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9攻擊機

蘇-39攻擊機

蘇-39攻擊機是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一種亞音速近距離空中支援攻擊機,其結構簡單,結構堅固,易於操作維護,適合在前線戰場惡劣的環境中進行對己方陸軍的直接低空近距支援作戰。

蘇-39攻擊機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蘇-25基礎上發展的全天侯攻擊機,最初稱蘇-25TM,1995年改稱蘇-39。該型具有很強的作戰能力,可在複雜天氣和夜間攻擊坦克裝甲車輛和自行炮,而且可打擊快艇登入艇驅逐艦,以及陸軍航空兵的飛機和直升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39攻擊機
  • 外文名:Su-39
  • 類型:攻擊機
  • 出產國:前蘇聯(俄羅斯)
  • 研製公司:蘇霍伊設計局
  • 發動機:2x圖曼斯基R-195渦噴發動機
  • 長度:14.52米
  • 翼展:15.33米
  • 航程:最大達2500千米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機型結構,動力系統,飛控系統,航電系統,機載武器,性能數據,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隨著時間推移,蘇-25已經落後於時代,因此蘇-39應運而生。
蘇霍伊設計局頗為擅長改進改型此道。例如蘇-7是在50年代末研製出來的,70年代將其發展成為蘇-17,變成後掠翼戰鬥轟炸機,最後發展成為蘇-17M-4/22M-4。蘇-24也有好幾種改型,比如戰鬥轟炸機、偵察機和電子對抗機。蘇-27更是如此。
蘇-39綽號“白臉熊”。蘇-39的設計集中在改進電子設備和武器裝備上,對機身只做了少許修改。蘇-39的產生是T-8M方案的最終結果(T-8是原蘇-25計畫的代號),開始於80年代初。即使在蘇-25生產之前,已有數據表明:僅僅能夠在白天實施近距離空中支援的飛機,由於它使用的空對地制導武器的能力有限,所以不能完全滿足現代戰場作戰的需要。
首架T-8M原型機(計畫代號為蘇-25T)於1984年8月首次飛行。從外觀上看,它很像蘇-25UB“蛙足B”雙座教練機。後來,T-8M計畫因研製“風雪”光電瞄準與制導系統以及新型“龍捲風”飛彈的拖延而推遲。
1998年4月,俄羅斯武裝力量從烏蘭烏德廠訂購2架蘇-25TM多用途戰鬥機,擬裝備新組建的快速反應部隊。俄羅斯設有6個軍區,每個軍區都建有一個快速反應大隊,每個大隊裝備4架蘇-25TM和12架標準型蘇-25,此外,還有攻擊直升機救援直升機。在1990~1991年間,在提比里西廠生產了20架蘇-25T,由於蘇聯解體,只向俄羅斯交付了8架。另外12架仍存放在該廠的機場,預期將很快交付給俄方。烏蘭烏德廠將在年底前將這20架蘇-25T全部改進成蘇-25TM,這將大大增強俄空軍的快速部署能力。
90年代初,從蘇-25T的基礎上,加強了武器和電子設備,進一步改型成蘇-25TM。蘇霍伊把蘇-25TM稱為蘇-39,
1997年完成研製,隨後在阿克杜賽斯克試驗中心試飛。
2002年年底,首架改進型蘇-39型強擊機開始進行國家試驗。之前已經完成飛行結構試驗,共進行了41次試驗飛行,而下一階段為聯合國家試驗。據稱聯合國家試驗將進行一年時間,共將進行數百次試驗飛行。2003年將改裝出4架蘇-39,其中一架由蘇-25UB型機改進成蘇-25UBM。在改進型飛機上,機載設備和武器控制系統均已更換。
蘇-25在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中分部較廣,因此改進升級有一定市場前景。以色列Elbit集團就和喬治亞提比里西航空製造公司合作,研製蘇-25K改進型,命名為“蠍子”計畫,已初步成功。
2001年4月18日在提比里西機場,喬治亞總統謝瓦爾得納澤參觀了樣機的首次公開試飛。“蠍子”將安裝全新的電子作戰系統,其中包括玻璃座艙、武器及導航系統。改進的核心在於加裝MIL-1553B數據匯流排和Modular多用途任務計算機。座艙重新設計,有兩塊6×8英寸的多功能彩顯、新型平視顯示器、新的告警裝置和彈射座椅。新的電子裝置還包括GPS、Elbit集團的電子地圖顯示器,以及武器控制系統等等。通訊頻道採用了加密技術。已有喬治亞陸軍和一些外國客戶表示了訂購數十架蘇-25K的需求。
2006年12月27日,6架改進型蘇-25SM強擊機在莫斯科郊區俄羅斯空軍121航空修理廠舉行交接儀式,編入俄羅斯空軍。俄羅斯空軍總司令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夫大將出席了飛機交接儀式。這是首批由俄羅斯國防部飛機修理廠進行全面現代化改造的強擊機。
su39su39
2007年4月,俄羅斯空軍總司令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夫大將宣布,第一架經現代化改造的蘇-25CM配備給了利佩茨克航空中心。新飛機是表現良好的蘇-25改造升級的成果。蘇-25CM在改造過程中安裝了新型數字瞄準和導航系統。這將使蘇-25CM的作戰效率提升若干倍,並能夠保障其全天候使用。利佩茨克航空中心主任亞歷山大.哈爾切夫斯基少將指出,利佩茨克航空中心的任務將是調研新型強擊機的作戰效能,制定新型強擊機的使用建議,及培訓俄羅斯空軍作戰部隊的飛行人員和工程人員。
2007年6月,"蘇霍伊強擊機"公司總經理烏拉季米爾-巴巴克宣布,第一架改進型雙座蘇-25UBM強擊機的製造已接近尾聲。巴巴克說:"我們計畫該改進型的蘇-25UBM於6月份首飛。"據他講,改進型強擊機的飛行試驗將持續一年半時間。根據非官方訊息,在試驗中計畫進行200~220次飛行。巴巴克解釋說:"蘇-25UBM屬於雙座軍用教練機蘇-25UB的改進項目,項目的完成期限取決於訂貨人的財政能力。"改進型強擊機蘇-25UBM計畫安裝與單座強擊機蘇-25SM相似的新型航電設備。
2007年11月,“蘇霍伊強擊機”公司總經理弗拉基米爾·巴巴克宣布,經現代化改進並在烏蘭烏德航空廠製造的雙座蘇-25UBM強擊機準備在2007年12月進行首飛。據“蘇霍伊強擊機”公司總經理弗拉基米爾·巴巴克介紹,蘇-25UBМ為新型飛機。

