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發展觀

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末東歐和計畫經濟時代的中國等社會國家以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為指導,以推進社會主義國家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聯發展觀
  • 年代:1950s——1990s
蘇聯發展觀一般指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末東歐和計畫經濟時代的中國等社會國家以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為指導,以推進社會主義國家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由於蘇聯社會主義實踐主要是在史達林領導下進行的,而史達林去世後一直到1985年3月戈巴契夫上台,蘇聯基本上沿襲了史達林創建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具體體制,所以,蘇聯發展觀主要以為史達林模式為發展模式。
史達林模式的發展觀念和戰略,在史達林的階級鬥爭是“推動我們前進的決定性力量”等理論影響下,實際上把搞階級鬥爭、強化無產階級專政作為統帥一切行動的綱領。
第一,史達林模式的發展觀和發展戰略,可以概括為“八重八輕”:重政治輕經濟、重工輕農、重重工業輕輕工業、重軍工輕民用、重速度輕效益、重積累輕消費、重計畫輕市場、重國家利益輕個人利益。蘇聯形成這種發展觀念和戰略,有其客觀的複雜原因。蘇聯是一個在比較落後的經濟文化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長期處在帝國主義包圍之中。史達林認為,“落後就要挨打”,為此,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加強國防建設,並通過集中統一的計畫經濟,用國家行政的力量,高速度發展國民經濟,在短期內趕上和超過西方強國。在這種思路之下,“八重八輕”就成為必然的選擇。誇大了政治上層建築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甚至在對待政治任務和經濟任務的關係上本末倒置,常常把鞏固政治權力當作搞社會主義的基本和中心任務。這種發展觀念和戰略,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發揮過重要的歷史作用。問題在於“重”的過度了,絕對化,從而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發展未能很好體現以人為本這一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使民生的改善受到影響和限制;重政治輕經濟又造成人民民主和黨內民主受到破壞和限制;因而這種發展難以持續。這也是導致蘇聯劇變的重要原因。
第二,任何一種模式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它必然要求隨著社會歷史條件和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在後期,由於不能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而進行切實有效的改革,指導思想上的教條主義、過度集權的僵化體制和脫離實際的錯誤政策這三方面“左”的東西長期難以根本糾正,蘇聯模式的嚴重缺陷和弊端不斷地暴露出來,造成惡劣後果,使廣大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對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改革失望。這種弊端和惡果主要表現在公有制體制上,黨政不分,以黨代政,權力高度集中;民主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備,以人治代替法制;官僚主義盛行,行政機構臃腫等。在經濟體制上,所有制形式過於整齊劃一,公有制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否認和取消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存在;片面強調指定性計畫,排斥市場機制;以行政手段為主管理經濟,政治鬥爭時常干擾經濟生活;經濟片面發展,國民經濟比例長期失調;在思想文化體制上,對政治、哲學、歷史、經濟、法律、文學及宗教思想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用簡單的行政方法實行高度嚴格控制,用行政手段干預學術問題等。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影響很大。對這種模式,蘇聯沒有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革,反而將此作為社會主義的標準模式要求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照搬照抄,各社會主義國家政黨堅持蘇聯發展觀,忽視本國具體國情,結果造成蘇聯模式的弊端從蘇聯一國擴散到其他社會主義各國,給社會主義的發展帶來嚴重的挫折。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新科技革命發展給蘇聯造成的巨大壓力,到戈巴契夫上台前,高度集權的史達林模式的弊端已暴露無遺,其潛力已經耗盡,其帶軍事內涵性的國民經濟的粗放發展已走到盡頭。這種模式的僵化板結程度同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化的要求之間,已到了難以相容的地步;這種模式對外界的吸引力已喪失殆盡,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賽和競爭面前運轉失靈。也導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接二連三劇變,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戈巴契夫急於改變現狀,採取過激的、右傾的方法,從指導思想和路線政策急轉彎向右的方面,沒有對症下藥,以至使病人死在手術台上。蘇聯發展觀也隨之在時代的發展中被徹底拋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