主席紀念堂、首都博物館和
日本、韓國、
新加坡、
馬來西亞、港澳等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博物館及社會各界人士收藏展出。傳記和作品編入多部大典中。
啟之先生自幼受家庭薰陶,對
書法有著濃厚的興趣。上國小時,幾乎所有的作業是用毛筆來完成。每逢發新書,同學們都會排隊等候在他書桌前,請他為自己的新書書寫名字。逢年過節,左鄰右舍請他書寫春聯,總是有求必應,忙得不亦樂乎。這一切在啟之先生幼年的記憶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啟之先生在國小階段就曾在唐代顏,柳楷
書法帖上下了不少功夫,直至中學學
王羲之法帖,孜孜不倦從不懈怠,打下了良好的正書基礎。上世紀七十年代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啟之先生仍利用業餘時間臨池不綴。行書從
二王起家。《聖教序》、《蘭亭序》、《十七帖》等等不知臨帖多少遍。繼而轉臨
孫過庭、趙孟頫、文徵明、
董其昌,王覺斯等諸家行草書貼。且用力日深,得益頗多。他深知歷代名家碑帖是最好的老師,要想真正的學好
書法藝術,就必須認真的讀貼和臨帖,努力吸收和借鑑傳統中的營養和精華,然後才能博採百家,自成一體。八十年代,啟之先生遊歷祖國名山大川,多方拜師,瞻仰臨摹名家名碑,去探詢原碑的遺風,常常在碑林一呆就是數十天,廢寢忘食,流連忘返。從筆法,筆意,筆勢,到形、神、氣、韻都曾心摹手追,廣徵博取。
求學生涯
四十餘年來,啟之先生全面系統地學習
中國書法,將名家碑帖懸掛於書房四壁,茶前飯後,見縫插針,苦思冥想,如醉如痴。對晉、唐、宋、元、明、清諸賢筆下尚韻、尚法、尚意、尚態的大家風範,朝夕拜讀,反覆學習,忠義隸、篆、草、行,諸體為有識者所稱頌。
多年來,不綴寒暑,就是出差在外,啟之先生也不忘帶上字帖和
書法論著汲陛營養,細心揣摩筆法結構,章法布局。甚至柴荊草棍,牙籤菸蒂,也成為隨處可用的練字工具。多少次寒來暑往,冷月秋窗,與之相伴的唯有一盞孤燈,半卷殘紙,幾根禿筆。在他心目中,
書法是第一聲生命。在他的
書法作品中,那“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曠遠之美,那“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澄明之美,那“翻身向天仰射雲”的奇異之美,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雄之美,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奔騰浩蕩之美,使他的書法形成了一種內聚多種美質的結晶體。
面臨太多的清苦和寂寞,習書四十餘年的啟之先生對
書法的追求與熱愛從未動搖過。苦守著幾尺書案,不求虛名,不為實利。為的是能從內心深處感悟歷代
書法先賢的筆墨真諦。能在縷縷墨香中升華自己的藝術境界與
書法技術。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時至今日,啟之先生的
書法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銳意創新,讓自己的每件書法作品都承載著自己的情感。數十年揮毫臨池,數十年苦讀參悟,經過我化為古和古化為我的離合轉化,在痛苦與欣喜的交織中,熔冶鍛造成自己勁健瀟灑,
朴茂典雅的書風,達到了“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境界。
功夫不負有心人,啟之先生憑著執著的精神,嚴謹的態度,辛勤的汗水,終於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自1977年起,他就先後多次獲得國內外書畫大賽頭等獎。1992年應
中國書畫社邀集體創作長城,
黃河為題材的《民族之魂》、《炎黃之母》兩幅百米書畫長卷。曾獲全國第一、二、三、四屆書畫人才藝術交流會,藝術創作金獎。在第一、二、三屆中日書畫精英邀請賽中獲金獎。他還多次出國進行書畫藝術交流。專輯和作品被編入多部大典中。作品先後被人民大會堂、
國務院辦公廳、
天安門城樓、
毛主席紀念堂、首都博物館和
日本、韓國、
新加坡、