技術特點

機型結構

機型
蘇-39的氣動外形是基於蘇-25UB教練機而設計的。與蘇-25U相比較,蘇-39的前機身更寬而長,以便容納光電瞄準和制導系統。此外,蘇-39的后座艙空間容納了增加的油箱和電子設備。在前機身,安裝了改進的航空電子設備,為此機身右下部的雙管炮的安裝位置做了調整,順帶令前起落架向左移動。中間機身段與蘇-25UB一樣。蘇-39後機身裝有新增的第4個機身油箱和新設備。
座椅和座艙
座椅和座艙增壓系統:單座的蘇-39飛行員坐在與所有蘇-25相同的K-36L彈射座椅上,但他還能享受有座艙增壓系統的好處,這在所有的蘇-25基本型是沒有的。此系統可以使飛機飛到10000米的高度,還能使飛機的航程相應增大。對比之下,由於沒有座艙增壓系統,蘇-25的最大飛行高度只有7000米。
蘇-39的紅外干擾機和箔條投放器整流罩改在了垂直尾翼的根部。

動力系統

蘇-39有兩台圖曼斯基(Tumansky)R-195發動機,它是蘇-25的R-195發動機的改進型。主要改進增大了推力(42.8千牛),減弱了紅外信號特徵。
發動機排出的熱氣是通過從排氣噴嘴內的錐形中心體向熱氣注入冷空氣的方法來冷卻。冷卻發動機艙的氣體是從噴嘴的外表面和發動機短艙之間的環行槽排出。
電源由2台直流發電機和一對30千伏安(115伏/400赫茲)交流發電機提供,由液壓恆速驅動。

飛控系統

蘇-39的飛行控制系統中,除了副翼的液壓傳動系統外(這是蘇-25UB的特點),升降舵也是液壓傳動的。一個重要的革新是採用了SAU-8型自動飛行控制系統,該系統能與武器投放、導航系統聯合操作。
SUV-39系統是蘇-39的武器投放和導航計算的任務計算機,可提供綜合的導航、顯示和瞄準功能。SUV-39也聯結到SAU-8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可執行低空自動或引導飛行、進場高度50米的自動或引導著陸、自動拉出俯衝、迴避強陣風、限制駕駛桿動作等操作。
導航系統包括慣性導航系統都卜勒導航系統、近距與遠距無線電導航系統、A-735衛星導航接收機和無線電高度表。
座艙顯示裝置包括有光柵能力的平視顯示器和位於座艙右邊的蘇-17M-4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後者作為雷達和光電系統顯示器。
目標感受電子設備有“風雪”光電瞄準與雷射制導系統,裝在機頭內。
“風雪”系統結合“系纜”測距儀/指示器和白晝電視系統它可以提供27度×36度寬視場電視圖像,或23倍放大率的窄視場電視圖像。在窄視場方式下,可作自動目標跟蹤和某種形式的目標自動識別。系統的所有光學設備都裝在穩定平台上,有方位正負35度、俯仰向上15度和向下80度的方向接頭。“風雪”系統機頭視窗裝有酒精除冰系統。“風雪”系統的目標識別距離對坦克為8至10千米,對直升機為6千米,對摩托艇為12千米,對橋樑為24千米。來自此系統的信息顯示在儀錶板右側的陰極射線管顯示器上。
su39武器特寫su39武器特寫
夜視光學/電視系統吊艙在夜間和惡劣氣象條件下執行任務時使用。它能識別6至8千米遠的橋樑和小船,識別8至12千米遠的駁船。
夜視光學/電視系統吊艙:在夜間和惡劣氣象條件下執行任務時使用。它能識別6至8公里遠的橋樑和小船,識別8至12公里遠的駁船。
寬視場圖像投射在平視顯示器上,窄視場圖像顯示在儀錶板右邊的陰極射線管顯示器上。有人說“梅爾庫里姆”吊艙配置的是一種微光電視,也有人說它是熱成像系統。

