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蘋果巢蛾
- 拉丁學名:Yponomeuta padella Linnaeus
- 分布區域:中國、朝鮮、日本、蒙古、歐洲、蘇聯、北美
特徵,生長特性,防治方法,
特徵
成蟲體長 9—10 mm,翅長 10刀 mm。頭部、下唇須、胸部及腹部白色;胸部背面有5個黑點。前翅白色稍帶灰色,尤其是前緣中部附近為灰白色。前翅上有40個左右的黑點,除翅端區約有10—12個小黑點外,其餘大致分3行排列,近前緣有1行,近後緣兩行比較規則。外緣緣毛灰褐色;後翅灰褐色。雄性外生殖器的抱器瓣長為寬的2.2倍;陽莖長為囊形突長的3.7倍。尾突之間距離較寬。 卵扁橢圓形,表面具有縱條紋4—5條,魚鱗狀排列,塊狀。
初產卵為灰黃色, 2-3天后變為紫紅色,最後變為灰褐色幼蟲老熟幼蟲體變為黑灰褐色;體長 13.7 mm,頭寬 1.6 mm。
頭部:單眼Ill、 IV和V排列成“1”字形、單眼形狀近似饅頭形;V和IV距離最近。上顎基本分為5齒,第一齒尖,第二齒鈍,第三、四、五齒小。 蛹體長 10 mm,胸寬 2.5 mm。
生長特性
蘋果巢蛾屬於專性滯育的害蟲,全國各地均為1年發生1代。以第一齡幼蟲在卵殼下越夏越冬。在新疆伊犁地區越冬幼蟲4月中旬,河北中部及北部也在4月中旬,內蒙古在4月中、下旬,吉林公主嶺於5月初,黑龍江的伊春市五營地區5月中旬開始出殼危害。就蘋果樹物候期來說,此時正值蘋果花芽開放到花序分離之時。正確掌握並預報幼齡幼蟲出殼危害時期,是防治中的關鍵。 越冬後的幼蟲從卵殼的一端開1個小孔鑽出開始危害。遇早春乍寒時,出蟄幼蟲還可再度潛入卵殼內。出蟄幼蟲成群地將嫩葉用絲縛在一起,取食葉肉、留下表皮而乾枯。小幼蟲在乾枯而捲曲的葉內棲息。隨著幼蟲生長,吐絲越冬,纏繞枝葉成絲巢,將巢內葉片食盡,再進一步擴大絲巢,形成很大的網巢。嚴重時,整個樹冠形成絲巢,早上有霧時,好似罩上一層塑膠薄膜。幼蟲老熟後,在巢吐絲結簿繭化蛹。雖透明,通過繭可以清楚地看到化蛹的過程。每個繭內的蛹都是頭部朝下倒垂,每天有一定的時間運動(搖擺)。化蛹部位大都在樹冠的絲巢內,不十分集中,幾乎布滿整個巢內。猖撅成災年份,也有在果樹附近的雜草內結網化蛹的。成蟲羽化比較早的雄多雌少。成蟲白天多棲息於葉片下。晚間,特別是清晨5-6點鐘作短距離飛翔和交尾,並取食葉片上的露水,有時吸食蚜蟲的蜜露。雌蛾飛翔能力較差。每隻雌蛾能產卵1-3塊,大部分卵塊產在2年生表皮光滑的枝條上,而又以枝條下面靠近花芽和葉芽的附近較多;1年生和3年生枝條上很少產卵。樹上卵塊分布:上部枝條卵塊較多,中部次之,下部最少。 據新疆八一農學院觀察,幼蟲共5齡。各齡齡期4-12天,平均9天。幼蟲取食危害約43天,於5月下旬至6月初陸續化蛹(在山區高地野果林中,發生期可以推遲一個月)。預蛹期3天,蛹期約11天。6月中旬為羽化盛期,產卵延至7月上旬結束。早期所產卵塊於7月初陸續孵化。卵期約13天。即以此第一齡幼蟲在卵殼下越夏、越冬。1齡幼蟲期長達9-10個月。
防治方法
1.營造混交林,適當提高林分鬱閉度,創造有利於林木生長而不利於巢蛾發生的環境條件。
2.嚴禁帶蟲苗木向外地調運。
3.人工剪除卵塊技及網巢枝葉,集中燒毀。
4.對轉移危害期中的越冬幼蟲,或1—2齡幼蟲可用別%敵百蟲晶體15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 1500一2000倍液,或 50%辛硫磷乳油、 50%磷胺乳油、 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常量噴霧;或用飛機低容量、超低量噴灑10%氯氟菊酯乳油,用藥量為萬一150ml/ha;亦可用‘葉派”插管煙霧劑熏殺,用量為 15 kg/ha,均有明顯效果。對冬青衛矛巢蛾還可在植株根際挖淺溝施入15%鐵滅克顆粒劑後覆土,隨即淋水,每畝用藥0.7—1kg,還可並治蟎、蚜、蟻類害蟲。對風景區油松巢蛾還可用 50%久效磷乳油 1-3倍液刮皮徐環進行防治。
5.施用微生物製劑東北農學院在哈爾濱試用 36—84X10的8次方/ml的蘇雲金桿菌液噴霧,防治果園的蘋果巢蛾 3-5齡幼蟲,經 3—5天后效果達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