馬來西亞、港澳等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博物館和社會各界人士收藏展出,博得了書畫界的美譽。品啟之先生的
書法作品,篆、隸、楷、行、草、各體皆能,由以大小篆,行草見長。起書風瀟灑出塵,痛快淋漓;用筆破而愈完,分而愈治,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狂放處不失規矩,嚴謹處且顯靈動。濃、淡、濕,若重若輕,跌宕起伏,搖曳多姿而又
筆筆送到,字裡行間展現出一種流動感,節奏感與力度感,同時還透稱出“
二王”書風的遺韻以及鮮明的“自我”靈性。
個人性情
儒雅溫厚,淡泊名利
啟之先生性格孤傲不羈,卻又溫雅寬厚,為人樸實豪爽、慷慨熱情,做事認真周到、目標明確,考慮問題更是常有獨立的觀察和見解。這樣的素質不僅表現在他對藝術的追求實踐中,更體現在他對生活的選擇和把握上。俗話說,字如其人,啟之先生的人品正如他的書風,清新爽朗,真誠而一絲不苟。平日裡向啟之先生求字的人很多,他從不會因為寫得多了而馬虎對待,他認為如果自己都不滿意的作品還拿來示人,那就是人格問題,心裡會十分過意不去。
品行使然,啟之先生廣交朋友。 對待友人,他亦保持著藝術家的風輕雲淡與些許浪漫情懷。他的氣質既有陽剛豪爽的一面,又有柔美細膩的一面。走近他家中那頗具古典氛圍的客廳,當他在其墨龍齋的書案上潑墨揮毫,當他在根藝茶几旁品茗抒懷並謙虛地談其
書法的成敗得失時,是那么真誠、虛心。
孔子云:“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從藝強調仁、德,乃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之主脈。啟之性格穩健,勤奮好學,謙和仁義,為人儒雅溫厚,平易近人,從不張揚。他遨遊書海,但問耕耘,不問收穫,耐著寂寞,走著,感悟著,探索著……修煉著心態,修煉著意境。傾心於
書法藝術卻從不以此追名逐利,養浩然之氣於胸中,寫淡泊襟懷於筆端,可謂人品,書品俱佳。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再以後的
書法之路上,會做得更加出色,走得更遠。成功永遠屬於那些勤奮向上者!
藝術追求
孜孜不倦 勇於探索
說起
書法,啟之先生則會眉飛色舞,神采飛揚,你會不知不覺被他的真誠和激情所感染,可見其天生的文化品格,注定了他與藝術的某種天緣。事實上,他的藝術才能是全面的,堪稱“多面手”,舉凡繪畫,
書法,文物賞析,設計,篆刻皆能而勝之,不落人詮,近年來啟之先生又有所創新,在一幅書法中融入篆隸行草真等五種
字型,把布局安排的精妙,一氣呵成,渾然一體,墨散清華,瀟灑雋秀而不覺突兀,書法界權威人士和書法愛好者對這種章法很欣賞,稱之為“歡聚一堂”。
啟之先生的
書法植根於傳統,在學習古人中不斷完善自己。他的書論主張是:人古變通,書無定法,貴在修悟,在古人的成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東西。他說:“學古人不能死抱一家一派不放,要博採眾家之長。”從遠古的象形文字到秦篆漢隸,魏楷晉行,以至唐草,從宋元明清到當代
書法,對
中國書法既有縱向的把握也有橫向的探究,得其精魂,化作自己的血肉。 其中對魏碑漢隸的質樸古拙,對兩晉
二王的妍美含蓄,對唐代
張旭,
懷素狂草的雄秀飛揚,對米南宮的跌宕流變,對
蘇東坡的厚重奔放,對徐青藤、
王鐸、傅山的瑰奇超拔,對
黃庭堅的舒放奇嶇,對
吳昌碩
書法的豪橫威猛, 對
齊白石行草的天真爛漫,對
林散之、
沙孟海、
啟功、
李鐸等諸多名家的風格特點,都有著深刻獨到的領悟,掩卷思之,宛在目前。先生的工作室里,掛的多是友人的
書法作品,一個人的時候,他會站在其中一個人的作品前,細細揣摩,學習。虛心汲取別人的長處。
啟之先生是性情中人,他反對人力而為,堅持筆為心役、
無為而為,所以,他的
書法純粹表達性情之作,無法而有法,“尚法”更“尚意”,信筆揮去,一派天機,洋洋灑灑,眾秒皆備。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法藝術屬寂寞之道,“看待尋常最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有志者,事竟成”,相信啟之先生在
書法藝術的盤山道上,會不斷奮力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