航電系統

在1995年莫斯科航空沙龍中,參展飛機上掛的是新型的RLPK-25吊艙。該吊艙內裝有“科皮奧”-25多功能脈衝都卜勒雷達。該雷達對坦克群的探測距離是25公里,對飛機的探測距離為57公里,對驅逐艦的探測距離為200公里。“科皮奧”具有現代戰鬥機雷達的許多功能,包括邊搜尋邊跟蹤、都卜勒波束銳化和對地面活動目標指示/跟蹤等工作方式。
通信設備和敵我識別設備:沒有與SUV-39系統綜合在一起。它們包括甚高頻無線電、敵我識別設備和空中交通管制應答機。
導航設備:也沒有綜合到SUV-39系統中。它包括自動測向儀和信標接收機。 自動保護系統主要是“伊爾杜西”綜合式自動保護系統。此系統包括雷達自動引導和報警接收機,用於威脅報警和雷達瞄準,還包括箔條投放器、裝在機尾根部的無線干擾機和紅外干擾機。此外,機翼下還可以掛電子對抗吊艙。
蘇-39還有綜合的內部檢測和記錄設備。

機載武器

蘇-39機翼下共有11個掛點,可以掛多種彈藥,具體如下:
(1) 空對地武器:包括100到500公斤的航彈;KMGU集束子母彈;S-24和S-25大彈徑火箭;B-8和B-13火箭發射吊艙,以及多種制導炸彈和飛彈。無動力的100公斤炸彈能夠在多個炸彈架上攜帶。
(2)空對空飛彈:主要攜帶R-60和R-73近程空對空飛彈,R-27和RVV-AE中程空對空飛彈。
此外蘇-39安裝有GSH-30-2 30毫米航炮和NPPU航炮系統,都位於機身下方。

性能數據

空重:95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1500千克
外掛載重:6000千克
發動機:2台圖曼斯基R-195渦噴發動機(推力4500千克×2)
最大飛行速度:95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0000米
航程:2500千米
作戰半徑:650~900千米
推重比:0.42
乘員:1人
武器:有10個掛點,可以掛多種彈藥和空地飛彈、空對空飛彈;此外安裝有GSH-30-2 30毫米航炮和NPPU航炮系統。

總體評價

儘管有相當高的技術含量,蘇-39尚存在一些問題:座艙按照當前飛機座艙的基本設計方案,座艙內除了廣角平視顯示器外,還應該有2個或3個多功能顯示器的儀錶板、設計合理的操控台和帶有數據輸入鍵盤及平視顯示器的控制臺。而蘇-39的座艙內除了有平視顯示器和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外,與其先驅蘇-25的座艙完全相同。儘管蘇霍伊設計局稱其座艙設計得很好,但一名飛行員不可能充分利用飛機的所有功能,只不過其座艙的布局可以為提高航空電子設備的綜合程度打下基礎。西方飛機的電子設備通過利用1553B數據匯流排使電子設備綜合程度大為提高。相比之下,蘇-39的電子設備的綜合程度和靈活性要低得多。
雖然“風雪”系統具有自動識別目標和接近目標的功能,但一名飛行員在高密度防空火力環境中,特別是在從座艙向外看的能見度較低的情況下,用雷射制導飛彈來攻擊坦克的想法似乎還不夠成熟。“風雪”系統與西方的雷射目標指示系統如“夜間低空導航與紅外瞄準系統”相比視場有限。
另外,把雷達設定在機身下方,使其套用受到較大的限制,特別是影響它對空中目標的探測,而且雷達天線接近機身腹部的金屬,也會對雷達的性能產生不良影響。武器的綜合是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由於受到感測器性能的限制,使得一些武器的效能不能充分地發揮。在蘇-39的武器中,除了反坦克飛彈的效能比較好以外,其它武器的戰術攻擊能力均比不上北約的現代飛機。為了保護飛行員的安全,蘇-39採用了很好的防護措施,但在高密度的防空火力之下,飛機的生存能力不能只依靠防彈鋼板的保護,往往還與許多其它的因素密切相關。
從總體看,蘇-39還不能符合未來高技術戰場環境的需要,其作戰價值值得懷疑。對於人機接口程度有限,座艙能見度較差,以及其它固有條件受限制的單座亞音速飛機來說,要完成近距空中支援,超過戰區前沿縱深達到450千米作戰的使命,似乎有些鞭長莫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